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_第1页
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_第2页
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_第3页
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_第4页
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发方案一、课程背景“国际理解”的目的是促进和平与发展;增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宽容;加强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人和了解自己,将实施上的相互依赖转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有机共生。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尊重并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全球视野,提高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了解祖国、自己所在省市及典型省市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相关知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典型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相关知识。从而感受不同的民族、国家、种族以及不同语言、宗教、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2.能运用网络、报刊图书等媒体搜集本民族、国家的基础知识和其他民族、国家的相关资料。3.培养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提高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平等交流,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4.学会基本的与人交往的礼仪与技能,能够得体、大方地与他人甚至国际人士进行交流。5.在动手制作、参观访问、交流访学等活动中形成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树立起世界情怀,激发探索世界的欲望。6.在与同伴交流、国际友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乐于交往的意识,提升自信心;树立起乐学、好学的学习价值观念以及积极向上的成就价值观。7.培养全球化意识,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能够以富有责任感的态度关心人类的命运,成为具有热爱和平、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世界公民。(二)学段目标学段课程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感知国际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料了解地球的大概面貌和不同的地形风貌,热温寒带以及因此而存在各有特色的自然资源等。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形成爱护地球、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概念。2.知道地球上生存着三大人种及许多不同的民族。通过图片等资料,观察并发现各个人种和民族之间的异同,懂得对他人理解和尊重。3.学习国际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必备的礼貌用语,学会基本的与国际友人交往的技能,培养敢于交流、善于交流、乐于交流的意识,提升自信心。能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大方地和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声音响亮、语言表达清晰、态度大方。4.通过影像资料的观摩,了解世界上的不同语言环境,感受不同语言的魅力,培养对非母语语言的兴趣。学会并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进行交流,如:打招呼、告别、致歉、感谢等,提高国际化的交际能力。5.通过收集资料以及观看视频,了解不同国家的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普通生活情况;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体验活动,更加深入地感受并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激发探究世界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二学段(34年级)1.了解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文化习俗、珍贵遗产等;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进一步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理解并尊重传统的中国文化。2.通过新闻资料,了解国际问题,关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从中理解世界各国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依存,扩大国际视野和胸怀。3.通过小报制作、图片搜集、民间工艺制作等介绍中外文化,展示自己的才艺。树立起乐学、好学的学习价值观念,积极向上的成就价值观。4.培养基本的英文交流能力。提高基本的与他人协作态度与交往能力。第三学段(56年级)5.了解世界环境、信息技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了解联合国组织机构及其为世界和平发展所做的努力;了解世界遗产保护情况以及中国世界遗产等相关知识。培养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6.进一步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能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体主动了解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7.能形成对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并能在深度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8.在参观访问、交流访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与国际友人交往的技巧方式,能够从容、得体、大方地与国际人士交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乐于交往、积极向上的观念,逐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9.形成乐学、好学、善学的学习价值观,并在学习交往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成就价值观。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基本维度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社会、人三个部分有机构成。故此,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即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维度出发,整体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自然维度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使青少年学生重返自然之家,在与自然丰富多彩的交往中践履笃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坚定信念,发展对自然的生态意识和伦理情怀,提升自身保护自然的实践能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社会维度就是统筹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使青少年学生逐步增进国际间、人际间的理解,树立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全球共同生存的意识,深刻理解和平、人权、发展、文化多元、社会公正等核心议题,追寻人类和平共处的境界。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人的维度就是统筹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两个方面,一方面促使青少年学生学会尊重与关爱他们,学会合作与共处,养成理解、信任、关心、同情、服务、责任等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促使青少年学生逐步认识和完善自我,养成独立思考并付出实践、有所选择并敢于负责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民主社会中的有个性而又负责人的公民。四、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1)课程平衡策略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需确保课程平衡,这里的平衡包含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关键领域等过个方面的平衡,并需要关注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有机融合,确保一定比例的学生生成空间,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2)环境支持策略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的探索兴趣和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创设符合不同年龄特点、符合发展需要、富有动态性的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不断发挥环境的隐性知道作用,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3)自然整合策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具备整合意识,要关注其他学科课程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大自然整合与有机渗透,并能根据课程目标积极探索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力求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4)灵活调整策略教师在计划执行和具体实施中需及时关注学生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内容、教育策略和活动时间等,力求使计划的执行更富有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5)关注差异策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中,学生发展基础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学习方式、个性情感、能力习惯上均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3、课程实施途径与组织形式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既可以以教室为单位开展小课堂教学,也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课堂教学,还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大课堂教学。具体的组织形式包括:(1)集体教学活动集体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教师组织引导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授课、谈话、讨论、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习习惯。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2)小组合作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是由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资源组合参加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之间商讨、评判、辩论、共同研究等,为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态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3)个别探究活动个别探究活动不是指单个别互动,而是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挖掘潜能的教育手段。以自主探究互动为主,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手段,使学生在满足好奇心和兴趣的过程中,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获得更多的体验。五、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决定论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一方面,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或成长记录等。把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我们实行多元主体的评价,学生本人、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是评价的主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1)观察记录法教师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主要是在自然的生活背景下留心观察,也可以根据需要创设的具体情境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及时记录。教师的记录方式需多样,可以面向集体的基本情况,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观察内容作重点专项记录。(2)调查分析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关于国际理解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问卷的使用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家长;教师还可开展访谈,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与经验,教师从中判断学生具有的经验与态度。(3)测试法或知识竞赛法根据需要对学生关于国际理解的知识能力发展进行定期的测试或开展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