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1页
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2页
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3页
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4页
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5.020B 01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 37/T 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Rule for Fiel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Wheat Varieties (Lines) against Crown Rot2018 - 08 - 17 发布 2018 - 09 - 17 实施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37/T 340420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厅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军山、张悦丽、张博、马立国、李长松、祁凯、赵洪海、徐作珽。DB37/T 340420181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的接种体制备、田间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山东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的田间鉴定。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2.1 接种体 通过人工制备能够侵染寄主并引起相应病害的病原体。2.2 抗性评价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3 接种体制备将小米放入沸水中煮沸2 min后倒出,用冷水快速冷却并冲洗3次4次,待晾至表面无水时分装、加塞、包扎,高温湿热灭菌30 min,冷却后接种当地优势镰孢菌( Fusarium spp.)(病害症状和病菌形态特征见附录A)菌丝块,25 恒温培养7 d10 d,每天摇晃2次,确保病原菌均匀分布在米粒表面,至小米上长满菌丝,取出备用。4 田间抗病性鉴定4.1 鉴定圃选址鉴定圃应设置在人工营造的病圃或病害常发区,具备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将病圃地块分成面积为1.5 m2(1.5 m1 m)的小区,小区间隔0.8 m。每个小区播种1个品种(系),每品种(系)种植5行,行距25 cm,重复3次。4.2 接种时期与方法先将用小米培养基扩繁的接种体均匀撒在播种沟里,每个小区15 g,然后播种小麦。4.3 田间管理不追施肥料,其它按一般麦田管理。4.4 调查方法DB37/T 340420182于小麦灌浆后期,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20个单茎调查。5 抗性评价5.1 抗性级别划分5.1.1 病害分级标准:a) 0 级:整株茎秆无症状;b) 1 级:地上部基部第 1 叶鞘变褐色,但茎节没有病变;c) 3 级:地上部分第 1 茎节变褐色;d) 5 级:地上部分第 2 茎节变褐色;e) 7 级:褐色病斑超过第 2 茎节,但无白穗;f) 9 级:褐色病斑超过第 2 茎节,产生白穗或因发病而无穗。5.1.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 )( 10)病 情 指 数 各 级 病 株 数 病 级 代 表 数 值 调 查 总 株 数 最 高 级 的 代 表 数 值5.1.3 抗性级别划分:a) 免疫(I):平均病情指数为 0;b) 高抗(HR):平均病情指数为 0.0110.00;c) 抗病(R):平均病情指数为 10.0120.00;d) 中抗(MR):平均病情指数为 20.0130.00;e) 感病(S):平均病情指数为 30.0140.00;f) 高感(HS):平均病情指数大于 40.00。5.2 鉴定有效性判定若感病对照品种达到感病(S)级别(病情指数30.01),该批次鉴定有效。5.3 非一致性抗性判定5.3.1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的结果中,如果 2 年的抗性级别是一致的,则此抗性级别作为最终鉴定结论。5.3.2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相差一个抗性级别,以最低抗性级别为准。5.3.3 同一鉴定品种在 2 年的鉴定结果中,如果抗性级别相差 2 个级别及以上的,则进行第三次鉴定。6 鉴定记载表格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鉴定记载表格参见附录B。DB37/T 340420183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小麦茎基腐病A.1 病害症状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孢菌引起的土传病害,山东优势菌为假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主要症状包括:a) 植株在生长前期受到侵染后,可导致种子萌发前的腐烂及苗期枯萎症状。苗期受到侵染后,首先表现出基部变褐的现象,然后扩展至胚芽鞘、根茎和叶鞘部位。b) 根冠的侵染可引起根部的腐烂症状。病害侵染后引起根部组织表皮变褐,变褐部位可能出现在种子根和次生根上。c) 引起茎部变褐(巧克力色)症状,可扩展至第六茎节,有时候会出现但一般不会上升至穗部,另外,潮湿条件下,茎节节点处可产生红色或者白色的菌丝。d) 随着茎基腐病的发展,最终可形成白穗症状,致使颖壳内无籽或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秕籽。在潮湿条件下,由于腐生菌的作用,枯白穗变暗。A.2 病原菌形态描述A.2.1 假禾谷镰孢菌( F. pseudograminearum)25 黑暗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生长3 d,菌落直径为4.1 cm5.5 cm,气生菌丝发达,一般为白色或粉红色,绒状,常沿培养皿边缘长满整皿,菌落背视呈粉红色至深红色。CLA培养基中生长7 d10 d,挑取康乃馨叶片周围菌落,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分生孢子。培养30 d左右可见大分生孢子或菌丝中间部位有单生或串生的厚垣孢子产生。大分生孢子相对较直,隔膜数为1个11个,以5个6个最为常见,大小范围为43 m91 m2.7 m5.5 m。A.2.2 禾谷镰孢菌( F. garminearum)25 黑暗条件下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培养3 d后,菌落直径为5.0 cm6.6 cm,气生菌丝密集,一般为白色至淡黄色,丛卷毛状,多呈簇直立生长,培养30 d后,有时可在菌落中央产生橘黄色至橙红色的分生孢子座,菌落背视呈暗红色。在CLA培养基中生长10 d15 d,挑取康乃馨叶片周围菌落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大型分生孢子(多埋于菌丝层下面)。培养超过30 d可见在大分生孢子中间部位产生单生或串生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的形态和有无并不稳定。大分生孢子的壁厚,腹面较直,背侧呈拱形,隔膜数多为5个6个,大小为48 m50 m3 m3.5 m。DB37/T 340420184B B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鉴定结果记载表表 B.1 小麦品种(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