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娄底市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_第1页
2006年娄底市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_第2页
2006年娄底市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_第3页
2006年娄底市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_第4页
2006年娄底市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各界人士、各级媒体 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相关话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改善农民就业状况,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月,我们采取随机抽 样的原则,在我市双峰、新化、涟源三个大县抽取了个村会委的 678 户村民, 重点对农民就业、收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 1、调查户从事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产业比重较低。在 678 户调查户中,16 岁以上劳动力总数 1103 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504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45.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 38 人,占 3.4%;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 144 人, 占 13.1%,由此可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占主体。 2、未就业劳动力比例偏高,就业不充分。在劳动力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 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 人员和失业人员)691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2.6%,其中就业人数 686 人,失业 人口 5 人,劳动力人口就业率为 62.2%。剩下的均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共 412 人,占劳动力人数的 37.4%,由此可知,农村闲置人口仍占很大比例。 3、就业率男性高于女性。从男女比例来看,劳动力总数中男性 543 人,女 性 560 人,分别占总数的 49.2%和 50.%;在就业人口 686 人中,男性 386 人, 占 56.3%,女性 300 人,占 43.7%;非经济活动人口 412 人,其中男性 155 人, 占 37.6%,女性 257 人,占 62.%,表明男性就业易于女性。从受教育程度来 看,经济活动人口中,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男性 269 人,女性 169 人,分别占 38.9%和 24.4%;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男性 93 人,女性 100 人,分别占 22.6%和 24.3%。从以上数据可知,农村人口中,女性受教育情况明 显差于男性,这成为女性就业情况明显差于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我市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参与率低。调查中未就业劳动力 412 人,占全部劳动力的 37.4%,他们具有年龄大、女性多、文化程度低的特点。未就业劳动力集中在两 个人群,一部分是年龄大、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占未就业劳动力的 37.8%,其中 65 岁以上的占 28.6%,这也说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部 分是文化程度较低、在家料理家务的女性劳动力,占未就业劳动力的 37.6%, 由于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缺乏就业竞争力。 如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劳动力占未就业劳动力总数的 37.9%。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是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 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又不愿从事脏、累、苦、险和收入较低的工作,处于闲 置待业的状态,如具有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 24 人,占未就业劳动力总 数的 5.9%。 2、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民隐性失业现象严重。从问卷得出的数据 看,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在从事一定的工作,农民就业好像不成问题。但从 劳动力月均收入看,从事农业的农民月均收入只有 310 元,还不到从事二、三 产业月均收入 745 元的一半,这就是说,与二、三产业就业相比,从事农业的 农民中至少有一半人就业不充分,只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就业渠道,而成 为不得不滞留在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在目前农业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 和资金密集型转变,农业需要的活劳动数量日趋减少的情况下,这种隐性的就 业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从全市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 200.82 万人, 除去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以外,还有 123 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如果按现有生 产技术和生产率水平计算,即每个劳动力每年种植 4 亩水田与 2 亩旱地的的标 准计算,全市 138.86 千公顷耕地,只需 46 万个劳动力就足够了,还要排挤出 近 77 万劳动力,这些滞留在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如不及时地转移出去,不仅 影响农业提高经营规模,而且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最 终影响社会的稳定。 3、女性就业率偏低。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女性偏少,非经济活动人 口中,女性比例较大。主要原因仍然与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一般家中的 女孩读书机会小于男孩,造成农村女性平均知识水平明显低于男性,因而在就 业时女性明显处于劣势。再者,如今社会就业中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特别是 性别型就业歧视(即对女性劳动者的就业歧视)相当明显,农村女性就业尤为 困难,由此导致农村女性就业率偏低。 4、有关部门对农民就业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推动不力。许多干部,包括 乡镇、区县一些领导干部对增加区县财政收入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很重视,但对 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关系认识不清,对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这两条增收的根本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农民不存在就业问 题。因此,在农民就业问题上,很少采取有效措施,从调查资料显示,以农业 为主的劳动力年均收入 3720 元,以二产业为主的劳动力年均收入为 8412 元, 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年均收入 8964 元。这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存在过 剩劳动力,不转移他们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建议 1、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一要扩大城镇规模, 增加城镇就业容量,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建设投入。二要贯彻落实吸引农民、吸 引企业和各种生产要素进镇、进城的政策,要打破常规,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 求,制定和出台一批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三要多吸收农民就业。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要尽可能多吸收农民参加,特别是城乡结合部、镇村结合部占用农民 土地进行设施建设和商业性开发的,应给予农民项目建设优先权;鼓励农民进 城进镇、务工经商,广开门路,要进一步采取灵活有效措施,为农民多渠道就 业提供方便条件。 2、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调整农业就业结构。一是把发展 高投入、高技术的设施农业 (是通过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 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 和气候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 业)和扩大农民就业结合起来,处理好发展设施农业和增加农民就业的关系。二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延伸,特别是搞好农产品加 工制造和流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推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进程,逐步把农 民转化成农场主、农业职工,走发展农业、消灭农民的路子。 3、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工业化,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一是在产业政策上, 既要扶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三 产业结构调整要本着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二是政 府要鼓励企业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把优先保障本地劳动力就业纳入企业 条款,按企业安置使用本地劳动力就业的程度,在养老保险、土地使用、税收 等方面给予优惠。还要把企业安排本地农民就业列入公有制控股、参股企业考 核指标,从而保证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的稳定增长,三是县、乡镇可以从 区域就业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股 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等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 4、鼓励支持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采取政策促动、服务 推动、园区拉动、能人带动等办法,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 第三产业,是今后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农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邮电 通讯、房地产业等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 而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 业,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机构都要提供方便,大力支持。在资金、用地、 手续、管理上都应视同集体企业,待遇一致。对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提供 就业岗位,特别是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应予以优惠鼓励和提供政策扶持。 5、实施农民就业培训,建立农民就业服务网络。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 育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就业技能。特别要引导农民认清 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摒弃懒惰情绪,改变过去守家待业的传统思想,鼓 励农民走出去,闯市场,多方开辟就业门路。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组织,为 农民就业提供信息和渠道,积极组织、引导和鼓励劳务输出,同 时 多 方 面 开 辟 渠 道 , 为 农 民 到 区 县 外 、 市 外 、 国 外 务 工 提 供 服 务 。 6、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充 分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就会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要把农民就业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 事,抓紧、抓好。一是各级党和政府要把增加农民就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 项重要指标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