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_第1页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_第2页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_第3页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_第4页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篇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 1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问题解答(三 近年来,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陆续发布实施,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国家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也对企业所得税法规作出了一些调整。由此,使得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中就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产生了某些差异。对于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就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即,“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 ,下同)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某项收益、费用或损失确认和计量等的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果差异过大,会增加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的成本。为此,经协调,国家税务总局最近下发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XX45 号) ,对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作了进一步明确。现就企业执行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并结合国税发XX45 号文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对下列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的差异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事宜解答如下(下列各项解答仅为就某一交易或事项有关会计处理及其涉及的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的说明,不包括除该交易或事项以外的其他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 问: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在计算所得税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及进行纳税调整? 答: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将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应交纳的流转税等相关税费,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即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捐赠资产应视同销售计算交纳流转税及所得税。捐赠行为所发生的支出除符合税法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在按应纳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范围内税前扣除外,其他捐赠支出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企业对外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将自产、委托加工的产成品和外购的商品、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等用于捐赠时,应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及涉及的应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下同) ,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捐出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捐出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原材料” 、 “库存商品” 、“无形资产”等科目,按捐出资产涉及的应交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金”等科目。涉及捐出固定资产的,应首先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捐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清理费用及应交纳的相关税费等进行核算,再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转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企业对捐出资产已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在捐出资产时,应同时结转 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纳税调整及相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1. 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与税法规定就捐赠资产应计入损益的金额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为永久性差异,无论是按应付税款法还是按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的企业,均应按照当期应交的所得税确认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企业在计算捐赠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按以下公式计算的因捐赠事项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 因捐赠事项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按税法规定认定的捐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捐出资产的成本(或原价)按税法规定已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 捐赠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及缴纳的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除所得税以外的相关税费因捐赠事项按会计规定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的金额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金额 企业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的纳税调整金额,即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 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有关的会计处理,企业应按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及当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问:企业接受捐赠资产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及进行纳税调整? 答: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资产,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确定其入账价值。同时,企业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接受捐赠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应交纳的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即对接受捐赠的资产,不确认收入,不计入企业接受捐赠当期的利润总额;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应将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确认为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 5 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上述“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指根据有关凭据等确定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和由捐赠企业代为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含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由受赠企业另外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如接受捐赠的资产为货币性资产,则指实际收到的金额。 “接受捐赠资产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指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受赠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不含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因接受捐赠资产另外支付的构成受赠资产成本的相关税费;如接受捐赠的资产为货币性资产,则指实际收到的金额。这里的货币性资产指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除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为非货币性资产。 企业接受捐赠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应通过“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企业应在“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下设置“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和“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两个明细科目。 企业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实际取得的金额,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企业 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应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入账价值,借记“库存商品” 、 “固定资产” 、 “无形资产” 、 “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如涉及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贷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科目,按企业因接受捐赠资产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 、 “应交税金”等科目。纳税调整及相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1. 纳税调整金额的计算 企业应在当期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因接受捐赠资产产生的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或是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 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有关的会计处理,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时,应按以下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1)如果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全部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应按已记入“待转资产价值”科目的账面余额,借记“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货币性资产价值(或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 ”科目,按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接受捐赠资产按税法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包括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尚在税法规定允许抵扣期间内的亏损,下同)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科目。 执行本问题解答后,取消“资本公积”科目的“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并将“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明细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 (2)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金额较大,经批准可以在不超过 5 年的期间内分期平均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各期计算交纳所得税时,企业应按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期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或按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待转捐赠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在抵减当期亏损后的余额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科目。 问: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涉及的所得税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和纳税调整? 答: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其相关的收入、成本等一般应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等。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涉及的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报告年度相关的收入、成本等;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销售退回,只要购货方提供退货的适当证明,可冲减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企业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可能因发生于报告年度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相应产生会计与税法对销售退回相关的收入、成 本等确认时间不同以外,对于其他的销售退回,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与税法规定是一致的。上述“报告年度”是指上年度。例如,某上市公司 XX年度的财务报告经董事会批准于 XX 年 3 月 25 日报出,则这里的报告年度为 XX 年度,下同;上述“本年度”是指报告年度的下一个年度,如本例中的“本年度”是指 XX 年度。因资产负债表日后销售退回可能涉及报告年度申报纳 税汇算清缴前或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企业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其所涉及的会计处理及对所得税的影响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则应按资产负债表日后有关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交的所得税。 企业应按应冲减的收入,借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 ”科目,按可冲回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应退回或已退回的价款,贷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退回商品的成本,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支出) ”科目;按应调整的消费税等其他相关税费,借记“应交税金”等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相关的税金及附加) ”科目;如涉及到调整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还应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 ”科目。经上述调整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但在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虽然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但由于报告年度财务报告尚未批准报出,仍然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其销售退回仍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的收入、成本等;按照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交所得税的调整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 1.对于报告年度所得税费用的计量应当根据企业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1)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对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至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属于报告年度销售退回的所得税影响,不调整报告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 (2)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的,应按照可调整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属于报告年度的销售退回对报告年度利润总额的影响数与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金额,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所得税费用) ”科目。即,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后至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属于报告年度销售退回的所得税影响,应相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所得税费用。 2.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对本年度所得税费用计量的影响,应视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1)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的,在计算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减去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至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影响的报告年度利润总额的金额,作为本年度应纳税所得税,并按本年度应交的所得税,确认本年度所得税费用。(2)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的,在计算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时,应同时转回因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至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属于报告年度的销售退回相应确认的递延税款金额。企业应按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减去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后至报告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销售退回影响的报告年度利润总额的金额,作为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并按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本年度应交的所得税。企业应按本年度应交所得税加上本年度转回的报告年度销售退回已确认的递延税款借方金额,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同时转回有关的递延税款。 例如,某股份有限公司 XX 年度的财务报告于 XX 年 4月 20 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XX 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于 XX 年 2 月 15 日完成。XX 年 4 月 5 日发生 XX 年度销售的商品退回,因该公司 XX 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已经结束,按照税法规定该部分销售退回应减少的应纳税所得额在 XX 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与 XX 年度的其他应纳税所得额一并计算,但在对外提供 XX 年度财务报告时,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该部分销售退回应当调整 XX 年度会计报表相关的收入、成本、利润等。 问:企业提取和转回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如何进行纳税调整? 答: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应按以下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提取减值准备当期的处理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在计算当期利润总额时扣除;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 纳税调整金额的计算 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税法规定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的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作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计算当期损失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应在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算的当期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计提当期损益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调整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 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和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有关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按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在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时,应当视企业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篇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基本要点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的 基本要点及审计中应关注的相关问题 财政部于 XX 年 10 月 21 日印发了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以下简称“22 个问题解答” ) 。该文件对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明确了处理方法。为了便于业务人员学习、掌握,现将“22 个问题解答”的基本要点及审计实务中应关注的相关问题简介如下,供参考。 一、 关于广告费能否待摊或者预提的问题 原先的会计处理规定要求广告费原则上应计入发生当期的费用,一般不能递延。但是对能否预提未作出明确规定。根据“22 个问题解答” , 广告费应于相关广告见诸于媒体时,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不得预提和待摊。但是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等)企业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其相对应的有关广告服务将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内获得,则本期实际支付的广告费可作为预付账款,在接受广告服务的各会计年度内,按照双方合同或协议约定的各期接受广告服务的比例分期计入损益。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当期发生的广告费是为了在以后会计年度取得有关广告服务,则应将广告费于相关广告见诸于媒体时即计入当期损益。 在理解这一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尚未接受的广告服务,不得预提相应的广告费。如果已接受广告服务但相应费用尚未支付的,应在应付帐款或者其他应付款中反映。 2为了在以后会计年度取得有关广告服务而在本年度预付的广告费可以予以递延,递延和摊销方法应按照不同会计期内接受广告服务量的比例确定,而不是单纯根据广告播放所跨越的时间比例确定。但是在实务中,对于广告费的递延问题应当从严掌握。因为按照常理,由于市场固有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不会一次性预付多年的广告费。因此必须取得该预付广告费能在以后年度获得广告服务的确凿证据。 3对于符合递延条件的广告费,应当反映在预付帐款中,而不是在待摊费用或者长期待摊费用中反映。摊销时,借记“营业费用” ,贷记“预付帐款” 。因此,待摊费用和长期待摊费用中一般不应出现“广告费”明细科目。 4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的规定,企业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当采用与年度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因此,上述处理原则同样适用于同一会计年度内的跨月(季)预付广告费在中期财务报告中的处理。 5广告费费用化的依据之一就是它所能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判断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即使对于符合“22 个问题解答”所规定的递延条件的广告费而言,这种不确定性也同样存在。因此,对于反映在“预付帐款”科目中的广告费,审计时应当注意进行减值测试,必要时可将预期将难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部分直接注销,计入注销当期的营业费用。 6应关注广告费中的“回扣”和“洗钱”因素。对于名为广告费,实为支付回扣或者“洗钱”的业务,其费用不得递延。 7在所得税审计中,应关注广告费的税前扣除额是否超过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标准。税法规定超支部分的广告费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这与会计上的广告费递 延确认完全是两回事,不可混淆。二、 关于与关联方发生的共同费用的分担 与关联方发生的共同费用的分担不同于关联方之间互相承担费用。对于关联方之间互相承担费用,应当依据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财会XX64 号)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对于关联方之间所发生的共同费用分担问题, “22 个问题解答”主要是规范了分摊比例的确定程序和披露要求,对于会计处理未作出新的规定。 对于确定分摊比例的程序, “22 个问题解答”规定:上市公司应当于共同费用发生前,与其关联方协商确定共同费用分摊的比例和方法,按管理权限经双方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或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执行(上市公司在其上市申报材料中已包括的综合服务协议等所确定的费用分摊比例和方法除外) 。有关分摊比例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重新履行上述有关程序。 对于披露要求, “22 个问题解答”规定: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确定或变更的共同费用分摊比例和方法,除应当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外公布外(应当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部分和会计报表附注的“关联方交易”部分中披露) ,还应当报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备案。 对此,审计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首先应关注该共同费用是否确实为生产经营所必需。如果该费用实质上只能使上市公司自身受益,则不能分摊出去。 2应取得关于共同费用分摊问题的协议以及相关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等,视管理权限而定)的批准决议。必要时,应向关联方进行函证。检查帐务处理是否符合该协议的规定。 3关注分担比例与实际受益情况是否相符,必要时要求管理当局出具表明该协议公允性的声明书。如果上市公司从该共同费用中的实际受益程度大大高于其分担比例的,则对于其实际受益比例高于分担比例的部分,应当视为由关联方为上市公司承担了费用,上市公司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 ,以防止利用这一手段虚增上市公司利润(这一处理方法的依据是财会XX64 号文的总则部分,即“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 。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从该共同费用中的实际受益程度大大低于其分担比例的,则对于其实际受益比例低于分担比例的部分,应当视为由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承担了费用,上市公司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承担关联方费用” 。 4询问共同费用分担协议及其变更、补充协议等是否已报交易所备案。 5关注因共同费用分担所引起的应收应付款项是否长期挂帐(原则上应在当年结清) 。 三、 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 1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当自取得当月(而不是次月,也不是按照实际投入使用的月份)起算,减少的当月不摊销。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确定与固定资产折旧期限相反。固定资产折旧期限的确定原则是“当月增加不提,当月减少照提” ,即折旧计提额以月初固定资产原值为基数确定(实务操作中还需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 ;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确 定原则是“当月增加照摊,当月减少不摊” ,即摊销额以月末帐面所反映的无形资产的原始金额为基础确定。2关于摊销费用的科目归属 “22 个问题解答”规定:自用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应当计入管理费用;对于出租的无形资产(即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 ,其摊销额应当计入其他业务支出,以便与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的租金收入相配比。 四、 关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一般问题 “22 个问题解答”重申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应满足的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以下新的规定: 1要求企业将其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编成“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目录” 。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目录及其变更情况,除应当按照信息披露的要求对外公布外,还应当报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备案。未报公司上市地交易所备案的,视为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进行处理。 2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并不是出于法律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而是企业认为该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必须有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其变更的合理性,并说明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理由。 3明确了哪些情况属于“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以下情况应视为“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1)无充分、合理的证据表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2)未重新经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或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擅自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3)连续、反复地自行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4)上市公司未将其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报交易所备案。 五、 关于帐龄分析和坏帐准备计提问题 1关于帐龄分析方法问题 “22 个问题解答”首次对帐龄分析中如何确定帐龄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它规定: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时,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款项,不应改变其账龄,仍应按原账龄加上本期应增加的账龄确定;在存在多笔应收款项、且各笔应收款项账龄不同的情况下,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应当逐笔认定收到的是哪一笔应收款项;如果确实无法认定的,按照先发生先收回的原则确定,剩余应收款项的账龄按上述同一原则确定。 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有些被审计单位采用“最后业务法”进行帐龄确定,即某一债务人的所有欠款的帐龄均为该债务人最新发生的那一笔欠款的帐龄。该种做法已被“22 个问题解答”明确禁止。如果某一债务人的欠款余额由多笔发生在不同期间的欠款所构成,则应分别按照其发生时间确定帐龄,各笔欠款的所属帐龄段可以不同。 关于部分还款对帐龄分析的影响(这一问题类似于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问题) ,要求原 则上采用逐笔认定法,如无法逐笔认定,则采用先进先出法。同时,部分还款不能影响尚未收回的剩余欠款的帐龄。要注意防止利用逐项认定法任意操纵帐龄分析结果,进而操纵利润。 2关于坏帐准备的计提问题 (1)关于关联方欠款的坏帐准备计提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只是规定对关联方欠款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帐准备,但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企业对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可以不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关联企业欠款,应当采用与非关联方欠款相一致的方法计提坏帐准备。 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关联方(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并且不准备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或无其他收回方式的,则对预计无法收回的应收关联方的款项也可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在实务操作中,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欠款,应当依据上述原则计提坏帐准备。特别要注意不能仅仅以还款协议的存在作为对大股东欠款不计提坏帐准备的理由,关键是要看该协议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大股东履行该协议的能力和诚意。 另外,对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在这一领域的差异也要引起注意。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 48 条和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发生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XX945 号)的规定,关联方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提取坏帐准备金。关联方之间的往来账款也不得确认为坏帐。关联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经法院判决负债方破产,破产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的负债部分,经税务机关审核后,才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因此应关注会计利润总额和应税所得之间的此类差异是否在纳税调整和计算递延税款时得到了恰当处理。 (2)关于坏帐准备计提时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目前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在计提坏帐准备时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对于这一问题, “22 个问题解答”作出了以下规定: 允许将个别认定法与帐龄分析法或者余额百分比法同时使用,但是帐龄分析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不能同时使用。这是因为个别认定法所计提的坏帐准备属于特别准备,而帐龄分析法或余额百分比法所计提的坏帐准备均属于一般准备,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明确了将个别认定法与帐龄分析法或者余额百分比法同时使用应满足的条件。如果某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与其他各项应收款项存在明显的差别,导致该项应收款项如果按照与其他应收款项同样的方法计提坏帐准备,将无法真实地反映其可收回金额的,可对该项应收款项采用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 这里所述的“明显的差别” , “22 个问题解答”中所给出的例子是“债务单位所处的不同地区” ,实务中还可以包括债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与债务单位之间的纠纷和争议等。另外,出于重要性考虑,对于余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也可考虑采用个别认定法,单独分析其可回收性。 “多种方法的同时使用”是针对应收款项总体而言的。对于某一笔特定应收款项而言,不能同时采用两种方法重复计提坏帐准备。也就是说:如果某一笔应收款项已使用个别认定法计提了特别坏帐准备的,在根据帐龄分析法或者余额百分比法计提一般坏帐准备时,应将其从计算基数中排除。 在实务中要防止利用个别认定法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3)关于坏帐准备计提方法和比例变更的处理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过渡到企业会计制度除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坏帐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可以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除此之外,坏帐准备计提方法和比例的其他变更均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六、 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问题 “22 个问题解答”重申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关于预计负债确认的一般规定,即预计负债的确认应满足以下条件: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具体到担保诉讼,应当是败诉可能性大于胜诉可能性,且损失金额能够合理估计。 在此基础上, “22 个问题解答”作出了以下补充规定:1关于确认条件是否满足的问题,由于涉及到专业的法律问题,因此要求:(1)在涉及担保诉讼但未判决的情况下,企业应向其律师或法律顾问等咨询,并取得有关书面意见;(2)在已判决败诉,但企业正在进一步上诉,或者经上一级法院裁定暂缓执行,或者由上一级法院发回重审等,企业应当根据判决结果合理估计可能产生的损失,并确认预计负债。 (注意:律师的专业意见和判决书等也是我们的重要审计证据,同样必须取得) 2关于帐务处理问题,要求将所计提的预计负债在利润表上计入营业外支出。但是诉讼费不应预提,而是应当在实际支付时计入支付当期的管理费用。 3损失实际发生时,对于实际发生的损失和原已预计入帐的损失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追溯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处理,不能计入实际发生当期的损益。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某些企业(特别是 ST 类上市公司)利用预计负债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 七、 关于股权转让收益的确认问题 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 (财会字 199866 号)对股权购买业务中的“股权购买日”的确定方法作出了规定,规定需要同时满足 4 个条件,购买方才能将该笔股权投资确认入帐。 股权购买和股权出售是同一笔业务的两个方面。既然股权购买方将该笔股权投资确认入帐需要同时满足这 4 个条件,那么当这 4 个条件都满足时,股权出售方也就可以确认股权转让损益。 “22 个问题解答”在此方面所规定的原则与财会字199866 号文是完全一致的。它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收益的确认,应采用与转让其他资产相一致的原则,即以被转让的股权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并且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为标志。在会计实务中,只有当保护相关各方权益的所有条件均能满足时,才能确认股权转让收益。这些条件包括:出售协议已获取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批准通过;与购买方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已取得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 50%) ;企业已不能再从所持的股权中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等。 “22 个问题解答”特别强调:如果有关股权转让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则股权转让收益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并且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时才能确认。 实务中还应注意:如果上市公司将股权投资出售给关联方的,则即使满足上述全部条件,也不能确认收益,只能将交易价格超过所出售的股权投资帐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本公积。 篇三: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基本要点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二) 的基本要点及审计中应关注的相关问题 财政部于 XX 年 3 月 17 日印发了关于执行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 (财会XX10 号,以下简称“问题解答二” ) 。为了便于业务人员学习、掌握,现将“问题解答二”的基本要点及审计实务中应关注的相关问题简介如下,供参考。 一、 关于企业会计制度和 XX 年下半年以来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 在此方面, “问题解答二”主要是明确了以下两个问题: 1 要求所有新设企业(金融企业和小企业除外)从一开始就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在颁布之初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XX 年起推广到外商投资企业,同时国有企业在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也可先行施行。 “问题解答二”的这一规定将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自 XX 年初起新设立的所有企业(金融企业和小企业除外) 。也就是说,自 XX 年起,新设立的国有企业也应当直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无需再经过主管财政部门审批。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