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2012苍南_第1页
“十二五规划”2012苍南_第2页
“十二五规划”2012苍南_第3页
“十二五规划”2012苍南_第4页
“十二五规划”2012苍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苍南县十二五规划纲要(送审稿)苍南县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一月1目 录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1(一)现实基础 1(二)面临形势 6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战略重点 8(三)发展目标 10第三章 优化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4(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 14(二)构筑“一 线三带两核两域 ”总体空间框架 .15(三)全力推进沿海开发 18第四章 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品质苍南 .21(一)全面建设灵溪和龙港两大中心城区 21(二)加快发展中心镇 23(三)完善现代交通网络 25第五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7(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0第六章 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工业强县 .33(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3(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34(三)积极发展临港工业 36(四)加快构筑“三区一 带” 工业空间格局 .372(五)创新产业发展途径 39第 七 章 提 升 现 代 服 务 业 水 平 , 建 设 浙 南 闽 东 北 省 际 贸 易 中 心 .40(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41(二)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 42(三)强化生产性服务支撑 43(四)健全完善生活服务 44第八章 繁荣社会事业,建设文化苍南 .45(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二)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47(三)保障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49(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51(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52第九章 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苍南 .53(一)努力扩大居民就业 53(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54(三)着力提高社保水平 54(四)加强完善社会管理 55(五)推进强化民主法制 57第十章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绿色苍南 .58(一)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58(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59(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59(四)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60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活力苍南 .62(一)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 62(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633(三)加快县域金融创新发展 63(四)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64(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4(六)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65第 十 二 章 实 施 “双 十 工 程 ”, 建 设 实 力 苍 南 .67(一)着力实施“十大建 设工程” .67(二)着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69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70(一)强化土地保障 71(二)强化资金保障 71(三)强化水资源保障 72(四)强化能源保障 73(五)强化抗灾能力保障 74(六)强化规划实施机制保障 75附表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附图 1 苍南县“十二五 ”总体空间框架示意 图附图 2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农林水利设施 项目布局示意图附图 3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能源设施项目布局示意 图附图 4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布局示意 图附图 5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城市基础设施 项目布局示意图附图 6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布局示意图附图 7 苍南县“十二五 ”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布局示意 图1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根据 中共苍南县委关于制定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 综合性规划,是 2011 年2015 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县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发展战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胜利完成“ 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 标任务, 实现了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 2010 年苍南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49亿元,年均增长 11.3%;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 18828 元,年均增长11.3%;财政 总收入 24 亿元,其中地方 财政收入 14.8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8%、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4 亿元,年均增长 16%;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2 亿元,年均增长 21.8%。结构持续优化调整。预计 2010 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7.8:48.2:44.0,产业结构持 续优 化调整。用好 14 张“ 国字号”金名片,加快改造提升步伐,促进结构优化。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建设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 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百项重点技术改造和百项重点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八大产业转 型升 级实施方案” 、科技型小企 业培育计划,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层次;推进 104 国道沿线市场群建设,加快传统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新兴市场,完善物流体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推进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城乡统筹有序推进。灵溪和龙港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有序推进,城 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功能,提升辐射带动力。 实施“ 百十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电气化建设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加大下山脱 贫力度,多渠道促 进失地失 渔农民转产专业。 预计 2010 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610 元,年均增长10.2%;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8810 元,年均增长 12.0%。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顺利完成温福铁路苍南段、78 省道改建工程、瓯南大桥等重大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江南海涂围垦工程、苍南电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图书馆、巴曹一级渔港、龙港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苍南核电项目、104 国道苍南段三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完成县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7 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实施教育“393”计划,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预计 2010年省、市级 教育强镇(乡)达到 24 个;实施全县卫生“4111”工程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预计 2010 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 95.5%,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参保人数 13.53万人,农村“ 五保”对象和城镇“ 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 92.5%和 95.5%;推进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水库保安加固工程等 项目建设,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生态建设稳步开展。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快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已 创建国家级生态镇 2 个,省级生态乡镇 10 个,市级生态乡镇 12 个,县级 以上生态村 219 个;推进“两类 百村” 整治,全面实施“清洁家园”行动 ,广泛开展 环境整治月活动,初步建立 “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 县处 理” 的四级垃圾处置机制。预计单 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指标能实现“十一五” 规划目 标。同时也应看到, “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 产业低准入、低端产品、低附加 值 特征明显;苍南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大项目引进和新兴产业培育;企业“低、小、散 ”问题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缺乏。二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受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民间投资偏少等综合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 等问题仍较突出。三是要素制约较为明显。苍南人多地少,尤其是建设用地数量缺乏、指标紧张,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同时苍南人才吸引力偏弱,难以集聚各类产业人才。四是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城镇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严峻。五是投资环境亟待优化。 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日趋弱化,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创新、民 营经济创新为重点的投资环境改革亟需加快推进。4专栏 1 苍南县“十一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2010 年规划 2010 年预计 预 期 完 成 情 况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绝对值 年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0 12% 249.0 11.3% 完成目标第一产业 亿元 15.7 2% 19.5 1.7% 完成目标第二产业 亿元 109 12.2% 120.0 13.3% 完成目标#工业 亿元 99 12.4% 106.0 13.3% 完成目标1第三产业 亿元 115.3 13.8% 109.5 10.8% 难以完成2 三次产业比例 6.5:45.4:48.1 7.8:48.2:44.0 难以完成3 人均生产总值 元 18594 11.1% 18828 11.3% 完成目标4 工业总产值 亿元 620 15% 675 17.0% 完成目标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0.6 15% 24 18.0% 完成目标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286(五年) 19% 332(五年) 21.8% 完成目标经济发展7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亿元 112 12% 134 16.0% 完成目标8 城市化水平 % 55 约 1.2 百分点9 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 80 约 1 百分点城乡协调10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 8511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亿元 2.06 25%12 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 人 660 15%1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 1714 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 % 95社会事业15 标准化学校达标率 % 90516 每千人医生数 人 2 1.76 难以完成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05 8% 2.26 10.2% 完成目标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万元 0.73 8% 0.88 12.0% 完成目标19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9820 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 对象集中供养率 % 95人民生活21 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8522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8 完成目标23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2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25 森林覆盖率 % 5326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万元 0.72 -20%(五年) 0.72 -20%(五年) 完成目标27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7302 -15.1%(五年) 1.7302 -15.1%(五年) 完成目标资源环境28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0.1663 -15%(五年) 0.1663 -15%(五年) 完成目标2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55(五年)改革开放 30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15.5(五年)注 :1、2010 年 规 划 数 字 为 经 “十 一 五 ”中 期 评 估 后 调 整 数 字 ; 2、2010 年 预 计 数 字 需 待 县 统 计 局 等 相 关 部 门 补 充 、核 实 。6(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 苍南县将进入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 应着力把握国际国内各种有利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将深入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将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面临深刻调整。同时, 围绕 市场、 资源、人才、技 术、 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以低碳经济、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绿色经济、智慧地球成为全球经济新增长点。从国内看,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 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民生事业也将有长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重要战略任务。同时,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正积极部署东部沿海开放开发,新一轮沿海开放开发新格局正加快形成。从省内看,未来五年我省将进入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打造 创新型省份。“十二五”时期, 苍南县在着力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机遇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充分挖掘五大发展潜力:一是“高铁经济”助推苍南转型发展。 借助温福铁路、沈海高速复线、新金温铁路等构筑快速便捷交通网络,提升商贸物流辐射力,以“高铁经济 ”助力苍南经济转型7升级,打造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二是海洋开发引领苍南跨越发展。把握国家部署东部沿海开发开放、全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机遇,加快实施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建设临港产业基地等发展平台,打造海洋经济强县。三是扩大投资助推苍南加快发展。借助温州全市形成的以投资为战略重点、攻坚重点来推进经济发展的大氛围,加大海涂围垦、县城新区、 龙港新区、社会民生等领域投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助推苍南加快发展。 四是区位优势助力苍南开放发展。发挥苍南县“ 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 ”的国家多重战略结合点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强对接海西区,打造我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五是内外苍南人共促苍南繁荣发展。发挥内外苍南人企业家群体优势等多重优势和苍南人精神,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在外苍南人回乡创业,促进内外苍南人互动发展,打造“ 回归经济”。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八八战略”、 “创业富民、创 新强省”总战略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生态 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投资驱动、沿海开发、三带协进、中心集聚、环境 优化”五大战略,着力推进县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促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县8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苍南经济 社会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四大原 则:坚持转型发展。始终坚持“苍海纳百川,敢为 天下先”的人文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以转型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推动苍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跨越发展。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切 实强化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倍加珍惜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赶超、抢抓机遇,迎接挑 战,以更大的决心、更 强的力度、更优的举措,加快实现苍南崛起跨越。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推 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使生产生活从高消耗高排放向绿色低碳宜居转变,建设“绿色苍南-美丽家园”。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各方面关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二)战略重点投资驱动。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发展。坚持以民间资本为主体、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思路,落实国务院新“36 条”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打造政府融资平台、加大政府投资,吸引外资和在外苍南人回乡投资,加强产业和城市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9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以大投入建设大平台、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发展。沿海开发。大力推进黄金海岸线开发建设,加快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沈海高速复线苍南段等项目进程,构筑苍南临港产业基地等转型升级大平台,加快形成以新型临港工业为龙头,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发挥主引擎作用推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带协进。立足各地特色资源,把握各自发展特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因地制宜,创出特色,加快构筑 沿 104 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发展带和 78 省道生态产业发展带,形成“工贸并举、三产联动”的 产业发展新格局和 “区域优势互 补、共建共荣”的县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心集聚。按照中心集聚、区域联动的思路,着力构建新型城乡格局。加快灵溪、龙港两个中心城区建设,打造温州大都市副中心,强化基础设施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经济集聚等城市功能,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快形成金乡、钱库、宜山、 桥墩、 马站、 矾山和赤溪等中心镇,促进 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环境优化。推进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软环境促进硬发展的机关效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能源、供水要素保障,以及县域综合交通、 “数字 苍南”信息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三)发展目标1、发展定位10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推动苍南县“科学 发展、崛起跨越 ”。温州南部经济中心。统筹开发沿海一线、提升发展三大产业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灵溪、龙港两个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增强苍南综合经济实力、要素集聚能力、区域辐射能力,努力构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依托高铁、高速等大交通以及区位优势,着力改造提升浙福水产城、浙闽农贸综合市场、温州礼品城、浙闽副食品市场等重点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市场、电子商务,加快培育苍南汽车贸易城、龙港国际家居生活广场等新兴市场,推进龙港物流基地、顺达物流仓储中心等物流基地,巴曹、霞关等港口作业区,以及县 城新区商业综合体、站前商业综合体、龙港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努力构建浙南闽东北省际贸易中心。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等重要战略机遇,发挥地理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苍 南工业园区、台北小镇、台湾 农民 创业园、霞关对台贸易试点口岸等功能平台建设,着力推进经贸、旅游、制造业、农业等方面与台湾的对接, 强化合作共赢,努力打造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品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 谐社会建设,努力打造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11海城市。2、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苍南县经济 社会发展目标是: 全面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 2015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440 亿元,年均增长 12%以上;人均 GDP 达 3.3 万元,年均增长11%左右; 财 政总收入达 50 亿元,年均增长 15.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70 亿元,年均增长 15%左右;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达 279亿元,年均增长 26%左右。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成效明显,“442”区域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力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突破,到2015 年,三 产比重达 4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18%左右; R&D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 1.5%。城乡统筹达到新水平。基本形成以灵溪、龙港为核心、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以中心村为基础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城市化率年均提高 1.3 个百分点左右,到 2015 年城市化水平力争达到 61.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努力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81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5 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达 11%、12%左右。城乡、区域、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民生保障达到新高度。在实现社会保障多层次、全覆盖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主要指标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教育、医疗12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全县社会事业初步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城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推进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 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向落后乡镇、农村延伸,初步构建覆盖全县乡村的公用设施网络;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和民主水平,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问题发现、解决机制。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效。海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单 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 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苍南初步建成。体制机制创新得到新进展。统筹城乡发展、民营经济制度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对 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为台商投资创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服务,初步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13专 栏 2 苍 南 县 “十 二 五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主 要 指 标 表分类 序号 指 标 名 称 单位 2010 年预计 2015 年建议目标值 年均增长 指 标 属 性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9 440 12 以上 预期性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95 3.3 11 预期性3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4 50 15.8 预期性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87 279 26 预期性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4 270 15 预期性6 工业总产值 亿元 675 1200 12 预期性综合实力7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8 15 预期性8 三次产业比例 7.8:48.2:44.0 4.9:47.5:47.6 - 预期性9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 % 0.8 1.5 年均 0.14个百分点 预期性10 每万人拥有人才数 人 660 880 6 预期性11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 85 预期性转型升级1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10 18 年均 1.8 个百分点 预期性13 城市化水平 % 61.5 预期性14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万元 2.26 3.81 11 预期性城乡统筹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万元 0.88 1.55 12 预期性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8 - 约束性17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 5 年 均 增 加 1 万人 约束性18 城乡居民登记失业率 % 4 4 - 约束性1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0 预期性20 社会保险覆盖率 % 80 约束性社会民生21 每千人医生数 人 1.76 2.2 约束性22 单 位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能 耗 吨 标 准 煤 /万元 0.72 完 成 下 达 任 务 约 束 性23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 方 米 /万 元 完 成 下 达 任 务 约束性2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完 成 下 达 任 务 约束性2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9 约束性 26 工 业 固 体 废 弃 物 处 置 利 用 率 % 90 约束性27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约束性28 森林覆盖率 % 50 约束性化学需氧量 万吨 1.7302 完 成 下 达 任 务二氧化硫 万吨 0.1663 完 成 下 达 任 务氨氮 万吨 完 成 下 达 任 务生态环境29 主要污染物排放氮氧化物 万吨 完 成 下 达 任 务约束性注 :1、部 分 指 标 将 根 据 省 市 要 求 而 定 ;2、2010 年 预 计 数 字 需 待 县 统 计 局 等 相 关 部 门 补14充 、核 实 。15第三章 优化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布局引导的要求,统筹考虑苍南未来区域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形成“ 一线三带两核两域”县域总体发展格局。加强海陆联动,全力推进沿海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积极推行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强规划有效衔接,强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切实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开发中的总控性作用,成为全县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规划建设、 产业平台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提升优化开发区域竞争力。主要为灵溪镇、龙港镇、金乡镇、钱库镇、宜山镇 等重点城镇的建成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增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对优化开发区内的乡镇重点考核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指标。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集约发展。主要为县城新区、龙港新区、灵溪江南新区、苍南工业园区、龙港城西工业园区、临港产业基地、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等区块,是支撑苍南县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要进行高起点的规划与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和城镇16建设步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对重点开发区内的乡镇重点考核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吸纳人口、 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以及外来人口管理等指标。引导限制开发区域适度有序发展。炎亭镇、大渔镇、赤溪镇、桥墩镇、 龙沙乡 、中墩 乡、五凤乡等生态经济区,在保 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适宜性产业,成为 保障生态产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和工业化、城市化适度推进的区域。对生态经济区内的乡镇主要考核生态产品提供能力等指标。腾 垟乡、昌禅乡、 凤阳乡等生态保护 区,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对生态保护区内的乡镇主要考核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指标。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石聚堂市级风景名胜区、鲸头县级风景名胜区、燕窠硐县级风景名胜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域,以及桥墩水库、吴家园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今后要实行强制保护、禁止对自然生态人为干扰活动,确保本地区生态平衡和自然特色、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禁止开发区内的乡镇合理考察生态旅游等指标,重点考察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相关指标。(二)构筑“一线三带两核两域”总体空间框架统 筹 部 署 县 域 各 项 空 间 开 发 要 素 ,结 合 主 体 功 能 区 划 ,“十 二 五 ”期间 制 定 “统 筹 开 发 一 线 、提 升 发 展 三 带 、集聚强化两核、 保 护 培 育 两 域 ”的 县 域 空 间 发 展 战 略 ,形 成 “一 线 三 带 两 核 两 域 ”的 区 域 总 体 空 间 框 架 。17统筹开发一线。充分利用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汇地带的区位优势, 结合现 有基础条件,统筹开发建设苍南黄金海岸线。苍南黄金海岸线是海峡西岸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五” 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苍南县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带。积极推动围垦工程和沿海交通通道建设,发挥本区域生态、区位优势,构筑产业发展大平台,着力壮大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港口建设,积极建立对台、对闽的经济合作。提升发展三带。依托快速交通走廊,联结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突出经济关联性,形成沿 104 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发展带和 78 省道生态产业发展带。沿 104 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依托 104 国道、灵海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等形成的综合交通通道,以灵溪、龙港为龙头,以桥墩、观美镇为节 点,集中布置商 业、市 场、物流等用地, 结合苍南现有的特色市场,形成以市场群、物流中心和商业综合体建设为重点的商贸物流发展带。龙金大道特色制造业发展带,依托龙金大道,以龙港为龙头,宜山、钱库 、金 乡等经济强镇为节点,整合提升工业功能区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金乡、钱库、宜山特色工业小区等。改造提升包装印刷、纸制品、纺织服装、箱包、文化用品及礼品、海产 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78 省道生态产业发展带,依托 78 省道,以矾山、南宋、岱岭、马站、沿浦等乡镇为节点,整合开发优势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18集聚强化两核。强化灵溪、龙港城市集聚功能,从产业联动、功能共升、设施共享、空 间 共谋等角度出发,依托世纪大道、灵海公路交通通道,加强 灵溪与龙港间的联系。按照不同的城市职能定位,侧重不同功能组团的培育,加强卫生医疗、基础设施、教育设施等重大设施共享。将中心城区现有的分散的产业进行重构提升,引导进入苍南工业园区、龙 港城西工业园区等产业平台。统筹安排、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积极建设县城新区、龙港功能区两大市级功能区,最终实现灵龙一体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温州大都市副中心。保 护 培 育 两 域 。坚 持 “保 育 为 主 ,适 度 开 发 ,持 续 发 展 ”的 战 略 ,加强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严 格 保 护 重 要 生 态 功 能 区 、水 源 涵 养 地 、矿 产 资 源 开发 区 和 特 色 农 产 品 原 产 地 ,实 施 山 体 绿 化 美 化 、山 体 生 态 修 复 工 程 ,增加 山 坡 绿 地 。对 条 件 具 备 的 区 块 适 度 进 行 开 发 ,促 进 保 护 与 开 发 的 良 性互 动 。以 莒 溪 、腾 垟 、浦 亭 和 玉 苍 山 为 主 的 西 北 山 地 生 态 区 域 ,重 点 保护 玉 苍 山 景 区 资 源 ,积 极 发 展 山 岳 型 旅 游 业 。妥 善 处 理 旅 游 业 发 展 与 水源 保 护 的 关 系 ,继 续 实 施 下 山 移 民 工 程 ,将 山 区 分 散 人 口 逐 步 集 聚 到 中心 村 、中 心 镇 。以 五 凤 、昌 禅 、藻 溪 、凤 阳 等 乡 镇 为 主 的 中 部 山 地 生 态 区域 ,利 用 独 特 的 自 然 条 件 ,建 设 茶 叶 、马 蹄 笋 、槟 榔 芋 等 特 色 农 产 品 生产 基 地 。培 育 发 展 特 色 生 态 经 济 ,在 条 件 具 备 的 区 块 适 度 发 展 生 态 工 业 。19(三)全力推进沿海开发“十二五”时期,要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温州沿海地区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为契机,积极整合临港产业基地、霞关港、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等资源,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和现代渔业,把苍南县黄金海岸线建设成为滨海特色鲜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沿海防灾减灾体系健全的沿海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图 1 苍南县“十二五”时期区域总体空间框架20构筑沿海开发大格局。以龙港为核心,依托沈海高速公路复线苍南段,加快公路沿线重要节点的发展,促进“ 交通轴”转变为“经济轴”;加快推进巴曹、霞关两大港口作业区建设;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划分形成龙港片区、金乡片区、 滨海片区和马站片区四大片区;集中力量发展苍南临港产业基地、霞关临港产业基地、大渔湾生态产业基地和苍南台湾农民创园(一区五园),构筑“一心一轴两港四区四基地”的沿海开 发大格局。推动临港滨海新城建设。建设临港滨海新城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按照“ 复兴、生态、转变、融合 ”的开发策略,发挥滨海城市空间、港口和区域交通干线等优越条件,将其建设成为一座产业发达、形象 现代、功能完善、生 态宜居的现代 滨海新城。图 2 苍南黄金海岸线开发格局图专栏 3 临港滨海新城规划建设概况苍南临港滨海新城范围包含苍南临港产业基地、龙港东部片区、芦浦和巴曹镇区。北抵鳌江江堤、东至围垦区顺堤、南抵巴曹港区、西至龙港彩虹大道、芦浦镇区和巴曹镇区西侧边界,规划范围约 60 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其中江南海涂围垦 4.43 万亩为临港产业新城核心区。21着力构筑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构筑以新型临港工业为龙头,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现代渔业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加大港口开发力度,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系统,提高海洋运输能力。利用港口、滩涂、岸线资源,以能源工业、金属压延等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引进大型临港“ 龙头”项目,推 动临 港工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 极推进海水养殖基地化、产业化,以精深加工海产品为拳头,推进水 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积极完善水产品种养殖加工贸易产业链。做好滨海旅游交通路线组织工作,积极挖掘渔寮、炎亭、蒲壮所城等旅游资源,突出做好“山海旅游”文章,实现滨海旅游资源优化整合和滨海旅游业的区域协调发展。聚力建设两大作业区。结合沈海高速公路复线、鳌江至巴曹疏港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巴曹作业区培育装御储运、运输组织与管理、船舶修造等复合功能,建成服务于苍南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港区,泊位规模以 300010000 吨级为主;加快霞关作业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 发展对台贸易、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争取实现对台直航。推进三大围垦工程。积极推进江南海涂围垦吹填、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大渔湾围垦工程进度,做好江南海涂围垦二期(鳌巴滩围垦)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加快围垦土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速度,确保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用地需要,并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22第四章 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品质苍南按照“拉框架、强功能、提品位、 严管理”的思路,高标准实施城乡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围绕灵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