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_第1页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_第2页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_第3页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_第4页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 张文魁 发布时间:2011-03-10内容摘要:过去几年尽管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无论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利润增长速度和资产增值速度都远不如私营企业。如果“十二五”期间不主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方向是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有部门发展速度很快,国有经济状况与“九五”期间和“十五”前期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再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了。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停滞不前,与这种思维有一定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好,“十二五”期间,仍需大力推进以大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商业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经济若干年后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一、国有企业的市场表现远不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国奉行的是实用主义的改革逻辑,也就是说,改革必须要促进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按照这种逻辑,现在国有企业发展得很好,还“折腾”改革干什么?因此,正确评估国有经济的状况,是推动实用主义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只要对数据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所谓“国有企业状况很好”其实是一种误判。2003 年以来,全国国有资产增值速度达到很高水平,国有部门营业收入和利税大幅度增长,确是实情。这个成绩的取得,与 2002 年底开始启动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也得益于上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但是必须要看到,过去几年里,非国有部门的表现比国有部门要更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2003 年到 2008 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 2 倍、2.5 倍和 2.4 倍;而外资企业增长 2.9 倍、3.4 倍和 3 倍;私营企业增长高达 5.2 倍、6.7 倍和 9.7 倍(见表 1)。显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国有企业,其中私营企业发展得最快。最被津津乐道的国有资产增值速度,也远远输于私营企业的资产增值速度。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以较多地利用财务杠杆,谁就最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多于私营企业,资产增值速度反而远远逊于私营企业,实在不值得津津乐道。表 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不同类型企业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倍)年份 企业类型 资产总计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国有 94520 58027 3836私营 14525 19734 860外资 39260 43608 27772003合计 168808 143172 8337国有 188811 147508 9064私营 75880 131525 8302外资 112145 146614 82432008合计 431306 500020 30562国有 2.0 2.5 2.4私营 5.2 6.7 9.7外资 2.9 3.4 3.02008/2003合计 2.6 3.5 3.7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09表 13-4、13-8、13-12 和 13-16 计算。从效益指标来看,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 2008 年之前的 10 年里的确有大幅度改善,由 1998 年的不到 2%上升到 2003 年以后的 10%以及 2008 年的 11.71%。但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各个时期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在 2008 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到 11.71%,而私营企业继续上升,达到25.12%的水平,比国有企业高出 1 倍以上(见表 2)。表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益指标对比(%)年份 企业类型 收入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回报率国有 1.56 1.96 0.70私营 3.64 11.64 4.52外资 2.68 4.73 1.961998全部 2.27 3.70 1.34国有 6.61 10.00 4.06私营 4.36 14.97 5.92外资 6.37 15.90 7.072003全部 5.82 12.06 4.94国有 6.14 11.71 4.80私营 6.31 25.12 10.942008外资 5.62 16.72 7.35全部 6.11 16.76 7.09资料来源: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 2009表 13-4、13-8、13-12 和 13-16 计算。从表 2 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效益指标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是 1998 年至 2003 年,净资产收益率从 1.96%快速上升到10.00%,2003 年之后并无明显改善,只是从 2003 年的 10.00%轻微地上升到 2008 年的 11.71%。而私营企业恰恰相反,效益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是 2003 年至 2008 年,净资产收益率从 14.97%猛然上升到 25.12%,而在 1998 年到 2003 年之间,净资产收益率只是从 11.64%温和地上升到 14.97%。比较靠谱的解释是,在 1998 年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攻坚中,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卸去,亏损累累和没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大部分退出市场,从而使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迅速改善。但是在 2003 年之后,由于三年改革攻坚早已完成,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不再明显改善,只是跟随宏观经济的高度景气而享受到一些规模经济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而私营企业则相反,在 2003 年之前效益指标是温和上升的,2003 年之后效率指标大幅度改善,可能反映了私营企业在这一轮宏观经济高度景气和产业结构急剧调整当中,真正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规模经济性、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准。如果剔除垄断型和寡头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效益更加难看。2009 年,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国家电网营业收入占到全部 129 家央企的 30%、资产总额占 1/4;三家最盈利的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全部央企贡献了 44%的利润,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 1/5 以上。129 家央企的总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为 3.9%,比全部国企的 2.9%高出 1 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为 6.5%,与全部国企水平持平。我们的测算发现,如果扣除利润总额最高的前三家,剩余 126 家央企的资产回报率和收入利润率只有 2.5%和5.8%,均低于全部国企平均水平。可见,极少数垄断型和寡占型企业的盈利抬高了央企整体盈利水平。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远高于非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成本、绿色成本远高于非国有企业,拉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这种观点并无过硬的数据支撑。事实上,中小型非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基本上是一种共识,而且国有企业占用了很多不需付费或付费很少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特许经营权等,已经广为人知。 即使不考虑国有资本的效率,从行业分布来看,国有经济布局仍过于分散。在国民经济 95 个大类中,国有经济涉及94 个行业,其中,在 396 个国民经济行业类中,国有经济涉足 380 个行业,行业分布面达 96%。如批发零售餐饮业,目前还有 2 万多家国有企业,数量上是国有企业分布第二大领域,占全部国企的 17.8%,但从业人员占 5.8%、国有资产仅占 3.7%。像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领域,120 多家央企中竟然有 80 多家涉足,那些号称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军工企业、航空工业企业也置身其中。目前,仍有约 2/3 的国有企业、40%的国有资产分布在一般加工和商贸服务等行业(见表 3)。总体而言,在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无论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还是其总资产、净资产的增值速度,都远远不如私营企业,其效益指标也远逊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发展目前呈现明显的规模膨胀特征,其效益指标与 2003 年相比并无明显改善,反倒是上世纪末的三年改革攻坚显著改善了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国有资本的分布仍然非常分散,许多并不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领域还配置不少国有资本,一些国有资本甚至乐于从事带有较强投机色彩的业务。表 3 全国国有企业(三级以上)数量、从业人员和国有资产行业分布行业 企业数量 占比(%) 从业人员(万人) 占比(%) 国有资产(亿元) 占比(%)一、农林牧渔业 6333 5.6 373.6 10.2 1295.2 1.0二、工业 36297 31.9 1858.7 50.6 64557.5 49.0三、建筑业 6690 5.9 276.4 7.5 5597.5 4.2四、地质勘查及水利业 1228 1.1 11.4 0.3 909.9 0.7五、交通运输业 5786 5.1 402.3 11.0 18168.1 13.8六、仓储业 8027 7.1 29.2 0.8 653.6 0.5七、邮电通信业 428 0.4 169.8 4.6 10742.6 8.1八、批发和零售、餐饮业 20296 17.8 211.2 5.8 4892.1 3.7九、房地产业 4993 4.4 35.2 1.0 6388 4.8十、信息技术服务业 483 0.4 8.6 0.2 178.9 0.1十一、社会服务业 14719 12.9 207.8 5.7 14962.5 11.3十二、卫生体育福利业 191 0.2 0.9 0.0 92.3 0.1十三、教育文化广播业 4615 4.1 44.6 1.2 1683.2 1.3十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769 2.4 25 0.7 497.5 0.4十五、机关社团及其他 650 0.6 15 0.4 1068.3 0.8合计 113731 100 3672.3 100 131828.7 100(一)基础性行业 36852 32.5 2024.4 55.2 80974.3 61.5(二)一般生产加工行业 25461 22.4 1068.6 29.1 19877.8 15.1(三)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 51191 45.1 576.4 15.7 30834.9 23.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年鉴 2009计算。二、国有企业仍有可能在若干年后重陷困境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有经济的历史表现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国有经济状况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这种周期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不是很大,但与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竞争格局变化的关系非常大。在上世纪 80 年代,快速的轻纺工业化将国有企业带入鼎盛时期,但随着轻纺工业化高峰期结束,以及大量非国有资本进入轻纺工业领域,导致产业膨胀速度放慢、产业利润率降低,国有企业于 90 年代开始逐步走下坡路,在 90 年代末的产业结构大变化的前夜陷入深深的困境。本世纪以来,快速的重化工业化将国有企业带入又一个鼎盛时期,由于上世纪末三年改革攻坚中许多轻纺行业的国有企业已经民营化或者退出市场,而保留下来的多是重化工业企业,所以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能享受快速重化工业化送来的“蛋糕”。但是我们判断,与轻纺工业化的历史规律一样,重化工业化的高峰期也可能在若干年内结束,届时中国的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重大调整,集中于重化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又将进退失据。事实上,从重化工业的典型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其产业膨胀势头已经开始放慢。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计算,从 2002 年开始,我国粗钢产量连续四年以每年 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 2005 年的增速达到 30.4%。但 2006 年在 2005 年超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回调到 18.3%,2007 年进一步回调到 17.5%。在经历 2008 年金融危机的萧条之后,2009 年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粗钢产量增速也只有 13.5%,2010 年前三季度下降到 12.7%。这可能预示着中国钢铁工业以每年 20%以上速度增长的高速膨胀阶段已经结束,开始进入每年 10%左右增速的次高速发展阶段。表 4 20012010 年我国粗钢产量统计表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10前三季产量(亿吨) 1.28 1.51 1.82 2.22 2.73 3.56 4.21 4.95 5.00 5.68 4.75增幅(%) 17.5 20.7 22.0 22.7 30.4 18.3 17.5 1.13 13.5 12.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整理。当然钢铁工业并不代表全部重化工业,可能还会有其他一些重化类产业仍然处于高速膨胀阶段,但总体而言,我们判断重化工业的高速膨胀时期会在若干年内结束,将进入次高速发展阶段或平稳发展阶段。过去的经验表明,行业增速明显回调对企业将形成很大压力,而国有企业承受这种压力和在压力下调整转型的能力要远小于私营企业。更重要的是,重化工业领域的产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目前重化工业领域仍然以国有资本为主,但也有不少非国有资本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领域,该领域的国有企业已经面临非国有企业的直接竞争,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除了极少数必须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之外,更多的非国有资本将继续进入由国有资本主导的重化工业领域,来自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不但许多行业的利润率会持续下降,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也将不复存在。仍然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在 2008 年之前的几年里一直在 5%左右,这两年已经下滑到 3%左右,而且该行业的国有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多家非国有企业已经跻身行业的第一梯队的行列。其他许多行业也有类似情形。我们判断,这种情形将会持续下去,结果将是许多行业的利润率持续下降,一些国有企业开始出现亏损而且亏损面和亏损额越来越大,并向其他行业蔓延,从而有可能将国有经济带入新一轮困境。三、“十二五”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为了避免国有企业陷入新一轮困境,我们必须要在“十二五”期间主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有必要澄清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内涵。加强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改进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体系,对国有企业高管岗位实行竞聘,在国有独资公司建立有外部董事的董事会,以及将国有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当中,都有意义,但如果说这些行动在十多二十年前还能称为改革的话,目前阶段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范畴。十多二十年前在这些方面所作的探索,结果证明并不能根本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因此,在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1999 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要改造为股份制企业。2002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因此,目前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我们认为,“十二五”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应该是:将国有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母公司作为重点改革对象,除了少数特殊行业的国有母公司和那些专门用于持有国有股的平台性公司之外,母公司要全力推进以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上世纪末以来,大部分中小型单体国有企业的改制已经完成,目前的国有企业多呈集团形态,即一个国有独资母公司下面有若干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集团的规模往往较大。对这些母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将其改制为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对于其实现公司治理机制商业化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所谓的治理机制商业化,是指基于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完备市场的受托层和管理层的产生、更迭、考核、薪酬体系和相应的公司决策制度。商业法律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等,商业规则包括商业回报导向、商业判断原则、商业评价文化等等,完备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经理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多年来,公司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也就是所谓的面向市场。但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与市场经济相容,不但取决于公司运营的商业化,更取决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如果不能实现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的商业化,它们终究不能与市场经济相容,也就是说,即使物质资源实现了市场化配置,但人力资源特别是受托层和管理层仍然不能依照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和完备市场实现市场化配置,它们终究不能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企业,它们在效率导向的真正的市场体制中的劣汰优胜和存活发展就是有问题的。问题的要害在于,缺乏股权结构多元化作基础,即使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董事会,甚至董事会中有相当比例的外部董事或者独立董事,仍然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治理机制。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在一些国有独资企业中试行了董事会制度,结果董事会不但逐步官僚化而不是商业化,而且可持续性也很差,连正常的换届和履责都不能持续,更谈不上基于商业法律、商业规则、完备市场形成一套完善的受托层和管理层的产生、更迭、考核、薪酬体系和相应的公司决策制度。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法律体系健全且董事的独立人格较强,缺乏股权结构多元化基础的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商业化,但有许多文献表明,国有制还是很容易使政治体系和官僚习惯影响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的商业化程度仍然会大打折扣。更何况,国有制信托受托和委托代理中的廉价投票权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似乎只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是一个例外。淡马锡是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并没有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但是公司治理的商业化和可持续性不亚于许多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这一例外个案可能与该国独特的政治生态和执政者可遇而不可求的某种特质有关。更何况,淡马锡不是普通的运营型国有企业,属于持有国有股的平台性公司。在中国,如果缺乏股权结构多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