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ppt课件_第1页
传染病管理ppt课件_第2页
传染病管理ppt课件_第3页
传染病管理ppt课件_第4页
传染病管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了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内容。 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 掌握社区、乡村医生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 2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告和管理服务内容 3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排查,收集和提供相关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 急预案制(修)订。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传 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医学随访,开展 消毒杀虫、应急接种等防控工作。 4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登记 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 /出院登记本、 X线检查 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 中发现传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后,按要求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 ;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时,按要求填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卡 。 5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 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 /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 关信息的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 传真等方式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 告,同时报送 传染病报告卡 和 /或 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 6 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 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 传染病报 告卡 和 /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7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患者医疗救治和管理:协助对传染病患者、疑似 患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中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 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 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 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8 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患者、疑似患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 供患者、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 相关信息。协助开展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或 医学观察。 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 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 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 灭鼠等工作。 9 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 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 提供指导。 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 宣传教育。 10 (五)做好宣传、指导及管理工作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协助上级专业防 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管理,做好其 他非住院患者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 照有关规定。 11 12 服务要求 (一)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国家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 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 置。 13 (二)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 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 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 传染病报告卡 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应至少保 留 3年。 14 考核指标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 /登记传染病 病例数 100。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 / 报告传染病病例数 100。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 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 /应报告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 100。 15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基本知识 16 2003年春节,某县 CDC值班人员张某接到某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 该中心收治两例重症肺部感染病人 (已转县医院 )后,有 3 名医护人员感染发病 据说送省会城市救治的两位病人,诊断不明,正在上呼吸 机维持生命 3名肺部感染的医护人员,采用抗菌、抗病毒治疗措施, 效果不理想 目前肺部感染病因不明,医院会诊初步考虑军团菌、病毒 性或支原体性感染的可能性大,但医院实验室没有条件检 测 17 当您从值班员得到消息后,你想的是什么? 医护人员感染是否来自重症病人? 转院病人病情重是何原因? 现场 3名感染的医护人员是否应通知他们马上转院?采 取了什么措施? 是不是突发公卫事件,要不要高度重视? 要不要派人去现场?派谁去最合适? 要不要上报?报什么? ? 18 2002年 9月 14日 7时 30分: 某市汤山镇部分学生和民工今 晨因食用了某饮食店内的油条 、烧饼、麻团等食物后发生中 毒有数十人呕吐、腹泻不止。 初步估计该镇有近几百名群众 食用这家饮食店卖出的早点, 中毒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19 当您接到消息时,你首先想的是什么? 到底有多少人中毒?有没有人死亡? 多少人吃了该店食 品?有没有其他店顾客中毒? 中毒原因?化学性?生物性?什么症状? 要不要立即向镇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报什么 ? 必须派人去现场,派谁去?现场如何组织救治? 救治方法? .? 20 突发 面对的问题具有突发性,什么时候都可能发生, 不可预见 群体性 涉及不是特定个体,而是不特定人群,具有公共性 未知数多 来龙去脉不清楚 危害程度和社会后果心中无数 没有现成的应对措施 未知容易引起公众恐惧 21 危害 已经或可能对健康生命造成危害 若处置不当,可能造成星火燎原,铸 成大错 健康影响 中毒、患病 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死亡 社会影响 公众不安和焦虑情绪 诉讼和赔偿 对经济的打击 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 22 上面 2个故事中的事件 就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定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 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可主要分为以下 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 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4 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5 分类: 根据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分成 4类: 1. 重大传染病疫情: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 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 /和死亡病 例,其发病率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在短时间内,某个 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 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 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26 3.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指由于食品污染 或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 重的中毒事件。 4.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新发传染性疾 病、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药物反应、重大环境 污染事件、核放射事故、生物化学等恐怖事件和 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27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 因素,一般分为 4级:一级(特别重大)、二级 (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也和突发公共事件一样,也分 4级 ,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28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级别,用不同的颜色作预警标识。 一级:红色预警 二级:橙色预警 三级:黄色预警 四级:蓝色预警 29 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分监测预警、信息报告、 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五个阶段。 监测预警: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健康相关事 件、危险因素的信息资料,一旦发生预警指标时,迅速报 告,作出快速反应。 信息报告: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或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苗头时应及时报告。 应急处理:迅速派出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处理。 恢复重建:事件结束后,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 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 调查评估:组织人员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失、措施的成效, 提出下一步建议。 30 应急管理的 “一案三制 ”是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 预案、应急机制、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 应急预案:指突发事件发生前根据各部门所承担 的职责,预先编制出防范与处置方案。 应急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评估,做到早发 现、早报告、早处理。 应急体制:确定指挥体制、救援体制和管理体制 等,一环扣一环,层层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运行。 应急法制: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各级各部门、各 单位和个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各司其职,开展工 作。 31 应急报警电话主要有: 110 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安全和 扰乱公众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的报警电话 ; 119 火警报警电话; 112119 森林火灾报警电话; 122 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120 医疗急救求助电话; 12345 便民服务电话; 12369 环境事件报警电话等。 32 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报告 33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应遵 循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的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 构以及各级医疗机构均需履行相应的职责。 34 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等。 责任疫情报告人:上述机构中执行职务的人员、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 责任疫情报告人及单位应按照 传染病防治法 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 到及时规范的上报。 35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 如下: 1.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 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 对、自查、奖惩制度。 2. 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36 3. 建立和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 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 络直报。 无网络直报的门诊部、诊所、卫生室等应按照规 定的时限,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传真) 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 出传染病报告卡,或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卡。 37 4. 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 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5.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 采样和现场防控。 38 1. 报告内容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 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 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9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 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以及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 感染性腹泻病。 除此之外,还包括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 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以及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 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 病。不明原因病例也需要上报,如不明原因肺炎 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0 2. 报告程序及方式 发现需要上报的病例由责任人员首先进行传染病 报告卡的填写。 染病防治法 规定首诊医生或 者是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时均需要 进行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的现场调查人员也应填写,还有采供血机构人 员发现 HIV两次初筛检测结果阳性时也要填写。 目前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 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报告传染病 报告卡。 41 3. 报告时限 不同种类传染病报告时间不同,对于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 患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责 任报告的单位及个人应在 2 小时之内将传染病报 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 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42 对于其他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及疑似病例、 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 位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 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 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 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 2 小 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须及时报告。 43 4.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 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管理规定 中规定对于多 次就诊的同一疾病同年内只报一次,或在同年内 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 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 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在 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 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 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 44 报告应按日期格式填写,诊断日期填写必须详细 到小时,诊断日期与录入时间的间隔不得超过传 染病报告时限; 死亡的传染病病例及时录入死亡日期; 学生、幼托儿童要求在 “患者工作单位 ”里填写相 应的学校和幼儿园名称、班级,不许空项; 14岁以下患者必须填写患儿家长姓名; 需要具体填写到乡镇(街道)及门牌号为病例发 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 在同一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发生诊断变更、已报 告的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机构及 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 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45 死亡病例按规定填写 死亡医学证明书 ,并进 行网络报告。对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传染病因素 ,则不填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对 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又无其他联系方式 的病例,应由区县疾控中心更正为本区县地址不 详。 46 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 补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且每日对报告信息进 行复查,对重复报告的信息进行删除。 传染病报告卡 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 3年,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 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登记备案。 47 (一)、报告范围与标准 1、传染病 ( 1)鼠疫:发现 1例及以上。 ( 2)霍乱:发现 1例及以上。 (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 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 (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 1例及以上。 48 ( 5)炭疽:发生 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 1周内, 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 集体单位发生 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 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 6)甲肝 /戊肝: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 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例及以上。 ( 7)伤寒(副伤寒)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 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例及以上 ,或出现 2例及以上死亡。 49 (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3天内,同一学校、 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 发生 10例及以上,或出现 2例及以上死亡。 ( 9)麻疹: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 、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例及以上。 ( 10)风疹: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 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 10例及以上。 50 (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天内,同一学校、幼 儿园、自然村寨、 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 发生 3例及以上,或者有 2例及以上死亡。 ( 12)登革热: 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 5 例及以上;或首次发现登革热病例。 ( 13)流行性出血热: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 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例(高发 地区 10例)及以上,或者死亡 1例及以上。 ( 14)钩端螺旋体病: 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 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例及以上,或者死亡 1例 及以上。 51 ( 15)流行性乙型脑炎: 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 发生 5例及以上,或者死亡 1例及以上。 (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 1个月内,发现 5例 (高发地区 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 近 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 单位, 1个月内发现 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 1个月内 发现 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 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52 (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 , 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0例及以上,或 在同一感染地点 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 例 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 位, 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5例及以上,或在同 一感染地点 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3例 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 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53 ( 18)流感: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 集体单位发生 30例及以上,或 5例及以上因流感 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 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 死亡。 ( 19)流行性腮腺炎: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 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 (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 以外)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 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20例及以上, 或死亡 1例及以上。 54 ( 21)猩红热: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 单位中,发生 10例及以上。 ( 22)水痘: 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 位中,发生 10例及以上。 ( 23)输血性乙肝、丙肝、 HIV:医疗机构、采供 血机构发生 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 疑似病例或 HIV感染病例。 (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 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 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 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55 2、食物中毒: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30人及以上或死亡 1人及以上 ; 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 毒,一次中毒人数 5人及以上或死亡 1人及以上。 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 次中毒人数 5人及以上或死亡 1人及以上。 56 3、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10人及以上或者 死亡 1人及以上的。 4、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 性中毒病例 3例及以上。 5、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 病例 3例及以上。 6、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 1例 及以上。 7、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 、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57 8、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 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 死亡。 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 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 10例 及以上;或死亡 l例及以上。 58 9、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 暴发。 10、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 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 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 3例及 以上。 11、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59 (二)报告内容 1、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 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 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 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60 2、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 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 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 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61 (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 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同时,对初次报告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卡 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62 (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 国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们组 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 2周内,对事件的发 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63 ( 三)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 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 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 息由疾控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接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的疾控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 确定真实性, 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 传真等方式报告。 64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 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 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 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 2小时内向本级人 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 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 态变化情况。 65 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写具体要求 66 67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 /AIDS等可填写代号) ,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 致。 家长姓名: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 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 写 18位身份证号。 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 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 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 填写。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68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用于标识患者现住地址 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 填写,原则是指患者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 址。 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疑似病例是根据某传染 病的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而没有 进行实验室检查,也就是医学上常用的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是指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与其有共同暴 露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者;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 携带者;阳性检测结果。对于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 病、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 。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精确到时 69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 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 告 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 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 “*”部分为必填项目。 70 71 填报单位 (盖章 ):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 :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 :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 ,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 ,则填 写单位 联系电话 :事件报告人的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