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x_第1页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x_第2页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x_第3页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x_第4页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 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我国是一个农业 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 5 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 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 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根据 现有的土地承载力,加上加入 WTO 将造成农业就业机会进 一步减少等因素,我国农业仅有 1-2 亿从业人员就足够了, 剩下的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亟需转移。 根据人口学中“人口流动高位移规律“,劳动力的转移 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在目 前城乡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 动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据估计,每年进城打工的民工超过 了 8000 万。由于近年来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锐减,于是便 把外出打工作为增收的一条重要或主要途径,打工收入已 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湖北省 XX 市位于鄂西南部,总人口 40 万,农业人口 29 万,XX 年在外打工人数达到 35000 人,人平纯收入 8000 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经,今年计划再转移 5000 人。 笔者认为,这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举措。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 工程,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随着户籍制 度的改革和一系列不合理收费的取消,大多数城市已经降 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和创业比以前有了 较好的环境。但是,要真正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使他们由从事农业转为从事二三产业,还有很多具体的技 术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一、如何认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志是什么?或者说,如何来 认定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不再是农民?目前,民工的流动 基本上是自发的和无序的,在城市里还处于一种“漂泊“状 态。8000 万以上进城打工的农民,虽然从身份上初步有了“ 工人“或“市民“的性质,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是每年像侯鸟似 的往返于城乡之间,并没有把户口迁移到城市,也没有在 城里购买固定的住所,还不能说他们已经改变农民身份转 为城市人。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迁移,到目前 为止还没有真正实现,大多数民工的身份仍然是农民而不 是市民。 从流动方式和表现形态来看,目前民工的转移有四种 模式:一是离乡不离土,即自己在城市里打工,土地由家 中其他人或亲戚耕种;二是离土不离乡,即在本地从事非 农产业,土地出租或转让给别人经营;三是离土又离乡, 即完全放弃了土地经营,在城市里经商和居住;四是农闲 离乡,农忙回乡,即随季节出行,亦工亦农,属于两栖性 质。以上四种转移模式中,只有第三种割断了同土地的联 系,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转移;第二种由于从事非农产业, 可以说为转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其余二种由于没有放弃 农业,离真正的转移还有很大的距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标志,直观地说应该是:第一, 拥有一纸城市户口;第二,在城市里购买了住房并居住; 第三,脱离农业而从事非农产业。如果农民在进城打工的 同时,仍然占有着以土地为主的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就不 能算着真正的转移。户口、住房和就业,三者其实是相互 关联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就业。只有在城市里拥有 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并且有了稳定和较高的收入来源, 农民才能有足够的积累在城里买房,才能下决心放弃承包 地,义无返顾地把户口迁移到城市,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 彻底转变。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十分缓慢,未能 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就业 结构极不合理,农业人口仍然占到 70%左右,城市化水平不 仅远远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的平均水平。这样的就业结构不改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不能转移出来,现代化目标是决不可能实现的。按照 人口专家的预测,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人口高峰,如 果现在不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让这种局面继续扩展,到那时农村就业问题就会更严重, 回旋余地将比现在更小。因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大问 题,甚至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 一个大问题。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难以真正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重视。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家已经下决心 推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拆除城市面向农民高筑的户籍壁 垒,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针对民工在城 市就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要求各地采取措施,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计委和财 政部发出通知,取消所有面向民工的种种不合理收费;XX 市出台了“外地籍学龄儿童随父虽母自愿“的政策,为民工 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南京市决定给予外地民工“市民 待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将敞开大门,免费为民工提供中 介服务;广西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废除了“农转非“ 许可证制度,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其他大中 型城市,也都面向民工相继出台了类似的优惠政策或规定。 应该说以上一系列重大举措,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 城市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农民在城市里就业 和创业有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但是现在的问题是 ,当作为 市民最重要的标志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并没有出现民工 大量迁移户口、举家涌入城市的火爆局面,进城的民工依 然处于“漂泊“状态,并没有迅速地实现身份的转变。 笔者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民工在城市还没有达到较为固定的就业。 民工在城市里历来是以“临时工“的身份出现的,他们不像 下岗职工属于城市就业部门关注和安排的对像,而是一个 没有在册的“外来人“。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着 对民工的歧视,也由于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大多数人目 前还难以谋取固定的工作,打工时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有 签过。许多城市对使用民工至今还有各种限制,这些限制 也造成了民工就业范围的缩小,让他们不能和城市人享受 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例如 XX 市劳动局从 1996 年起每年都 发出通告,公布限制外来人员就业的行业和工种,1996 年 限制的行业和工种是 15 个,到 XX 年时陡然增加到 103 个。 另外,民工也没有被纳入城市就业培训范围,缺乏分享现 代化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机会,无法融入先进的生产力 系统中,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要谋取固定的工作,应该说比 大学毕业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 工作,只能走到哪算到哪地打短工,今天暂时有饭吃,明 天能不能找到工作没保障,民工便不会下决心把户口迁到 城里来,而是把农村作为在城里混不下去时的最后的退路。 虽然他们深深明白,农村的出路早已十分狭窄,但是如果 在城市里也无法挣到钱时,继续呆在农村守着几亩薄田过 日子,总还不至于会饿起肚子。 其次是因为还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足够的经济实力。稳 定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稳定的工作, 就不会取得稳定的收入,就不会有维持城市生活的经济来 源。由于大多数民工目前在城市里,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 干的最累、最脏和最苦的活,因而这些工作的报酬一般也 都十分微薄,还不能完全靠这一点收入,来维持整个家庭 在城市的基本生活。以前的一纸城镇户口附加了就业、教 育、医疗、住房等显性和隐形的福利,让城市人拥有傲视 农村人的莫大的资本,现在城镇户口的上述功能被渐渐剥 离,因而对农村人也就丧失了吸引力。如果没有没有较强 的经济后盾,即使拥有一纸城镇户口,又怎能在城市里站 得住脚呢?民工们不会看不到城市里的贫民,有的生活状 况比农民还要差。有一少部分素质较高、善于经商和理财 的农民,靠自己的智慧、良好的机遇、过硬的技能等等发 了财,因而具备了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条件,但是这对于大 多数农民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有 足够的经济基础。 再次,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给农民留下了一条方便的 退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既爱它给自 己提供了温饱,又恨它成为套在脖子上的枷锁。虽然像李 昌平所说的那样,“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但是,出于稳定人心而制定的承包地“三十年不变“的政策, 对农民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眼里,只要保住 农村户口,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就都能分到一份土 地,使他们感受到无论怎样贫困,总不至于一无所有。如 果把户口迁移到城市,万一站不住脚,或者有什么风吹草 动,就会连退路都没有了,那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结局。 由于有土地血肉一般的牵连,素来就十分现实的农民,大 多数人便一直怀有两手准备,进可以到城里去淘金,退可 以守着土地保温饱,成为既在城里想找到一份工作,又不 放弃土地使用权的双重就业者。 另外,心理上的自卑、观念上的守旧以及文化背景的 不同等等,也是民工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原因。 由于几十年的人为隔离以及农民自身的不足,长期以来城 市人普遍对农民怀有傲慢和偏见,民工因为常常因为受到 排挤和刁难,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对城市怀有 一定的戒备以至恐惧心理。在许多打工的农民看来,城市 是城里人的城市,而他们像卑贱的草一样只能把根扎在乡 下,他们比较依恋祖祖辈辈厮守着的农村,如果没有战乱、 饥荒和其他重大的原因,一般是不会轻易离开故土的。如 果不是时下农业生产出路过于狭窄,使增收成为十分迫切 的问题,他们不会顶着很大的压力到城市去打工,去承受 城里人有意无意的鄙视和怠慢。城乡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也是相当多的农民安于 厮守故土,而不愿迁移到城市的的原因之一。 可见,即使把城市户口完全放开,取消一系列不合理 收费,为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等等,仍然不能有效地 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种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性问 题实在令人深思。 三、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 万分迫切的。为了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不断减少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除了大力推行户籍 制度改革、让城市继续为民工进城打工提供良好的环境之 外,还需要不断加大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力度和广度,出台 一些实际性的办法和措施。 一是国家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转移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极端重要性,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项 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针对目 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的实际,应该制定中长期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 开展这项工作。如果国家不采取主动和有力的措施,像目 前这样只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和无序地转移,不仅会延 误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机会,而且还会使“三农“问 题更加复杂,难以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宏伟目标。 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该出台有关规定,要求城市 就业主管部门把民工纳入劳动力就业管理和培训范围,与 城市下岗职工享受平等的机会和待遇。特别是要鼓励城市 企业和民工签订中长期劳动合同,享受和城市下岗职工再 就业同等地机会和待遇,使民工能够达到比较稳定的就业。 企业也应该随着不断深化改革,建立规范的具有长远眼光 的用工制度,把吸纳优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发展和壮 大企业的基本策略,以适当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来稳定 人心,培养民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奉献精神。 三是农村基层政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调整工作职能, 把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 务,常抓不懈。要改变长期以来单纯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 思路,尽快建立能够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的中介 组织,鼓励、引导和动员有条件的农民脱离农业去从事二 三产业,特别是促使他们走出农村向城市发展。国家应该 根据形势的发展适当改变或调整现行土的政策,鼓励和动 员已经不再把农业作为主业的农民,把家庭已经承包的土 地交回来,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民 向农村回流。 四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 市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为民工开拓广阔的生活和生 产空间,并且出台能够吸引农民到城市办实体搞企业的优 惠政策。应该在重视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投资优 先建设中小型城市,一方面提高中小型城市大量吸纳劳动 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大城市目前面临的巨大压 力。城市社区建设应该把安排民工生活纳入考虑之列,大 量建设可以向民工提供的低价住房,完全取消向民工收取 的一切不合理费用,可以考虑有条件地为民工办取社会劳 动保险和其他福利,把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生活困难民 工列入城市社会救济范围,为他们在城市安居乐业解决后 顾之忧。 五是继续加大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地提高农 民收入,不断壮大农民的财富积累,积蓄向城市转移的经 济实力。在目前农业税占总税收不超过 5、每年仅有 300 多亿元的情况下,国家应该考虑采纳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议, 完全给农民免除农业税,或象征性地收取很少一部分,作 为农民向国家体现应尽的义务,促使农业产生较大的剩余 和积累。在目前乡镇机构改革把干部人数精简 20的基础 上,今后应该进一步压缩乡镇机构和干部的编制,禁绝乡 镇机构和干部人数再度出现反弹性膨胀,减少和避免向农 民转嫁政府运作的成本。国家财政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