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_第1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_第2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_第3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_第4页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研究(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终结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对全球经济格局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1 经济全球化调整深化进入本世纪以来,以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创造出巨大的“全球化红利”。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多哈回合”进程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加大,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2 催生新科技革命因素增多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20 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的清洁能源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清洁能源战略,就是要通过在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供应、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等诸多领域推进创新战略,实现能源发展战略性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碳基燃料的依赖,发展新能源,构建一个 2030 万亿美元的大产业,带动美国经济重走创新之路,控制全球经济战略制高点,扭转美国能源外需格局为内需格局,再造国际分工新格局。美国清洁能源战略的内容包括:(1)发展新能源,未来 10 年投入 1500 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2)电力开发,大幅度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3)发展节?汽车和电动车;(4)开发新能源技术;(5)改造建筑节能设施;(6)集中对电网系统进行改造,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实现美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统一入网,创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建立有竞争优势的绿色能源经济。3 全球经济失衡再平衡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失衡 2005 年 2 月 23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一词,意指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迅速扩大,经常项目逆差呈现向美国集中的趋势,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经常项目顺差向东亚地区集中。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调整。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4 世界经济增速在调整中放缓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虽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大幅?降低利率、向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斥巨资救援金融机构和大量增加政府开支等。,但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缓慢的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发展前景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曲折、缓慢和复杂的过程,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年,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加大了复苏的复杂性。“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年均增速难以达到危机前五年接近 5%的增速。5 发达国家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压力美英等发达国家通过放松管制和推进经济自由化,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实现了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持续 10 年的“新经济繁荣”。此次危机爆发于发达国家,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和基础结构。发达国家在走出衰退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事实上,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两次能源危机之后,欧洲大陆的发达国家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1990 年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也陷入了长期停滞。美英等发达国家通过放松管制和推进经济自由化,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在这次危机中受到的打击最大,很可能会步其他发达国家后尘,进入长期低迷状态。这场危机暴露了崇尚自由竞争和市场至上、放任过度消费和负债消费,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美国模式的内在弊端,随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可能会退潮,国家资本主义有可能抬头,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干预力度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治理模式有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6 新兴市场地位有所提升这次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出口导向型新兴市场国家也形成了巨大冲击,但所受的冲击和? 响与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从发展潜力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完成,人口结构日益老化,劳动生产率增长趋缓,相继陷入低迷状态绝不是偶然的。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逐步提升,经济增长的长期前景看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上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全球经济格局将加速调整,经济力量向新兴市场经济转移的速度将有所加快。7 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以 G20 伦敦峰会为标志,加快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拉开序幕,在强化金融监管、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话语权等方面将展开一系列调整。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国际金融体系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的凸显,既为增加我国在重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提供了战略性机遇,也将面临发达国家利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制约我国发展的更大压力。表 1 主要经济体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及增长贡献率2007 年生产总值(亿美元)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对增长贡献率()2007200820092010200820092010世界54347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美国13811225 424 824 324 08 2-79 513 0欧元区12179322 421 921 320 86 6-87 61 4日本437678 17 87 57 4-0 7-40 41 5英国272785 04 94 74 61 0-27 40 3小计33095060 959 457 856 815 1-234 816 2中国328016 06 46 87 116 085 318 0印度117102 22 22 32 44 622 85 1巴西131422 42 52 52 54 18 92 9俄罗斯129102 42 42 42 44 3-3 41 0小计7056313 013 514 014 429 0113 627 0资料来源:2007 年实际数据和 20082010 年各国增长率预测值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08 2010 年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是根据 2007 年实际生产总值和预 增长率推算出 20082010 年各国生产总值预测值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其中贡献率是指各国生产总值增量占世界生产总值增量的比重。(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也增大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1 年的 38 5%上升到 2007 年的 64 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所未有的困难,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二是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经济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也增大了我国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发展空间。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 洁能源技术,抢占绿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今非昔比,如果应对得当,抓住机遇,实现技术突破,就可以在绿色能源市场领域争取到新的更大空间。三是? 达国家 “再工业化 ”和回归实业将挤压我国产品的市场空间,也增大了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再工业化”不是回归传统工业部门,而是通过政府扶持,实现传统产业在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并加快发展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部门。我国既要增强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又要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市场空间,就必须改变依靠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劳动者素质, 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跨国直接投资放缓影响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也将促使我国更大力度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融资困难和利润下降将导致跨国公司收缩对外投资,全球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趋势放缓,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部门利用外资造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走低,企业资产缩水和价值低估,为我国对外兼并收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了条件,也是我国设立生产基地、商贸中心、研发基地的有利时机,将促使我?扩大对外投资,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五是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将面临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出手快、出拳重,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实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带来了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减排责任的呼声增大。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综上所述,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统筹内外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过去三十多年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有的已经发生变化,有的正在或将要发生变化,对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 “十二五”前期我国仍将处于经济调整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引发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调整的开始。我国经济调整的持续时间不仅取决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取决于我们化解过去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估计将持续到“十二五”前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大幅回落和就业形势急剧变化,但深层原因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新一轮调整既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要为经济复苏后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意味着这一轮经济调整所要完成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艰巨。进入调整期,经济增速相对于上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将有所放缓。从实证数据看,2001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上升了 5 9 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率高达 42 4%,资本形成和消费的贡献率分别为 33 9%和 23 7%,都远低于净出口,表明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国外需求的快速上升(见表 2) 。未来一个时期,由于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在外部需求难以成为经济提速的主要动力,增加的内部需求难以完全抵补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 “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将难以达到 20012008 年高于 10%的水平,有可能回落到8%左右的增长速度。表 2 三大需求对经济加速增长的贡献(百分点数)国内生产总值加速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1981198410 05 66 4-2 0比重(%)100%56 0%64 0%-20 0%1990199210 48 54 8-2 9比重(%)100%81 7%46 2%-27 9%200120075 91 42 02 5比重(%)100%23 7%33 9%42 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有关数据计算。(二)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阶段性特征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看, “十二五”时期将表现出诸多阶段性特征。1 工业化进入转型?键期本世纪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持续提高。2001 2008 年,第二产业和工业年均增速分别为 11 3%和 11 5%,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1 1 和 1 3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分别提高 2 7 和2 59 个百分点。 (见表 3) “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增速仍会快于经济增速,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在“十二五”后期趋于稳定,但工业内部结构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尚未完成,仍会拉动钢铁、建材、化工、汽车、机械、有色金属为代?的重化工业部门发展,但随着重化工业产能趋于饱和,规模扩张为主阶段会逐步结束,并将进入产业素质提升为主的阶段;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趋势增强,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核心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部门,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素质,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含量,推动工业化向创新型、融合型、生态型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转型。表 320012008 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2000 年)15 0645 9240 3539 02增加值份额(2008 年)11 3148 6242 9440 0720012008 年年均增长率4 211 3%11 5%10 8%份额变动-3 752 702 591 05对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贡献5 1552 6646 9341 95注:对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年限为 2000 年到 2007 年,按 2005 年不变价计算。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 。2 城乡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2008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45 7%。 “十二五”时期虽然城镇化增速会趋于下降,但仍将保?每年提高 0 81 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速,我国城镇化率将可能在 20132015 年超过50%,城市社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将为城乡结构转换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要由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转向进城农民工市民化。通过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的投资需求,以及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国内需求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大都市圈和城市群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趋势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地?的土地、交通和生态环境矛盾将更加突出,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的难度也将加大。3 体制改革进入战略突破期在充分肯定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要看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支撑这一体制的重要支柱,包括现代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市场信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比较薄弱,有些深层次问题,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职能转变问题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及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还比较缓慢。“十二五”时期,需要推进改革的战略性突破,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或增量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阶段,重点突破制约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关键环节。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地有力推进,还需要社会主体广泛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体制改革将进入战略性突破阶段。4 与世界经济互动关系明显增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将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发达国家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震中” ,摆脱危机需要较长的时间。我国经济总体态势较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步确立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打击,在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方面,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提高我国在重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推进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提供了战略机遇。我国立足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未来将继续向内需和外需更加平衡的方向转型,在继续鼓励出口的同时将更加重视扩大进口,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将更加重视“走出去”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保持过去三十多年持续较快?展后,我国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难度在增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在积聚,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复杂。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增大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这种增长模式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减速和外部需求萎缩,将使出口增速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国内市场短期内很难形成替代出口的空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原先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等低成本优势开始减弱。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平衡和年龄结构正在和将要发生明显变化,人均占有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们仍然停留于传统比较优势,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换取微薄利润,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局面将难以为继,不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路子就会越走越窄。2 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明显增大近年来,在市场需求驱动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张,供给能力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新增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进行释放。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表明,外部需求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求结构调整的压力明显增大。需求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直接影响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关系调整,还涉及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体制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系统性、综合性要求更高,不仅调整的阻力比以往要明显加大,调整的难度也远远大于供给结构调整。3 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更趋强化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特别是重化工业部门的加快发展,近年来能源、资源消耗迅猛增长,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不断攀高。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源、资源消耗较快增长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即使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今后一个时期能源、资源消耗的增量也可能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由此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可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更趋强化。4 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多样“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新兴产业部门拥有更高收入增长弹性和市场需求?因而收入水平更高,而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因为不具备这些现代化部门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滞留在传统产业部门,使得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人民生活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趋势更加明显,对教育、健康、环境、文化、社保等公共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在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行使民主权利、保护自身权益和参政议政的要求提高。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更趋复杂多样,统筹协调各不同利益主体的难度加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5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现有就业总人数超过 7 亿人,而且农村 ?有 1 6 亿剩余劳动力。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得益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避免了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而使高速增长中断。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老龄人口比重将迅速上升。2008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已经超过 1 1 亿人,占人口的比重达到 8 3%,人口抚养比达到 37 36%。据联合国关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估算,2015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将比 2010 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 1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上升 2 个百分点。以后,少儿人口比例将保持稳定,老龄人口比例将单边上升,人口抚养比随后者上升。这就意味着,国民收入中用于老龄人口的支出将明显上升。我国的学者研究表明,从 2013 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就不再提高,今后 2030 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北美发达国家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 , 宏观经济研究2005 年第 12 期。, “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加大。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消费性支出将持续增加,储蓄率将相应下降,资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6 外部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可能进入一个出口减速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时期。我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规模在达到一个“临界值”后有可能趋于稳定或下降。金融、证券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资本流动性和市场投机因素也会增加。随着我国占世界经济份额增加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国家在对我国进行牵制上有可能会达成默契或形成“战略联盟” 。由于我国抵御摩擦、分化牵制、抗衡风险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可能加大。综上所述,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处于重要的经济调整期,也是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巨大的?型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攻坚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趋突出,社会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压力和风险加大。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经济大调整孕育着大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判断和把握矛盾,充分利用经济战略性转型所形成的增长空间,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最大程度地化解各种矛盾和不利因素,避免“中等收入陷阱”2006 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 10000 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可能带来的风险,就能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势头,为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三、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国内发展阶段性转换,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战略性转型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体制改革战略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为我国经济社会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一)以经济战略性转型为主线我国经济进入承前启后的调整期,预示着经济战略性转型开始启动。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积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那么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战略性转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恢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重大课题,最根本的是加快推进经济战略性转型。经济战略性转型的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整需求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改变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改变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围绕增长方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深层矛盾和关键环节,为经济战略性转型提供动力和体制保障。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要为经济复苏后迈上新台阶,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经济战略性转型面临的任务不仅要比以往更加艰巨复杂,而且对我国中长期发展也更具有战略性意义。(二)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才能有效增强国民经济的自主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从来都至关重要和紧迫,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并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国要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前提。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发挥出来。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因此,必须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环境。这必然要对已经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新的调整,也必将是更艰巨、更复杂、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深层次攻坚。顺利实现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对经济战略性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将对改革开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创造新的经济、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将为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和体制动力。(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互为因果的,经济结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是落后的发展方式,因此,要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有效结合起来。1 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我国情况看,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在扩大内需。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到制造业比重逐步降低和服务业比重逐渐提升时,外贸依存度才会稳定下来。 “十二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我国高出口依存度势必面临更大的外部市场约束和国际贸易摩擦。因此,要统筹协调内外需关系,统筹协调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发展与参与?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加快形成内需主导、内外需互动型发展模式。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需求。过去几年,我国投资率持续提高,消费率持续下降,2000 2009 年,投资率由 36 5%上升到 47 5%,消费率则由 61 4%下降到 48 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 45 3%下降到 35 6%。投资的高速增长使产能迅速扩张,并通过国际市场释放过剩产能。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收缩使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未来一个时期将面临巨大的“去过剩产能化”压力。“十五”计划纲要曾明确提出要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 50%左右,投资率控制在 35%左右。由于?种原因,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十二五”时期要下决心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可考虑到 2015 年使居民消费率恢复到 2001 年的水平,也就是提高到 45%左右,到 2020 年提高到 50%左右。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全球经济重组,促进国际分工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和生产工序分工转型,产业间互相渗透使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化。国际分工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变化,赋予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内涵,就是要通过深化参与国际分工,推进产业价值链升级,逐步从分工的低端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价值链附加值。 “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二是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推进生产性服务市场化进程,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渗透,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是要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构建“核心技术 战略产品 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着力培育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激光显示、现代生物工程、大型飞机、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低成本计算机、高档数控机床、现代运输装备、环保装备等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3 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地位的提升,拥?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对转移或转让技术持更加谨慎甚至封锁的态度,继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障碍和难度都在加大。国内资源要素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趋于削弱,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领市场的空间缩小。在资源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意愿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使自主创新成功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强。 “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一是要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把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形成一大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二是要大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辈出的环境,加快落实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发展支持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和创业风险投资,充分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三是要把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作为战略重点,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战略优先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水平,厚植人力资本,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四)围绕经济战略性转型实现改革战略性突破“十二五”时期,推进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体制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清除束缚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障碍,实现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一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范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下放财力与责任,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同时使财政体制更加公开透明。三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继续提高金融市场的民营化程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和上缴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制度。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储蓄实名制等。五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六是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七是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八是要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增加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研究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主要任务;三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四是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实现有序衔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如果按 2009 年和2010 年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今后 12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 5计算,为确保 202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2011 2020 年 10 年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年均增长 5 6%。考虑到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十二五”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可确定为 6 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 5%,基本上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同。城镇新增就业年均 1000 万人,将农业劳动力转移指标调整为农民工市民化并年均实现 1000 万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整为城镇失业率并控制在 8%以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 4 个和 5 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提高到 4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 2 5%。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达到 1 亿户左右。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52%以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和政府廉洁指数在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 9 5 年。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提高到 70 岁。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 3 0 亿人以上,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60%以上。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 7%。按世界银行提出的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减少 5000 万人。 (按国内标准统计,我国还有4000 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提出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我们还有 2 54 亿贫困人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9000 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 1 2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6%,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 23 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 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65%。五、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十二五”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二是农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上升,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明显增多,四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任务加重。 “十二五”时期要以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 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立足于有限的土地、水资源基础,发挥家庭经营的灵活稳定的优势和国内农业资源多样性的优? ,充分利用内部市场的活力以及持续扩展的需求空间,自主有效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及市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扩展农业的盈利空间,使现代化的农业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2 多管齐下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农民增收主体(家庭经营收入) ,确立农民增收主导(工资性收入) ,强化农民增收支撑(补贴性收入) ,完善农民增收渠道(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建立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为核心的“双增长”格局;“十二五”时期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7%。3 持续加?农村公共服务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依托,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重点,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资金多源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彻底流转与社会保障相挂钩的机制,推动土地保障主导型的传统农村向社会保障主导型的现代农村转型,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城乡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培训网络。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4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县以下基层政府由行政管理主导型尽快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型转变。明确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大力发展农村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委托代理制度。(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推进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的关键阶段。我国传统工业化模式主要特征,一是工业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重化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三是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较快,但基本上集中在价值链低端。四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传统服务业供过于求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 “十二五”时期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由物质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由注重比例关系调整转向突破关键环节,由成本竞争转向质量、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在实现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益的同时,增大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国际分工效益。1 促进产业间融合和互动发展适应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于农业的加工业和服务业,推进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以商务服务、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企业工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服务化;加快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促进服务业知识化。2 突破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制度环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由单纯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高附加值区段延伸,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通过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重要制造领域自主发展的技术实力,降低在产品研发、设计及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等方面对国外的依赖。3 调整改造优化传统制造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环保、能耗、水耗和安全、质量、技术等门槛,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