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试论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分类模式法律研究论文摘要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起步较晚,目前采取二维标准对投资者进行区别。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最终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以此为标准应对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数量以及与发行人的关系进行划分,而最终分类措施的实施应通过对主体责任的分配机制来完成。论文关键词投资者适当性分类模式信息披露一、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演进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指对不同特征的债券品种做出分类,并区别不同产品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FAZHAN/发展至今已由FINANCE/金融监管局(FINRA)将其作为证券经纪商的一项主要义务,包括证券的适当、投资者的适格以及推荐数量的适宜,且若违反可能遭遇赔偿。目前世界主流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将对投资者的资格进行划分放在核心位置欧盟的金融工具市场指令(04)将投资者分为合格对手方、专业投资者、零售投资者三类;日本的金融销售法(07)则将投资者分为专业投资者、可变更的专业投资者、可变更的一般投资者;香港在“雷曼迷你债”事件后出台了建议加强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咨询WORK/总结(10),其中将投资者分为专业投资者与非专业投资者BR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起步较晚。国内对投资者资格进行限制的规范由来已久,譬如1992年体改委等多部委出台了股份制COMPANY/企业试点办法将国企股份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从而限制个人投资者投资国有股份,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禁止个人投资B股,1996年外汇管理条例对资本实施限制,禁止外国投资者投资本国资本市场等等,但这些规定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存在差异,以上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外汇市场稳定等,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2008年金融危机后投资者适当性开始被纳入监管视野,当年国务院出台布了创业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规定(09年)、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09年)、关于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10年)等一系列规定。债券作为收益固定、风险较小的证券有关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则出台较晚,直到11年底以后上交所才先后出台了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工作指引)。二、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中的二维分类模式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对债券市场投资者采取了二维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