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word_第1页
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word_第2页
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word_第3页
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word_第4页
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word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琢中国教育报 学者谈治学专栏 我的治学观:博览慎思 取舍谨严 湖南汉寿二中今年四月中旬,我接到北师大导师和校刊学术报文史知识约稿,盛情邀请我写点关于读博士的心路历程和有关我的治学观,让我谈治学之道。我本来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当然也没有什么经验好总结。但又想,文史知识创刊 85 年来,以高雅的学术刊物享誉学术界。我不好推脱,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业务” ,本文我就个人读博士后,谈谈我的治学观。我算不上专家名流,既然已从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执教近三十年,决不说与学无缘。平生虽无极高造诣,但总有一些感受,其中不泛自己的见识,与学术界同仁交流一下意见,互补短长,我想总还是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吧。所谓“治学”就是研治学问。学问学问, 就是学而好问。一般人读书甚多,问得极少, 这其中可能学习中的问题又在学习中得到了解决,无需请教别人 ,但也可能只顾看 ,不开动机器,发现不了问题 ,也就无从问起。不学无从发问, 不问得不到知识的精髓, 达不到研治的境界。一、治学态度高于方法。学者治学,多重视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方法是治学成败的关键,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拙劣的、错误的方法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然而,从政治生活中“历练”出来的徐复观先生却独具慧眼,明确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态度问题,比方法问题更重要。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 (乙集)自序中,他写道:“其实,人类文化,都是由堂堂正正的人所创造出来,都要由堂堂正正的人传承下去。只有由平实正常的心理所形成的堂堂正正的态度,才能把古今中外的文化,平铺在自己面前,一任自己理性良心的评判,选择、吸收,消化。 ”之所以有此看法,乃是当时学风堕落、学者人格堕落使然。在徐先生看来,作为一名学者, “无真实国族社会之爱,即不能有人类之爱。无人类之爱,则心灵封锁鄙恶,决不能发现人生。此种人,此种作品,皆与文学无关。 ”徐先生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的两汉经学史的写作,他躺在病床上,自知生命不久,便与老朋友说出自己最大的遗憾, “已活了这么大年龄,应当死了;可惜想写的两汉经学史 ,竟没有动笔的机会。因为这种冷题目,我不动笔,是没有人动笔的。 ”可见,其写作的动因,除了绍述中华学术外,绝无任何私利。徐复观先生之所以秉持“态度高于方法”之见解,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为己之学乃在于了解自己、开辟自己、建立自己,最终是成就自己的德性,所谓儒者“明理见性,见性成人” ;儒者为学的目的就是“成人”之学, “求仁”的态度乃是为学根本性前提,正如阳明所谓“学者先立其大”一样,真诚的态度决定了儒者之学的品性和格局。二、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论语一言蔽之,一语中的。后继儒家荀子借劝学加以演绎,遂成传世名篇。 学子大凡都有“学”之宏愿,也有寒窗苦读功夫。但学而不思、学而不化,着实可惜。这样的学,充其量学成“寻章摘句老雕虫” 。不思则迷惘,心中乱网一张,管用吗?当然,思的前提还是要学,否则空中楼阁,无济于事。学是吸收,多多益善;思是升华,不可或缺。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翻阅论语 ,我总为孔门师徒的精诚所感召。孔子自我评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评价门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由此,对韩愈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推断不免更认可。 现代生活,步履匆匆。 “没有时间读书”几乎成了某些从政者的口头禅。信息化时代,阅读的快餐化、碎片化,又使得“学与思”割裂。不读原著,不读全本,不愿阅读,不深阅读,让我们的思想变成“为无源头活水来”的碎萍一池。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是激发学习的热情。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是推崇学习的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是追问学习的本质与目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是点拨学习的方略与路径。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聪明,更开明。或许周游列国时那次“眼见为虚” (错怪弟子做饭先偷尝)的教训让老人家心有戚戚。因而,他要搞个备忘录:“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知(智)者不惑” 。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儒家的智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反思。于是有了“四绝”之戒与“九思”之勉。 “四绝”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大意为不凭空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一面,不自以为是) 。 “九思”为全方位系统思维:“视思明,色思温,貌思恭,听思聪,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能如是,当为“君子” ;否则,难去“小人”之虞? 三、学与行。儒家追求精神不朽,旨在“立业而立人” 。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通读论语 ,处处可见“三立”踪影。 “立”的前提是“学” ,学的提升是“思” ,思的跃迁是“行” ,行的反哺是“知” 。这一学理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那里,就凝聚成四字真谛“知行合一” 。孔子谨严慎独。他把批判与创造都融注在言传身教中。你看他“述而不作” ,却一句话顶一万句,留下了论语这座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知识有用论,知识未必改变命运说,如此悖论,在孔子看来却是天经地义。他老人家甚至发狠话,实在读不进书,学学下棋也是有益的事。下面这段话,仿佛是教导“小孩子”的,苦口婆心,语不重却心甚长“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孔子博闻强识,但绝不死学,绝不“学而不思” ,要诀在于“一以贯之”提升一个层面,以“道”贯“学” 。这一思想,到孟子处,进一步发挥,翻转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高超! 学以致道。孔门子弟多能推己及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大襟怀开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仁爱大境界。学以济世。 论语一开篇,孔子就热情洋溢地宣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后,循循善诱, “听其言而观其行” ,既给出忠告,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又指点修炼法式,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学而不能致用,学而无益人生,枉学也。试看,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不满之意,溢于言表。特别要提的是, 论语一书中, “三思而后行”一则,耐人寻味。原文如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为鲁国大夫,其人以行为圆熟“三思而后行”为时人称道。对此,一代圣人孔子何以会不识时务、空前发难?“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 ”也许,孔圣人的这句话隐约给出注解。 “三思” ,多思也,深思熟虑,一般说来,不嫌多。当下许多“一把手工程”多缘“率性而为”致后患无穷。但,思行有节奏,凡事因人因时因机而有异。季文子这人的特点就是老于世故,偏藏私心,患得患失,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不该问责?难怪孔圣人要半开玩笑地提醒:“想两想就够了!”这是怎样的幽默与睿智啊!那就要把唐诗三百首 、四书、 古文观止这 3 本书从头到尾都看过、都背过,国学基础才算是上乘。提出分析作品的四原则:通训诂、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这些至今依然是做学问的“醒世恒言” 。四、 “客观地理解”是做学术的前提。我以半百之年,开始学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为了抗拒这一时代中许多知识分子过分为了一己名利之私,不惜对中国数千年文化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因而感愤兴起的。 ”(两汉思想史卷三代序) 。除了这份责任外,与吾导师独到的治学观与治学路径也是分不开的。谈及学术、思想,人们常常笼统谈之,以为二者是一回事。事实上, “学术”与“思想”是有区别的, “学术”工作更像“续家谱” ,旨在说清楚学术自身的来龙去脉,并根据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申明学术的发展方向。自然,无论“家谱”还是“续家谱”都需建立在可.靠、真实可信的文献基础之上,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可张冠李戴、越俎代庖。至于“纯粹的思想” ,则自由的多,似乎可以“凌空”发挥,在宽泛意义上,只要能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大致即可称之为思想。但是, “学术”绝不可以这样“潇洒” ,即便是发挥“学术”所蕴含的思想(即“学术思想” )也必须建立在可靠的证据、文献之上,做到“持之有据” ,对文献有“客观地了解” ,而不可凭空建造“空中楼阁” 。徐复观先生治“思想史” ,尤其强调“客观了解文献”之立场,对他而言, “客观地理解”乃是做学术的前提。在做两汉思想史时,在文献考证上可谓下足了功夫。自清末尤其民国以后, “考据成风” ,学界掀起一场“疑古过勇”的思潮。按当时说法,陆贾的新语 、贾谊的新书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是不可信赖的材料。于是徐先生亲自做起考据的工作,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工作,力争在“证据的打擂台”上得出扎实的结论。 “我若不自己下一番考据功夫,要便是把这些著作,从两汉思想中,武断地加以删除;要便是不考虑异同之见,我行我素地加以阐述。这都不是真正负责的态度。 ”顺便提及,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之所以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亦在于他对古代文献有“客观的了解” ,对古文献下足了功夫。其二十几部皇皇巨著皆非从自己的主观想法下手,而是从文献的掌握、爬梳入手,渐次理清文献的思路,把隐匿于文献中的思想以体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后,信服且过瘾。五、教学要严谨, “给学生一片蓝天” ,是我的治学之道。“给学生一片蓝天” ,就是说一方面要给高中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尽量帮助孩子们高考以后的填报志愿和后顾之忧。我这种理念的形成,主要基于如下一些原因:古人早有训导 对于师生关系,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有过精彩的论述。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些名言既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又提倡师生相互学习的优良风气。由于阅历的关系,老师的知识面可能广一些,经验可能多一些,抗失败的能力可能强一些,所谓“老马识途”吧。但是就某项具体研究来说,到最后研究生知道的常常比导师还多,因为他(她)们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又是整个实验的具体执行者,可谓“后生可畏” 。比如,我的许多电脑方面的知识都是向学生们学的。因此,导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今天,人文领域的年轻学者,不能全面地阅读文献,缺乏“坐冷板凳”的定力,质言之,缺乏“客观了解的工夫” 。学术上盲目追求“短平快” ,以断章取义的方式抽取几句话演绎下去,来展示个人“哲学的思辨之功” ,虽然暂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从长远来看,毕竟得不偿失,因为缺乏客观了解、缺乏根基的“思想”是走不远的。六、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有赖于理论武器 。博士导师常常对我说, “我做学问最根本地说,可以用创造性来概括。 ”为什么做学问“最根本”在于“创造性”或者说“创新”?这里从我对事物的认识谈起。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结构是极其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寻的。它们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运动着,在发展变化着。这也就是说,它们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变化运动的。人们为了生存,除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以取得不竭资源外,在人类社会中,在人际关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中,也必须不断地协调、调整。这就需要对客观存在加以认识。向自然界要资源,就必须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认识;社会上人际等各种关系的协调,就必须对社会规律性有所认识,只有不断地对客观规律加深认识,才能利用它们为人类谋福利。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被人们认识的只是其中极少部分。科学技术发达到人可以登上月球,但人对自身的认识还处于非常幼稚的时期。而况自然和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着。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以往的有待人们去认识,新出现的也需人们去认识。所以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没有穷尽的。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往事” 。历史是回忆往事,研究往事。既是“往事” ,当然是已成.定局,不再有什么变化。但作为反映它的历史学,却与所有事物一样,与所有各领域学术一样,是必然地发展变化的。这门学问涉及面极为广泛,除综合性通史外,可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以及社会史几大类,每一类又可分出一些专史,所有这些均有创新的问题。 当然,创新不是任意妄为。根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根据建国后几十年间学术常受政治上“左”风影响的经验,创新必须要具有胆识。我的提法是“胆大而不妄为” 。胆不大,就不敢创新,我之所以敢于“胆大” ,因为我认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不妄为”是指越过马克思主义界线就不干。据上所述,科学有赖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坚持创造性与坚持科学性,关键在于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锐利的理论武器,有了它才能“胆大而不妄为” ,也即创新而又不致越轨。这里所说的理论,除唯物辩证法外,就是经济学理论了。经济理论是分析解剖和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必不可少的利器。马克思没有专门关于辩证法的著作,辩证法寓于资本论之中。读了资本论既学了经济学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学习了辩证法。因此,这里强调经济理论决不忽视辩证法。相反,坚实的经济理论更能帮助我们融会贯通地运用辩证法。 七、我的治学体会:让学习成为习惯。北师大高等教育学博士毕业以后让我感悟到:1、治学是一辈子的事,直到手不能执笔,大脑停止思考为止。2、文凭、职称、不能作为人生的目的,若是作为目的,那颇有庸俗化了。3 、学术上应有自己的观点,不能因为与领导上的观点不同而禁声,随意附和;尤其是取得高位的教授、院士,若是禁声、随意附和,那很可能就是不负责任,甚至犯罪了。4、一个专业人员,因为没有条件深钻,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条件,继续深钻,生命不息,治学不止。已故钱伟长教授就开辟了很好的榜样。5、治学应讲老实话、办老实事,不管是哪个皇帝说了,哪个权威说了,错了就是错了!实事求是。我国及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是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跟着跑。跟着跑,是见风使舵,是投机,不能称治学。我国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富初教授,他的“新人口论”观点,尽管遭到错误的批判,他毫不妥协,理直气壮地说,我的“新人口论”是有科学依据的,丝毫不退却!这样的治学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6、判断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高低,就是他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高于一个人的智商,智商可在不断自学中,不断提高的。华罗庚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然而知不足!7、文凭到手了,学位、职称到手了,就认为自己饱学五车,该息息了,那是错的。在学校里学的多则是理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那是一辈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方法。郭沫若说,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怎样学,直接决定学的怎样。时习之,就是经常温习、反省,久而久之,方法亦成习惯。从心动到行动到永动再到乐动,在不断的自我突破和超越的过程中,人生进入了良性循环。坚持就是胜利,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冲动。坚持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最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世界上最可怕也是最神奇的力量,这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个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秘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坚定学习的态度。老师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值得自己学习,每一件事情都值得认真总结。尤其要向竞争对手学习,争取集中每一个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自己就会变成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山外有山,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借鉴,勤于实践,巧于融通。我们的公司是优秀的,但还有更优秀的。全国同行都在转型,转型后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不缺空间,不缺项目,不缺精神,缺的是转型升级的软实力。这是一块高地,我们必须快人一步,抢占高地,创造新的优势。 “学习并快乐着” 。要提升学习的境界。陆游在剑南诗稿中讲到, “读书有味身忘老” , 乐学歌也说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坚持在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作为企业而言,60 年代追求的是成本,70 年代追求的是质量,80 年代追求的是效率,90 年代追求的是服务,新世纪追求的是创新。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