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doc_第1页
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doc_第2页
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doc_第3页
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doc_第4页
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析肖举萍保险职业学院长沙410114摘要:我国保险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保险高职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围绕一线专业技术、营销管理与销售服务等岗位准确定位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活动主体、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及过程与结果考核等方面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保险一、我国保险高职教育市场潜力与问题分析(一)潜力分析我国保险业自恢复开展业务以来,从总体上讲,保险业务增长与保险从业人员增长呈“双高”正相关现象,这点在2008年显得尤其明显。2008年是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增长最快的一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同年,保险从业人员快速增长,2008年末保险从业人员达32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4万人,增长25.4%,其中,保险营销员262.9万人,增加56.1万人,增长27.1%(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我国保险从业人员的增长态势估计还会持续很长时期。据2003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如按我国每10万人500人标准计算,13亿人需保险从业人员650万,目前我国不足50%,供需比为1:2;如按我国每10万人1000人标准计算,13亿人需保险从业人员1300万,目前我国不足25%,供需比为1:4。我国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庞大的存量,快速的增量,巨大的人才缺口,以及伴随着行业发展功勋卓著的教育培训因子等等,均昭示着我国的保险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历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人才是兴业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明确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二)问题分析一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模糊认识。我国高职教育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内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模糊认识甚至是争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实用论”和“可持续发展论”。“即期实用论”主张“重实务,强技能”,即强调市场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迎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短期需求,旨在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但人才培养的功利性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品质修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育,学生未来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论”则主张“宽基础,强技能,重素质”,即强调学生知识迁延能力、职业能力2的培育及综合素质的拓展,培育学生未来职业适应与转化能力。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够,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实训教学环节薄弱从而导致毕业生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二、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探析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针对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从人才岗位面向、人才培养规格两大方面来准确定位,以保证所培养学生适应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于保险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面向:我们需明确保险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涵盖哪些岗位群?主要包括核保、理赔专业技术岗位,讲师、组训、销售主管等一线营销管理岗位,销售、市场拓展岗位和收展、柜面等服务岗位,这些岗位群即是保险高职人才的就业面向,我们应培养适应这些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于“高素质高技能”的保险高职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应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标准来拟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规格。在知识方面,应了解保险原理、财经法规、保险经济原理、精算原理、相关保险产品知识、营销心理、营销策略等可迁移的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建议书设计与制作、保险承保、查勘定损、保险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综合素质方面,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心理调节、逻辑与创新思维等支撑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三、保险高职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一)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保险高职教育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和保险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保险职业学院商业保险系基于对我国保险行业“防风险”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判断,于2009年新增保险实务(核保核赔)专业培养方向,果然赢得了广大保险学子和家长的认同;我们相信,该系当前针对保险讲师、组训人才需求的良好预期正在筹备开设的营销与策划(保险培训师)专业方向将同样赢得良好的市场前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首先,应深入保险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保险高职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流程、环节、3操作内容、步骤等,掌握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接下来,由行业专家、业务骨干、教育专家等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确定胜任这些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第三,针对这些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将课程体系分成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含实训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三大类课程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二)深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融合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特质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应成为保险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包括:一是从课程教学活动主体角度来讲,实现“教学活动主体的一体化”。即教师与学生呈互动交流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避免传统式的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局面,通过师生互动交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启发思维,提升师生双方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具有很强的“迁延转化性”,是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关键能力。二是从课程教学目标角度来讲,实现“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目标的一体化”。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传统教学中,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与提升专业技能的教育训练往往出现两张皮现象,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由素质课来负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任务由专业课来负责,而实际结果是,素质的全面提升目标仅仅靠几门限制了学时的素质拓展课是难以达成的,而专业技能课的课堂上则出现老师对学生有时呈现出来的“素质低劣”现象的漠视,这种对学生“素质”与“技能”培养两张皮现象严重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需把学生的诚信品质、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健康心态、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受用终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与训练贯穿到每一门每一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真正实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当然,这对任课教师本人的素质技能水平、教学设计与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从课程教学内容角度来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为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要求,我们须将职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有关的课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保险高职文科专业的特点,我们尤其要强化实践性教学,即围绕某种保险职业岗位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必须与相关企业合作,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素质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全面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培养。四是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能有效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在校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倡导行动导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教学,让学生在案例式、场景式、互动式、讨论式、操作式、训练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活动过程中提高其学习热情并有效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做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相对传统教学要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活动主持人、专业教练及学习顾问转变,教师授课应有感染力,能4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设计情景,有效调动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能力提升。“教、学、做一体化”还体现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中,学生到自主联系的单位或学校指派的单位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师傅”教,“徒弟”学,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因为学习环境既是工作环境,又是社会环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谓“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职业素质进一步强化,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并逐渐学会独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五是从教学考核评估角度来讲,实现“校企一体化”和“过程结果一体化”。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主体除了学校外,还包括实习单位企业,校企合作考核评估;同时,在继续保留终结性评估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跟踪与考核。如针对校外实习实训,通过实训周报、实习单位鉴定、实习作品、调研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过程跟踪和品质管控是很好的方式。(三)强化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撑性条件建设一是软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针对保险高职教育,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升和“双师结构”优化,全面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到保险企业顶岗或挂职实习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从企业中选聘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等到学校担任兼职讲师或实训指导教师;再者,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对教师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的专项培训,开展教师执教能力的考核、“优质课”评选、“课程设计大赛”以及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推广等活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硬件建设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为了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取决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满足“课程训练”和“综合训练”的需要,要本着“真实模拟企业或业务操作环境”以及技术含量高、开放性好、适用性强的原则,来构建校内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应本着“共同开发、共同管理、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企业进校园,作为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保险学院与国寿财险公司合作建立电话销售中心便是有益尝试。其次,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认知实训”和“顶岗实训”的需要。保险职业学院近年已与100多家保险企业建立的实习合作关系,这对保证工学结合的“21”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结语:我国保险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保险高职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围绕一线专业技术、营销管理与销售服务等岗位准确定位保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活动主体、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及过程与结果考核等方面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5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4.杨汉洲.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705.陈金通.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2008,6:154-1556.庄晓钟.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