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3” 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pdf_第1页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3” 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pdf_第2页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3” 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pdf_第3页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3” 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3期SUNYATSENUNIVERSITYFORUM,Vol127No132007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3”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3王庭槐,王淑珍,陈琼珠(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80)摘要: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我校制订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243”型课程体系。开办3年来,我校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保障“243”型课程体系的实施,如加强师资与教材等系列资源建设,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开办时间短,经验不足,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提示了今后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关键词:医学教育;八年制;课程改革;“243”型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792(2007)0320001204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而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核心环节是要设置一套优化系统的课程体系1。近年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转变,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学习结果提出的七大领域要求,我校制订优化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243型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21世纪“五星”级医疗服务专门人才制订了蓝图,奠定了基础。同时,切实加强各项资源建设,保障243型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今后尚需改进的问题,为今后八年制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一、医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20世纪50年代,美加等欧美国家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保健需求的变化,对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部分医科院校打破前后期教学和学科间的界限,按人体器官系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组成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如美国西余大学;部分院校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加拿大的卡加利大学。学科式课程体系强调以学科为基础,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分医学前期、临床前期和临床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系统性强,与传统的分科式中学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因此对学生来说容易适应,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故仍然是国际上多数医药院校采用的课程模式。但同时,由于它教学分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重叠度大,前期与后期分离,不利于形成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等明显弊端,也引起了医学教育界专家的广泛关注。综合性课程模式由于具有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等优点,已经成为部分院校教改的关注点。但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能力,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提高,而且由于该模式与高中阶段的分科式教学方式差别较大,必须对学生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技能训练才能实践等,故在国内外很多医药13收稿日期:2007-01-22基金项目:2005年广东省重点教改项目;2004年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类项目作者简介:王庭槐(1956-),男,广东潮州人,教授,E2mail:wangthmail1sysu1edu1cn.院校并没有普及采用,部分院校在部分学生中开展了试点改革工作,或者通过高考招生方式直接招收“本土化医学教育标准教学改革实验班”,如中南大学2,3,或者在学校部分传统专业,当学生进入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时,以某个班级为单位,开展教改工作,如中国医科大学。不论是哪种改革试点形式,无一例外都要进行课程整合及教学资源配套建设,从拓展教师知识背景,提高教学能力,以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型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二、“243”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我校作为被教育部首批核准为较大规模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至今已开办了3年共3个年级的教学,利用我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适应,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设计完善八年制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构建了“243”型课程体系:即核心课程+选修超市的2重格局;课程组建体现4个主题: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身体机能运作,医生与病人(病人家属)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生理/心理/环境)的关系,专业与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3个渗透:健康的人格养成与科学知识教育相渗透,医学人文与方法的渗透,基础与临床的渗透。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主要是包括人文与自然科学公共课基础课程,委托我校有关学院完成人文、自然科学教育,并开设医学伦理、医学史、医学导论、文献工具方法课,寒暑假进行“三早”教育计划;第三学年到第四学年主要包括医学基础、早期接触临床、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类课程;第四学年到第五学年,主要包括医学专业课程;第六学年到第八学年主要是临床技能训练。其中,第五学年到第八学年,在临床各学科的理论课学习、见习教学与实习教学期间,开设二次基础课程,增强学生临床前后期学习连贯性,定向二级学科与三级学科的轮科学习阶段,答辩、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包括在其中。我校“243”型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讲是立足于学科式课程,保留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知识完整性和系统性,吸收了综合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如核心课程按照4个主题构建,选修课程门类多,涉及人文科学类/生命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行为与艺术类等类别,故教育元素比之传统学科式课程更为丰富:既保证医学基础科学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又适度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比较符合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实际办学空间以及资源现状。三、“243”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1.明确培养目标,内化到具体课程的组建思路、培养目标及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明确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临床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较大潜力、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据此培养目标,在学校有关领导的组织下,参照2003年CMB组织对我校长学制医学专业的评价结果,以迎接教育部2008年水平评估为契机,多次召开有关院系教学负责人、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研讨会,共商课程组建思路,重新修订新一轮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将培养目标落实到每门具体课程的组建思路、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中。按照教育部“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界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保证本科教学阶段应具备的医学基本学科知识深度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融入信息方法学科/人文学科等要素,并以早期培养研究性学习2能力为目标,解决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度”的把握。如界定60%的课程教学内容用于精讲,40%的内容用于PBL教学。同时,在不减少临床实践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增加工具学科比重,重视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增加人文社会类课程,强化人文科学教育。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中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即300400学时)。医学行为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行为,它要求在道德、伦理、学识和病人个体情况的引导下,对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特别是对于那些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诸如克隆人、安乐死;寿命延长与脑老化之间的矛盾等等,更要求医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人生、对社会有理性、超前的认识。可以说,加强人文知识不但是历史的潮流,是自身修养的需要,而且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2.进一步加强各项教学资源建设,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准备基本条件支持(1)加强师资培养,拓宽教师专业口径,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243”型课程体系按照主题构建,鼓励相关学科课程的内容整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教育教学水平,而多数教师接受的传统学科式课程培养,在多年教学期间也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教学,故保证“243”型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就是培养教师,拓宽其专业口径与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近年来,我校以八年制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为契机,利用毗邻香港的地域优势,创造条件送一批骨干教师到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进行基于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短期培训,同时,请美国NIH、加拿大卡加力大学、瑞典Linkoping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高雄医学大学等院校的著名教授到我校开展PBL专题讲座与互动演示,讲授部分课程内容,内引外联,开阔教师视野,扩大先进教学方法的辐射效应,提高教师教学力,形成一批活跃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我校拟与美加等欧美国家建立长效的教学合作机制,推动教师/学生的互换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品质,该计划正在实施中,首批骨干教师预计暑假赴外培训。(2)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是划拨专项经费,鼓励高质量教材编写。如在学校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为近4年内参加教育部、卫生部统编教材的主编32人、副主编12人、编委120人提供编写费用和会议差旅支持。获得较好的成绩:2005年度卫生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2006年我校17本医科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一方面,拟联合学校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等有关部门,引进外文原版教材,购买外文专业网站资料的使用权等。3.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将此作为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1)改革实验课教学,通过实验求证理论的分析思维方法来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捕捉记录事实,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主要的方式是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分析问题,并将学生科研的论文结果以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广泛交流和参与式讨论,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优秀的论文进行年度汇编,每期分别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展开,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2)理论见习实习贯通式教学模式。召开各临床学院相关科室的协调会,统一同一课程在不同医院的理论、见习、实习授课内容,研究同一课程在理论、见习、实习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度,腾出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4.拓宽医学教育办学空间将教学空间延伸到课余、假期,以早期接触临床(即预见习)、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获得2005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践“243”型课程体系,即:在医学生学习的早期,鼓励学生进入医院/社区,了解病人疾苦和卫生保健需要,培3养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感受医院、感受医生、感受生命、感受社区;明确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观摩临床医生查房和接诊工作、旁听病例讨论等,有助于医学生打破知识的学科分隔,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前期知识的内化,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与能力。今年,我们继续深化“三早”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促进“三早”经验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如在2003级七年制、2004级五年制全体学生共700多人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将“爱心实践”引入教学环节,组织“敬畏生命,崇尚仁术,学习关怀,体验付出”的教学体验式活动,以“关注弱势群体,深入社区,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内容,保证各类隐性教育元素的输出与培养效果。四、问题与思路3年的实践尝试,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及不断丰富的教学资源,基本保证了我校长学制既定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开启了我校八年制教育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开办时间短,经验不足,通过多次的师生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尚需完善的方面。(1)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资源优势,增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243”型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层次融合。尤其是对前期托管学院的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的深层次融合方面需要加强,以克服目前周学时居高不下,学生学习任务重,制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和个性舒展空间的状况4。(2)适应“243”型课程模式改革的教师培养问题,是保障“243”型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虽然经过多方培训,教师的教学意识普遍提高,教学能力逐渐提高,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教学意识欠强,专业知识结构偏差,教学水平欠佳。拟采取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教师教学意识,拓宽教师专业口径提高教师跨学科的教学能力,把教学的重点逐渐放在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的能力,指导学生成为一名真正学习者的方向来。(3)学生对“243”型课程体系的研究性学习习惯与方法培训。虽然已经通过与学工管理部门联合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此方面的培训,但尚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难以形成大学的学习习惯,故部分同学目前只有意识形态的准备,要逐步完成对此类同学的培训工作,指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面对现代社会与医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深入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