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_第1页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_第2页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_第3页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与加快中国经济转型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与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 年 5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中国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 21 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至少到目前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收益并未在各个国家均匀分配。南北之间的差距在扩大。但是,从近期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绩效来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世界银行认为。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国内高储蓄率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去 20 多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 22 年里扩大了约 22 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 32 位上升到目前的第 9 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 80 年代初的不到 20 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 400 亿美元左右,从 1993 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 3500 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加入 WTO 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往实行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行的战略将有必要调整,逐步转向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人们通常强调的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国家幅员辽阔,某些资源供给充足的优势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势。一个优势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处在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收入正接近 1000 美元。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对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期。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个优势是具备了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一些年来,中国经历了以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一个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加工组装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利用有较高水平且相对成熟的技术,生产出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的产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看,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产业也会向中国转移。近年来,颇具规模的计算机组装加工基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快速形成,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一般认为,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 WTO 后受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据我们的研究,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在今后 10 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长起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货币贬值、经济滑坡几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今天依然令参加“世纪论坛”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深感不安。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刚说,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同时,要注意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以有效的措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受百年一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从上到下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如此统一,重视程度如此之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经济工作最突出的任务。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对于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中国经济来说,要长久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就必须改弦易辙,摈弃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引导到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上来,让民众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共同提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无疑,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将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扩大进口贸易,进而对推动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调整、生产格局变化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还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幅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重要贡献。今后 5-10 年,我国将处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并将对我国后 10 年、20 年、30 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着眼于扭转当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着力扩大内需;又要结合未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要素禀赋变化,及早做出长期安排。具体到发展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的转型;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转型等。2011 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政府强调要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此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要求地方政府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随着经济效益提高逐步增加工资总额和工资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要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和社会救助水平,拓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给付待遇,扩大住房援助政策实施范围。在产业政策方面,提出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求地方政府做好产业规划,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各地政府健全产业聚集区建设组织领导机构,重视产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将产业聚集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和完善有助于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的多项鼓励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压缩落后产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第三产业。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城乡区域结构调整;要求推动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