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调查报告_第1页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_第2页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_第3页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_第4页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篇一:公共政策调查报告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 1999 年 4 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经网上搜索来的资料) 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政策实践的分析研究 ,从中找到带着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公共政策实践水平的提高。所以,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1. 案例本身就包含着理论材料,涵盖理论观点。案例提供了观察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的机会。 2. 对案例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同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或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经过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 146 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 35 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三年以上的占%,二年以上的占%。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 %, “永远不回乡的”占%,表示“说不清”的占%。三项之和为%。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以广州为例,1998 年外来务工青年约 100多万,已经就业的有 70 多万,还有 20 多万人暂时不能就业。比 1997 年上升了%。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从 1998 年 3 月至1999 年 3 月的一年中,有%的外来务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 2 次以上的达%。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处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其他依次为深圳(31%) 、北京(%) 、上海(26%) 、烟台(14%) 。从年龄分组数据看,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各工青年以 14-18 岁最多,达到%;其次为 25-28 岁(%) 、19-24 岁(27%) 、岁(%) 。 这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进城以后,经常处在一种职业流动的状态中。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 1000 名外来务工青年中,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占%,去年个人月平均收入在 399 下的占%,400元至 799 元的占%,800 元至 999 元的占%,1000 元至 1999元的占%,XX 元以上的占%。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回答没有收入的达%,两者之和为 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4、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时。回答“经常受到”的占%。 “偶尔受到”的占%,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 调查数据显示。列在前四位的侵权事件是: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 ;加班后很少或从来不给报酬(%) ;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 ;用工单位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 。其余的依次为:用工单位提供的吃住条件太差(%) ;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拒不发放工资(%) ;业余时间不准外出(%);因公受伤而用工单位不出钱医治(%) ;用工单位不准外来工参加培训学习(2%)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2、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各工青年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不受虐待,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篇二: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 通过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学习,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发展问题,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与一些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 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农村税费改革本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政策,是为农民谋求福利的,必然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可是当上级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就会违背上级的政策精神,使政策名存实亡,目标落空,从而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长此下去,这种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政府在政治上会失去信任,导致政治体系中公信力的丧失,政府在以后的改革中将会不得不求助于强制性措施来继续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效果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税费体制规范,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对税费改革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将转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上来。在缺乏相关政策制度配合协调的条件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政度上也策执行力度有可能不断地降低,执行的效果也会下降。 二:社会保障 现阶段,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占国家总人口 70%左右的农民为受众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出现;有的只是以极少部分人为保障对象的五保护制度,以及应对某些农村地区突发性事件的防灾救险。 至于其他方面的社会福利,在农村地区也是难以享受的到。比如医疗保障,近几年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失败,几近 49%的的人感觉“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这部分人虽然也有一些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但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的滞后,政府有没有相关的医疗补贴,大多数农村居民为求医治病而发愁。还有教育福利,鉴于教育之于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多数国家对本国教育的支持都不遗余力,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是我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更是匮乏得可怜:教师缺乏、工资待遇有差,校舍及相应的教学设备不但落后,而且严重不足。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新挑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还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也即是在他们的身份所在地农村,他们基本上是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的。但是这种情况,暂时于他们是没多大关系的,因为绝大多数农民工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除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或是个别农忙时节)是在城市生活的。于是,农民工的就业、医疗、工伤、子女教育(部分农民工带子女进城务工)等各方面的保障就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制度所归制的城乡二元对立,使得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把与其密切相连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排斥在外,以致农民工基本上无保可依、无障可循,还成为城市土著居民所歧视的对象。 三:教育文化科技 通过调查,农村的教育科技主要有以下困难和不利因素: 教师缺乏培训,教学法仍是死记硬背; 教育财政匮乏和拖欠教师工资; 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的危房和潜危房; 校点关闭增加上学困难,学校就宿条件差,辍学率高。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教育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劳动市场上的多种需求。 教学条件简陋,教育设备缺乏。 农村缺乏教育文化与发展不利因素 : 农村缺少自助性的社区组织,缺乏为农户提供科技、教育培训、福利服务机构。农村长期缺乏民众文化事业投入,书籍报刊信息难以到达农村地区。 出版社的图书和资料多是高标准化、高科技化、大城市化,文字生硬拗口。 农民想要发家致富,但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政府和外地来的投资项目前面,农民是被动的。四:土地问题 农民又俗称“种地的” ,农村便是与土地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靠天靠地吃饭的农民的聚居地。有了土地,农民便有了工作岗位,生活也便有了一定的保障。 农民的土地,具体来说应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宅基地,再者是耕地。宅基地是农民的居住保障,有了一份宅基地,农民便可以在此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院落,从而成立自己的家,起居生活也有了一个安稳的所在。耕地是农民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民工作的保障。农民朝起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田地里劳作,以获得日常生活所需。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被征地农民累计达 5000 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今后每年至少有 300 万农民被征用土地。 五:农村城镇化与公共设施 有些人认为鼓励农民进城应该坚持下去,而农民进城后的城市化遗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如美国后来基本解决了贫民窟式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今天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条件,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消化,无法向外转嫁。而且,今天的中国拥有 9 亿农民,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农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人口基数,加(转 载于: 小 龙 文档网:公共政策调查报告)之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城市接纳系统不完善,9 亿中国农民在短时期内从农村迅速转移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只能走城市建设与乡村建设并行的道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乡村而不是破坏乡村,让农民能在城市里不想呆或呆不下去的时候,愿意且能够顺利回到乡村,并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条件和机会,从而“力避贫民窟式的城市化” ,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器。光是把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的想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只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如果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凋敝的农村,这肯定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景象,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 篇三: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 通过对农村一些现状的了解,对农村公共设施的观察,以及对农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农村基层干部的交谈及借阅了本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于“群众路线的调查报告”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综合以上,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 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二、社会保障 现阶段,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占国家总人口 70%左右的农民为受众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出现;有的只是以极少部分人为保障对象的五保护制度,以及应对某些农村地区突发性事件的防灾救险。 农村的防灾救险在大部分地区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确定的制度体系。若是遇到旱、涝、地震等其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政府会临时地进行相应的政策性号召,并拨发一定数额的款项,组织、派出相关的救援人员支援灾区,但是由于救灾款项的筹集、发放要经过若干环节,最终能否及时到达灾民手中、灾民能获得多少分额还不能确定。因此,农村的防灾救险现在大都只是消极被动地救治,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防治。 “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 ,而这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地区丝毫没有受到重视。中国 14 亿老龄人口有 9000 万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中绝大多数 人没有退休金或医疗保障,依靠子女赡养这。在医疗保障方面,近几年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失败,几近 49%的的人感觉“看不起病、吃不起药” ,这部分人虽然也有一些城市地区的贫困人口,但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的滞后,政府有没有相关的医疗补贴,大多数农村居民为求医治病而发愁。还有教育福利,鉴于教育之于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我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比较少,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更是匮乏得可怜:教师缺乏、工资待遇有差,校舍及相应的教学设备不但落后,而且严重不足。 。三、教育文化科技 通过调查,农村的教育科技主要有以下困难和不利因素: 教师缺乏培训,教学法仍是死记硬背; 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的危房和潜危房; 校点关闭增加上学困难,学校就宿条件差,辍学率高。教学条件简陋,教育设备缺乏。 农村缺少自助性的社区组织,缺乏为农户提供科技、教育培训、福利服务机构。农村长期缺乏民众文化事业投入,书籍报刊信息难以到达农村地区。 农民想要发家致富,但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在政府和外地来的投资项目前面,农民是被动的。 四、土地问题 农民又俗称“种地的” ,农村便是与土地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靠天靠地吃饭的农民的聚居地。有了土地,农民便有了工作岗位,生活也便有了一定的保障。 农民的土地,具体来说应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