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_第1页
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_第2页
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_第3页
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_第4页
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强实践活动注重感知体验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它虽然“看不见” ,却“摸得着” (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1 克、1 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重量观念。例如,课始可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 ,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的观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称一称的方法。又如,认识重量单位克时,教师要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 2 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它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教学时要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重量观念。再如,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 1 千克的大米,让学生顺次传递,动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 千克有多重。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 5o0 克的袋装黄豆,重 250 克的味精) ,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 1 千克) ,让学生分别再手掂一掂,找出重 1 千克的袋子,看难找得准。让学生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过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 1 千克。再用台秤验证,比比看,谁拿的最接近 1 千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1 克、10 克、11 克、10oo 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使学生对1 千克的实际重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二、组织估测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千克与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估计出 1 千克和 1 克的大约重量。因此,教师除了按课本中安排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以外,还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在“数”和“量”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 1 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l 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用的方法好?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 10 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用小杯子量一量。看一看 1 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 ,再量出共有几杯,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纸上铺一铺,把黄豆在纸上铺开,先看看 10 粒(或几十粒)黄豆占纸面的位置有多大,再以此作为一份,估计出共有几份,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推测出 2 千克、5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这样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组织实践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认识秤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市面上推广使用的台秤,来安排学生认秤的实践应用活动。课前要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物品,课中利用准备好的天平和台秤,让学生称出一些物品的重量。也可以安排学生模拟购物活动,如购买黄豆或大米,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选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当顾客的学生要购买 1 千克、2 千克、3 千克的黄豆或大米,当售货员的学生要称出相应黄豆或大米的重量,并说出黄豆或大米的单位;当顾客的学生要推算出所要付的钱数,当售货员的学生要说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钱,找多少钱。看谁称得又快又准,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还可以利用体重器,让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所有这些旨在让学生实践生活,既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训练了学生认秤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它虽然“看不见” ,却“摸得着” (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1 克、1 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重量观念。例如,课始可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 ,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的观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称一称的方法。又如,认识重量单位克时,教师要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 2 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它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教学时要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重量观念。再如,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 1 千克的大米,让学生顺次传递,动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 千克有多重。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 5o0 克的袋装黄豆,重 250 克的味精) ,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 1 千克) ,让学生分别再手掂一掂,找出重 1 千克的袋子,看难找得准。让学生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过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 1 千克。再用台秤验证,比比看,谁拿的最接近 1 千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1 克、10 克、11 克、10oo 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使学生对1 千克的实际重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二、组织估测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千克与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估计出 1 千克和 1 克的大约重量。因此,教师除了按课本中安排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以外,还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在“数”和“量”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 1 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l 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用的方法好?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 10 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用小杯子量一量。看一看 1 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 ,再量出共有几杯,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纸上铺一铺,把黄豆在纸上铺开,先看看 10 粒(或几十粒)黄豆占纸面的位置有多大,再以此作为一份,估计出共有几份,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推测出 2 千克、5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这样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组织实践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认识秤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市面上推广使用的台秤,来安排学生认秤的实践应用活动。课前要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物品,课中利用准备好的天平和台秤,让学生称出一些物品的重量。也可以安排学生模拟购物活动,如购买黄豆或大米,四个学生为一组,每组选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当顾客的学生要购买 1 千克、2 千克、3 千克的黄豆或大米,当售货员的学生要称出相应黄豆或大米的重量,并说出黄豆或大米的单位;当顾客的学生要推算出所要付的钱数,当售货员的学生要说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钱,找多少钱。看谁称得又快又准,看谁算得又快又好。还可以利用体重器,让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所有这些旨在让学生实践生活,既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训练了学生认秤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与前面学生学过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厘米和米)相比,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它虽然“看不见” ,却“摸得着” (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1 克、1 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重量观念。例如,课始可安排学生观察两个粉笔盒(一个空盒,一个装有粉笔) ,先让学生猜测它们各自的轻重,再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使学生懂得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的观察,而要采用掂一掂或称一称的方法。又如,认识重量单位克时,教师要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 2 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它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教学时要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的重量观念。再如,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下活动:让学生把大米装在塑料袋里,并称出 1 千克的大米,让学生顺次传递,动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 千克有多重。学生分别掂一掂自带的物品(如重 5o0 克的袋装黄豆,重 250 克的味精) ,比较、体会不同重量物品的感觉差异。发给每组三个重量不一装有大米的塑料袋(内有一袋重为 1 千克) ,让学生分别再手掂一掂,找出重 1 千克的袋子,看难找得准。让学生拿出若干课本和练习本,先用手掂一掂,并通过增减,估计一下是否有 1 千克。再用台秤验证,比比看,谁拿的最接近 1 千克。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1 克、10 克、11 克、10oo 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感知、体验活动,使学生对1 千克的实际重量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二、组织估测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千克与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估计出 1 千克和 1 克的大约重量。因此,教师除了按课本中安排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实践体验以外,还要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估测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在“数”和“量”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让学生在“量中用数,数中学量” 。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测、估算黄豆粒数的游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准备好的黄豆中称出 1 千克,让学生估计一下,l 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看谁用的方法好?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用台秤称一称,先称出 10 克黄豆,数出有几粒,再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用小杯子量一量。看一看 1 小杯约有几粒(取整十数) ,再量出共有几杯,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纸上铺一铺,把黄豆在纸上铺开,先看看 10 粒(或几十粒)黄豆占纸面的位置有多大,再以此作为一份,估计出共有几份,最后推测出 1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推测出 2 千克、5 千克黄豆的总粒数。这样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组织实践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认识秤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市面上推广使用的台秤,来安排学生认秤的实践应用活动。课前要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物品,课中利用准备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