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_第1页
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_第2页
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_第3页
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_第4页
2018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 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复习题纲试题资料汇编版哲学引论知识要点(12 章)第一节 哲学的概念哲学一词, 源自英文“Philosophy” ;而“Philosophy” 一词, 则又源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在希腊文中, Philosophia 乃一组合词, 其前缀 Philia 原意为爱, 后缀 Sophia 则为智。由是观之, 哲学一词之原意, 应为爱智, 或曰智慧之学。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的双重特性。从一个方面看,哲学起始于人类好奇的本性;从另一个方面看,哲学又表现为人类爱智的活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谈到哲学的这一特性时,曾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的不同动机为例,生动揭示了哲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区别。2哲学的历史起源。哲学的产生乃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正是在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 人类通过音乐、 绘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庆典和祭祀活动等, 集中表达了他们力图解决生命、生存和死亡中的各种问题的强烈意愿, 并尝试通过这些方式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并进而揭示隐藏在这些表面环境后面的那些不易觉察的、制约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东西。3哲学的最终形成。由于哲学是一种较之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 这也就意味着, 一旦哲学在它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之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文化形式的诞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二、哲学与科学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 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2哲学的两难处境: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 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兴趣的唯一对象。而且只要一有可能,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一旦哲学家的这种企图由于科学家的抵制, 或哲学基于自身的局限而对它欲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无奈的时候, 总是有那样一些哲学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要么把哲学降低到只是为科学作方法论的辩护, 以科学的语言代替哲学的语言的地步;要么拒绝一切对哲学的批评和非议, 把这种批评和非议看作是对哲学的一种不能容忍的恶意诽谤和攻击。3哲学与科学和其他人类精神文化形式分享对真理和日常生活的解释权利。三、哲学的演变1希腊哲学的特征:自然哲学。最初, 当古希腊哲学从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间分化出来, 对自然和宇宙本质探索的兴趣支配着绝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的研究热情的时候, 哲学被赋予了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自然哲学是这一时期哲学的基本特色。2晚期希腊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的特征:伦理学或道德学说。到了希腊后期及至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家们的理论兴趣和研究热情为之一变, 道德的、实践的生活要求开始上升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流。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以及怀疑主义哲学家从各自的角度多方论证了, 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正确欣赏是人生的目的, 哲学的研究应服从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的目标和要求。与此相应的, 哲学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伦理学或道德学说的特征。3中世纪哲学的特征:宗教哲学或曰经院哲学。这一时期,哲学家在其理论中多方论证、阐述和发展的哲学观点,就是教士和神学家在基督教的殿堂里不遗余力地提倡和身体力行的神学主张。4近代哲学的特征:认识论。近代哲学由神向人的复归,并重新寻求从科学的结论中获得解释世界的理论方式, 是通过哲学认识论上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两极对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它们之间关系的更高意义上的统一而实现的。5现代哲学的特征: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第二节 哲学的问题哲学既可以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将之划分为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学科;也可以按照研究性质的不同,将之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大部分。同时,还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待哲学研究活动的特点。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有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1认识论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人类认识性质的探讨。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在他的著名的理念论中提出并讨论了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本质的问题。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意见范畴的探讨与研究,也对后来的哲学,特别是认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2 认识论的奠立:洛克被称为“认识论之父” ;康德则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作为哲学的一个基础部门的,并且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的认识论的奠立,严格说来,则是近代的事。在近代哲学家中,洛克以其著名的“人类理解论” , 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础。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并在哲学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家, 则非康德莫属。康德在他的著名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 透彻地揭示了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关于现实世界的认识方式的不可能性,从而为认识论登堂入室成为哲学研究的重镇和主流开辟了道路。3 当代认识论:一门关于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对于把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界定为逻辑和语言分析的语言哲学家和分析哲学家来说,哲学直接就是认识论;即便对那些不赞成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思想基础和哲学立场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来说,当着他们坚持认为形而上学仍然是一切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思想基础和研究前提的时候,也小心谨慎地避免重蹈传统哲学脱离认识论来对世界作本体论论证的覆辙,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带有认识论和思想分析的特点。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词出自“易”之“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取之以对应并转译英文“Metaphysics” 。 英文中之“Metaphysics ”由两部分组成:其后缀“Physics”原意为物理学;其前缀“Meta ”则为在上、在先之意。由是观之, 形而上学的原意应是在物理学之上、之先的意思。1形而上学的含义。广义的用法:表示关于存在者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 即讨论关于宇宙和事物存在的终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学问;狭义的用法:只有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才属于形而上学。2形而上学的特性:终极性和体验性。所谓终极性是指:形而上学总是在追寻人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即为什么我会在这里?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存在着的究竟是什么?所谓体验性是指: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如偶然性问题、有限性问题、完美性问题、痛苦问题,以及超越性问题等, 都是体验性的,是与人的存在相伴相随,并且反过来深刻制约和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问题。3形而上学的领域:宇宙论与伦理学。所谓宇宙论,是研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宇宙的起源、本质和结构问题的哲学理论。所谓伦理学,则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相互关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的哲学理论。4 形而上学问题与非形而上学问题的区别。(1)它不关心具体的、特殊的存在,而只关心整体的、总体的存在;(2)它不关心多样性、可分性的整体或总体存在(可数) ,而只关心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不可数) ;(3)它不关心显现了的存在,而只关心终极的存在;(4)它不寻求存在的当下意义,而只寻求存在的原始直观。三、伦理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对道德问题加以研究的学问,主要探讨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那些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问题。1伦理学的历史。苏格拉底:其哲学涉及了真理、正义、善和美的构成问题。柏拉图:他在自己的著作“理想国”中,进一步探讨了有关人的行为、活动的价值判定问题, 并把所谓“至善”作为最高的理念,也即人类的最高的知识。柏拉图的学生色诺勒斯(Xenocrats)曾把柏拉图有关人的行为活动之意志决定的论述直接称为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严谨细密、堪称典范的伦理学体系。在近代哲学家中, 洛克、休谟、边沁、穆勒等人沿着经验主义的方向建构了立足于实际效果判定行为善恶的功利主义伦理学;而康德则沿着直觉主义的方向,从理性主义的前提演绎出一套用以评判行为善恶和道德合理性的标准的义务论伦理学。2伦理学的问题。(1)道德的内容与目的。伦理学上之所谓道德目的, 非为表现在具体道德行为中的特定的目的, 而是指一切道德行为和道德过程引以为据,必须服从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最高的道德目的,也即道德上的至善。伦理学中的其它问题,一般而言,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并且据此加以论证的。(2)道德的行为与决定。道德乃是个体的行为, 而个体行为始终要受到社会规范、道德戒律的约束。对个体道德起着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社会的规范、道德的戒律又是基于怎样的理由形成或建立的?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各以怎样的道德决定原则为基础?个人与社会究竟应该具有一种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 是道德领域中最具有实践性的一个方面, 因而是伦理学研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3)道德的尺度与标准。结果论以个人的决定、行为和道德规则的结果为标准;非结果论以个体以外的因素, 如超越的神意或绝对的理性为标准。3当代伦理学的特点。受作为主流的语言哲学的影响,当代伦理学越来越把伦理学主要地看作是一门理论哲学而不是实践哲学。四、其他1其他哲学问题。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问题以外, 哲学的视野所及, 还包括了美学、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文化哲学方面的问题。2何谓哲学问题。哲学是思想探索的学问, 举凡与人的存在和知识有关的问题,原则上都可以纳入哲学研究的范畴。只是, 当哲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它不是从它们各自的领域,而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做最一般的研究。同时,在一定的哲学体系中,究竟以那些问题作为论证的对象和重点,也取决于哲学家对此的不同理解。3哲学与方法论。作为一定哲学研究内容的问题, 除了可以从理论的一般性质出发加以探讨以外, 还可以从方法论的层面对之进行分析。(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2)哲学是一种关于辩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 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第三节 哲学与语词哲学作为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 其间充满了辩驳与论证。为了达到澄清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 对语词的理解与应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词与物 1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所特有的一种交往工具, 即语词。语词作为人的一种创造物, 是人之能动性的集中体现。2词与物的关系涉及两方面的内容:语词与自然符号之不同,以及语词如何获得表达对象之意义。实际上, 某词之具某义, 最初仅为有别于它词所表之义而约定。但只要某词之义不与它词相混淆, 则尽可引申新义而加以变化, 或扩大或缩小, 最终形成一语词之系统。这样, 借助语词之系统的区别和作用, 人们就能随心所欲地把握或描述那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事物或现象。3 通常用以描述无限事物的有限语词系统, 又是如何适应流动变化着的事物或现象而表现出它所具有的一般性或稳定性的呢?实际上,任何语词都是记录事物存在某一瞬间状态的特定符号系统,因此,一旦离开了其所依存的事物本身的状态或属性, 则它的意义自然也就随之失去。 二、定义与存在1定义的复杂性。主要不在于任何对事物的表达都不能离开有关的定义, 而在于许多定义的界定往往超出了特定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2定义的实质。一个词的定义就是告诉人们,某一事物必须具有怎样的特性(性质、特点与功能) 。这样, 人们就可以在定义指明的事物特性的范围内正确地来使用该语词。3定义与存在的复杂关系。任何定义都是用来表达存在的, 但定义与存在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却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分析的问题。因为, 当着人们使用一个定义的时候, 他们有时并不知道该定义所描述的事物是否实际存在。 4定义的范围和限度。定义与存在不相符合, 定义不能明确地指示存在, 主要表现为定义范围的过宽或过窄的问题。 三、定义与语词1语词的意义。当着人们定义一个词的时候, 他们实际是在向他人指明这个词的意义。但是, 词的意义并非来自词自身, 而是来自人, 即来自词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规定。2实质主义的定义。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及至近代的约翰穆勒等人, 其逻辑学和知识论方面的基本立场, 皆是重视或强调定义的本质的或实质的方面, 他们代表了西方思想史上盛极一时的实质主义逻辑传统。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 有关定义之实质方面的要求, 集中体现为他强调语词必须反映事物之本质的属性。3形式主义的定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看, 任何定义过程都不过是一种语言行为, 是以一种语词界定另一种语词的过程。语词本身并无先验的意义, 而只有约定的意义。形式主义定义理论的出现和扩展反衬了实质主义定义理论的日渐式微, 由此而在传统的语词与世界关系的定义方式之外开辟出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方式。四、定义与真理1规定词的新义。语词的规定本身无所谓真或假, 它只是一种建议性质的东西。一个建议就是关于一个词将被用于某种场合或某种情况的说明。从这个角度来看, 任何语词的规定都表达着规定者对该语词的使用的建议或内心打算的陈述。2指示词的用法。虽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补充、甚至规定词的意义, 但总的说来, 大多数正在使用中的语词的定义是向他人指明这些词的用法。 第四节 哲学的价值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 可视之为哲学的三个基本功能, 也是哲学存在价值的最重要的三个证明。一、哲学的理论特性1哲学不是什么。如果说,科学的具体性恰恰在于, 它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有限的、它所达到的任何程度都是相对的;那么,对那些未知领域和事物的探索与追寻,,则开辟出一个与科学全然不同的抽象性研究的境界或领域,这就是包括宗教、艺术和哲学在内的领域。2哲学关注什么。与宗教、艺术抽象活动不同,哲学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哲学活动所关注的首要目标,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更为基本的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哲学活动关注的另一个目标,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3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 既有日常生活意义上的, 又有科学意义上的;其次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 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二、哲学对科学的作用1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在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为人所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从事专门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对此并无必要进行追问,但当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说明和解释成为关系到另外一种新的技术,甚至新的科学规范能否产生,能否形成的不能回避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这种追问就变得必要了。而这种追问, 这种穷根究底的思考方式正是哲学的主要的、基本的特性。2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哲学不仅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方面有其重要作用, 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 甚至科学的基本性质最终也有赖于哲学方面的阐明。比如,对经典物理学和宇宙论基本原理和前提的绝对真理性的最初质疑,归根到底可以追溯到康德有关先天性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的学说。3捍卫科学的独立性, 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捍卫科学的独立性不仅是科学本身能够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且也是保证哲学本身获得正常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学科前提。这是因为, 哲学作为一种探讨宇宙和事物根本原理的学问, 其所包含的原则或原理, 从根本上说, 只有在具体科学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才能得到揭示和阐明。离开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有关宇宙和事物的原则或原理不过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论证。反过来, 科学固然以对具体的、有限的事物的复杂性的认识为特征, 但这种认识的本质仍然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由特殊转化为普遍, 否则就无法形成关于经验事物的一般定理或原则。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1对日常意识的反思。没有任何东西, 从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 到一个人的强烈信念, 甚至一个人内心珍视的感情或意见, 能有免于提问的特权。这包括两个方面:(1)对传统的反思。传统当然是有价值的, 因为它是以往文化和实践的记录, 人不可能割断跟自己的过去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所谓传统, 字面上就包含了可能是过时的或虚假的意思, 听任未经分析和检验的传统支配我们的生活有时是危险的。(2)对常识的反思。所谓常识, 无非是人所共知的意思。但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人所共知的东西往往夹杂着大量的愚见或偏见。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或它们产生的结果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话, 这些常识为人的选择和活动提供的信念前提往往是虚幻的或极不可靠的。 2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如果说对日常意识的反思是哲学对思想文化作用的直接表现的话,那么, 哲学对一定学科前提的批判就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深层作用的表现。这同样包括两个方面:(1)对具体学科理论前提的批判。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哲学。这些哲学发生作用的方式, 既包括对本学科的概念或模式的理论阐释, 也包括对本学科的目的、方法、形式、程序甚至具体的论据等等的批判性讨论。(2)对哲学本身理论前提的批判。这是说,既然哲学能够被用来阐释任何概念或分析任何活动, 以此类推, 哲学的学科前提当然同时也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与对具体学科前提进行的批判相比较, 对哲学的学科前提的批判无疑更为深刻, 更为根本。3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哲学对自由意识的促进作用, 是通过对思想文化深层结构的有力揭示和思想模式的不断转换而表现出来的。事实上, 任何社会政治变革都是从旧制度不堪应付新的政治问题开始的, 而新政治变革的先声往往来自具有批判性和自由意识的那些社会中坚分子。从这个角度看, 一切社会、国家之革新变动, 一切潮流、时势之更替推移, 无不能归结为哲学发展之结果或哲学观念作用之使然。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先秦哲学1 周易及其思想。周易本称易 ,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奇书。它既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位列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之首,又为各家各派所看重,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易经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其主体是卦名、卦象、卦辞、爻象、爻辞等;易传是对易经本文的解释和对其思想的发挥,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 周易的思想非常丰富,它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2孔子与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等。儒家的经典有论语 、 孟子 、大学 、 中庸 、 荀子等。儒家哲学可以归结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关于仁学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以“孝”释“仁”:即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以“礼”释“仁”:即仁的首要涵义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这就是孔子念念不忘的周礼; “仁者爱人”:即将“孝悌”推而广之,乃至于所有的人,这是仁学的核心; “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即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以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生活为最高典范。与此相关,儒家特有的天人观(如孔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和人性观(如孟子所谓人之“四善端” ) ,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老庄与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史称“老庄学派” 。道家的经典有老子和庄子等。这一派侧重于探讨宇宙观、人生观问题,倡“无为”和冀“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并主张以“道”为世界之根本,以“合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故称“道家” 。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几乎和儒家一样经久不衰,并与儒家的理论互补而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4墨翟与墨家。墨家,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 ,但因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遂成绝学,其传承亦绝。墨家的思想集中墨子一书中。在社会政治观上,墨子有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其中核心的是“兼爱”和“非命” 。在哲学上,墨子主要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即著名的“三表法” 。在“三表法”中,墨子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用。5韩非与法家。法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际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 (法令) 、 “术” (权术) 、 “势”(政权)三者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为辉煌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的理想建立起来的。法家的经典有管子 、 法经 、 商君书和韩非子等。二、汉唐哲学1两汉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 ,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正是在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而道家学说则成为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与此相应,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前者以董仲舒为代表,后者以王充为代表。2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藉、郭象等,他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名教就是“名分教化” ,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从道家的观点来说,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由“名教与自然之辨” ,后来又演化出“本末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3道教的兴起。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 ,标志着道教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的宗教。4隋唐佛学。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结、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1)法相宗。创始人是玄奘, 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玄奘信奉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学说,特别注重对法相(事物现象)的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识的变现,不能离开识而独立存在。(2)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其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 、 华严经金师子章等。华严宗提出了诸如“四法界” 、 “六相义”和“十玄门”等学说,主要是阐述一切差别的事物之间都是交互含容、全息统一的,真心与妄念、本质与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都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关系。(3)中国禅宗。实际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是坛经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实践派,他们自我标榜为“教外别传” ,认为自己所传的是佛祖的心印,亦即佛教的觉悟之心,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 。禅宗所关心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关于觉悟解脱的可能性或成佛的根据问题,二是关于修行实践的方法问题,三是觉悟解脱的实践问题。5儒学的发展。唐代中期,儒家学说终于经过几百年的沉睡而重新觉醒过来,从思想理论的层面与佛道二教划清界限,并开始自觉地吸收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充实自身。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说”就代表了这样一种新的思想动向。三、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但理学家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是汉儒的继承者,而是以直接接续孔孟道统为己任。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宋明理学主要有道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流派。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的认识和内化;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道德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和王阳明。其中,以朱熹最为重要。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为了建构儒家的形而上学,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存在论上的先进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尽量挖掘其形而上学的因素,如此一来,儒家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宋明理学直接以儒家的义理而非辞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里所谓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以及内含于其中的“所以然”和“所当然”的道理。其中,心学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事物毫无兴趣,而理学一派由于“格物穷理”的理论指导,对于万物之理的认识虽有超出伦理道德的范围,但其理论宗旨仍然归于对儒家伦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把握。(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其一是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其二是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 ,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其三则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说教吸收过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论主张。四、清代实学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展现了传统哲学的新的特点。在自然观方面,清代实学各家各派都以“气”为存在之根基,进而确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下”成为一致呼声,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与此同时,在总结和批判宋明理学时,他们还对“理气(道器) ”关系、“心物(知行) ”关系给出了新的、适应现实的回答。清代实学还重视科学技术,并予其历史层面上的解释,要求弘扬传统的科学实践理性,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重振华夏文明的雄风。这些思想无疑具有厚重的文化哲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清代实学的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和李塨等。清代实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很多方面都有超出古人的地方,但它也有自己的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它的“气本”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民主民本政治理想也仅是提出问题,尚不可能找出实现的途径;它的人性理论也缺乏理论和历史的深度。但是,清代实学“复古”以“开新” ,开放、发展是其未来方向。第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所谓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在本节中,我们将按照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对西方哲学做一简略的介绍。一、古希腊哲学1自然哲学。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变与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出四种立场: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分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气、火,但这个“一”是变化的,正是其变化催生了这个世界;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说”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当然是多的,但它们是不变化的;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是者” (being )的概念,这个 “是者”是不生不灭的、连续的和完满的,因而是不变的“一” ;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里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着的“多” (四根、种子和原子) 。2 “智者运动” 。智者派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这表现在它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上。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普遍的道德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或者对话。他把自己的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 。4柏拉图。“理念论”是柏拉图主义的要旨,即它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由此柏拉图设定了两个世界:一个现象世界,一个理念世界;前者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5亚里士多德。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理解,哲学乃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个大的门类。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了以往哲学的是非得失之后指出,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 ,也不是“理念型相” ,而是“是者”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反对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存,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实体主要指的是个别事物,此即“第一实体” 。6亚里士多德之后。这个时期的哲学除了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之外,又诞生了四个新的派别: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新学派区别于老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倾向。二、中世纪哲学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第一期:公元 511 世纪。公元 511 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在这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份更占优势。主要人物是意大利的波爱修和爱尔兰的爱留根纳。波爱修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爱留根纳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2第二期:公元 1114 世纪初期。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而解释的方法又极其烦琐抽象。其所讨论的问题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这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重普遍概念还是重个别事物的思想分歧发展而来的。实在论以英国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安瑟尔谟(一译安瑟伦)为代表,此派主张只有普遍是实在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存;唯名论以罗瑟林(一译洛色林)为代表,此派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一般认为,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托马斯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和神学。他一方面明确地区分了哲学与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2)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这些证明无非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因果链条,分别依据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动力因、可能性与必然性之关系、事物完善性的等级、自然界的目的性等等,由此从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法则上帝。(3)实体学说。他把实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最高实体的上帝;第二类实体是精神实体;第三类是物质实体。(4)感觉认识论。托马斯首先承认知识开始于感觉,同时他也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5)共相理论。托马斯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这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温和实在论的立场。3第三期:公元 14 世纪初期15 世纪中叶。公元 14 世纪初期15 世纪中叶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在这个时期,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重新盛行起来,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理性与信仰逐渐分离,西方哲学史由中世纪哲学缓慢地转入了近代哲学。三、近代哲学1第一期:公元 1516 世纪。这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公元1516 世纪的所谓“文艺复兴” 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这样两股思潮。2第二期:公元 1718 世纪末期。真正的近代哲学即开始于这个时期。近代科学的方法肇始于伽利略,他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的方法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数学的演绎。他与培根同时,他们都很重视归纳法,但培根轻视演绎法,而伽利略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时并举。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经验论者都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视玄学问题的研究。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是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经验论者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多样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唯理论者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经验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和休谟,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是近代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3第三期:公元 1819 世纪。这主要指以康德、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时期。(1)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个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 、 “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他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他认为,作为感觉经验之外部来源的“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自我” (主体)的“综合作用”:“自我”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普遍性、必然性之下,从而构成科学知识。但是,人心的综合绝对不会满足于此种统一,人心还有比“知性”更高的“理性”阶段, “理性”要求超出有条件的知识、经验的范围之外,以达到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理念。知识、经验是现象界,是可知的领域,是必然王国;理念是本体界,是不可知的领域,但却可以为信仰所把握,是自由的王国和道德的领域。康德认为, “知性”的概念范畴总是非此即彼的,只能应该于多样性的事物,若用它们去规定超经验的最高统一体世界整体,则必然出现“二律背反” 。可以说,康德为了维护人的精神的独立自由,维护人的主体性,而有意地把自由从必然性中分离出来了。(2)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个集大成者。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第一个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认为,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分离对立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只有普遍性、统一性才是最真实的,不过这种普遍不是脱离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内的普遍,叫做具体普遍(黑格尔又把普遍与特殊的这种有机结合叫做个体) 。这种统一不是脱离矛盾,而是包含它们在内的统一,叫做对立统一或者具体统一。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但黑格尔认为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有普遍性、统一性,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脱离精神无真实性,和脱离统一无真实性,这两条原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绝对精神” ,又是对立的统一。黑格尔在继承前人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的“正、反、合”的思想的基础上,将“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统一体展开为逻辑、自然、精神三大阶段,也就是从思维与存在、从主体到客体又到二者统一的过程。可以说,“绝对精神”是人类精神和自由的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人的主体性的顶峰。四、现代哲学1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2人本主义思潮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他们大都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要超出认识论(知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体的范围,一句话,就是要超出理性的范围。他们认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还具有非理性,才是完整的人或真正的人;其中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即便如此,理性也未必是构成人的本质最重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曾一度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立。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一、西方哲学的传入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源远流长,但西方文化之正式传入中国,其奠基工作一般认为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年)入华开始的。1耶酥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基于传教的目的,来华耶酥会士所介绍的西方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的哲学。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了名理探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2天学与理学的论争。利玛窦的策略是“合儒”和“补儒”的结合。所谓“合儒” ,就是在儒教中努力寻找和基督教相合的地方,以便说明基督教并不是和中国文化无关的或纯粹外来的。当然, “合儒”主要是一种策略, “补儒”才是最终目的,即耶酥会士主张以基督教之天学对之加以改造和补充。3天学与佛学的论争。如果说耶酥会士对儒学所持的是一种“温和的批判”态度,那么他们对佛学所持的就是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利玛窦等人对佛教的批判,一是常识上的,一是理论上的。这些辩论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种论争之中却是暴露得十分明显。二、中国哲学的影响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所谓礼仪之争,主要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孔和祭祖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礼仪之争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在中国,由于教廷不再遵守“利玛窦规矩” ,结果是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而对于西方来说,正是在礼仪之争中,中国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从而刺激了汉学的兴起和欧洲持续的中国热。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和基督教神学相比,孔子的学说充满了世俗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精神,而惟独没有基督教式的宗教形式和仪式,这种明显带有自然神论色彩的学说深深地打动了欧洲的思想界。在法国,当时有三位哲学家曾对中国哲学情有独钟,有过专门研究。一是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二是天主教士、神学家和笛卡儿主义者马勒伯朗士;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和马勒伯朗士等人相比要深刻得多。比如,通过对孔子的鬼神观的分析,莱布尼茨对中国的泛神论问题就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莱布尼茨和周易之间也有过密切的关系。三、西方哲学的传播1严复的译著及其影响。他是 19 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是近代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在直接译介西方思想并以此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方面,严复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从1896 年到 1908 年,严复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 、孟德斯鸠的法意 、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西方名著。2西方哲学的大量涌入。这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内容相当地广泛。实际上,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内容涉及了 1919 年之前的全部西方哲学。近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译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全面、不系统;二是所译介的西方哲学大多失真。近代许多思想家在译介西方哲学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太大。3西方哲学与近代中国的变革。西方哲学的输入,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包括:一是破除了传统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二是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三是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总的来看,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自身,西方哲学只有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情况才被引入中国并现实地发挥作用。四、五四以降1中西方哲学的深入交会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和近代时期西方哲学的输入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哲学的输入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系统的。随着中西哲学的交汇更加深入,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大论战。一是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二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三是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范畴。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强调近现代文化的连续性,往往固守“西方中心主义” ;而人本主义思潮则从根本上否定西方近代文化,甚至因而“走向东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辩证综合,本身具有这种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中国扎根的原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27 年大革命失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尝试运用这一哲学去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时期;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中期,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在城市文化界的思想斗争和农村根据地的革命实践中与中国实际进一步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步形成的时期;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30年代后半期到 40 年代中期,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其中国化是时期,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时期。3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流派西方哲学的大规模传播和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汇,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流派的诞生。中国现代哲学包括三大思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哲学;现代保守主义(包括“现代新儒学”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哲学) 。哲学引论知识要点(34 章)第三章 形而上学第一节 宇宙论古希腊宇宙论又称作自然哲学。古希腊人所思考的“自然” (physis)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其涵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 (nature) ,所以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一个贯穿于古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遍相信,世界的本原是惟一的、永恒不变的,但又控制着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一古希腊宇宙论1 伊奥尼亚学派。泰勒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主张,生成世界的本原是“无定” ,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中间状态。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一定的意义上,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像“无定”一样不定形和无限,另一方面又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本原: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同时,赫拉克利特还是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家,他指出:“万物常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3 爱利亚学派。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巴门尼德强调, “是者”是世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