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篇_第1页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篇_第2页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篇_第3页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篇_第4页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气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征文 11 篇【篇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之初探摘要全球气侯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遮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分析,重点指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类为遇止全球气候变化应未取的应变策略。 关健词全球气侯变化影响应变策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等。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其它系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气候变化仍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全球气候呈现出明显变暖的趋势。根据监测和分析,在过去的 100 年里,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 0.5,在北半球过去一千年的任何世纪此次升温最剧烈。研究表明,自 1980 年开始,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而且最暖的 5 年都发生在 80 年代,1988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949 年到 1979 年多年平均值高 0.34,比 20世纪初相应值上升了 0.59。全球海平面上升了 18cm,也是全球变暖的旁证。全球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重要方面是臭氧层出现耗竭而遭受破坏的现象。臭氧层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 10 公里一 50 公里范围内,在 25 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 3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中,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近 20 年观察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明显减少,臭氧层变薄变弱。自 1969 年以来,地球赤道外,所有地区臭氧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约 3%一 5%,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已减少 30%一 65%,并且周期性出现臭氧空洞,空洞范围逐步扩大,北极臭氧层破坏也很严重。全球变暖及臭氧层的破坏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探索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人类有意识地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面发展,提高人类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状况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关于气候变暖,究竟是温室效应作用的结果,还是气候本身的自然波动,或两者兼而有之,仍然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气候变暖是气候系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下图所示:CD 是气候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AB 则是两个外界因子。太阳辐射和宇宙 地球物理因子都是通过大气和下垫面来影响气候的。人类活动既能影响大气和下垫面从而使气候发生变化,又能直接影响气候。在大气和下垫面间、人类活动和大气及下垫面间,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样形成重叠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的反馈关系。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着气候变化的方向和速率上。迄今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化的机理已基本清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温室效应”。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会向大气散射出长波辐射,其中一部分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 氏)、一氧化二氮(N2O)、氟氯烃化合物(CFCS)等温室气体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上升。研究表明,引起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 CO2,它是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及生物质的燃烧,包括煤、石油、天燃气及薪林、作物秸秆等,近一个世纪以来,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19 世纪 60 年代每年排放到大气中 CO2 只有 0.9*10t,到1955 年已达到 50*10t,大气中 CO2 浓度也由工业革命前的 280ppm 上升到目前的 350ppmm,并且还以平均每年上升 0.7PPm 的速度在增加。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当前认为主要氟抓烃引起的观点,已被国际社会普通接受,所以臭氧层的破坏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类大量生产氟抓烃化合物,如:氟利昂一 11、氟利昂一 12、氟利昂一 113、氟利昂一 114 等,用作制冷剂、除臭剂、发泡剂、头发喷雾剂等,绝大部分释放进入低层大气后,再进入臭氧层中。CFCS 在对流层很稳定,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不发生变化,逐渐扩散到奥氧层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消除、降低奥氧浓度。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对农业、林业和牧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谓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表现为: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季节会延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水稻、豆类等植物的生产能力。不利的一面表现为:暖冬将有助于许多植物病虫害的迅猛爆发(如霉粉病、锈斑病等),使农业病虫害的范围扩大,气温升高徽生物活性也提高,土壤肥力下降更快。在气温升高的条件下,支配树种分布的气候带将向两极和高地移动。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 1林区将向北延伸 100公里,随着气温的变化,全球森林的面积减少 6%,草原将增加 25%,降水也将发生变化。若气温升高,如果降水没有相应的增加,则空气湿度有可能下降,最敏感的地区将是那些按温度和水分而言己接近树种生物界限的地区,如半干早地区等气候将变得更干早,给林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林木和牧草的品种将发生变化,特别是牧草,随着气候变暖,很多杂草有可能加速扩展到高纬地区。(二) 全球变暖将使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众所周知,近几年厄尔尼诺现象频繁、持久、强烈,各种气象灾害增多,无不与全球变暖有关。气象专家统计表,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发生的气象灾害比 50 年代多 5 倍。以我国为例,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干早、幕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 5 亿多亩,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占 GDP 总产值的 3%一 6%。此外,气象专家指出: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华北、西北所出现的沙尘天气次数比 50 年代明显增多。50 年代只有 5 次,而 90 年代达到 23 次,2000 年一年达 13 次,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 3次,其中 3 月 20 日首都北京遭遇的沙尘暴为历史之最,究其原因,除了生态环境遭破坏外,全球变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三) 对海平面和海岸带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过去的 100 年里,因全球变暖,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 18cm,气象专家预测,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到 2030 年海平面将再上升 20cm,到 2100 年,海平面将上升 65loocm。海平面这一变化将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如下的影响和灾难:(1)部分沿海地区 (如马尔代夫、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几个大三角洲)被淹没,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许多岛国(马尔代夫、图瓦卢、汤加、基里巴斯、马沼尔群岛等)不复存在(据报道,南太平洋上面积只有 26 平方公里,人口 1.1 万,由九个环状珊劫小岛组成的国家图瓦卢正考虑举国移向新西兰,大约 50 年后,这个美丽的岛国将沉没于大洋之中);海水也将漫过日本东京 30%的地面。(2) 海滩和海岸将遭受侵蚀,盐水侵入地下淡水层,造成沿海湿地的丧失。(3)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演化。(4) 海水倒灌与洪水加剧。(5) 损坏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影响航运。(6)沿海水产养殖业将受影响。(7)破坏供排水系统。 (四) 对季节性雪盖、冰和永冻层可能产生的影响全球变暖将使地球冰雪的要素(季节性雪盖、永冻层以及某些冰团)大大减小它们的全球范围和体积。气象专家指出:在过去的 100 年里,北半球北极海冰减薄了 40%,范围减少了 10%一 15%。有报道说,南极洲东海岸附近,块面积为 3250 平方公里的冰架已完全瓦解,分裂成数千个冰山,这是 30 年来发生的此类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五)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后,高纬度国家的疾病会增多,资料表明,气温升高 2一4,如无其它环境变化,人口死亡率就会升高。臭氧层的破坏必将导致大量紫外线可长驱直入到达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津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还会促使某些疾病芡延,加剧皮肤有关的疾病(如麻疯病、夭花和疤疹等)的产生,据证实,奥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 1%,会使地面增加 2%的紫外线辐射量,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4%-6%。 三、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变策略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及臭氧层的耗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面对未来人类是被迫接受还是主动适应呢?无庸置疑,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遏止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具体的应变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观念上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应变策略时,应有全面综合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改变为“以环境保护为基本来发展经济和应用科技”的战略。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本质上说,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间题已超出了纯粹科学的范畴,而更多地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是自然生态过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结果。其次,在具体对策上,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控制能很消费规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探。改善能很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人类目前所使用的能源仍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煤,化石能源撼烧后不仅产生大量 CO2,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产生一些以入、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若利用非化石能源,可大大减少 CO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力发电具有不使用燃料,可再生,不产生污染突出优点,大力发展水电应成为优选战略(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可采储量为 3.78 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仅开发利用了十分之一)。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核电可能是唯一能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核电不排放一般大气污染物、甚至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量也低于燃煤电厂。在有机物来源丰富的农村,应大力推广生物能源沼气的使用,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燃烧时不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沼气,走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之路,既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我国而言,节能潜力巨大,按产品计算,我国能源单耗比发达国家高出 30%一 90%,按产值计算,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3 倍一 4 倍。又如全国现有的工业锅炉约 40 万台,年耗煤 3 亿多吨,其热效率只有 60%左右,如果热效率提高 10%一 20%,每年就可少耗煤几千万吨,据初步测算,如果将能源的有效率提高到工业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全国每年可少耗 3 亿多吨标准煤。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条新途径,特别是太阳能其取之不蝎,又无污染,开发潜力巨大。二是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色植物的“净化”功能。绿化植物能吸收 CO2 放出 q(即光合用),大力发展绿色植物、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可以起到固碳作用,从而降低大气中 CO2 含量,抵御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而且森林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毁林开荒、滥伐严重,再加上资源面临困境,因此,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绿色家园显得尤为重要。三是逐步减少、尽快停止使用和生产 CFCS,大力开展替代物质和替换技术的研究。再次,遏止全球变化的加剧,各国应加强宣传、普及教育使国民了解人类已出现了生存危机,同时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出科学的方法,缓解现状间题,控制未来新的温室效应的再形成。参考文献:【1】仲小敏.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究【J】.地理教育,2001,(5)【2】窦贻俭.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 【3】孙景沂.新世纪学习宝典地理篇【M】. 九洲出版社.【4】王心源.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讲座) 【z】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篇二】气候难民遗失本族文化习俗全球变暖效应对许多岛屿国家和生态脆弱的地区影响最为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造成大量气候难民。气候变化会使不堪忍受恶劣环境的人们背井离乡,移居异地,而有可能会给新进入的地区在粮食、土地等资源方面带来影响甚至引发冲突,这会影响到气候难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而在变迁之中逐渐遗失了其本族的文化习俗。由于一场有史以来浪峰最高的潮水致使图瓦卢的许多居民无家可归,当地政府 2000 年 2 月向新西兰发出请求,希望能够接受 3000 名图瓦卢居民前往定居。2001 年 12 月,该国领导人宣布放弃其祖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而更加不幸的是,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在斐济首都苏瓦附近的图古鲁村落,其家族祖坟以前在大树的荫蔽之下,而如今墓穴和墓碑已淹没于水中,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那本来是村里像圣地一样的地方,是社区的中心”。2005 年,在瓦努阿图叫“Lateu” 的小岛上,100 多个居民拆掉他们居住多年的木板房,搬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以适应变化。该国土地资源部总司长如塞尔纳瑞说,南太平洋岛国大多依赖旅游,对太平洋原始生态的任何破坏都会减少游客数量,而且旅游的基础设施一般沿海岸分布,海水上涨已经使之非常脆弱;极端的天气还使渔业和农业受到影响,直接打击人们的生活。【篇三】文化界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反响气候变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而细微的影响似乎还很难直观明确地显现,而对于世界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向大众传播气候变化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理念与己相关,可谓充满挑战。文艺作品以科学观点为依据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话题,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关于“人”的故事,气候变化也不例外,而且要表现出气候变化对人及其生活的影响力度,特别是要充分展现世界各地人们的生存空间、思想状态、日常生活等方面内容。而艺术不能凭空毫无依据地想象,很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主流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甚至将其作为核心理念。由此,这类艺术作品及相关活动被强烈地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如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后天等。主要体现在,首先,把第四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提出的“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