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构造教案_第1页
房屋构造教案_第2页
房屋构造教案_第3页
房屋构造教案_第4页
房屋构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构造【课 题】: 民用建筑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建筑,建筑的类型、建筑的分级、建筑模数的类型 教学重点: 建筑含义、建筑分类、建筑分级、建筑模数 教学难点: (1)建筑的模数(2)建筑分级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黑板板书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建筑的分类与等级和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一、建筑的含义1.建筑 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和活动的房屋和场所。 2.建筑学 专门研究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的一门科学。3.建筑物 工程技术产物,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4.建筑设计 确定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及空间尺度,决定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二、建筑三要素(补充)1.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使用要求。(1)满足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2)满足人的生理要求。要求建筑应具有良好的朝向、保温、隔声、防潮、防水、采光及通风的性能,这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须的条件。(3)满足不同建筑有不同使用特点的要求。2.建筑技术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建造房屋的手段。 。3.建筑形象包括建筑的体型、立面形式、细部与重点的处理、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等。三、建筑的分类1 建筑按照使用性质不同,通常分为(1)民用建筑:(2)工业建筑:(3)农业建筑:民用建筑的分类1. 按使用功能分1.居住建筑住宅、公寓、宿舍等。2.公共建筑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公共事业的活动中心,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观赏性、科学性、艺术性。根据使用性质和功能不同,公共建筑具体可划分为 18 类(略) 。2. 按规模与数量分(1)大量性建筑:(2)大型性建筑:航空港、博览馆、大型工厂等。3.按建筑层数分类低层建筑 13 层 多层建筑 46 层中高层建筑 79 层(9 层以上设电梯)高层建筑 1030 层, H24m超高层建筑 40 层, H100m 4.按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1)木结构建筑:(2)砖(或石)结构建筑:(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4)钢结构建筑:(5)混合结构建筑。 四、 民用建筑的分级按照我国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为 4 级。1)耐久年限:从建筑建成到自然损坏不能使用的年限。分为四级2)分级耐久等级耐久年限 适用范围一级 100 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如纪念馆、博物馆、国家会堂等二级 50100 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如城市火车站、宾馆、大型体育馆、大剧院等三级 2550 年 适用于次要的建筑,如文教、交通、居住建筑及厂房等四级 15 年以下 适用于简易建筑和临时性建筑2、根据防火性能划分 为四级 1).燃烧性能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燃烧与否以及燃烧的难易。(1)非燃烧体 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的材料,如:石、砖、混凝土等。(2)难燃烧体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如沥青混凝土、水泥刨花板等。(3)燃烧体 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立即起火燃烧或微燃。2).耐火极限指建筑构件遇火后能支持的时间,建筑构件达到下述三个状态下,即达到耐火极限:五、建筑标准化和统一模数制1 建筑标准化1). 建筑设计的标准问题。2.) 建筑标准设计的问题2 统一模数制建筑模数 是指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度协调中的增值单位,也是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建筑组合件等各部门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构配件安装吻合,并有互换性。1).基本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 l00mm,表示符号为 M,即 1M 等于 l00mm。2).扩大模数:指基本模数的整倍数。3M 6M 12M 30M3).分模数:指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 M/10、M/5、M/2 等 3 个,作 业:1、 一教学楼的类型(不同分类方式下) 2、 房屋的功能有哪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房屋,掌握了房屋的功能、类型、级别,了解了建筑模数的概念。【课 题】: 民用建筑构造概述 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功能角度考虑建筑的组成及各层的作用,建筑的结构类型。 教学重点: 建筑的组成 教学难点: 建筑结构类型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方法:课堂黑板板书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二节 民用建筑构造概论一、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二、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要求1、基础:作用:承重构件(承上传下)要求:(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2、墙(或柱):作用:承重、围护、分隔、美观 要求:强度、刚度、稳定性。3、楼板层和地坪:作用:(水平承重、垂直分隔、水平支撑、围护)要求:具有耐磨防潮、防水、防尘和保温的性能。4、楼梯:作用:垂直交通设施。紧急疏散之用。要求:足够的通行能力,且防滑、防火,能保证安全使用。5、屋顶:作用: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要求:足够的强度、刚度及防水、保温、隔热等性能。6、门与窗:作用:非承重构件,也称为配件。内外交通和分隔房间,通风、采光、分隔、眺望等、作用。要求:热工及防水的要求;特殊要求的房间,保温、隔声、防火的能力。三、建筑的结构类型1.砌体结构:一般指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楼盖+砖墙)2.框架结构:由梁、板、柱承重且梁和柱刚性连接的骨架结构3.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承重的结构4.筒体结构:将剪力墙集中到房屋的内部或外部形成封闭的筒体 5.排架结构:由梁、柱和屋架铰接的骨架结构四、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1.结构坚固、耐久除按荷载大小及结构要求确定构件的基本断面尺寸外,对阳台、楼梯栏杆、顶棚、门窗与墙体的连结等构造设计,都必须保证建筑物构、配件在使用时的安全。2.技术先进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时,应大力改进传统的建筑方式,从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并注意因地制宜。3.合理降低造价4.美观大方五、我国的建筑方针政策适用 安全 经济 美观六、保证建筑功能的构造措施(补充)1.建筑保温增加围护结构厚度合理选材防水防潮避免热桥防止冷风渗透2.建筑防热降低室外综合温度架空隔热层3.建筑节能合理选择建筑朝向合理选择房屋形态 改进门窗设计4.建筑抗震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建筑体型和立面处理力求简单建筑平面力求归正加强建筑整体刚度作 业:1、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有哪几部分?2、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是什么?3、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课 题】:基础与地基 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础与地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了解地基的类型,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法,掌握基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点: 基础类型 基础构造 教学难点: 基础埋深的相关内容 教学课时:4 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及课堂黑板板书结合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二章 基础与地下室第一节 概述一、基础和地基的基本概念1、基础: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2、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壤层3、持力层:直接支承基础,持有一定承载能力的土层4、下卧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二、地基土的分类1、天然地基: 2、人工地基:人工加固地基方法:压实法、换土法、化学加固法 和 打桩法。三、基础的埋置深度1、基础的埋深: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根据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同可把基础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深浅基础的分界线是5米。2、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1)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和性质:(2)工程地质条件:, (“老土层” 。 )(3)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情况:在地下常年水位和最高水位之上,不需防水处理,节省,减轻冻胀。当地下水位较高:在地下最低水位之下至少200毫米。(4)地基土壤冻胀深度:土层冻结深度以下。(5)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影响: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深于相邻的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但当新建基础深于原有基础时,则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处理,以保证原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四、基础的类型一)按受力情况分为两类1.刚性基础基础几乎不发生绕曲变形,即为刚性基础。2.扩展基础刚性基础的受力、传力特点二)按照构造形式不同分为以下四种1.柱下条形基础“联合基础”: 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2.片筏基础3.箱形基础刚度很大,能有效调整基底压力,适用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建筑。4.壳体基础具有结构高耸、与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且稳定性好,节约钢材。作 业:1、名词解释:地基与基础 持力层与下卧层 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 2、什么是基础的埋置深度?影响因素有哪些?3、基础有哪些类型、如何分类?教学总结:【课 题】:地下室的构造 目的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