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_第1页
管壳式换热器_第2页
管壳式换热器_第3页
管壳式换热器_第4页
管壳式换热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壳式换热器,1 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类 型 管壳式换热器按其结构的不同一般可分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浮头式和填料函式四种类型。,在间壁式换热器这一大类中,应用最为普遍、研究得最多的是管壳式换热器(也称列管式换热器),因而对它的了解有着普遍的意义。,管程:管内流道及其贯通处管程数:管程流体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往返次数;壳程:管外流道及其贯通处壳程数:壳程流体沿壳体轴向往返次数;,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结构:将管子两端固定在位于壳体两端的固定管板上,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特点:(1)结构比较简单、重量轻,成本低,在壳程程数相同的条件下可排的管数多;(2)壳程不能检修和清洗,因此,宜于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换热;(3)当管束与壳体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常会使管子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流体的泄漏。,解决方法:在外壳上装设膨胀节,减小但不能完全消除温差热应力,且在多程换热器中,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管子的相对移动。,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具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2) U形管式换热器 结构:管束由U形弯管组成,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弯曲端不加固定,每根管子可自由伸缩,不受其他管子及壳体的影响。特点:(1)在需要清洗时可将整个管束抽出,但要清除管子内壁的污垢却比较困难;(2)因为弯曲的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因而在制造时需用不同曲率的模子弯管,且使管板的有效利用率降低;(3)损坏的管子也难于调换,U形管管束的中心部分空间对换热器的工作有着不利的影响。,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3) 浮头式换热器 结构:两端管板一端与壳体用法兰固定联接,称为固定端。另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联接而可相对于壳体滑动,称为浮头端。由于浮头位于壳体内部,故又称内浮头式换热器。特点:(1)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故壳体与管束之间不会因差胀而产生热应力;(2)在需要清洗和检修时,可将整个管束从固定端抽出;(3)浮头盖与管板法兰连接有相当大的面积,使壳体直径增大,在管束与壳体之间形成了阻力较小的环形通道,产生旁流。应用:主要用于管子和壳体间温差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场合。由于结构复杂,金属消耗多,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4) 填料函式换热器结构:使一端管板固定、而另一端管板可在填料函中滑动,即将浮头露在壳体外面的浮头式换热器,所以又称外浮头式换热器。特性:(1)由于填料密封处容易泄漏,故不宜用于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和高压流体的热交换;(2)由于制造复杂,安装不便,因而不常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标 准国家标准:钢制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号为GBl51-89)最新标准:管壳式换热器(标准号为GBl51-1999)国标适用范围:(1)公称直径2000mm;(2)公称压力35MPa;(3)公称直径(mm)和公称压力(MPa)的乘积104。,行业标准:浮头式换热器和冷凝器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号:JB/T 4714-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号:JB/T 4715-92; 立式热虹吸式重沸器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号:JB/T 4716-92; U形管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号:JB/T 4717-92; 不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号:JB/T 4723-92,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1:平盖;2:平盖管箱(部件);3:接管法兰;4:管箱法兰;5:固定管板;6:壳体法兰;7:防冲板;8:仪表接口;9:补强圈;10:圆筒壳体;11:折流板;12:旁路挡板;13:拉杆;14:定距管;15:支持板;16:双头螺柱或螺栓;17:螺母;18:外头盖垫片;19:外头盖侧法兰;20:外头盖法兰;21:吊耳;22:放气口;23:凸形封头;24:浮头法兰;25:浮头垫片;26:无折边球面封头;27:浮头管板;28:浮头盖(部件);29:外头盖(部件);30:排液口;31:钩圈;32:接管;33:活动鞍座(部件);34:换热管;35:挡管;36:管束(部件);37:固定鞍座(部件);38:滑道;39:管箱垫片;40:管箱短节;41:封头管箱(部件);42:分程隔板,换热器中主要部件名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或),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法,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组合部件有前端管箱、壳体和后端结构(包括管束)三部分,三部分的不同组合,就形成结构不同的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1)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 原则:保证连接牢固,不产生大的热应力;方法:(1)胀接;(2)焊接;(3)胀焊并用;胀接:基本连接方式,但压力温度受限 压力低于4MPa,温度低于300oC焊接:在高温高压下能保持连接的紧密性,对管板孔的加工要求较低,同时比胀管的工艺简便。适用高温、高压、易爆介质 缺点:(1)在焊接接头处的热应力可能造成应力腐蚀和破裂;(2)在管孔和管子间存在的间隙处也可能产生间隙腐蚀。,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2)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 原则:要保证管板有必要的强度,管子和管板的连接要坚固和紧密; 设备要尽量紧凑,以便减小管板和壳体的直径,并使管外空间的流通截面减小,以便提高管外流体的流速; 制造、安装和修理、维护简便。,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等边三角形排列:传热性能好,但流动阻力大;同心圆排列:紧凑,布管均匀,但制造和装配比较困难;正方形排列:清洗方便,流动阻力小,但传热性能差。,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组合排列:用于多管程换热器中,每一程都采用等边三角形排列,而在各程相邻管排间,为便于安装隔板,则采用正方形排列。转角排列:(1)流体流动方向与三角形一边平行的转角等边三角形排列;(2)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正方形一条对角线垂直的转角正方形排列,3) 管间距 两根管子中心线的距离称为管间距,其大小主要与管板强度和清洗管子外表所需间隙、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等有关。 采用焊接时,管间距太小,焊缝太近,就不能保证焊接质量 采用胀管时,过小的管间距会造成管板在胀接时由于挤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失去了管板与管子之间的连接力。对于多管程分程隔板处的管间距,最小应为管间距加隔板槽密封面的宽度,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注:当管间需要机械清洗时,相邻管间的净空距离(s-d)不宜小于6mm,对于外径为10mm和14mm的换热管的中心距分别不得小于17mm和21mm;外径为25mm的换热管,当用转角正方形排列时,其分程隔板槽两侧的管间距应为32mm32mm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即sn=45.255mm。,4) 布管限定圆 按在管子排列方式照上述方法时,换热器管束外缘直径受圆筒内径的限制,因此在设计时要将管束外缘置于布管限定圆之内,布管限定圆直径DL值的大小按结构型式而异。对于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换热器,式中,b3为固定管板式、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最外换热管表面至壳体内壁的最短距离,通常情况下b30.25d,且不小于10 mm;,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 板,作用:(1)固定换热管束;(2)分隔管壳程流体;型式:常用圆形平板,也有弹性管板管孔:排列方式同换热管,孔径略大于换热管; 管孔数=换热管数+假管数+拉杆数厚度:按强度理论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板与管子用胀接法连接时,管板的最小厚度(不包括腐蚀裕量)按下表规定;当用焊接法连接时,最小厚度除满足要求外还要满足结构和制造的要求。,对于U形管式、浮头管式等设备,为使壳程便于清洗,常将管板夹在壳体法兰和管箱法兰之间构成可拆连接。,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板和壳体的连接:有可拆和不可拆两种。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常用不可拆连接,两端的管板直接焊于外壳上并延伸到壳体周围之外兼作法兰,拆下管箱即可检修胀口或清扫管内污垢。把管板焊在壳体内不兼作法兰的结构用得较少。,管板与壳体的可拆连接,管板与壳体的不可拆连接,分 程 隔 板,目的:将换热器的管程分为若干流程,提高流速,增大传热系数原则:(1)每一程管数大致相等;(2)分程隔板的形状简单,(3)密封长度尽可能短。常用程数:根据GBl51-1999规定,常用程数有1、2、4、6、8、10、12等七种程数。 分程方法:平行分程法和丁字形分成法 从热膨胀角度出发,在考虑分程时,最好使相邻程间平均壁温之差不超过28,因此就由平行隔板和丁字形隔板所组成的四流程换热器而论,平行隔板要优于丁字形隔板,因为在采用丁字形隔板时,最冷和最热的流程是紧挨着的。 安装:焊接在管箱上,在管板上设分程隔板槽,槽的宽度、深度及拐角处的倒角等均有具体规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常见管板分程布置,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折流板和支持板,作用:(1)使流体横掠管束,增大传热系数;(2)支撑管束; (3)防止管束振动和弯曲。 常用形式:(1)弓形折流板,(2)盘环形(或称圆盘一圆环形)折流板,(3)扇形折流板,(4)管孔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在弓形折流板中,流动死区较小,结构简单,因而用得最多;盘环形结构比较复杂,不便清洗,一般用在压力较高和物料比较清洁的场合;扇形和管孔形的应用较少。,弓形折流板切口方向:卧式换热器分为缺口上、下方向交替排列(水平切口)和缺口左、右方向交替排列(垂直切口)两种 当流过壳程的全是气相或液相的清洁物料时,宜用水平切口。卧式换热器、冷凝器和再沸器,当壳程是气、液相共存或液体中带有固体的物料时,宜用垂直切口。,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弓形折流板尺寸:缺口大小(高度h)和板间距B,弓形折流板的排列,缺口大小:按切去弓形弦高占壳体内径百分比(h/Di)来确定 单相换热:h/Di=(20-25)% 壳程蒸发:h/Di=45% 壳程冷凝:h/Di=(25-45)%。 相邻两折流板距离B:间距小,可保证流体横掠管束,提高换热系数。但若过小,又会增加流动阻力,难于检修和清洗;间距过大,则流体难于垂直流过管束,使换热系数下降。 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弓形折流板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壳体内径的1/5,且不小于10 mm,最大则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且不超过壳体内径。,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折流板厚度:为了防振、并能承受拆换管子时的扭拉作用,折流板须有一定厚度。一般情况下至少比管壁厚一倍,最薄约3mm,按GB 151-1999中具体规定执行。折流板的固定:两种方式(1)拉杆+定距管 对于管子外径大于或等于19mm的管束,折流板的安装固定通过拉杆和定距管来实现。拉杆是一根两端皆带螺纹的长杆,一端拧入管板,折流板穿在拉杆上,各折流板之间则以套在拉杆上的定距管来保持板间距离,最后一块折流板用螺母拧在拉杆上紧固。拉杆应尽量均布于管束的外边缘,但对于大直径的换热器,在布管区内或靠近折流板缺口处也应布置适当数量的拉杆。(2)直接焊接:对于管子外径小于或等于14mm的管束可把折流板焊在拉杆止,此时则不需定距管。,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折流板的安装和固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拉杆的直径及数量:建议的拉杆直径和数量如下表所示。在保证大于或等于表中所示拉杆总截面积的条件下,拉杆的直径和数量可以变动,但其直径不得小于10mm,数量不得少于4根。,拉 杆 数 量,拉杆的直径,当设备上无安装折流板的要求(如冷凝换热)时,应该安装一定数量的支持板,用来支撑换热管,防止它产生过大挠度。支撑板特点:(1)大弓高(或半圆);(2)垂直切口。,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假管和旁路挡板,设置假管和旁路挡板的必要性: 若在参与换热的流体中,有一部分流体从主流中旁流出去,例如在浮头式换热器,由于安装浮头法兰的需要,圆筒内有一圈较大的没有排列管子的间隙,因而促使部分流体由此间隙短路而过,则主流速度及其换热系数都将下降。而旁路流体未经换热就到达出口处,与主流混合必使流体出口温度达不到预期的数值。假管和旁路挡板就是为了防止流体短路而设立的。 假管的安装: 假管是两端堵死的管子,安置在分程隔板槽后面,每根挡管占据一根换热管的位置,但不穿过管板,用点焊的方法固定于折流板上。通常每隔34排管子安排一根,也可用带定距管的拉杆来代替假管。,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旁路挡板作用:减小管束外环间隙的短路,增加阻力,迫使大部分流体通过管束进行热交换。旁路挡板的安装:旁路挡板厚度一般与折流板厚度相同,可将它嵌入折流板槽内,并点焊在每块折流板上。应用注意事项:(1)对于固定管板式和U形管式换热器,由于圆筒内径与管束外缘之间的间隙不大,故可不用旁路挡板。(2)在有相变发生时,即使此间隙较大也不必使用旁路挡板;(3)对于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最里层的管间通道很宽,往往也要设置中间挡板来减少短路。(4)只有当壳程流体的换热系数起控制作用时,安装旁路挡板或假管才能显著提高传热系数,旁路面积与壳程流通面积之比越大,效果越显著。,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防冲板与导流筒,防冲板:处于流体进口处的管束,经常受到高速流体的冲刷,故在进口处设一防冲板,使之起防护作用。防冲板的形式有如下图所示的三种,其中(a)和(b)是将防冲板两侧焊在定距管和拉杆上,(c)是把它焊在壳体上。,防 冲 板 的 形 式,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导流筒作用:使流体更均匀地流入管间,防止流体对进口段管束的冲刷,并减小远离接管处的死区,提高传热效果。导流筒形式:内导流筒和外导流筒两种导流筒结构:内导流筒是设置在壳体内部的一个圆筒形结构,在靠近管板的一端敞开,而另一端近似密封,内导流筒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占据壳程空间而排管数相应减少。外导流筒的直径与壳体直径一致,其结构比前者复杂,但可不影响管板上的排管。,内导流筒结构 外导流筒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2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在换热器设计中,传热计算和结构计算是相互关联的。在传热计算中需要确定的传热系数与结构有关,而结构尺寸的确定又必须根据传热方程先计算出换热面积。 结构计算的任务在于确定设备的主要尺寸,对于管壳式换热器而言则包括下列各项:计算管程流通截面积,包括确定管子尺寸、数目及程数,并选择管子的排列方式;确定圆筒壳体直径;计算壳程流通截面积;计算进、出口连接管尺寸。,单管程换热器管程所需流通截面积At为 At=Gt/rtwt, m2,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为保证流体以选定流速通过换热器,所需管数为,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管长的影响:(1)传热面一定时,增加管长可使换热器直径减小,从而使换热器的成本有所降低。(2)管长增加,管子清洗和拆换困难,检修时抽出管子所需空间增大。,为满足热计算所需的传热面F,每根管子的长度应为,管长限制指标:换热管长度与壳体直径之比(简称长径比): 卧式布置:L/D=610 立式布置:L/D=46,管长应选用标准值:GBl51-1999推荐换热管长度为:l000、1500、2000、2500、3000、4500、6000、7500、9000、12000 mm等,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如果管长过长,就应做成多流程的换热器。当管子的长度选定为l后,所需的管程数Zt就可按下式确定,总的换热管数为:,流程数的影响:(1)程数过多会使隔板在管板上占去过多的面积,使管板上能排列的管数减少,流体穿过隔板垫片短路的机会也增多;(2)程数增多,流速加快,传热增强,但流体转弯次数增加,流程增长,流动阻力增加;(3)程数宜取偶数,以使流体的进、出口连接管做在同一封头管箱上,便于制造。,壳体直径的确定,式中,b为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b=(1-1.5)do (do为管外径);nc为中心管排管数。,下述公式可用来粗估内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在确定壳体直径时,应先确定内径。壳体内径与管子的排列方式密切相关,在排列管子时,要考虑每一拉杆也占一根管子的位置。在多程换热器中,分程隔板和纵向隔板所占位置也增大了壳体内径。因此,在确定内径,尤其是多程换热器的内径时,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作图。,中心管排管数nc计算: 当管子按等边三角形排列时: 当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1)按计算或作图得到的内径应圆整到标准尺寸;(2)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400mm的换热器,采用无缝钢管;(3)大于400mm时,采用卷制圆筒壳体,公称直径以400mm为基础,以100mm为进级档,必要时,允许以50mm为进级档。(4)壳体外径则应通过强度计算,按照钢制压力容器标准的规定加以确定,最小壳体壁厚见下表;(5)壳体尺寸的确定必须满足强度、刚度、耐久性、密封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保证安装、运输和检修方便。,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确定原则:,注:不包括壁厚附加量,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对弓形折流板,其缺口高度(h)应能保证流体在缺口处的流通截面积与流体在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接近,以免因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压降。当选好壳程流体的流速后,就可方便地确定为保证流速所需的流通截面积(As)。 若以Ab表示流体在缺口处的流通截面积,则 Ab=缺口总截面积Awg缺口处管子所占面积Awt其中,Fc为错流区内管子数占总管数的百分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折流板的几何关系,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流体在两折流板间错流的流通截面积,以中心线或靠近中心线处的流通截面积为基准,以Ac表示:,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以上各计算式是以管子均匀排列为依据的,在其他情况下,例如分程隔板相应位置处不能排管等,则应对Ac加以修正。 As、Ab和Ac之间满足以下关系:,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确定连接管直径的基本公式仍是连续性方程,经简化之后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流速的数值应尽量选择与设备中的相同,按上式算出的管径,还应圆整到最接近的标准管径。,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计算,3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在设计换热器时,主要困难在于确定传热系数,困难的原因是由于换热器传热面几何形状的复杂,冲刷传热面的条件多种多样,流体温度沿传热面变化很大以及传热面的非等温性等。确定传热系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选用经验数据: 由设计者根据经验或参考书籍选用工艺条件相仿、设备类型类似的传热系数值作为设计依据。实验测定: 通过实验测定的传热系数比较可靠,不但可为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设备的性能,若能进一步测定换热系数,还可借以探讨改善设备生产能力的途径。通过计算: 在缺乏合适的经验数值,或需要知道比较准确的数值时,传热系数只能通过计算。,对于通过管壁的传热,传热系数按下式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一般情况下,金属壁面的导热热阻比流体的对流换热热阻小得多;对于新的或污垢热阻可忽略不计的换热器,甚至可以用下式来估计传热系数,若考虑管内、外污垢热阻,并假定管壁较薄,可用以下的近似公式计算传热系数,,管内换热系数,科恩传热因子,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流体流过管内时的换热系数,一般是在试验基础上,将其变化规律用努塞尔数(Nu)或传热因子(jh)与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或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传热因子有科恩传热因子和柯尔本传热因子之分,其定义分别为,柯尔本传热因子,两者关系,对于Pr0.7,l/d24的管内层流、过渡流与湍流时的强制对流换热,可按下图查取jh值后,计算换热系数。,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管外(壳程)换热系数,对于具有弓形折流板的情形,采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贝尔法,其中心内容是首先假定全部壳程流体都以错流形式通过理想管束,求得理想管束的传热因子,然后根据换热器结构参数及操作条件的不同,引入各项校正因子修正。为此,先分析壳程流体流动过程。,通过壳程的各股流路,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流路A:由于管子与折流板上的管孔间存在间隙,而折流板前后又存在压差所造成的泄漏,其随管外壁的结垢而减小。此流路降低了主流速度,故对传热不利。 流路B:横向流过管束的主流路,对传热和阻力影响最大。 流路C:管束最外层管子与壳体间存在间隙而产生的旁路。此旁路流量可达相当大的数值。设置旁路挡板,可改善此流路对传热的不利影响。 流路E:由于折流板和壳体内壁间存在一定间隙所形成的漏流,它不但对传热不利,而且会使温度发生相当大的畸变,特别在层流流动时。,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流路F:因为安置分程隔板而使壳程形成了不为管子所占据的通道,若用来形成多管程的隔板设置在主横向流的方向上,将会造成一股(或多股)旁路。此时常在旁通走廊中设置一定量的假管。,主要结构参数计算 (1) 总管数nt:从图纸上读出。,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2) 错流区管排数Nc:最好从图纸读出,否则按下式估算:,(3) 两折流板顶部间错流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Fc:,(4) 错流区内管子数占总管数的百分数Fc,(7) 一块折流板上管子和管孔之间的泄漏面积,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6) 错流面积中旁流面积所占分数Fbp,若有F流路存在时,则,(5) 每一缺口内的有效管排数Ncw,由图确定,或按下式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8) 折流板外缘与壳体内壁之间的泄漏面积Asb,(9) 流体通过缺口的流通面积Ab(前以计算出),(10) 缺口的当量直径Dw (用于Re100的情况),由下图查出在换热器中心线处,假定壳程流体全部错流流过管束,在此理想管束中纯错流时的柯尔本传热因子jH,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计算壳程换热系数的贝尔法,折流板缺口校正因子jc:由下图查取 jc是Fc的函数,对于缺口处不排管的结构,jc=1。,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折流板泄漏影响校正因子j1,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即A和E流路的影响,其为Asb/(Asb+Atb)及(Asb+Atb)/Ac的函数。由由图查取。,管束旁流影响校正因子jb,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其是Fbp和Nss/Nc (Nss为每一错流区内旁路挡板对数,Nc为错流区内管排数)的函数。由下图查取。,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计算壳程传热因子jo,与换热系数计算有关的几个问题,(1) 定性温度,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式中,Ft取值如下: 壳侧流体被管侧的水冷却时,Ft=0.3; 壳侧流体被管程的水蒸汽加热时,Ft=0.55; 壳侧和管侧均为油时,Ft=0.45; 粘度在10-3 Pas以下的低粘性液体,Ft=0.5。,对热流体 对冷流体,(2) 定性尺寸,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式中,A为流体的流通截面积;U为湿周边或热周边长,在计算阻力时,它是全部润湿周边;在传热计算时,是参与传热的周边。,在应用准则方程式时,还应注意当量直径的取法是否有特别的说明。,(3) 粘度修正,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在某些准则方程式中,为了考虑非等温流动和热流方向对换热的影响,常乘有(mf/mw)n或(Prf/Prw)m因子的修正项,或者在准则方程式中的Pr项对加热和冷却采用不同的指数。此修正项的计算,往往由于壁温未知而要用试算法;但也可取近似值:,液体被加热时,取 (mf/mw)0.141.05 液体被冷却则取 (mf/mw)0.140.95,对气体,若也用(mf/mw)0.14因子来校正,则不论加热或冷却,均可取(mf/mw)0.141。,(4) 同时存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的处理 如果需要考虑流体与壁面之间的辐射换热,可将其并入对流换热,用总换热系数来处理。这时,把总换热系数写成:,壁温的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由此可见,要事先知道换热系数才能计算壁温,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蒸汽凝结和自然对流换热)又要在已知壁温的条件下才能把换热系数计算出来。于是工程上一般采用试算法对壁温和换热系数进行同步计算,过程如下:,式中,q为单位面积传热量,且K和h应以同一基准表面计算。,假定一侧壁温(例如tw1) 求该侧换热系数(a1) 计算该侧单位面积传热量(q1): q1=h1(t1-tw1) 根据壁面热阻rw计算另一侧壁温(tw2): q1=(tw1-tw2)/rw 计算出另一侧的换热系数a2 计算另一侧的单位面积传热量(q2),即q2=a2(tw2-t2)。 如果假定的壁温正确,则应有q1= q2。否则,应重新假定壁温,直至q1与q2基本相等为止。,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4 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换热器中的流动阻力可分两部分,即:流体与壁面间的摩擦阻力,由于方向改变或速度突然改变所产生的局部阻力。 管壳式换热器的管程阻力和壳程阻力必须分别计算。如果阻力过大,超过允许的范围时,则需修改设计。,管壳式换热器允许压降,换热器管程阻力包括沿程阻力、回弯阻力和进、出口连接管阻力三部分,即,管程阻力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进、出口连接管阻力计算式:,管内流动时的摩擦系数. e-绝对粗糙度;d-管径,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壳程阻力计算,流动特点:(1)流体流过管束的流动有加速、方向等变化,相同雷诺数,壳程摩擦系数大于管程摩擦系数;(2)壳程的压降可通过折流板控制;(3)壳程流体流过管束时的流路复杂。,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计算基础:廷克尔流路分析;计算方法:贝尔计算法,(1) 计算每一理想错流段阻力DPbk,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理想管束的摩擦系数fk,(2) 计算每一理想缺口阻力DPwk,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当Re100时,当Re100时,(3) 泄漏、旁路,以及进、出口段折流板间距不同影响校正,折流板泄漏校正系数Rl,旁路校正系数Rb,进、出口段折流板间距不同对阻力影响校正系数Rs:,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当Re100时,n=1.6当Reds时,管子受到压缩,被压缩量为(dt-d)。而壳体受到拉伸,被拉伸量为(d-ds)。应用虎克定律,可分别求出管子所受的压缩力和壳体所受的拉伸力。显然,这两个力应相等,即,由此可得,故由温差产生的轴向应力,管壳式换热器的热补偿问题,若壳体膨胀量大于管子,则 壳体轴向合成应力: 管子轴向合成应力:,若管子膨胀量大于壳体,则 壳体轴向合成应力: 管子轴向合成应力:,拉脱力 在压力与温差的联合作用下,管子所产生的应力为st,则管子拉脱力q为,若计算出的拉脱力超过允许范围,则需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小拉脱力,例如对固定管板式无膨胀节的换热器,就需采用膨胀节,对于已带膨胀节的,则增加膨胀节的波数或改用强度较高的材料制作膨胀节以减薄膨胀节之厚度。,管壳式换热器的热补偿问题,热补偿的措施 一般情况下,当管子与壳体用同种材料,在壳壁与管壁的温差大于50oC时,就要考虑热补偿,以解决膨胀的差异。其措施主要是从工艺和结构两方面着手,采取的方法有 减小管子与壳体的温差 由于管壁温度总是接近于换热系数大的流体的温度,因此可将换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当壳体温度低于管束温度时,对壳体进行保温可减小管子与壳体的温差。 采用膨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