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_第1页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_第2页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_第3页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_第4页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中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首先,中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海外投资和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其次,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转移;再次,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一、中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2009 年以来,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 2009 年的 1.2 万亿元上升到2013 年的 3.32 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22.5%,其中,湖北、山西两省在 5 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 5.3 倍和 3.9 倍。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20092013 年四川省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 万亿元。重庆市近 5 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 2.1 万亿元,比前 5 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 10 多倍。而陕西省近 5 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 1.44 万亿元,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有 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着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 2004 年达到最高,为 60.36%,但 2004 年以后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09 年为55.05%,2013 年降为 50.20%。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略微上升。2004 年占比为 8.68%,2009 年降为 8.59%,2013 年达到 8.83%。中部、西部地区产业比重都实现了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 2004 年的 16.88%、14.07%上升到 2009 年的19.48% 和 16.88%,2013 年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 21.64%和 19.33%。二、外资加速向中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当前,东部吸收外资在全国占比逐步下降,2009 年东部地区吸收FDI 占全国比例为 64.11%,2013 年降为 55.84%。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全国比重为 13.5%左右。中部地区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地区,2009 年占全国比重仅为 13.93%,2013 年上升到 19.47%,上升了近 6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长期稳定上升态势。2009 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占全国的9.67%,2011 年上升到 14%,但从 2012 年起逐步下降,2013 年仅为10.19%。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区域布局来看,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的趋势。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规模增长明显,2009 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 4.95%,2012 年上升到 8.37%。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推动下,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承接外商产业投资步伐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从 2009 年的4.42%提升到 2013 年的 7.2%。受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实现了大幅增长,从 2009 年的 38.8 亿美元上升到2013 年的 106.88 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 2.52%提升到了 4.15%。三、中国正在逐步改变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角色,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海外投资力度。2013 年,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净额达到 1078 亿美元,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 1187 亿美元相当,远远高于 2007 年 26.5 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另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前 10 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 819 亿美元,同比增加 17.8%,2014 年中国海外投资将可能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数量,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仍然是采矿业,其次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其中制造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大幅上涨,从 2007 年的 21.26 亿美元上升到 2012 年的 86.7 亿美元,2013 年下降为 71.97 亿元。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从资源能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制造业及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从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向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转变,对外投资主体也逐步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发展。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二)四、中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及转移与转型协调新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国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经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同时更加注重对转移承接地区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对转移承接地区消费市场的考察;另一方面,国内产业转移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单向转移的态势,呈现出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优势企业也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和总部企业聚集优势。综合来看,中国产业转移正在步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转移和转型协调的新阶段。1、东部地区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一是东部地区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近 5 年时间里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 1.84%;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 4.81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增长 5.12 个、3.77 个百分点。二是中西部加快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市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0.84%,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环境的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建设。三是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东北地区拥有以沈阳、抚顺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沈阳、大连生物制药及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辽东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哈尔滨医药产业集群,通化医药集群等,在承接医药产业转移和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中表现突出。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的高端装备1.18%制造业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产业加快转移和集聚,在全国地位更为突出。2、能源原材料型产业呈现东中西部双向流动、优化布局的趋势。2009 至 2012 年,东部地区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分别下降 4.04%、3.97%和 1.96%,较其他类型的产业下降幅度较小,这是因为铝土矿等有色金属资源型产业从资源地向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布局主要基于矿产原材料进口、生产过程中给排水需求及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考虑,向中西部资源2.11% 资金 研报富集地转移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低劳动力成本及其电价优势。3、龙头企业出于拓展市场需要而主动转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内市场潜力的逐步释放,加上运输成本的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定制化生产等,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区域化制造”战略,选择在销售地附近生产,优化区域布局。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当前转移的主力。如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247 家落户四川;湖北承接李宁0.00%服装、康奈鞋业等国内知名品牌;上汽、北京现代、华晨、一汽大众等相继进入中西部,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五、产业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目前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也就是说,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由此,有着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吸引东部企业转移,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因此,在当前产业转移中,产业配套型转移尤为突出,即主要是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前、后向配套产业的分工组织关系相关联的,一旦主导产业出现空间区位变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产业或生产环节也会追随至相应的生产区位。在一个相互间形成关联关系的产品供应体系内,各关联企业的转移活动往往会带来连带效应。对处于某种供应链环节的生产者来说,如果其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大量转移到某地生产,则会迫使尚未进入者跟进转移,提高转入地的配套体系运作效率。例如,上海电气集团、上汽集团、宝钢集团、华谊集团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大型企业在推动上海产业转移中,就带动和引导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而形成了“龙头”与“配套”互相吸引、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格局。安徽省宿州市吸引百丽、康奈、七匹狼等国内品牌企业以及 80 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资源集约配置、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提质发展。而随着富士康产业的内迁,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以及中西部等四大产业集群。六、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省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来推动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在异地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等,大大降低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外部商务成本和发展环境限制,有利于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异地工业园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双方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设立管委会及合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和“政企合一型”模式;二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实行“政企分离型”模式;三是完全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实行的“公司型”开发模式。在合作模式上,异地工业园非常注重充分发挥两地政府各自优势。一般是东部地区出资金、出企业,产业承接地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土地、税收、财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