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也是人格权 内容最为丰富、复杂的一项权利。根据民法通则、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以 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的 规定:对名誉权的侵害,必须具备四个要件:行为人实施 了侵害他人名誉权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 和过失;侵权行为造成了受害人名誉受损的侵害结果;侵 权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在处理此类案件时, 对是否对名誉权构成侵害仍难以确定,如:侵害名誉权的 客体范围是什么?认定侵害名誉权的标准是什么?特别是 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在网 站聊天室发布侮辱他人的文章是否属于让公众知晓?是否 属于侵害特定人的名誉权?在这些状况下,并没有第三者 在场,故难以认定对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被告人的行为而 受到不良影响。也不能确定被告的侮辱行为是否使公众对 受害人的名誉评价降低。那么,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对 特定人名誉权的侵害?当事人是否负恢复名誉的责任?若 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其行为性质又是什么?这些都是 当前处理名誉侵权纠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对名誉权的客体的认定 依通常的理解,名誉权的权利客体是名誉。那么,什 么是名誉?“名誉是指对特定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 价。”对公民而言,其名誉是指社会对某公民的品行、思 想、品德、生活、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性评价。而对 法人来说,名誉是指对其经济活动、生产经营成果等方面 的社会评价。什么是名誉感呢?所谓名誉感是指公民对自 己内在价值等所具有的感情。名誉感“为与之地位相当之 自尊心”,那么名誉权的客体是否应包括名誉感?有的学 者就认为:“作为完整的名誉权,不应仅仅包括名誉,还 应包括名誉感。”其理由是:第一,侮辱行为主要是针对 名誉感的,一般不会使被侮辱者的社会评价受到影响,即 使是有影响,也是显著轻微的。名誉感极易受到损害,假 若法律不保护名誉感,那么侮辱行为就不能受到追究,受 害人的权利就难以获得有效保护。第二,许多侵害名誉权 的行为,常常没有第三者在场,或其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可 能为第三人所知道,因而侵害行为仅仅侵害了受害人名誉 感而不可能使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如果不保护名誉感, 那么受害人就不能向侵害人提起诉讼或提出请求,从而不 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以上所述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理论上仍难以成立。 诚然,名誉与名誉感的相互联系十分密切。在许多情况下, 不法行为人毁损他人名誉,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受害人 的名誉感。但名誉与名誉感毕竟不相等同。名誉是一种客 观的社会评价,它是社会公众对某个主体的评价,而名誉 感则是某个主体内心的一种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对 其名声的自我评价,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 因为两者有一定联系而将其一并作为名誉权的客体。 进一点来说,名誉权的客体不应包括名誉感,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第一,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目的在于 使受害人的社会评价不因他人的非法行为而降低,以维护 公民和法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尊严,保持人与人之间 的正常的交往和秩序。就如龙显铭所说的:名誉可分为 “内部的名誉”和“外部的名誉”。内部的名誉即名誉感, 其与他人的诽谤毫无关系,故不能为他人的行为所侵害, 即此种意义之名誉,为主观上之道德,而不能为法律之对 象。而为法律之对象者,乃“外部的名誉”,即他人对于 特定人所给予之评价,建立于特定人在人类社会内所有价 值之承认上面。如果名誉权的客体包括名誉感,则不能确 定法律保护名誉权目的。第二,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 具有其特定的客体,并以此与其他人人格权的客体相区别。 从审判实践来看,许多仅仅针对受害人所实施的侮辱行为, 如果仅仅只是损害了受害人的名誉感,则不能认为是侵害 了名誉权。如果名誉权的客体包括名誉感,则不仅不能确 定名誉权的特定的客体,而且如果名誉权要以名誉感为客 体,那么其他的人格权也要相应的以某种情感为客体,则 对人格权保护的范围就过于宽泛,势必使有关人格权侵害 的案件猛增,反不利于社会安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第三,名誉感虽容易受到伤害,但法律保护名誉感是极为 困难的。一般来说,某人的名誉感与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 社会评价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举个例子来说,某人自信自己可以做好某项工作,而实际 上,他并没有能力做好。这样,他人对其表现出来的行为 评价和其自己对自身的评价就可能不一致。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不同的人,其性格、生活态度、生活环境不一样, 对于同一种言行的反应也不一样,对于一般的善意的玩笑 有时也会误认为侮辱其人格,损坏其名誉。对这样的名誉 感受进行保护,不仅不可能,更没有必要。第四,名誉权 的客体包括名誉感的观点,也不能解释法人的名誉权,法 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像自然人那样具有情感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法律所要保护的只能是名誉而不是名誉感。 如此,法律不保护名誉感,是否意味着受害人权益不 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我们认为,侮辱行为大都构成侵权 行为,并应受到法律制裁。但如果侮辱行为不构成对他人 名誉权的侵害,则此时对侮辱行为的制裁,并非是出于保 护名誉权的考虑,而是行为人致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由此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 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的认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 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 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法 律明文规定的有两种,而其他种类并未予以明确,对这一 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一, 侮辱行为 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贬低损害他人人 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一般可分为:暴力侮辱。 它是指对受害人使用强制性手段,使其人格、名誉受到伤 害。这里所说的暴力,不是指一般的殴打、伤害,而是指 损害他人人格的一种方式。例如当众打人耳光、向他人脸 上吐唾沫、强迫受害人做难堪出丑的动作等等。语言侮辱。 指对受害人施以粗鄙的语言损害其人人格、名誉。例如当 众辱骂或嘲讽受害人、使受害人当众出丑、难堪,对妇女 使用猥亵性的语言等。文字侮辱。指通过文字等表现形式 损害他人名誉,比如,在报刊上以发表文章等形式对受害 人进行侮辱。 第二, 诽谤行为。 所谓诽谤,指因过错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损 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行为的特点是捏造虚假事实并予 以传播,而且诽谤的成立必须有损害他人具体事实为前提。 构成诽谤应具备以下条件: 1, 事实纯属捏造。散布他人真实的事实,不构成诽 谤。 2, 捏造的事实一旦公开,足以损害他人的名誉。受 害人的名誉实际是否受到损害,不影响诽谤的成立。 3, 行为人对捏造的事实进行散布。散布指向受害人 以外的人公开,仅向受害人传述不构成诽谤。按照英国的 权威著作,即“公开一种错误和损害名誉的陈述,这种陈 述涉及另外一人。”而这另外一人就是受害人以外的任何 第三人,人数不限,既可以是特定的,也可以是不特定的 人。至于受害人是否在场,不影响行为的性质。不特定的 人,是指不局限与迫害人具有某种特殊关系的人,如路上 的行人,广场上的听众等。如果行为在公共场所实施,即 使不能确定具体的知晓人,也可以推定他人知晓,而不需 要指出具体知晓人。散布就是让第三人知晓,让公众知晓, 如一封信送达人给收信人本人的具有诽谤的内容,足以诋 毁该人名誉的信件,就不应视为诽谤,但如果送达不是信 件,而是具有诽谤内容的明信片,则构成诽谤。 第三, 其他的行为 侮辱和诽谤是两种典型的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实 践中以这两种方式侵害名誉权的情况较多。但是侵害名誉 权的行为方式不应仅限于侮辱和诽谤,其他方式也有可能 侵害名誉权。例如,假冒他人姓名实施违法行为或者不道 德行为,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报刊杂志的报道内容失实, 在一定情况下都会损害他人名誉,实质上都是侵害他人名 誉权的行为。这在司法解释中已经有所体现。最高人民法 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 干问题的意见第 140 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 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 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三、 名誉权与其他相关权利 在实践中,常常容易将名誉权与其他权利相混淆,给 责任认定带来麻烦,因此有必要对其作个比较。 1 名誉权与荣誉权 所谓荣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荣誉称号所享 有的不受他人非法侵害的权利。民法通则第 102 条规 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 的荣誉称号。”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主体所享有的荣誉权。 荣誉权在性质上究竟属于人格权还是身份权,对此有两种 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荣誉权是特殊的人格权,因为 获得荣誉实际上也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说荣誉 是一种特殊的名誉。既然名誉权属于人格权,那么荣誉权 也应属于人格权的范围。另一种观认为荣誉权不是人格权, 而是一种身份权。因为荣誉不是社会给予每个公民和法人 的社会评价,而是国家和社会组织等给予公民和法人特殊 的美名或称号。如:国家为了表彰公民对保卫祖国和社会 主义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授予其“战斗英雄”“劳动模范” 称号;某个社会组织根据某公民在某方面的卓越成就授予 其名誉称号。可见,荣誉权并非每个公民或法人都享有。 荣誉权的取得有赖于主体实施一定的行为,作出一定的成 绩,它不是公民与生俱来和法人成立后就依法享有的。因 此荣誉权不是主体所固有的始终为主体享有的人格权,而 是一种身份权。 由此可见,名誉权和荣誉权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 性质不同。荣誉权属于身份权,而名誉权属于 人格权。荣誉权只能由那些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和作 出贡献并获得荣誉称号的主体所享有,而名誉权是每个公 民和法人普遍享有的权利。因而名誉权是始终由主体享有, 具有专属性,一旦丧失名誉权,主体的独立人格也将难以 继续存在。荣誉权则不同,主体不享有荣誉权并不影响到 主体资格的存在与否。法律规定禁止非法剥夺公民和法人 荣誉称号,但如果主体的行为表明他人应当继续享有某种 荣誉称号,或违背了有关授予其荣誉称号的规定,则有关 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可依法剥夺其荣誉称号。此种剥夺尽 管导致主体对该项荣誉权的丧失,但并不否定该主体独立 人格的存在。 第二, 客体不同。荣誉权是对国家或社会组织授予某 个主体的荣誉称号所享有的权利。而名誉权则是主体对其 品行、能力等方面的良好社会评价所享有的权利。名誉与 荣誉称号具有一定联系,如获得某种荣誉称号,意味着主 体在某一方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而丧失某种荣誉称 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社会评价得以降低。从这个意 义上讲,荣誉是一种特殊的名誉。但应当看到荣誉毕竟与 名誉不同,名誉是对人格价值的全面评价、是社会公众的 评价,而不是某个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作出的评价;而荣 誉则是因国家机关或社会性组织对某一主体在某方面的成 绩或贡献作出评价,并授予该主体一定荣誉称号之后所产 生的。主体在某一方面作出一定成绩和贡献,即使未获得 一定的荣誉称号,也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并享有 良好的名誉。可见,荣誉与名誉还是有区别的。 第三, 取得的方式不同。荣誉权是主体依据法律的规 定,根据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并经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授 予以后才能取得的一种权利。例如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 组织条例第 13 条的规定,当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委员在工 作中做出一定的成绩,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一定的程序 授予其荣誉称号。荣誉权必须是主体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贡 献以后,依规定的程序被授予荣誉称号方可取得。而名誉 权则是法律规定每个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它是主体产生或 成立后应当享有的而不需要主体作出一定的行为即可取得 的权利。 2 名誉权与人格尊严 如前所述,行为人直接侮辱某人,但并未将侮辱的言 词和侮辱的行为向第三人传播,不构成对受害人的名誉权 的侵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对受害人的人格权不予保护。 我国宪法第 38 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 法通则第 101 条也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这 些都是保护公民其他人格权的依据。这里提到了人格尊严, 所谓人格尊严是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 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社会价 值的客观认识和评价。人格尊严基本上属于公民对自身人 格的客观认识和以自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公民主要的人 格权利,因此应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但是,是否应将它 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我国民法学者大多主张 人格尊严应包括在名誉权中,不应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而我国民法通则第 101 条也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 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 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该条实际上也将名誉权 和人格尊严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格权予以确认和保护。其理 由在于:第一,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内容和客体不完全相 同。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公民的 人格尊严,但侵害人格尊严的行为未必造成受害人社会评 价的降低,因此不能认为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第二,从 责任形式上看,在侵害公民人格尊严的情况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