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使用.pdf_第1页
博客在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使用.pdf_第2页
博客在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使用.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第2期(总第166期)一、问题的提出教育传播学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学习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传统的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上课主要是听教师讲解和记笔记。该课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章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讨论一些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此时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普遍较高。如果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话题,学生会踊跃发言,甚至激烈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本人常常为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惊讶不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由于教学内容中理论讲授要占用一定时间,这样留出的话题课堂讨论时间往往不足,而话题讨论到一定深度需要一个“预热”的过程,当学生参与度较高时,课堂学时已到,教师和学生都常有意犹未尽之感。二、问题的解决方案鉴于教育传播学课程中一直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考虑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能否把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这一目的。笔者由于拥有自己的博客,对博客有较多的使用经验,所以就开始考虑能否把博客应用到自己的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来。笔者根据博客的使用特点,认为博客比较适合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足,使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针对教育传播学中话题讨论时间不够的问题,笔者首先考虑把博客作为课程话题讨论的主要工具。下面具体谈谈笔者是如何在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博客辅助教学的。首先,针对不同的班级笔者建立了不同的讨论区。如本学期笔者同时上三个班级的教育传播学课程:教育技术学03级、教育技术学05级、教育学03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对教育学专业为选修课程,另外,由于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导致教育技术的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该门课程。这样,就出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局面。考虑到不同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同,为方便管理,笔者在自己的博客上建立了三个不同的讨论区:教育技术学03讨论区、教育学03讨论区、教育技术05讨论区。学生进行话题讨论采用评论回帖的方式,评论人要求使用学号或真实姓名。每次话题讨论,笔者根据每位学生评论帖子的质量做个记录,作为该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以教育学03级(39人)为例说明,如图1。图1博客在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使用甘忠伟(苏州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苏州215021)摘要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把博客与学科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例子还不多见。本文根据教育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把博客自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关键词博客(Blog);教育传播学;课程;学习共同体;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53(2007)02-0085-03教学与培训85电化教育研究图2图3这个话题“举例说明网络对传播的影响”是笔者结合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网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那么网络是如何影响传播的呢?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从网络应用的实际例子入手讨论这一话题。话题任务布置后,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这点可以从回复帖子的数量65份可以看出来。图2、图3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回复。图2这位学生谈到网络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通过举例电子书籍获得的便易和廉价,认识到网络使得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变得更灵活多样。图3这位学生分析传播的含义,她通过网络查询,认为传播即沟通。这样她就把原来理解比较晦涩难懂的话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题”。接着,该学生就沿着自己的思路讨论这个“大众话题”了。三、启示每次话题讨论笔者都会仔细阅读每位学生的评论并给以点评。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笔者点评时不会吝惜笔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可以感觉到教师欣赏的目光;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之处,笔者会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整个启发的过程都在博客上显现,常常有其他学生参与进来讨论,这样,在课程话题的讨论之外又引申出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话题。笔者通过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每次讨论的话题仅在课堂上讨论,除了课程学时的限制外,讨论往往容易流于表面形式。在课堂内讨论时,常常是几个平时活跃、好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难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话题讨论的参与度就较低,学生对话题思考的深度和严谨性也往往不足。笔者通过把博客引入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弥补了以上教学的不足:学生的回帖质量普遍较高,大多是经过本人的仔细思考,体现出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要了解这一切,仅仅通过在学时内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而博客作为一个独特的网络工具,帮助教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些,使得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顺利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破了课程学时的限制,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度思考和交流的平台。有意思的是笔者在对三个不同的班级学生进行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发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思维方式的一些差别:教育学(文科类)的学生社会视野比较开阔,尤其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可以讲很多,而对于技术类的话题,他们避而不谈。教育技术学(理科类)的学生话语没有教育学学生那么多,但不代表他们不关心思考现实社会生活,由于他们学习了较多的现代技术,他们喜爱从技术的角度思考,强调学以致用,而不是夸夸其谈。另外,笔者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思维方式的一些差别:前面提到,由于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才偶然出现了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学习同一门课程的情况。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话题在低年级学生中几乎无法展开讨论,在课堂上他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像挤牙膏似的讲得很不爽快。在博客上,留言也不多,且留言质量普遍较低。而在高年级学生中,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博客上都能侃侃而谈、比较从容,谈话质量也普遍较高。这说明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功不可没,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是对自己一生产生很大影响的时段。我把这些比较发现告诉学生,提醒他们珍惜大学学习的美好时光,注意在各方面提升自己。课程话题的选择很关键,而话题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设计。话题如果一味追求时髦而不联系课程学习内容,那么博客的活跃状态由于远离学习内容,也不能说是一种理想状态。话题照搬教材,不与时俱进地联系现实,学生感觉乏味无聊,那么博客上也只能是死水一潭,对课程的学习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也说明了博客只是一种工具,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使用博客的人怎么使用它,也说明博客并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靠各位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自我设计。因此,设计一个好的讨论话题,体现了教师对此门课程的理解把握862007年第2期(总第166期)程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笔者在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思索过这样的问题:能否把博客引入到C程序设计这类的课程教学中呢?因为笔者也担任C程序设计的课程的教学。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有限的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庞杂仍然是一对矛盾,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几乎用尽了学时,师生交流显得很不够。课下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向老师当面请教,但相对大多数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课程学习困惑,教师能够提供给他们的帮助还是杯水车薪。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那么日积月累下来的学习问题则会击溃学生学习这门难度较大课程的兴趣和信心。此时,笔者又想到寻求网络技术的支持。可如何选择适于教学的网络工具呢?是论坛(BBS)还是博客(Blog),还是其他更好的网络工具?如果笔者追求时髦,机械地引入博客来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矛盾,问题就来了,因为C程序设计课程不同于教育传播学课程的地方是它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为主,而不是教师限定的话题讨论形式。学生学习的困惑是不可预料的,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看来论坛更适合用来解决“C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时髦的博客。四、结语最后,笔者想谈谈博客和学习共同体、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的关系。笔者认为把博客用到教育传播学课程的学习中,实际上就是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在博客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选择话题外,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但是教师对话题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威,他只是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的方式探讨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这样,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攻击和诋毁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基础在这里被加强了,人和人彼此影响,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例如,笔者班上原来有一个喜欢缺课的学生,但该生却热衷于上网学习和讨论,笔者通过在博客上关注其评论和与之探讨,发现该生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极富个性的学生,通过几次网络交流,那位学生再也没有缺过课,而且上课总是坐在前排。这就是人际关系相互影响和改善的例子。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正好说明笔者目前的教育传播学课程学习方式是混合学习。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依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这里主要指通过博客)弥补了传统课堂学习的不足,而且很好地保持了教与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没有出现由于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而割裂了课程完整性的情况。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教学设计过程,不是因为网络时髦,就用网络学习;博客时髦,就用博客学习。在这里,传统课程的课堂学习很自然地和网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是整个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FeliciaDouglis在谈到“什么是blendedlearning”时,他简洁地回答为:“differentthingstodifferentpeople”。直译为:不同的事对不同的人。这是令人惊讶的回答。那么,如何理解作者“differentthingstodifferentpeople”的回答呢?笔者的理解是:学习要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教学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在把博客应用到教育传播学课程学习中已经体会到了这些。参考文献1胡三华,汪晓东.博客(Blog)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4,(1):1012.2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