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pdf_第1页
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pdf_第2页
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王舰,史俊岩,周正任,安春丽,王桂珍,罗恩杰3(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摘要针对教育部医学教育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的要求,教研室借鉴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改革经验,对部分学生实施了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3a来,学生和教师对整合课程的态度是积极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整合课程在内容融合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7021(2005)06-0110-03上世纪末,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时确认,在构建新世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医学大基础观”为指导,加强医学生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工具科学(工程技术和外语等)三大基础课的建设;二是应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加强医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的培养;三是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四是应加强实践,早期接触临床;五是瞄准医学科技前沿。这就明确指出了医学基础课改革的方向:必须减少课程间内容重复,加强课程间衔接和重组,同时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1。近些年来,参照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经验,打破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初步设计和建立了病原生物学整合课程。除将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二门课合并外,又把免疫学、感染学和传染病学的部分内容,如各种病原生物的致病机理、病原学诊断和特异性防治等整合进来形成一个教学板块。这样教学板块内容分为5个部分:免疫、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感染学和传染病学的部分内容。基础结合临床,更适合培养创新性、开拓型人才目标的需要。1整合课程的设计思路1.1对象与分组从2002年(85期)起连续将同一年级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分成2组,120人为整合课程班(实验组)(含4个30人标准班),其余的为普通班(对照组),约120人。实验组为“病原生物学”的整合试点班,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按整合课程内容安排进行教学,对照组仍按传统教学计划开“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课程,授课教师基本相同。观察整合课程的实践效果。1.2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贯通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组课程内容,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按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确定教学大纲,大纲中尽量使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连贯、系统。另外课堂上通过病例讨论使课程知识有机地融合,减少各学科的重复内容。为适应整合课的需要,组织相关课程教员集体备课,增强学科间联系,确定知识连接点,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2整合课程的实施2.1教材建设是整合课程的枢纽和核心2000年联合省内兄弟院校共同完成了病原生物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王舰男,讲师。现从事抗感染免疫教学与研究工作。3通讯作者011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JOURNALOFMICROBIOLOGYNov.2005Vol.25No.6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国发行,并且已经批准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主导思想有许多是吸取了哈佛大学教材的经验。2002年该教材又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重新修订,成为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2003年联合国内26所兄弟院校,编写“十五”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第2版,也是将医学教育中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基础结合临床,更适合课程整合的需要。2.2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逐步培养出一支能上整合课的教师队伍在整合课教学中,加强了教师的知识面拓宽工作,目的是想让全科教师同时担任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实验课以及理论课的全过程。2001年挑选2名原寄生虫学的教师承担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的教学任务,经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后,这2名教师顺利完成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好评。2002年在中青年教师中全面推广,经过数年的培训,现在全科教师均可胜任实验课的全过程教学工作。2.3由实验课向理论课过渡在实验课的基础上,在2001年10月2002年1月期间,又把教授级的6名教学骨干进行了专业知识互通工作,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与教学任务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充分的互通备课,互相取长补短。目前讲师以上的骨干教师均能讲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理论课的全过程,并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每年的教学反馈得分均在85分以上,2004上半年教学反馈得分均在91分以上,教研室7名教师的平均分为95分。2.4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手段现代化为使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的教学内容标准化,符合扩大招生的需要。制备了教学用CAI课件,并已经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CAI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后,从总学时中挤出了8学时,用于“临床病例讨论课”,为实施教学方案打下了基础。该软件吸取了本学科前沿的科研成果,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质量。2.5发挥整合教学的优势,搞好病例讨论课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临床医师,如何从基础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方面。在整合课教学中十分注意这个问题:首先,请临床医生进入基础课课堂,领导同学进行病例分析,使同学们有很大收获。参加整合课教学的临床教师整理出21份临床病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再于课中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教师作总结发言,使学习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并有横向思维和归纳,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邀请了沈阳市防疫站免疫科医师来校讲学,题目是“沈阳市传染病流行现状和计划免疫”。这些内容的安排和实施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基础理论内容和临床实践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将“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灌输给学生。由于按排得比较周密,在课堂上给学生发放了补充讲义,又进行了师生互动式教学,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讨论课应该以临床教师作主体,而且让学生学习早期就能以医师的身份学习,这样才能增加其使命感和责任感。3效果评价和创新成果3.1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每轮整合课程教学结束后,都对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整合班学生对课程和授课教师的评价。学生对具体的调查项目表明“非常赞成”、“赞成”、“中立”、“不赞成”、“非常不赞成”的态度,并在评语栏内写出评语。到目前为止,对整合课程实验班(整合班)的学生调查人数已达496人次,问卷回收率为96%。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学生问卷具体内容及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第5项“学科间的重复内容较少”、第1项“增加了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第2项“有关临床内容有利于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赞成率较高。对第8项即“整合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我的思维”的认同率最低。在定性评语中,学生反映较多的是跨学科的整合课程相互融合得不够,知识有相互分离的感觉。在整合课程的前期,主要反映缺乏相应的整合性教材。1116期王舰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表1学生对整合课程的评价(%)评价项目非常赞成赞成中立不赞成非常不赞成1.整合课程增加了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314221512.整合课程中有关临床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323923523.整合课程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医学知识框架203930924.整合课程便于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254225715.整合课程教学中,各学科间的重复内容较少334317526.整合课程促进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213235937.整合课程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33432928.整合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思维1935321133.2学生考试成绩的初步对比分析对整合课程的考试进行了新的设计。在考试管理上,将跨学科整合课程中所涉及的整合学科组成一张试卷,作为一门成绩。在考试内容设计上,试题内容有实验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问题,这部分所占比例较大,约80%左右;也有考核两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还有考核实验班学生对整合课程中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融合的综合性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与病例或医学问题相关。部分整合课程已对实验组(整合班)和对照组(普通班)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初步分析。考试结果显示,对于相同试题部分,两者成绩基本相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整合班的学生优于普通班。4展望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逐步形成网络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医学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医学基础与专业学科间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广泛2。借鉴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经验,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病原整合课程实施方案。总体上,学生和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学生对承担整合课程教学的教师评价是满意的。实践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整合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整合课程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融合贯通还不够,加之教师的更换较频繁,给学生一种学科知识仍然分离的感觉,还需通过多轮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学方法的改革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如何将学科知识融合贯通,通过问题或病例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孙黎光,于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