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_第1页
200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_第2页
200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_第3页
200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 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分析 从 2005 年起,我国连续实施 7 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被稳 健的财政政策所取代。2005 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 出了 2006 年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决定。所谓稳健财政政策, 就是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 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 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 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财政部门落实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内 容是,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 字,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主要措施 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调整结构,反映了财政 支出结构“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这轮宏观调控呈现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既要防止通胀的苗头继续扩大,又要避免通 缩的阴影卷土重来;既要间接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 大消费需求;既要控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改革,反映了 财政政策促进“制度创新” 、完善市场机制的取向,就是要转变 以往主要依靠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财政自身的 改革以及有利于改革的财政收支安排,实现推进整体改革的目 的。增收节支是指财政部门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增加财 政收入,同时要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提升财政资金 的使用效率。 2006 年,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调整支出结构,在压缩 一般性开支的同时,保障公共支出需要。财政支出重点投向农 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 其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本年 度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全面取消农业税政策, 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了 1030 亿元转移支付资金。与改革前的 1999 年相比,农民减负约 1250 亿元,人均减负 140 元。 “三补 贴”政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共发放补 贴资金 188.7 亿元。从 2006 年春季学期开始,西部地区全部免 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 中规定的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其中部分专项 资金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直达学校,受益学生达到 4880 万人,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 140 元,初中生减负 180 元。中部 地区每个省选择一个县于秋季学期开始试点,东部地区大部分 省份也主动实施了改革试点。2006 年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重点 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例达到 48%左右,比 2005 年提高 了 3 个多百分点。 1994 年,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与省级单位之 间的财政体制,但并没有确定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而是由 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近年来,基层财政运行中的矛盾 日益突出,县乡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等问题已经成为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为了解决地方财政运行中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根据自身 情况对省以下分税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乡财县 管”和“省直管县”是涉及到财政级次改革的重大措施。2006 年,全国 28 个省份推行了乡财县管改革,18 个省份推行了省直 管县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需 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006 年,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 得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总结 2005 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 模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的各项 准备工作,2007 年的预算将采用新的收支科目进行编制。此外,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债余额管理、行政事 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领域的改革,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对于 1994 年的税制改革,通常将目前正在推进的税制改 革称为“新一轮税制改革” ,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简税制、 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12 个字。2006 年在税制改革领域取 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调整消费税税目与税率,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草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个 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出台,资源税政策调整,调整部分产品 的出口退税率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