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 李 艳 摘要: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农村“就 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之一,是农村城市化的 新途径。这种新型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农民就业转型和收入 增加,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人居环境、生活方式、文 化内涵等生活品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分别从产业、文化、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角度阐述就 地城市化策略,为就地城市化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就地城市化;基础设施;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432-08-0026-2 1 农村城市化现状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学术界对城 市化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研 究成果。周大鸣教授提出就地城市化并明确地把它置于城 市化总体分析框架中,城市化不仅是城市的人口的增加, 也是享有城市化生活方式的人增加;不仅是原有都市的扩 展,同时也是乡村就地都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经历了村的 集镇化、乡镇的市镇化,县城和小城市的大都市化以及大 中城市的国际化这么几个阶段。杨世松、曹一萍认为,走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钱 良群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就地 城市化;杨世松认为“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 践,提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 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张鼎如提出城市化作为一个过 程,起点和终点都应该在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和计算机技术被认为是 20 世纪对人类影响最 大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XX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 45.68%,城市化 水平以年均 1.07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 2020 年中国的 城市化率将达到 60%。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在很 大程度上还是城市居民的城市化,农村居民并未真正包括 在内。它是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是出现几千万 失去土地耕作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的城市化,是再一次 剥削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 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1 环境问题污染严重 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 城市不到 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 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996 我国酸雨的面积已超过国土面 积 40%;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 水受到污染;固体垃圾累计堆存量达 65 亿吨,占地 5 万余 公顷;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 30 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 1.2 “城中村”现象日益明显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是不完全城市化的典型 代表。从区域上看,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但是城市居民来 看,它俨然是农村。人们生活方式已经无异于城市,但人 们的思想意识却像农村;土地利用的高效率已经像城市, 但土地缺乏合理规划。据调查结果显示,“城中村”不仅 在大城市大量存在,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出现。大 城市深圳市有 241 个,XX 市五环内有 231 个;中等城市太 原有 75 个,昆明 288 个;“城中村”不同的管理体制,思 想观念,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的危害极大,不仅影响城 市的形象、功能,同时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 1.3 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着 7 亿农村人口,在短期之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 移到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 径,建成众多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无异的 适宜人居的村镇,或者建设一系列的中心镇,吸引农村人 口向镇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业压力,防治 “城市病”。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来看,农村“就地城市化” 有利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 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和谐社会。 2 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 “就地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历程中的一大创举。它是指 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经济发展 水平,使农村居民过上和城市居民同质不同类的生活的一 种城市化方式。本人分别从产业、文化、政策、公共服务 等角度叙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推进策略。 2.1 产业推进策略 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 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 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会全面发 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 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实行生态与 文化的结合,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 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 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 量,增强产业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以丰 富活动内容,提高产品档次。通过树立鲜明的农业意象, 创建富于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 基地规模化,农民生产专业化,农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 化,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 2.2 文化推进策略 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和传统 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 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城市化。积极保护、利用、 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实现传统文化 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如陕西省安塞县,将积 淀着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 民俗文化打造成品牌推向市场,结果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 了“文化大产业”。 2.3 公共服务推进策略 把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让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村 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改进农村的教育体系建设作为中心,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大力发 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弥补农 村人才的断层。加强政府在农村建设中的指导和中介作用, 为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领导和指挥保障。 2.4 基础设施提升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建 设资金,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 担的办法。二是全面规划“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 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软件” 基础设施,增强从事农业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 思维素质、科学技术素质、现代管理素质。 2.5 生态环境推进策略 就地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 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 推进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 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促进 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经济,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农业旅游休闲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2.6 政策推进机理 2.6.1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改革制度并 不是简单的一纸户口的改变,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那些 常年在城里打工的人们的户籍问题,让他们融入城市,和 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户籍改 革要最大程度保障进城农民的各项权益,同时推进城乡权 益的均等化。这不仅包括城乡户籍身上附着的各项权益, 也包括农民对自己土地收益的平等议价权。 2.6.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社区管理体制 尝试改变现有 被征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方式,实施“化整为零”分散安置, 这有利于促使他们尽快转变观念、融入城市生活。“村改 居”后切实建立城市化的社区管理体制,彻底改变原有的 村制模式。建议“村改居”社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完全纳 入市政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时实行对口帮扶,从其他居委 会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人来担任“村改居”社区领导。 2.6.3 社会保障 城市化过程即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的过程,村民市民化的过程,但村民市民化并不是简单地 转变户籍就能完成,还有一个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社会 行为的转变过程。在初始城市化的地区,第一步是将村民 的户籍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第二步是一个转变村 民观念的问题,即他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 方面真正成为一个市民,同时,还要打破村民对土地的依 赖,如促进就业和实行城市社会保障等,这才能使村民完 全地市化。 3 结论 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的又一创举,农村就 地城市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之间 统筹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功能 的融合、空间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和生态的 融合。 参考文献 1 周大鸣,郭正林.论中国乡村都市化J.社会学研究, 1996,(5). 2 杨世松,曹一萍.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 问题的有效途径J,沈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