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_第3页
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_第4页
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篇一:中国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l Abstract.3 导 言?l 第一章当代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的变迁?4 第一节户籍法律制度初建阶段(1949 一1957)?4 第二节二元制户籍法律制度建立时期(1958 一1977)?6 第三节户籍法律制度逐步改革阶段(1978 一今)? 第二章当代中国户籍法律制度评析?13 第一节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13 第二节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的弊端?16 一、现行户籍法律制度违反平等的宪政理念?17 二、现行户籍法律制度妨碍公民自由迁徙的基本人权?19 三、现行户籍法律制度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 四、现行户籍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人口管理的新形势?21 第三章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23 第一节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种模式及理论评析?23 一、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模式评析?24 二、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理论的评析?26 第二节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27 第四章户籍制度立法的基本原则?32 一、正义的原则?32 二、迁徙自由的原则?34 三、平等的原则? 35四、扩展身份登记的原则?37 五、隐私保护原则?40 六、姓名权保护的原则?42 结语走向自由平等?47 参考文献?48 致 谢?5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户籍法律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户籍制度就始终伴随我们。特别是对我国 公民而言,户籍制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变革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我们发现中国现行户籍法律制度有着越来越多的弊端,虽经 30多年的修修改改,但 并没得到根本的改善。本人从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入手,分析了当代户籍制度确 立和演进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从法律层面上剖析其中的不合理性,并根据当前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设想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户籍 立法应确立的几个基本原则。 文章导言部分简要梳理了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户籍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 了 1949年建国之前户籍制度的共同特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 文章第一章介绍了当代户籍制度的建立和改革过程。第一阶段 1949年到 1957年 是户籍制度初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在此阶段前期公民具有迁徙的自由并享有较多的 权利,此阶段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城镇户口迁移控制渐趋严格。第 二阶段 1958年至 1977年是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二元制户籍制度确立的过程,此阶段 城乡间户口迁移壁垒森严,户口与社会保障和日用品供给紧密结合,公民如果没有户 口将难以生存。第三阶段 1978至今是户籍制度逐步改革的过程。受传统体制和思想 观念的制约,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破冰是从个别地方冲撞底线,采取变通措施开始的, 随后刁有中央政策的跟进。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来源于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户口迁移的自由和人员流动的自由。 文章第二章评析了当代户籍制度。一方面,当代户籍制度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 背景下,对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保持城市农村就业的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 社会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户籍制度弊端也不断暴露,一是城 乡分割的二元化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公民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等方面的不 平等,违反了平等的宪政理念;严格控制人员迁徙剥夺了公民迁徙自由的基本人权: 对劳动力流动的人为限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第三章对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是对 30年来户籍制度 改革的几种模式和理论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以“路径依赖”的理论为支撑,探讨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即从继续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逐步改进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户籍制度逐步剥离,降低城市入户门槛,建立“新市民”制度, 最后建立合理完善的户籍法律体系。文章第四章对户籍立法应坚持的几项原则作了探讨。即:正义的原则、平等的原 则、迁徙自由的原则、扩展身份登记的原则、隐私保护的原则和姓名权保护的原则. 结尾部分提出了户籍制度走向自由平等的期望。在期待的同时,简要分析了户籍 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路径依旗立法原则 导言 中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商朝己有“登人”或“登众”的甲骨文记载,有了人口统 计的雏型。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春秋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建立了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秦统一 全国后,户籍制度日趋完善,开始利用社区组织加强控制,进行什伍编制。及汉,制九 章律,编户齐民,首次将户籍制度上升为法律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秦汉时期的 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隋唐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输籍定样”制,至此,中 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本框架确立。此后的宋元明清户籍制度均在此基础上完善、修订, 如宋朝实行的都保制,元朝实行的村社制,明清实行的保甲制,都是在基本的人口登 记统计单位上,实行“联保连坐”,强化组织管理和维护治安功能。民国时期先后出台 了户籍法 、 户口普查法,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1937 年 颁布保甲条例,在全国统一建立保甲组织。由此可见,户籍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 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从汉开始,历代统治者均将其以法律形式规范,保证其效力。 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确定社会身份。古代中国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每一个社会成 员都有特定的身份和地位,不可逾越。其身份、地位的法定凭证就是户籍。户籍制度 将人的身份固定下来,世代相传,不得植自改变对不同的户籍实行不同的管理形式, 把人变成提供各种赋役的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二是服务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人头税、田赋等。赋役制度建立 的基础就是户籍制度。无论是“什伍税一”还是“三十税一,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因 此古代户籍是国家实现征税派役的基础和工具。三是维护治安秩序。从宋的都保制到 清的保甲制,户籍制度就兼具了治安功能。将社会上的所有人均纳入一定组织、单位 进行管理,即以“十户一保”,设立保长等基层管理者,一人、一户违法,其余各户“联 保连坐”,从而建立起了一张覆盖全社会的治安网络,易于发现、识别、查找、控制 破坏管理秩序的人,方便统治者管控社会治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 1958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以此为核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集粮油食品发放、城市价格补贴、劳动就 业、教育、通婚、子女落户等诸多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管理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 度是以身份世袭、迁徙禁锢为主要特征,带有明显的城乡歧视色彩,忽视了公民权利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平等保障,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 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户籍制度日益阻碍了发展。1980 年代后期,有学者开始进行 户籍制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主张和建议。进入 19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当前户籍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越 来越多的凸显出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行政管理 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就户籍制度建立的历史原因、社会基础以及改革 的必要性、可行性、改革的途径等做了有益探索。进入 21世纪,随着加入场叮 0和 建立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脚步,户籍制度改革从理论探讨、谨慎试验阶段,进 入实际操作、分步推进阶段,国务院、公安部相继以便民利民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 规章规定。各地以地方立法和政府规章形式,纷纷实行了更为宽松的户籍登记和迁移 制度。XX 年初,户籍法立法工作提上全国人大立法日程。至此,中国户籍制度 面临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户籍制度关系到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是国家社会管理的基础,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无论古代中国还是现代各国,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 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中国虽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户籍法,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 口登记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为基础,我国颁布了大量有关户籍制度的 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它们共同了构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人口登记、变更、迁移、 注销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户籍法律制度,本文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户籍法律制 度这一概念。 从法学的视角研究户籍制度在当前还有一定欠缺。这一方面是因为如前所述, 我国没有专门的户籍法律,户籍管理规范大多散见于各类规章、地方法规中,层次不 高、系统性不足,多数情况下是以政策、内部文件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建国 50多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严格限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公民没有迁徙自由和户籍登 记项目变更的自由,在此环境中,户籍法律制度研究难有作为。当前,随着户籍制度 改革的推进,从法律层面上对户籍制度作系统研究的需要日益迫切。本文拟从全面梳 理我国当代户籍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时代背景入手,辩证定位其历史作用,在此 基础之上就户籍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作重点研究,并对下步户籍法的实施和户籍制度 改革的路径作探讨。 “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本文在研究中,以法学视角为 主,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基本知识,力求能更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 户籍法律制度。主要采用了务实的方法、系统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 一是务实的方法。中国的户籍法律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和具体规范,均有其独 特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迥异于世界各国的户籍法律制度。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推 进,也要适应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在我国法治进程尤其是户 籍法律改革进程中,如何对待国际化和本土化,作者尤其赞同“本地资源”论,要立足 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充分认识户籍制 度长期“二元化”分割造成的城乡差别巨大、公民权利不平等、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不 均衡的特点,遵重社会发展的内在自身规律。兼顾多方面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这即是户籍法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二是系统的方法。当代中国的户籍法律制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人口登记、身 份确定的范畴,日益紧密地与就业、教育、优抚、安置、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以及各 类社会、经济活动相关联,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与户籍法律制度相互依附、相互制约。 因此,研究中国户籍法律制度,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考察与户籍制度相关联 的社会制度,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是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能快速地显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是科学研究中 一项基本的常用方法。在法学研究中,比较法学是重要的分支。江平在比较法学在 中国中指出: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法律的现代化就是要认真学习、分析、研 究、剖析国外先进国家的法律制度,择其成者为我所用,决不保守,法律的现代化就 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立足于国内走向立足于国际。具体到户籍法律制度,在人类 文明的进程中,各国创制了不同的户籍法律制度,其中一些原则、方法己成为法治国 家共同遵守的规则,代表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成果。研究中国户籍法律制度,不能 不研究国外先进的制度,通过综合比较研究,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在户籍法律制度中 的优秀成果,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能够避免走弯路,以最小的成本完善我国的户籍法 律制度。第一章当代中国户.法律制度的变迁 当代中国户籍法律制度应起始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1958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全国统一的户籍法律制度正式形成。近 60年来,当代中国户籍法律制度变迁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建国初户籍制度建立 阶段、二元制结构形成阶段和改革阶段。 第一节户络法律制度初邃阶段(1949 一 1957) 这一阶段是我国当代户籍法律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的阶段,主要特点是: 户籍制度先城市后农村分步建立、户籍管理重点服务于对敌斗争、公民户口迁移自由、 户籍管理统一到公安机关。 建国之初,新政权面临的社会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在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户口制度 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了户籍管理部门(起初户籍登记职能由民政部门行使), 并着手建立新型的户籍制度。鉴于当时社会形势,户籍制度和户籍管理主要职能是为 肃清反革命分子和国民党反动分子服务。为此,1950 年 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 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加强对国民党遗留军特人员、国内外敌对分子和 刑嫌分子的管理控制。1950 年 n月,第一次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在城 市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开展户籍管理工作。1951 年 7月 16日,公安部颁布实施了经 政务院批准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提出了户籍管理的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保 障人民之安全及居住、迁移自由,规定在城市中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这是我国第一 部全国性的城市户口管理法规。此后,为配合“镇反”运动,公安部又相继建立了渔民、 船民户籍管理制度。1953 年 3月,第二次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为当时 户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人员特别是敌对分子的社会基础调查,搞清 其基本社会关系及可疑情况,为打击敌对分子提供情况;户籍管理的重点是大城市、 工矿所在地、水上、军事要塞及其周围地区。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户籍法律制度主要 是以城市和特殊地区为中心,在全国城市率先建立起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重点服务 打击敌对分子的斗争。 1953 年 4月,政务院发布了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为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做选民登记准备工作。政务院同时制定 了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主要内容是,每人在其常住所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人只 能在一个住所登记为常住人口。登记项目为:户主或与户主的关系、姓名、性别、年 龄、民族、本人住地等六项.这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不仅为人代会选举做好了准备, 而且在农村初步建立了户口登记制度。1954 年 12月,内务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 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加强人口统计。至此,我国农村户口的管 理和人口统计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55 年 6月 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 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由内务部和县以上人民委员会的民政部门主管户口管理行 政工作.办理户口登记的机关,在城市、集镇是公安派出所,在乡和未设公安派出所的 集镇是乡、镇人民委员会.这个规范性文件对我国农村户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起 了保障作用.1956年 2月,国务院指示,把全国的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及人口资料的统计 汇总业务全部交给公安机关。从此,全国城乡的户口管理工作和组织机构便得到了统 一。1956 年 3月 10日,全国第一次户口工作会议明确规定,户籍管理的三项基本任务 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 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范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 ”1958 年 1月 9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 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该条例规定:户口登记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户口登记制度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 篇二: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一个基于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一个基于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王 清 (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本文已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XX 年第1期。 摘要:本文从历史学的历史和比较的视角、经济学的市场要素流动的视角、社会学的公民权利和政治学的政治权力四个视角对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进行一个历史性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文献对户籍制度的研究共识、不足与理论空间。 关键词:户籍制度,政治权力,公民权利,移民 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对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展开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具有差异性,我们拟从历史学的历史和比较的视角、经济学的市场要素流动的视角、社会学的公民权利和政治学的政治权力四个视角对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进行一个历史性的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文献对户籍制度的研究共识、不足与理论空间。 一、历史和比较:历史学的研究视角 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方法是历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他们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户籍制度进行研究:历史分析视角,是指从纵向上,对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上户籍制度的研究;比较的视角是指从横向上对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但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户籍制度的比较。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性的研究是纵向上的比较研究,比较的研究是横向上的历史性研究。由于两种视角具有如上关联性,因此,我们把这两种视角放在同一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历史的视角 历史分析视角,是指从纵向上,对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上户籍制度的形态、功能与变迁的研究。按照分析内容的差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户籍制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第一,对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类型、特性与功能的分析。这可以分为几部分:其一,对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类型的分析。姚秀兰从法律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初以前的户籍制度进行研究,认为户籍制度的历史经过如下四个阶段:先秦是户籍制度的雏形、秦汉至隋唐实行的是封建赋役户籍制,宋元明清实行的是封建职业户籍制,近代以来实行的是警察户籍制。1( 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她的研究侧重的是对户籍法律制度文本的描述。俞德鹏提出了稍微有些差异的看法,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征赋派役户籍制、世袭身份户籍制、人口统计户籍制和保 甲治安户籍制。2(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其二,对不同历史阶段,户籍制度特性的分析。就户籍制度的特性来说,蓝海涛分析了中国户籍制度具有社会分割性、二元强化性、等级性、世袭性、可交易性、超稳定性和功能多元性(多功能复合型)等基本特征。3( 蓝海涛.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国际比较J.人口与经济, XX(1).p37)魏立华和丛艳国分析了城市户籍制度的两重属性:一是“地方性”或属地性的特点;二是依附于资本的工具性。4( 魏立华,丛艳国.“自利性”户籍制度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影响机制分析J.规划师,XX(6).p68-71)陆益龙认为中国户籍制度把各种利益粘附在一起,是一项“粘附性制度” ,5( 陆益龙.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J.学海,XX(6).p57-62)在此基础上,王太元认为,户籍改革的对象是户口迁移制度,而不是户籍制度;应该实行“剥离”式改革,而不是传统的“捆绑”式改革。6( 王太元.户籍改革:剥离附着利益J.瞭望新闻周刊,XX(20).p34-35)其三,对户籍制度功能及其绩效的分析。张庆五研究了中国古代不同类型的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演化;7( 张庆五.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J.小城镇建设,XX(11). p20)俞德鹏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户籍制度的激励作用和惩罚功能;2(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陆益龙认为户口是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依据;8(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 Wang Fei-Ling则强调户口的制度排斥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9( Wang, Fei-Ling. 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 : 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关于户籍制度的制度绩效,Wong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处理城市流动人口的公共政策明显失效” 。10( Linda Wong. 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J. Pacific Affairs, Vol. 67, No. 3. (Autumn, 1994)p335-355)但是,Torpey 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对个人迁移和居住的控制,避免了类似于第三世界的城市化问题。11( John Torpey. Revolutions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An Analysis of Passport Controls in the French,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J.Theory and Society, Vol. 26, No. 6. (Dec., 1997).p861) Wang Fei-Ling认为“中国户籍制度对中国独特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没有跨过刘易斯所说的转型期的条件下,户籍制度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政治稳定” 。9( Wang, Fei-Ling. 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 : 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第二,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历史性分析。这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新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历史阶段的划分。研究大体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把这一历史过程划分为 若干个阶段,不同学者对于新中国户籍制度的起点看法不一:张英红认为户籍制度起源于 1949年,12( 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J.宁夏社会科学,XX(2).p103-107)徐琴则认为 1958年是户籍制度逐步建立的阶段。13( 徐琴.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J.学海,XX(1).p83)陆益龙提出, 1949、1958 的年限区分,意义不大。58 年的意义不过使制度的合法化程度提升而已。其二,对户籍制度变迁过程中重大改革举措的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现行户籍制度在毛泽东时代一直没有变化,直到 80年代后,乡城人口流动加速,政府才开始采取更为灵活的户籍政策。14( Tiejun Cheng; Mark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J.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9. (Sep., 1994).p644-668)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主要讨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Matthews认为 1985年,中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是“户口制度实行以来的最显著的变迁” 。15( Mervyn Matthews. Residence controls in present-day ChinaJ, Asian Affairs (June 1989).p186-187)不过,Torpey 对身份证制度这种变迁的作用持保留的态度,他认为,既然户籍制度并没有消失,那么, “身份证可能只能仅仅被看作是政府对个人流动的控制的延伸” 。11( John Torpey. Revolutions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An Analysis of Passport Controls in the French,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J.Theory and Society, Vol. 26, No. 6. (Dec., 1997).p859)陆益龙以户口类型为切入点,考察了 1978年后的户籍制度变迁,包括:知青回城户口,“农转非”户口、自理口粮户口、户口买卖。8(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不过,他的考察仅仅局限于事实的描述,并没有对户籍制度变迁机制进行研究。Solinger 以 1983年 5月 15日,湖北武汉市公安局颁布的关于非本地居民“暂住证”的确认和发放的通知为文本,研究了 1983年武汉“暂住证”这种户籍制度的新形态。研究认为:一、这是一个没有得到中央的文件许可的、关于移民进入城市的地方权威性管制规定;二、和以前的同类管制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劳动力雇佣方式从集体同意变迁到个体同意、劳动力流动从禁止到允许、管制目的从管制经济性行为变迁到管制人口、户口登记和食品供应。16( Dorothy J. Solinger. “Temporary Residence Certificate“ Regulations in Wuhan, May 1983J.The China Quarterly, No. 101. (Mar., 1985).p98-103) Wong和 Huen Wai-po两位学者从市场的逻辑出发,研究了上海和深圳两地蓝印户口的类型、实施目的、蓝印户口者享有的权利、准入条件和程序、实施结果、制度优点和缺陷等问题。17( Linda Wong; Huen Wai-Po. 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A Preliminary Glimpse of the Blue Chop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2, No. 4. (Winter, 1998).p974-994) Chan 和 Li 基于 1980年 8月 19日到 1993年 5月 28日,中国政府颁布的 23个关于“农转非”的文件和相关材料,系统考察了户籍改革中“农转非”这一类户口类型的申请条件及其变迁。18( Kam Wing Chan and Li Zhang.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Processes and ChangesJ.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0. (Dec., 1999).p818-855)左鹏和周菁通过对中国中部某个县的实证调查,探讨了 1992年,购买户口者的类型,并指出,政府通过买卖户口,增加了财政收入,解决了政府经济和社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19(p55-60) Wang Fei-Ling讨论了 90年代以来,户籍制度出现的三个新变化:一是,户籍制度排他性的特征开始减弱;二是,户口的社会政治控制性功能制度化,即政府统一对重点人口进行管理,管理更严格;三是,户口的分配功能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9( 左鹏,周菁.户口买卖与户籍制度改革来自 P市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XX(2).p180)李若建以户籍价值为视角,研究了城镇户籍实际价值的形成、价值显化和价值弱化三个过程,认为, “城市户籍的形成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城镇户籍的显化和淡化同样是政府行为” 。20( 李若建,闫志刚.走向有序:地方性外来人口管理法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比较的视角 比较的视角是指从横向上对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但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户籍制度的比较。由于一个国家一般只采用一种户籍制度,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主要是国别比较。Wang, Fei-Ling比较了不同历史和民族背景下的居民登记制度:西方的居民登记制度,前苏联和俄国的居民登记制度,并比较了巴西、中国和印度的制度排斥,认为中国户籍制度是执行成本最低而又最有效率的排斥性制度,这一制度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中国资源禀赋低于巴西,但是,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巴西的现象。9( Wang, Fei-Ling. 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 : Chinas Hukou systemM,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不过,作者同时也指出中国户籍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它是一项世界上最具有排他性和歧视的制度形态。Torpey 研究了法国、俄国和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对各自碰到的社会革命过程中护照控1的功能以及革命后护照控制制度的变迁。文章认为,三国护照控制反映了国家试图通过建立永久的身份达到控制公民的目的。11(p838)社会革命过后,政权稳固,市场经济和和平条件使得三国限制个人行动的护照制度发生明显的松动,松动程 1原文是“passport control”,我把它翻译为护照控制。护照控制是一种通过登记实施的身份控制。在中国,这种护照控制就是户籍制度实施的控制。 度依次为法国、俄国和中国。11( John Torpey. Revolutions and Freedom of Movement: An Analysis of Passport Controls in the French, Russian, and Chinese RevolutionsJ.Theory and Society, Vol. 26, No. 6. (Dec., 1997).p861)作者同时认为中国户籍制度是对苏联护照制度的仿效。11(p856-860) Kempner对美国和德国的登记制度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存在实施范围、执行机关和登记容易程度的差异。21( Robert M. W. Kempner. 1946. The German National Registration System as Means of Police Control of PopulationJ.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1931-1951), Vol. 36, No. 5. (Jan. - Feb., 1946).p387)该作者探讨的德国登记制度是包括护照控制在内的广义的登记制度,不过它与中国户籍制度有类似之处:一是执行机关是警察机关,二是主要功能类似,都执行社会控制功能。俞德鹏比较了中国和国外及其香港、台湾的户籍制度,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实行等级身份户籍制度、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治安户籍制度,实行市场经济的美国、日本、西欧、印度、中国台湾地区实行人口统计的户籍制度。2(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二、市场要素分配: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市场要素分配的视角是指立足于市场,从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即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角度研究户籍制度问题。市场要素分配是经济学的常用研究视角。按照内容的不同,这一视角下的研究成果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户籍制度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属性。林毅夫,蔡日方,李周研究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国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及其变迁,并进一步指出,国家限制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国家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通过降低劳动力价格得以解决的路径所致。 22(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研究看作户籍制度实施的制度环境。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其他学者对户籍制度的属性进行研究。葛笑如认为劳动力是一种资源,户籍制度是调节劳动力这种资源的使用和分配的产权制度,并指出,现行户籍制度存在劳动力产权残缺和劳动力产权结构失效两大问题。23( 葛笑如.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宏观介析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XX(9).p67-69) 第二,从人口流动和乡城移民的角度研究户籍制度。叶建亮在现有的公共产品投入体制下,运用经济学中改进的“亨利乔治”模型,认为现行的非歧视分配政策和任由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有效率的户籍制度安排应该是实行非 篇三: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毕业论文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制发了新的户口簿册,建立了新的户口登记制度。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仍保留有大量传统户籍制度的内核。如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户籍被打上世袭的烙印,农村居民的子弟除考学等少数途径外,绝大部分都承袭父母的农村户籍;户籍管理带有很强的社会治安功能等。其中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制度,也是非常粗暴的制度,它人为地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农村户口的人不仅享受不到相关的福利,而且他们的利益被剥夺、人格被侵犯,成为社会的二等公民。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权利日益代替道德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行为动力和价值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合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户籍改革,不是统一户口,而是国民的权利和待遇完全平等,人的权利不能够因为出生地不同而天然地造成不平等。 关键词 城乡二元 户籍制度 改革 平等 I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of two yua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government abolished the old account system, made the new account book, the estab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