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增产增收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 一、完整的土地权益。它包括三个方面即均衡的承包权稳 定的利益权和完全的收益权在目前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和承 包地分配机会不均衡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农村常 住人口的土地承包权和承包地的落到实处,并真正成为农 民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大多数农民首先关注的问题。绝 大部分农民对于国家的农村土地家庭经营承包三十年不变 的政策都已十分清楚,并充满信心。但问题是: 如何能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或有其承包权,即同区域 的所有农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权何时并且如何得到真正的落 实,也就是均衡承包权的落实问题。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 体的二十多年农村改革中,只有第一次土地承包是真正做 到按人配地。即只要是当时的农村常住人口,都享有该村 按统一标准分得承包土地的权利,土地也第一次成为农民 生存和致富的依托和希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随之得到 了空前的发挥,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困惑中国农民千百年 的温饱问题。大多数农民开始摆脱贫穷,丰衣足食成为大 多数农民为之追求的梦想和看得见的现实,土地成为农民 养家活口和发家致富的最重手段。但由于农业结构的单一 和受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市场的制约,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下 降,农产品总量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呈现相对过剩的状态, 农业比较效益的开始下滑。加之农民负担的大幅度上扬, 土地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收益,相反成为农民致富的羁绊。 土地也由希望变成包袱,农户为急于甩掉承包的农村土地, 在私下转让过程中,既无文字依据,也无转让期限,更无 收回约定。跨田垸种地,跨乡村包田成为常态,由此出现 账实不符的现状。土地面积的多少,承包户主的易主给谁? 许多村干部都不一定十分清楚。大面积的土地抛荒,成为 各级政府和乡村干部的一块心病。而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后期的农村土地的二轮延包,也由于土地的贬值,而流 于形式。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三农问题的日渐引人瞩目, 以及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的不断加 大,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回升土地又再次成为农民关注的 焦点。但由于土地二轮延包的走过场和转包过程中的不规 范,给现在的农村土地冲突埋下了重大隐患的同时,使原 有的农村土地均衡承包的方式被打破。面对众多私下转包 承包地多年,或因土地抛荒已由村统一发包出去多年,又 重新要求返回原有承包土地的农民;面对众多由于种种原 因,在第一农村土地承包和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时没有享 受到应有承包权,而根据现行政策要求重新确定土地承包 权的农户;面对众多在农业效益低下,种田负担最重,同 时花了大量的改造资金而现在不愿退回和退回可以,但要 求损失赔偿的农户;如何将他们的祈求落到实处对乡村干 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面对已经形成多年的土地承包格局, 在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重新丈量农村土地,不容许重新调 整农村土地,而村级又没有多少机动地的前提下,如按政 策重新确权、确地,但地土地从何而来?若强行收回,一 是在已缺乏行政强制力的今天是更本行不通的,而且现在 承包的农户也不同意;二是提前毁约,法律责任谁负?在 村级资金积累几乎为零的今天,毁约金谁出?若不执行国 家现行的农村确权、确地的政策,农民要上访,各级政府 的正常工作秩序要被打破。因此,各级政府如何处理好这 些方面的矛盾,说到底政府如何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是当今农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迅速有效地遏制农村土地存量急剧下降的趋势。 即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如何得到切实地保护,也就是 如何使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稳定的收入来源的问题。因为 如果没有土地做支撑,其他的就无从谈起。目前农民对农 村土地权益问题的关注,不仅表现在现在土地承包权的问 题,而却还十分关注农村土地存量正在呈逐年递减趋势的 问题。农村土地存量的减少,既有自然因素,如沙漠化、 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造成土壤地力下降的非人为因素和 农村土地无节制开发等人为因素。其中,农村土地的无计 划、不规范开发,是导致农村土地存量逐年减少的主要原 因。主要表现在:乡村干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贪大 求洋,部分农户的盲目攀比和模仿心态,导致农村土地的 有效使用率的不断降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 改善农作物布局,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 益和农民增收的潜力。但由于调整时缺乏客观性,规划时 缺乏科学性,实施时缺乏合理性,往往一个农业模式和农 业品种的出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观念,使一件本 来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的好事,变为大多数农民所很难苟 同的带有强制性的过激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雷同模式。不仅 没有给农民带来预期的收入,反而因农业模式的千篇一律 和农产品结构的雷同,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农 产品的积压。既影响了农民的当年增收,也因农民为利益 的受损而讨说法,给地方政府的信用、威性和正常的工作 秩序带来了影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某县市的部 分乡镇见珍珠、甲鱼、河蟹等水产养殖很有赚头,于是纷 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量的精产粮田改为鱼池, 一时间有基础、有技术、有水源条件的乡镇是尽量扩大水 产面积;缺技术、缺水源的乡镇是想办法,创造条件搞开 发。于是一个个珍珠村、甲鱼、河蟹镇等特色养殖和四大 家鱼等常规养殖的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了,使 粮食面积和其他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面积在短时 间内锐减,其最终结果是,粮食出现供给危机,水产效益 也因面积的无限扩大,导致产品的大量积压和经济效益的 急剧下滑。由乡村集中调整的,乡村干部常常会受农户的 怨恨与谩骂;由农户自作主张调整的,就要受到老婆、家 人的埋怨。如有一个乡镇,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有 55%的 基本农田被开挖成鱼池,其中有 3 个村鱼池开挖面积达 70% 以上。使原本很有经济效益的特色水产养殖,因产量的剧 增,带来价格的急剧下滑;因面积的扩大,导致种苗、技 术人员工资等投资成本的急剧上涨。原几倍,甚至几十倍 于农作物效益的特色水产养殖,一下子的垮了下来,其比 较效益甚至还不敌于常规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巨大的前 期投资,使很多农户由此背上了巨大的债务包袱。若重新 恢复原貌改种其他作物,又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投入,对 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户更是难上加难。从此,许多家庭的 经济状况也就一蹶不振而限于贫困。因此,如何科学的开 发和利用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仍是农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次,工业化、城镇化、交 通便利化等方面的建设,使非农业用地量急剧增加,大量 的农用土地被逐步蚕食掉,农民的土地权益时常受到不法 侵害。中国的农村和农业,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为中国 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做出牺牲。尤其是农村的土地,虽然法 律规定为农村集体所有,为农民共同的财产。而然现实情 况却相反,农村土地成为一块人人都想要,人人都能拿走 肥肉,肆意侵蚀,任意宰割,无偿占有。特别是随着城镇 规模的日益扩大,工商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批批开发区 的出现,一个个科技城的崛起,一座座高级娱乐场所的开 业,大面积的农村土地在相互勾结,相互使诈,强权与腐 败中被低价甚至无偿的占用,使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受到不 法侵占。低廉的补偿和再就业的困惑,使大批的农民被迫 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养的地方。农民的合法土地收益权, 被官僚、地痞、不法奸商和部分贪婪的的乡村干部相互勾 结所剥夺。其三,基层地方政府职能的虚化,农村土地产 权所有者界定的模糊,导致土地管理上的失控。农民私下 的乱挖、乱占,已成为农村土地存量急剧下降的新问题。 随着乡镇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原有的管理方式被打破, 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和权威已随着农村经济的瓦解而消亡, 过去农村土地管理上的乡镇政府、乡镇土管所、村级组织 三级联动的管理方式也随之不复存。现在在土地的管理上, 是乡镇政府被动管,乡镇土管理部门无力管,村干部无权 管,导致农村土地所有的虚位权,监督使用权的失控。农 民承包的土地,成为农民随意处置的私有财产。一块块基 本农田上,建立起了一座座私宅、经销点、加工厂、畜禽 栏舍。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和省道、国道的公路两侧的基本 农村的圈占和改作它用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它不仅带来了 农村基本农田面积的大量减少,而且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 坏程度也很大。同时,因房舍的空置率很高,既影响了土 地的效益,也因很难恢复原状改为基本农田,造成了农村 土地的大量闲置。所以,这种危害甚至要超过工业用地和 城镇建设用地,它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严重性至今仍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 重视,甚至是农村土地监察和管理上的死角。农民何时才 能从农村土地中真正获得土地的增值价值。即农民拥有的 土地承包权的权益如何得到全面保证,也就是农民所拥有 的承包土地的收益,不仅体现在土地耕种上取得的效益, 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土地流通中的增值。只有取得了土地 耕种上的效益和土地流通中的增值,农民才真正拥有承包 土地的完全收益权。农民在其土地的承包权和承包的土地 一旦得到确认以后,农民已开始关注的是如何从土地中获 得最大利润。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收益权和剩余产 品的处置权不在农民手中,农民并不在意土地的收益状况。 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收益 的处置权,农民也开始关注自己承包地的价值与增值。起 初农民只是关注土地的常规价值,即如何从农业收入中获 取土地价值。而随着农村土地存量的减少和农业效益不稳 定,以及农业效益已接近最大化的现实状况,导致农村土 地的多形式流转的出现。这种土地流转的出现,让农民把 增收的希望,从单纯的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上,转向通过 土地的多形式流转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效益。但目前,由于 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为一 种流通手段上市,进行转让、抵押、入股、租赁、拍卖。 所以,现在的这种土地流转,一般都只限于少部分机动地 和低产田的私下不规范流动。这种流动,既很难体现土地 的增值效益,也破坏了土地的运作机制。 因此,如何尽快建立健全新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全 面规范和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使农村土地真正成为 农民增收的稳定收入来源,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所关注的 十大热点问题之一。 二、农业生产条件的使用。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农田水 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硬件设施和政策、技术、 信息、资金等软件设施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使用的好坏, 是影响农民是否增产增收的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 生产设施条件的使用不仅表现在存量和增量的不适应,而 且还表现在规模、数量和布局与现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体 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不适应。 首先是数量不足,并多带病运行。这些硬件基础设施 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带病运行已成为农业硬 件设施的通病。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业设施的 投入,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高等级公 路建设和工业电网的建设上,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基础硬件 设施上的投入并不多。而且往往由于地方配套资金的不能 及时到位,半拉子工程比比皆是。因此,总量不足和运行 状况不佳,是现行农业生产基础硬件设施中最大的问题。 其次,是规模和布局不合理。现行的硬件设施大都以 大集体时土地集中统一耕种为前提设计的,与现行土地分 快耕种,家庭经营的方式及不相适应。如:农田水利设施 中的泵涵闸,不是因流量太大,农民使用成本太高而被闲 置,就是布点太远,田块的隔串,引发过水矛盾和水费计 算的矛盾。再如:道路设施,过去人员和产品统一出行, 一村民小组一条路,一田垸一条路即可。而现在以家庭为 生产经营单位,过去的道理交通布局显然不能适应,导致 农产品不能及时运出。既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积压,又因 农产品的实效性和保鲜性,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 三,现存农业生产条件的功能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突出表现在,面对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全球化大市场的矛 盾。(1)缺乏完善的农产品交易的中介组织。由于缺乏完善 的农产品交易的中介组织,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在交易中总 是处于弱势地位。而他们大多数面对的都是一些临时性的 中间贩子,他们既没有固定的信息渠道,也很少守信用操 守。当农产品俏销时,他们一方面散步多种矛盾的信息, 另一方面故意哄抬物价让,一些信息不灵的农户处于观望 之中而错过了最佳销售期。当农产品滞销时,他们则故意 压级压价,使一些农户的农产品不是积压乱掉,就是低成 本抛售,甚至血本无归,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了农民的增收。(2)缺乏规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过去, 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绝大多数依靠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供销 社等国有企业来收购,虽然一段时间里出现过压级压价和 打白条现象,但总体来讲是规范的和守信用的。随着粮食、 棉花、供销等国有农产品收购企业的改制,这些部门从收 购主渠道中退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良莠不齐的各种民间 中介组织。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约束机制和强制性的监督 管理,强买强卖,压级压价,坑蒙拐骗现象比比皆是,使 农民总处于无奈与怨恨之中。同时,由于大多数地方缺乏 规范、便利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得农民 生产的农产品无法在最短的时间,流经最少的环节,化费 最低的成本销售出去,而是因环节梗阻,不是被中间贩子 的层层盘剥,利润所剩无几,就是因仓储和保鲜问题,而 腐乱变质,使大量的农产品被白白的乱掉。(3)缺乏准确的 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信息。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信息经济信息, 就是时间效益,时间就是金钱。而目前农民最缺乏的就是 获取正确信息的渠道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既是农民自身 文化程度不高所限,也是农村缺乏传播信息的平台和分析 处理信息的公共服务所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 上是因乡镇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公共服务的脱节所造成 的。 因此,如何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面对以家 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建立小型、多点、分散、网状、灵 活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布局与结构,是当前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的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农田水利、电力、交 通和农产品交易的市场体系建设,更是农民增产增收所关 注的热点问题。 三、农产品价格的不波动。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民增 产增收的关键指标,它的走向和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农 民当年的收成好坏和来年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是农民 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首先农产品价格的走向,直接影响着农村产业结构的 调整,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农村改革开 放以来,农产品价格出现过三次比较大的波动,给农业生 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是 1984 年出现的卖粮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主体的农村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从 1982 年开始,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粮食 产量从农村改革初期的不足 6000 亿斤,在不到三年时间超 过 8000 亿斤,以上一下子解决了困扰中国上千年以来难以 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的短期剧增, 使农产品供给一下子出现供大于求的过剩状态,首次出现 了农民所说的卖粮难的问题,导致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 价格开始下降,农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农产品价格波动, 对农民收入和生产模式的直接影响。因为,在人民公社时 期,农民没有直接参与农村经济收入的原始分配过程,一 切都是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说了算,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农 产品的处置权和知情权。从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好坏,与 农民利益也只是间接的关系,农民也很少去关注。而家庭 承包经营,打破了社队干部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垄断权,农 业经营状态的好坏所带来的影响,也由过去的间接关系, 变为直接影响,农民开始更多地关注农产品价格的走向问 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因此,随着 1984 年以粮食为 主的大宗农产品的过剩的出现,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农 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农民开始了有生产自主权后 的第一次农业结构的调整。以棉花、麻、类油类等为主体 的经济作物的面积开始大幅度的增加,粮食面积开始下降。 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多、工、副业的兴起,农 村产业结构也出现第一次划时代的调整。农业生产再也不 是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来源的唯一选择,农民开始摆脱对 农村集体和土地的人身依附。第二次 1992 年的农业效益的 滑坡。从 1990 年开始,在这一期间粮食过剩问题,不仅没 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国 内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棉花、麻类等经济类的农产品也 因出现滞销而大量的积压,价格急剧下滑,以粮食、棉花 为主体的大宗农产品全面出现销售艰难期。压级压价, “打白条”,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个体工 商业经济开始取代农业经济,成为人民致富的梦想和手段。 第三次 1997 年开始的农业经济大萧条期。农产价格的持续 走低,农民收入的连连 7 年下挫,加之乡镇企业的关、停、 并、转带来的效益滑坡,以及农民负担的年年加码,农民 不堪重负,纷纷离家出走,导致农田面积大量抛荒和农民 工的出现,农村产业结构再一次进行了调整。 其次,农产品价格的走向,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产品品 种的选择,从而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这一问题在上世纪 九十年代显得尤为突出,现在虽然有所改观,但仍不能掉 轻心。因为中国是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 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的大事,而农产品价格的走向,特别 是主要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走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农 民的观念是最现实的,什么样的农产品值钱,农民就会马 上耕种什么,如果这种农产品一旦降价,他们也会马上改 种其他作物。加之现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村体 制。使家庭成为农村经营活动的基本生产单位,农民有了 生产的自主权,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的强制性约束已失去原有的效能。种什么?种多少?怎样 种?都是农民自己说了算。在这种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的 杠杆作用就明显的凸显出来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开始,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低迷和粮食销售中的“打白条” 的现象的出现,导致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急剧 下降,有资料显示:1998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 51229.5 万 吨,后来连续三年下降到 XX 年降到 45262.0 万吨,XX 年比 1998 年总量减少 5967.5 万吨;粮食种植面积 1998 年为 11378.7 万公顷下降到 XX 年的 10390 万公顷。其后粮食面 积和总产量继续下降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XX 年粮食种植面积为 155836.5 万亩,总产量为 9141.20 亿斤, 但 XX 年粮食种植面积却为 149115.15 万亩,总产量为 8613.88 亿斤,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减少 6721.35 万亩和 527.32 亿斤。加之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水产、畜禽、养殖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在农业产业链中不 断加大,非口粮粮食的加工需求量呈上升趋势,致使粮食 的总需求量不断扩大,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其三、农产品价格的走向,直接农民生产积极性,从 而影响到农业的基础地位。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前期 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低价位徘徊,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种田 积极性,致使大量的农田面积抛荒,大批有知识的青壮年 农村劳动力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土地,剩下的只是一些老弱 病残者看守这收入微薄的田块。农业因再次成为弱质产业, 而敲响了农业基础地位的警钟,三农问题也由此成为引人 注目的话题。 因此,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地方政府如何引 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农产品销售市 场的价格预警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因市场价格的波动带 来农民收入增长不确定的风险,也是农民增产增收中所关 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四、农资产品安全。包括农资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产 品价格风险。目前市场上农资产品安全问题是农民最关注 的问题之一,假冒品牌、假冒性能、假冒价格和假冒专卖 已成为以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为主的农用生产资料 的泛滥最严重的四假问题。因此,如何防范和切实解决好 四假问题,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目前 的农用生产资料的安全现状,不仅表现在四假问题突出, 而且还表现在这一问题尚未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过去农民所需的农用生产资料,大多数来自与乡镇农业技 术推广站和供销合作社。在这里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不 仅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专门的农业技术咨询人员,帮助 农民讲解所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的品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既节省成本(包括价格和时间),又能放心使用(有政府信用 做后盾),出现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和合理赔偿,加上政 府的督办和工商部门的多环节严查,农资产品的四假问题 控制的较好。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两年开始 的农业税费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原有的农资市场的乡村管 理体系被打乱,而新的运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农资产品 管理上的失控,使农资产品安全问题成为农民最疼的事之 一。 首先,缺乏约束机制的农资市场的放开,是农资产品 安全的最大隐患。突出表现在:假品牌、假性能、假专卖 等三假问题猖獗。其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网的 解散和农资产品的市场管理不力而造成的。随着乡镇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和乡镇职能部门的职能转换, 原有的管理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多半被废止或弱化, 而新的管理方式和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这样就出现了管理 上的真空,也给农资安全带来了管理上的漏洞。现在,农 资市场的管理现实是地方政府无权,因为按照行政许可法 的规定,乡镇干部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执法权,因此无权 干预市场经营活动。应该说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规范干 部行为,防止滥用职权,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矫枉 过正的做法,也束缚了干部的手脚。在目前市场经济运行 规则尚不规范的前提下,人们的法律意识尚未建全的今天, 在执法过程中,过分依赖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效能恐怕会 适得其反。加上目前的乡镇机构改革,打破了原来的工作 方式,许多乡镇干部从忙绿而繁杂事务中沉寂下来,面对 新形势,一下子还很找到新的工作定位,对于许多急需解 决的问题,乡镇干部无法干,不敢干,也不愿干。消极观 望,被动等待就,成了现在乡镇干部的新景观。而市场管 理的职能部门,虽然有执法权,但中国是一个人治观念统 治数千年的国度,人们习惯于过去的皇权和现在的行政命 令的压力,依法办事在一些人的心中,仍让是一件遥不可 期的事,法制效能与皇权威严在今天的社会还无法等同。 何况在经济利益与部门行为挂钩的今天,部分单位和个人 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利用手中的职权,获取更多的经济效 益,来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和保证本单位的运转。 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去考虑其应该的服务职能。况且, 或许,还可能有部分心术不正的人,希望乱中牟利,也很 难说。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管理的缺位就可想而知。当 然这种现象并非那一部门所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 象。而我们许多的设在乡镇的市场管理的职能部门,都是 县市主管部门的延伸单位,乡镇政府无权管理和直接调动, 面对农民反映的农资市场的安全问题,乡镇政府要么是花 钱,或凭关系,请这些职能部门来管,要么是凭良心,去 做一些明知没有作用的协调,或只能是摇头叹息而已。而 农民大多也是在一阵忿怨和无奈中认栽。农业技术推广部 门也由于转制和资金的缺乏,处于瘫痪状态,更无力无心 去管。因此农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影响农民增产增收 的大问题,并长期悬在农民的头上。其次,是农资产品龙 珠混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农资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日益 翻新。加上现在各种传媒的广告宣传,使农民眼花缭乱, 不知谁真?谁假?同一种性的产品有上百个生产厂家,上 百个商标名称,销售价格也各不相同,因此,参杂使假现 象层出不穷。农民花钱购买的一些农资产品,不仅无法达 到预期效果,而且有时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农害。如前年 讲得沸沸扬扬的假农药事件就是典型例证。一农妇因家庭 纠纷,一气之下喝下了大半瓶标有剧毒的农药。当时,吓 坏了全家,认为她必死无疑。但到村卫生所洗一下胃,就 很快没事,参假农药对这农妇虽然是一件幸事,但化二十 多元钱买到的假农药不仅浪费了农民的血汗钱,而且还影 响了农作物的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其三,农产品 品经销商素质良莠不分。由于现在的农资产品销售缺乏严 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一是城镇打着农资产品经销的机 构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学术机构也打着农业科研的幌子, 推销假冒农资产品,其影响更坏,欺骗性、破坏性更大。 调查中发现:在 XX 年,由一个乡镇的三个村,就因购买了 某省科研所推荐的所谓的高产防虫的棉花品种,而给这些 农户当年带来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因为这种棉花品种不仅 种子要比一般的种子贵 23 倍,而且并没有明显的防虫效 果,相反因产量还低于同类其他品种的产量,使农民大呼 上当,当年这些农户亩平减产四成以上,户平减收 1500 元 以上。而且这些农户因当时购买时,既没有经过当地政府 和农技部门的鉴定,也没有购买的文字合同,结果是索赔 无门,只好自认倒霉。后来调查发现,这是一家早已经和 该省某科研机构脱钩的皮包公司。待农民索赔时早已人去 楼空,而且受骗的还不只是这个乡镇的三个村,还有其他 县市的不少乡镇。二是农村农资产品经销市场也不容乐观。 目前,农资农村的农资产品经销商是遍地开花,这虽方便 农民就近购买,但更多的是会带来农资产品安全上的隐患。 在农村,现有的农资产品经销商中,既有原乡镇农技推广 站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占 15%;也有非专业但懂农 业技术的人员,占 30%;而更多的是见卖农用生产资料有 利可图,而市场准入又不严格的半懂,甚至是对农业技术 完全不了解的个体经销户,占 40%;其他占 15%。而这 40% 的个体经销户,因缺乏农资产品营销的专业知识,所以对 前来购买的农户一般无法解释农资产品的性能。只是因为 他们离农户近,农资价格相对较低,有时又可赊销,因此 销量较大。正是这种大销量,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巨大的危 害。突出表现在假冒商标的产品较多。即使是非假冒的产 品,也多是有效成份的含量或剂量严重不足,而导致使用 量的成倍增加,从增加使用成本。同时,由于现在同名不 同性能的的农资产品很多(主要是仿冒产品),同效能不同 产地的农资品种也不少,因缺乏对农业生产和防治技术的 了解,个体经销户既不了解,无法向农户解释、推荐,导 致农户购药时不是相互模仿,就是该用的没有用,不该用 的滥用,既增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也造成了不该有的农业 损失。如有一农户,到一家个体农药经销户去买芝麻田里 的除草剂,由于该个体农药经销户不知该除草剂会对棉花 作物造成药害,在卖时没有向买药的农户讲清楚,致使在 给芝麻田除草时,由于是站在上风口施药,而下风口正是 另外一家的一片棉花田,导致大面积的棉花作物枯死,两 家由此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治安案件。 其次,是农资产品的价格风险问题。农资产品的价格 风险在农民的农资产品安全防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 农资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投资成本,最终影 响到农收收入的增减。而持续上涨的农资产品价格问题, 也成为继农民负担过重和农产品价格走势之后,最关注的 热点问题。目前农资产品上涨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已吞噬 了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调查发现:现在 市场上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和农机具等基本农用生 产资料的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种子和农药价格与去年同期 相比上涨 12 成,化肥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过去一套肥(一 百斤磷肥,一百斤碳铵)150 元左右,而现在买到了 280 元 左右,上涨 100 多元;尿素由去年的每吨 2100 元上涨到 2480 元,上涨 380 元;钾肥也由去年的每吨 2050 元上涨到 2450 元上涨 400 元;复合肥由去年的每吨 XX 元上涨到 2300 元,上涨 300 元。农民按每亩投放磷肥、碳胺各一百 斤,尿素 80 斤,钾肥 40 斤计算,今年每亩仅化肥一项要 多投入资金 280300 元,还不算其他农资产品的涨价。另 外,虽说国家加大了农户购买农机具的补贴资金,由于它 有一个限制条件,即每户的粮食种植面积不得少于 50 亩, 这对大多数人均面积不足 1.5 亩,户平不到 10 亩的农民来 讲,很难享受到国家的这项优惠政策。造成农资产品大幅 度上扬的原因,既有原材料涨价的因素,也有因市场管理上 的严重缺位,包括政府价格干预和市场职能部门的管理不到 位以及现有国家补贴方式上的漏洞等因素。 五、农业技术的使用。农业技术问题,不仅表现在现 有农业技术对农民增产增收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的国家, 而且还表现在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上的不足,以 及常规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上的不到,和与现行农村经营体 制不匹配。 首先,表现在农业实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储备的不足。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现有农业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出发点的 先天不足造成的,是与我国过去的长期的农产品供给的短 缺有关。过去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储备多以提高农作物单产, 增加农产品总量为前提,单一的以增产为目的农作物品种 的种植和改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在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 的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和种性也随之发生异变。在农产品 供给短缺的时代,这种技术的出现,也许起到了缓解农产 品供需矛盾带来的压力。但也为今天的农业增产不增收, 埋下了隐患。因为,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 的品质代价换来的。在农产品总量全面过剩和人们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是仅仅 限于饱肚子的问题,人们更多的考虑的是有营养、多样化、 专业化和优质化的农产品需求。这就需要农业技术,由原 来的提高农产品产量为目的产量技术,向提高农产品品质 的品质技术转化;由常规技术,向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转 化;由生产型技术,向加工型技术转化。这既是现代农业 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客观需要。 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常规技术产量技术仍然是当前农 业技术的主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因高耗费、低品质、 缺营养而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农民的增收。 其次,技术推广力度的日渐势微。面对残存的现行农 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对即使是常规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也显得无能为力。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问题上,从 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主要 依赖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支撑点的农业技术推广 网络。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县市,还是乡村都有专门的农 业技术科研和推广机构,以及专职或兼职的农业技术员队 伍。如县市有农工部、农业局、农科所,乡镇有农办、农 业技术推广站,村组有农技员。从农业技术的研发、试验 到人员的培训、推广,都有专门的程序和渠道。同时,在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由乡镇牵头,对上接 受县市农业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对下组织乡村干 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 包括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与选育,栽培,伺养与管理,病虫 害的防治等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农民在常规技术的使用上 根本不用担心。而现在,随着国家对农业资金投入重点上 的转向和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从县市到乡镇到村组,用 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资金日渐减少。资金的缺 乏,首先使县市农技部门的功能发生转变,对农业技术的 服务开始有无偿变为有偿,由专营变为兼营,有的甚至打 的是农业管理部门旗号,行的是非农业,或私人合伙盈利 的勾当。其次,是转嫁服务职能。很多本应由县市承担的 责任,现在全部下放到乡镇。但在下放中,给事不给权, 还美其名曰下放管理权限有利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要求。 其实质上是因资金不足,而推卸管理责任!而乡村,在农 业税费改革以后,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农业技术部门 的改制,使乡镇干部的管理职能和农技部门的服务方式发 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是乡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 化,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由过去在农业技术管理上的一杆子 插倒田头,时时管到,事事管到,变成放任自流。现在在 村子和田头再也很难看到我们的管农业的乡村干部和农技 人员。这一现象的出现,倒不是乡村干部人人不愿去,而 是现行的流行说法是:农民什么都会干,乡村干部去了不 是添乱,就是吃喝,增加农民负担。同时,现在的价值取 向的和对干部的要求,也不再强调乡镇干部必须下村指导 农业生产。其次,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管理的方式发生 了变化。过去乡镇农技站有国家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的政 策扶持,资金来源不用发愁,因此他们专心服务农业,方 便农民。而现在转制以后,由于配套政策的不到位,使他 们成为经营实体,靠收服务费过日子。所以,现在是给钱 就办事,不给钱就不办事。谁给钱,就给谁办事。现在大 多数地方的乡村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大都名存实亡,而其中 受损失最大的是农民。因为农民早已已习惯了乡村干部和 农业技术员的现场指导。 其三,现行的农业技术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生产经营 体制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是农民对农业技术问 题的最大期望。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家庭成为主要 的生产单位,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应围绕这一新特点来 展开。特别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实用农业技术开发和 使用上,要有新的突破。如农民渴求的节水灌溉技术、小 型农用机械及使用技术、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生化技术等。 节水灌溉技术、小型农机具和生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 农民的农业生产从繁重体力劳动、低水平的传统耕作方式、 高耗费的生产投入中解脱出来。既有利于农民节约生产成 本,降低生产费,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从而达 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是农民当前增收最热切盼望解决的 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和网络体系的资金投入,理顺 农业技术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加大适应当前农村生产经营 体制下的农村实用新技术的开发研制与使用的力度,是解 决农民增收的又一重大举措。 六、农业风险。农业风险包括农业的自然风险、农业 的市场风险和农业的防范风险三个方面。 自然风险。主要是由于气候、水文和地质变化,所引 发的农业风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风险问题一直 伴随着中国农业的发生与发展。首先是客观条件决定了农 业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由于中国农业地域分布广阔,经纬 跨度较大,因此,地质、气候、水文的差异与变化较大。 正是这种差异与变化,带来了农业的效益差异与波动。其 中,水灾、旱灾、冰雪、风灾和病虫害是构成农业自然风 险的五大威胁。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平均 每年水灾面积为 2.25 亿亩,仅 XX 年为 3.05 亿亩;旱灾面 积为 4.12 亿亩,仅 XX 年为 3.73 亿亩。而冰雪、风暴和蝗 虫等灾害对农业的侵袭也是致命的,每年给农民造成的损 失屡见报端。其次,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备是农业风险难 以驾驭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落后,这是 近 20 年来水灾和旱灾成灾面积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有资 料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成灾率为 34.6%,八十年代平 均成灾率上升为 49.1%,而进入九十年代平均成灾率超过 50%。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因年久失 修功能老化而带病运行。即使是在正常年景也很难保障农 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灾害年景。因此,现有农田水利 设施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是制约农业增产增收的最大障碍。 二是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的不完善。尽管现在国家在 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已非常发达和成熟,但正真用于农 业生产服务,用于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专业技术还不是 很多,或者说还没有被农业和农民所认知和利用。如在气 候的预测上,虽然天上有多颗风云卫星,地下有不少接收 站,由于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农民急需这方面信息 的地区,往往因多种原因上而无法享受的这种科学发达带 来的好处,而仍受至于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三是农业风 险防御网络的不健全。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农村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所产生的后果。现在, 人们更多地开始怀念农业生产大集体时代的那种农业风险 防范方面的服务。在大集体时代,生产队有专门的农业技 术指导员,大队有专门分管农业风险防御的生产大队长, 公社更有一整套组织齐备的农业风险防灾减灾的体系。从 气象预测、病虫害测报,到组织人力、物力、资金、技术 等方面分工明晰,组织到位。正是这一种多层次、立体式 的防御体系,才使的当时的农业风险,在农业科学技术并 未有现在发达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损失能降到最低。而进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由集体经营向家庭承 包经营的转变,农村集体服务功能日渐淡化。同时,由于 农村集体积累的减少和国家农村投资重点的转移,造成农 业风险防灾、减灾方面的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原有的服 务网络和技术人员队伍,不是被迫解散,就是空有其名, 难行其责,甚至打者服务农业的旗号,干谋取私利的勾当, 导致涝灾、旱灾和病虫灾害的肆虐农业风险有增大的趋势。 农业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 产品及农资产品的价格因素。这种风险的存在,首先表现 在农产品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现存的农产品大 多数是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特定条件下的结果,因此,无论 是农产品的产业结构,还使农产品的种性、品质与人们的 现实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一是表现在农产 品结构和品种的区域性雷同。导致这种雷同的主要原因是 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使家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农产 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大多比较小,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力,多数农户因经济实力 较弱,生产技术较低,生产手段较原始且市场信息相对闭 塞,于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是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原 地踏步,而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就是在乡村盲目的模式推 广和面积的扩张下,出现结构性的过剩和产品的积压,从 而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二 是表现在农产品品质的的单一和劣质。传统的经营方式, 从众而一的心态,导致农作物的布局、农产品品种的选择 上的一哄而上,或一涌而下,农户往往考虑最多的是产量 的增加,而不是品质的提高。于是,大路货农产品居多, 原材料型的农产品居多,特别是农产品的疫病和农业残留 量的问题,始终是影响农产品是产竞争力的一个悬而未决 的问题。其次,是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由于过去长期以来, 中国在农产品供给问题上一直被供应的不足所困扰。因此, 单一的总量扩张,带来结构的趋同品质的下降和产品的积 压,从而带来农产价格的不稳定。加之,中国的农业,无 论使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的一段时期里,受自然环境 的制约的影响依然较大,丰歉之年,依然会周期性的出现。 这也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三, 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涨带来的农业风险,仍然是农民所 关注的热点。因为它非常直观的体现出了农民生产成本的 涨落,特别是近两年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可以说是飞涨。 这种农业生产资料的非正常涨价,早已变相的抵消了近两 年来国家对农民优惠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上的好处。 农业的防范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国家政策上,缺 乏长期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在农民心中,缺乏农业风险 的防范意识。首先是国家至今为出台一部完整的防范农业 风险的法规和机制。如农作物保险体系和农民收入保险体 系。而发达的国家这方面却做得很到位。如美国的农作物 保险法规定:凡自愿投保的农民,如当农民当年的农作物 收成减少达到 25%后,投保者即可获得联邦政府规定的最高 保额的 75%的保险赔偿。特别是家庭收入保险规定:投保者 收入一旦低于保险水平以下,即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民因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和 因农业损失带来的农民收入的减少。其次是表现在我国大 多数的农民还缺乏防范农业风险的保险意识。记得前段时 期,有些地方曾推出农民耕牛保险和农户房屋保险,但因 一户要出 1020 元人民币而被妖折。农民的短期利益行为, 是导致农业保险难以推广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存操做过 程的不合理。如不按资产的总额多少计算保费,而平摊方 式,或是宣传的不到位。当时推出这项服务,更多的是从 追求社会舆论效应,树立政府领导和部门的社会形象为出 发点,而忽视农民的实际利益和社会的经济效能。 因此,改善农业投入机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 涨的趋势,拓宽农产品价格提升的空间和培养农民的多形 式、多途径的防灾减灾意识,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的当务 之急和关键措施。 七、资金匮乏。突出表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匮乏和农 民个人资金融通的艰难。资金的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民增收 的最大障碍,特别是许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几乎处于崩溃 的边缘,这在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地区尤为明显。 农村集体经济的匮乏,导致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 环境的改善的速度的放慢,从而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最大 瓶颈和农民增收最热切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国家投资的重 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乡镇政策导向,从建国以来一直延 续至今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是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匮乏重要 原因。为建立现代工业、企业体系,国家一直采取农业支 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投资导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 的剪刀差来吸取工业发展的资金,通过获取农村廉价的劳 动力资源和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工业化的积累,使大量的农 村资金涌向城市和工业。有资料显示:仅从上世纪五十年 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期,农业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和储蓄 等方式就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超过 10000 亿,这还不算国家 财政的直接投入。正是这种牺牲农业和农村来发展工业和 城市的二元投资导向,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 术发展速度,总是滞后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速度,滞后于 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集 体经济的原始积累,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空虚和薄弱。 其次,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的过慢,也是导致农村集体 经济匮乏的一个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经济实质是 这种短缺经济,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完成国家上缴任务 后基本上所剩无几,加之当时的农村收入分配形式是队为 基础,三级所有。在农村从种子、农药、化肥等基本生产 资料到大型农机具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 基础设施的投资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均由村集体 (生产队)说了算数,农民作为个体的作用和资金的积累并 不十分明显,农民对此并不是十分关心。而农村实行改革开 放后,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农民有了生产的主动权和 收益的分配权,农民开始关注一分一厘的收益和支出。在 改革的初期,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和国家多元 化农村经济发展政策释放出来的空前效益,极大地刺激了 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短期内有了明显的提高, 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乡镇企业效益的滑 坡和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滞后,导致农产品价 格的下降,带来农产品全面滞销和积压。而“白条”现象 的出现,农村经济出现的萧条使农民收入急剧下降,农村 集体经济实力也随之被削弱。其三,是农村改革中的某些 政策与农村实际情况的错位,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不足。 农村改革开放在拉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 极性的同时,也给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突 出表现在农村改革开放初不少地方在农村集体财产处理上 的“三个一律”做法。即当时所有现金一律化光,能分割 的固定资产一律分光,无法分割的其他财产一律卖光。现 实经验证明,这种不加节制,不加区分的三个一律做法是 极其错误的,极大地破坏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农村集体 经济。大多数地防的农村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辉 煌过,这可能也是农村改革史上的最大败笔。农村集体经 济的溃败,加速了农村资金流通的艰难和农村公共产品建 设和服务的投入的匮乏。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息 借贷几乎成为农村资金投入的主要形式和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