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HTTP//WWWITEDUORGCN理论探讨20100121一、背景当前,网络、游戏、动画、音乐、视频短片和手机通信等已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数字文化(即信息文化)。浸润其中的儿童成了数字文化的原住民,相伴而来的是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如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垃圾文化的不良影响等,引起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忧虑(曾燕波,2007),而数字文化对儿童的正面影响却远未得到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儿童数字文化的发展滞后,学校和社会缺乏对此的正面引导;二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最常采用的约束性与封闭性的道德教化方式,因与自由、开放的数字文化格格不入而难有成效(张茂聪,王培峰,2007);三是中小学没能把儿童看成数字文化的创造主体儿童只是接受社会流行的数字文化,而不是去创造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策,培养儿童的数字文化创新能力,还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加适应未来的数字文化生活,因而我们提出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设想。二、观念关于儿童数字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网络生活,特别是网络沉迷、游戏成瘾等问题的讨论上,但这些研究主要从成年人的视角出发,对儿童的心智模式还缺乏深入研究。有学者精辟地指出我们成年人不是要改变网络,也不是要改变未成年人的心灵心理,而是要为他们创建一种用网络表现生活的方式,让未成年人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并在网络文化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张茂聪,王培峰,2007)。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数字文化的研究,需要在儿童“用文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去探索,创设儿童数字文化课程就成了这种探索的必需。关于儿童数字文化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文化内化的观点,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化内化观(李艺,殷雅竹,2001)认为“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这一观点对当时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有指导意义的,但它对儿童这个群体的信息技术文化及需内化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还缺乏调查研究和系统的阐述(朱彩兰,李艺,2005)。目前,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无痕融入,文化内化的过程已经越来越模糊,这种主要通过技术学习去实现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