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ppt课件_第1页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ppt课件_第2页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ppt课件_第3页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ppt课件_第4页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撰写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 报告撰写报告撰写 1 流行病学是研究 人群 中 疾病与健 康状况 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 研究 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的 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研究任务 2 疾 病 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 病等 伤 害 意外、残疾、智障、身心损害等 健康状态 生理生化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长寿等 3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是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是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 具备的基本功具备的基本功 4 现场调查的目的 n 控制疾病、 终 止流行、减少发病和死亡 n 预防暴发 n 查明病因 5 现场调查时特别要求 n 事件出乎意料 n 需要快速行动 n 需要迅速控制 n 需要在现场工作 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 n 组织准备 n 核实诊断 n 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n 建立病例定义 n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n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n 建立并检验假设 n 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n 完善现场调查 n 报告交流反馈 7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特征 n 时效性 n 复杂性 n 双管性 n 社会性 n 合法性 n 证据性 n 合作性 8 接到一起疫情报告后做什么? 9 组织准备 n 组成现场调查组 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 任务 n 相应专业人员组成调查组 流行病学、实验 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 n 职责分工 10 必需的装备 n 调查表、调查器材 n 现场预防控制器材 n 采样设备、试剂 n 现场联系资料和器材 n 电脑、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 n 交通工具 11 前往调查前需了解 n 本次事件概况 n “首例 ”病例或 “首诊 ”医师 n 已调查情况 n 采取的初步措施及效果 12 迅速赶赴现场 13 n 流行病学已调查资料 n 听取当地业务人员介绍疫情情况、一般情 况 n 个案调查: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症状、 体征 n 查验实验室结果 核实诊断 14 核实诊断 n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染期等,采取 的预防措施也不相同,如果没有正确的诊断, 会贻误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使疾病继续蔓延 或流行。因此,调查时应首先核实原有诊断, 查阅病历,化验记录,亲自问病史,体检检查 ,采取标本作检验,进行临床会诊,结合流行 病学资料确定诊断。 15 疫情发生地的基本情况调查 n 包括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包括地 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总人口数 (分男 女、常住、流动 ),如发生在学校,有学生 生源地调查、有无晨检制度,因病缺课追踪 ,教室通风情况、校医、是否食宿及卫生状 况等、交通状况、环境卫生条件、医疗卫生 情况、饮用水情况、经济条件等等。 16 查看首例病例 n 首例病例基本情况: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就诊经 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近期有无外出史及可 疑病例接触史等。 17 建立病例定义 n 病例定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地一定人群中发生 的有相同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的病例。 q 临床 和 /或实验室 信息 q 患者的 特征 q 地点 /位置的 信息 q 具体 时间 n 现场调查的不同阶段 q 早期 “ 宽松 ” 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控制 q 中期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 q 后期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 18 病例定义的应用原则 n 简单、易用、客观 n 分层次 q 疑似病例、可能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 室确诊病例 n 现场调查的不同阶段 q 早期 “ 宽松 ” 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 控制 q 中期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 q 后期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 19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n 目标 q 努力找到所有可能的病例 q 排除非病例 n 进行系统的搜索 q 利用多种信息源 q 列出病例清单 20 传播途径调查 n 查明本疫源地内促进或抑制本病传播、蔓延的条 件,以及可能的传播途径,以便采取措施有效地 控制与消灭疫源地。 21 现场观察 n 现场观察既关系到查清与消灭本疫源地,也和改善环境 卫生有关。因此,应该仔细察看疫源地情况,以进一步 了解和发现该疫源地的发生经过和关键问题的所在,以 便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一般应根据 不同病种确定不同的调查重点。 22 现场观察 n 对肠道传染病应该着重调查饮水及饮食卫生、聚餐活动 、粪便管理、苍蝇孳生、环境卫生等; n 对呼吸道传染病则应了解居住密度、场所通风情况、病 人与健康人的位置与接触方式、群众集会等情况; n 对虫媒传染病则要调查有关的媒介昆虫以及其叮咬人或 动物的可能性等。 n 由于疫源地的情况是不断地变化的,往往需要多次进行 现场观察和调查。 23 确定疫源地的范围 n 根据发病日期可以确定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日期(传染期 ),查明病人在此时期内的活动范围,带病原体的排泄 物污染了外界何种物品、污染范围,从而判断可能受传 染的其他人和疫源地范围,登记接触者(包括其姓名、 性别、年份、职业、住址等),查明接触方式及时间, 以判断哪些人应该接受医学观察或留验,哪些人应该接 受预防接种、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是否应该进行消毒 、杀虫以及其范围,应该进行何种检验等。 24 实验室检验 n 查明可疑的传染源,确定周围环境物品被污染的情 况(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昆虫媒介等),该 地区人群免疫水平及易感者数量等。所需要的检验 方法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包括血清学、化学、微生 物学、寄生虫学、卫生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方法 。根据这些检验可能阐明疫源地发生的真相。应用 这些方法有时还能查出尚未被发现的传染源和病人 周围的病原携带者。 25 描述性三间分布 n 为探索卫生事件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并确保 阐明卫生事件及其基本因素 n 用易懂易交流的基本术语提供了有关卫生事 件的详细特征 n 明确卫生事件所危害的人群,提出有关病因 、传播方式及对卫生事件其他方面可供检验 的假设 26 时间分布 n 关键事件排序 q 病例及接触者中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 q 危险因素或致病因子暴露的时间 q 何时给予治疗 q 何时采取控制措施或干预措施 q 潜在可能相关事件或异常情况的出现 27 绘制流行曲线 n 定义 q 用直方图表示在适当的间隔时间( X轴)内所发 生的病例数( Y轴) q 按发病时间的病例频率分布图 n 从曲线形状可以做出多种推断 q 利用潜伏期推测可能的暴露时间 q 区分暴露的类型 q 预测病例数量 28 地点分布 n 常见于 q 居住地点(以县、乡镇、村、组进行描述) q 工作地点(以工作单位、科室、学校、班级等进 行描述) q 活动(学校、娱乐、旅行等)地点 n 标点地图 : 特殊居住地和 /或暴露 q 建筑物内部 q 街道或邻居 q 县 /省分布 29 人群分布 n 详细描述病例组 n 鉴别病例的共同暴露因子 n 获得分母计算发病率 n 比较不同人群组的发病率 30 人群分布 n 分析患者的特征 q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或其他任何有用信息描述病 例特有的特征(如年龄分布、性别比例、职业分布等 ) n 如果发现一个特别的特征,通常会对查找危 险人群提供一个线索,甚至找出一个特异的 暴露因素 q 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定的年龄组或种族(如手足口病 ) q 有时患某种疾病的人与职业明显相关(如布病等) n 对疾病宿主、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认识越多 ,将获得更特异和准确的信息,以决定如何 防治疾病 31 建立并检验假设 n 目的是描述并解释相关问题 q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假 设可能的暴露因素,找出致病危险因素 n 对各组之间进行比较 n 考虑因果关系 32 假 设 n 假设中应包括以下几项因素 q 危险因素来源 q 传播的方式和载体 q 引起疾病的特殊暴露因素 q 高危人群 n 假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q 合理性 q 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 q 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 33 采取控制措施 n 现场调查过程中 调查和控制处理 应同时进行 q 现场调查开始不仅要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求科学的 调查结果,而且应当采取必要的公共卫生控制措施 q 尤其在现场调查初期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规知识先提 出 简单 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n 原因 q 只顾调查寻找致病原因而不采取控制措施,会引起 社会公众的误解甚至引起法律诉讼 q 现场调查中采取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也是认识疾病 传染源、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 34 实施控制措施 n 去除暴露源 n 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 n 防止进一步暴露 n 保护危险人群 终止暴发或流行终止暴发或流行 35 完善现场调查 n 补充调查 q 进一步研究方案 q 提高病例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q 提高分子、分母的质量 q 复访 36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37 n 时效性 n 针对性 n 真实性 n 科学性 n 创造(创新)性 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38 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n 现场调查报告对 时效性、实用性的要求较高 , 必须做到迅速、及时,并有较强的针对性,只 有这样,才能为控制疾病流行做出正确决策, 为该起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及时、有效的反应提 供重要依据。 n 真实性、科学性 是各类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般调查报告对创新性往往要求相对较低。 39 书面报告 n 书面报告 q 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及建议 n 种类 q 初步报告、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针对一起传染病或突发事件, 应将事件的真 实面貌完整呈现,即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 。 40 初次报告 41 标题 n 应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等内 容,一般用 “关于 +地点 +事件名 +的调查报告 ” 表示,如: 关于 XX县 XX乡 XX小学水痘暴发的 调查报告 42 事件概况 (前言 ):如何得到的信息, 做了些什么? n 接到报告时间 :如: 2015年 X月 X日 X时 X分 ,我中心接到 XXX(地名) XXX(人名)电 话(或者其他方式)报告: 疫情(事件 )。 n 赶赴现场及网报时间 :接到报告后,我中心 立即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于 X时 X分出发, X时 X分达到疫情发生地 ,并立即开展调查核 实工作。经调查核实后,于 X月 X日 X分确定 为一起: 疫情 /事件,并于 X月 X时 X分 进 行网络直报。 43 基本情况 n 疫情发生地的基本情况: 事发地自然、社会 等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 、总人口数 (分男女、常住、流动,如发生在 学校,有学生生源地、教室通风情况、校医、 是否食宿及卫生状况等 )、交通状况、环境卫 生条件、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饮用水情 况、经济条件等等。 44 疫情概况 n 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 、波及范围等; n 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n 流行强度:总发病数、罹患率、有无重症 死亡病例;以及事件的波及范围及人群等 信息。 45 病例定义 n 如: XXXX年 XX月 XX日以来 XXX村 XXX组或 XXX幼儿园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 或伴有发热的病例。 46 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 n 时间分布: 从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绘制发病曲 线图,确定发病高峰时间,从潜伏期发 病时间判断暴露时间。 47 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 n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 (乡 (镇 )、 行政村、组 ),发生在学校的疫情以班级分布 进行描述。 48 流行特征: “三间分布 ” n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 口 q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 q 性别:男女发病数,男女发病比例。 q 职业:分职业发病情况 q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 机会等不同有关。性别、职业出现差异与暴露或接触致 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有关。 49 绘制图表 n 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可绘制图表,图表制作时 要简明扼要,应有序号、标题。制表要求重点 突出、主谓分明、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内 的标目排列要合理。 50 其它需要描述的部分 n 免规针对疾病还有免疫史、密切接触者、病例 搜索、病例所在地的常规免疫情况调查; n 人畜共患病还有畜间疫情调查等; n 食源性疾病查明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来源、污染 状况、现场环境卫生、加工使用环节、危险口 溯源等卫生学调查结果; n 等等 51 临床表现 n 病例的临床表现,具体到主要临床症状、体征 ,各种临床辅助检查如影像、化验的结果等 52 53 室 验 室 检测结 果 n 采集的是什么标本、采集时间、标本数量、送 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单位、检测结果、阳 性份数、阳性率等。 病例治 疗 情况 n 对病例治疗情况进行汇总,含病例转 归情况等。 54 主要原因分析、 结论 n 综合临床信息、流行病学特征等内容,提出病因或流 行因素的假设; n 根据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 究),以及关联强度、剂量 -反应关系等指标,对病因 假设进行验证; n 传染来源与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 n 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免疫学检测结果,是 确定病因的强有力的支持资料; n 干预效应:如落实了干预措施,则干预效应可为病因 推断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n 病因判断:病因判断的结论;支持本病因结论的理由 ;排除其它可能原因的理由,等等。 55 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n 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 (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以及下一步工 作建议等。 n 描述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采取措施的时间、范 围和对象等。 n 选择过程性指标进行描述,如传染源的治疗隔离措施、对 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如疫苗接种率 、传染源的隔离率等。 n 防制措施实施后,应对其防控效果作出评价,同时也是验 证调查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效果不佳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