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1页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2页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3页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4页
中药基础知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1,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其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中绝大多数源于天然的植、动、矿物,其中尤以植物类药居多,故古人习惯将中药称作本草。,2,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性状是用以概括药材本身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等。性能是从用药后机体的反应中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性状是药物自身客观存在的,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两者的认识方法、含义和内容截然不同,不能混淆。,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3,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药物发挥其基本作用,以纠正疾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若干性质和特征,前人称之为偏性。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即功效)和不良反应(副反应及毒性反应)。中药的功效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 产生副反应的原因:一是因为药物的偏性过大;二是由于一味中药往往有多种作用,有时只能利用其一部分,而不为病证所需的作用便成为副反应,如大黄治疗冷积便秘。 毒性反应是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过量或服药太久所致。,4,一、四气五味,含义: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内容: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在药物作用的程度上,寒重于凉,热重于温。为了进一步区分这一差异,有的药物还标以大热、微温、微寒、大寒等。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确定依据:四气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四气,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一般来讲,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药性寒热主要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阴阳盛衰的总体倾向,并非具体功效。因此,学习中药不仅要了解其药性寒热,以认识该类药的共性和作用基本倾向,更要掌握其具体功效,才能认识各寒热药物的个性特点。徐灵胎所谓“附子与干姜之热迥乎不同,石膏与黄连之寒迥乎不同”,就是这个道理。,6,四气与其他性能的关系:药性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一种性质,仅反映该药影响人体寒热变化(或阴阳盛衰)的倾向,而不能表明该药其他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这些药物作用的不同性质和特征,皆有其相应的性能内容。因此,学习中药时,必须四气与其他性能相结合,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其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药物的四气,为这一用药原则提供了药理依据。四气理论也是该临床用药原则的理论基础。,7,(二)五味,含义: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药物的五味,不仅指药物的真实滋味,更重要是指药物治疗病症的某些作用。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此外,还表示一些芳香药的化湿、开窍和辟秽等作用。 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此外,还有甘能解毒之说。,8,酸: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另外,酸味尚有生津,合甘味以化阴的作用,此与涩味不尽相同。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泄的含义较广,有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有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之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有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等证。燥湿用于湿证。此外,有的苦味药具有坚 (护)阴的作用,如知母与黄柏,可用于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病症以“泻火存阴”。,9,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瘕等;有的具有泻下作用,如芒硝泻下通便等。淡: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薏苡仁渗湿利水。 确定依据:一是药物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因此,味的实际意义也是标示药物真实滋味,或提示其基本作用。,10,(三)性与味的关系:(1)性同味不同,作用不同:如黄连、浮萍性均寒,均能清热,但黄连味苦清里热,浮萍味辛解表热。(2)味同性不同,作用不同:如紫苏、薄荷味均辛,均能发散解表,但紫苏性温而散风寒,薄荷性凉而散风热。(3)性味俱同,作用略有不同:如黄连、黄芩、黄柏均苦寒清里热。但黄连偏清心热,黄芩偏清肺热,黄柏偏清肾热,这就显示了药物的特性,这种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特殊选择性,就叫做归经。,11,五味歌诀:能收能涩本是酸,苦泄燥湿并能坚,咸能软坚并能下,和缓补益须用甘,辛能行散发肌表,淡味渗利功偏擅,此是五味各所主,应同四气一同参。,12,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13,药物的质地、性味、炮制、配伍等,均能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一般而言,矿石、贝壳等质地沉重的药物多沉降,花叶等药多升浮;辛、甘,温热药物多升浮,酸、苦、咸,寒凉药物多沉降;药物多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热,不升反沉,故有泻下逐水作用;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散风热。,14,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是各药物具有的功效。其确定方法是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临床意义: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利用其作用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升降浮沉虽然是药物的重要性能,但有的药物并不明显,而又有的药物又具有“二向性”,某些作用表现为升浮,另一些作用又表现为沉降。,15,三、归经,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临床指导意义:掌握了药物的归经,便掌握了各药物功效产生效应的主要部位。这样增强了用药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一些基本作用相同的药物,更是如此。 中药归经的确定:中药的归经,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16,辨证定位方式对归经的影响:归经的药物作用部位,是由辨证理论的疾病定位所决定的。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所以,本草学中羌活等药的归膀胱经,与泽泻等药的归膀胱经,其含义并不相同。,17,四、有毒无毒,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对于有毒药物,应严格用量、炮制方法以及配伍等。,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关。有毒的药物偏性强,往往具有某些肯定的疗效,历代积累了大量应用的经验,是值得利用的。但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度小,使用不当则对人体危害较大。,18,因此,应注意各毒药毒性的大小,掌握其安全有效的用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中病即止。毒性反应还与炮制、配伍、给药途径及患者体质、年龄、证候等有关,服药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环节。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19,第二节、中药的配伍与使用,一、配伍,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配伍的目的:单味药的力量有限,难以治疗病情较重的患者,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对于单用会产生毒副反应的药物,选择有的配伍可以抑制或消除其毒副反应。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配伍用药可以达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目的。 一般而言,药物单独或配合应用主要有七种情况,称为中药的“七情”配伍。,20,单行,指药物的单独应用。不属于配伍。如独参汤,鹤草芽,生姜汤。,21,相须,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等。,22,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清热泻下的大黄合用,大黄能增强黄芩清热泻火的作用。,相使,2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2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畏和相杀实际上涉及的是同一药对,只是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25,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26,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本草纲目:“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檗、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27,在以上药物配伍关系中:相须、相使为增强药物疗效的配伍,相畏、相杀为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均为用药的重要配伍方法;相恶是降低药物疗效,应尽量避免;相反是增强或产生药物的毒、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28,二、用药禁忌,29,(一)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30,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31,(二)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临床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属禁用的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32,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妊娠禁忌的,如无特殊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通过恰当的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33,(三)服食禁忌,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34,三、剂量,中药的用量,又称剂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量。药物用量,需根据病者年龄、体质、病程、病势轻重、药物配伍等进行调整。有毒或作用峻猛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35,在药物方面:无毒药安全性较高,其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严格控制在安全量范围内。对于无毒药,还应考虑其质量、质地和性味。对毒性大,药力猛的药物,用量宜小,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中毒,而且不宜长期应用。优质药、质轻药、药性较强和药味较浓的药,其用量可稍小;质次药、质重药、药性缓和及药味较淡的药,鲜药用量可稍大。,36,在应用方面:要考虑配伍、剂型等应用形式及用药目的。单用与复方相比,单用可稍大;在复方中,同一药物作主要药时,其用量往往较作辅助药时为大。同一药物在不同剂型中,其用量亦有差异,如作汤剂时大于作丸散之量。中药一物多用,临床用药目的不同,其用量也随之变化。如柴胡,37,在患者方面:主要注意其年龄、性别、体质、病程、病势及职业、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其一般原则是:青壮年大于老人和儿童(有具体折算方法),男性大于女性(尤其是月经期、妊娠期和产后用活血药等),体质强壮者大于虚弱者(尤其是攻邪药),新病者大于久病者,证情急重者大于轻缓者。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的2/3;59岁用成人的1/2;5岁以下用成人的1/4;一岁以内用成人的1/5。,38,常用剂量:一般无毒植物,干品为515克,鲜品加倍;质轻可用510克。矿石贝壳类多为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有毒药物应严格掌握用量。 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克为单位。个别的有:生姜三片,蜈蚣一条,荷叶一张,大枣四枚,蛤蚧一对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其形状为一端尖而中部略凹陷,如刀柄之圭角。一刀圭约为1/10方寸匕。 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又一器具名,其形状如刀匕(或勺、匙),大小为古代一寸正方(即一立方寸),故名。,39,四、用法,中药的用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四个方面。 机体的不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吸收性能有差异;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消除情况也不一样。因此,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数量、速度和作用强度;有的药物必须以某种特定的给药途径,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天花粉中期引产必须肌内注射给药,枳实升压必须静脉滴注,百部灭虱杀虫必须外用等)。所以,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疗效。,40,服药时间:峻下药宜晨起空腹服,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还可避免夜晚频频腹泻而影响睡眠;攻下药与驱虫药宜饭前服,则不致药食相混降低作用;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次晨排便;消食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可利于消食化滞或避免胃肠道受刺激;此外,除安神药宜睡前服、截疟药宜发作前2小时左右服等特殊外,一般药物均宜食前服,可使药物较快吸收。所谓饭前饭后,服药与进食都应相隔1小时左右。,41,服药多少:一般患者每日服药1剂,分23次服;病情急重,身体壮实者,可每隔4小时服1次,昼夜服药,不拘于每日1剂;发汗剂、泻下剂,以得汗、得利为度,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