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doc_第1页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doc_第2页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doc_第3页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doc_第4页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金川,唐长国(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由专业建设目标所决定,其中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均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重点专业建设应遵循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产学研一体化、课程建设特色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测评体系科学化等基本思路。关键词: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职业能力测评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5)10-0022-04一、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分析重点专业建设模式是指由一定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决定的,专业建设中各要素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精神,重点专业建设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专业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建设。重点专业建设的目的与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一)重点专业建设模式由专业建设目标决定专业建设模式是各要素在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种地位和关系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由一定目的所决定的;专业建设的模式又是一种措施与手段,是为实现专业建设的目的服务的。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所需的必要条件。专业建设和专业设置是不同的。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相关专业,是专业形成的起点,是静态的;专业建设是在已经设置的专业基础上,为使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或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而进行建设,它侧重于专业发展的线和面,是动态的。这种差别取决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而这一客观现实又要求某一专业人才的素质应当与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同步甚至超前。专业建设过程就是把握社会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脉搏,为提高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所应具备的素质,不断完善或创造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专业建设各要素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二)重点专业建设各要素的地位及互动关系1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由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简单地转换,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原来中专学校师资自然地就能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重新审视和整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居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课程设置、课时及授课学期安排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也是专业设置时必须首先确定的内容,离开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就无法确立。教材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的物质载体,缺乏这一载体,必将影响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效果。由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专业的不断细化,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必然要求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也应当具有其特殊性。如何使教材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仍然是目前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应当关注的问题。3办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应具备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物质设施等条件。专业建设中,对于关系到组织专业技能教学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应当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增强高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强化与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5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专业人才是否具备某一岗位所要求的行为能力或胜任能力,这既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各要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二、重点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一)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1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专业研究的客观要求。师资不足,会导致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造成身心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影响自身素质提高。2实现专业师资建设的多层次性一般而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就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划分来说,至少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措施,因而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依据相关教学规律。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至少应当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基础课教师队伍。这方面师资较为充足,一般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二是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同,需要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培养。三是专业课师资队伍。这往往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论是教学目的与方法,还是教学观念与思路,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使已经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普通高校教师或中专教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型,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探索。为此,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心。3实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多样化目前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尚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采取引进和培训方式,建立一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潜力,筛选并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现有师资转型。同时,根据高职教育与行业依托的特定关系,在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通过有关途径充实专任师资队伍,从而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增强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二)产学研一体化1树立产学研结合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工作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征询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指导专业建设工作,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2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对于专业建设而言,机制表现为产、学、研三者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产”指社会生产、管理、服务工作对人才的需要,既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宗旨所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良好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调研、规划等制度,以便把握住社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脉搏,使专业建设体现出针对性与前瞻性。“学”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完善,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专业建设应当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综合考评等制度。“研”是深化专业建设改革、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和挖掘专业潜力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应当随之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深人研究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情况以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密地与社会和企业等单位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调查研究和组织机构等规范制度,推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并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或超前。(三)课程建设特色化专业课程建设特色化要求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当然,专业课程的特色又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其特色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3个方面。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性既是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各要素来实现的。因此,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挖掘其特色。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与目标,才能使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2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模仿甚至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或者是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尚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更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四)教学模式多样化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别于其他教育。“应用”的主旨与特征不仅是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也是选择和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1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探索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创新。2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与手段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开展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3在突出能力培养上,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能力培养可以是现场工作的模拟,使教学与实际工作贴近,避免高等职业教育趋同于普通高校教学模式。由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摆脱形式化的缺陷,真正体现教学活动在能力培养上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五)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指导方针。实践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方面:1围绕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大纲与指导书的编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通过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不至于流于形式,促进和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2注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中,应当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需要,注重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对实训基地的特殊要求,学校自身应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依托行业的优势,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并不断地扩充与完善,有选择地建立实验、实训精品基地。3加强实习、实训师资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为此,可以通过安排教师到基地进行锻炼,以培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在行业、企业等部门选择一批骨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担任校外实训指导教师,从而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六)测评体系科学化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专业建设工作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宗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果,并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发挥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在于:1明确评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要求,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可以借鉴这一原则来构建专业建设中的专业职业能力评价体系。2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应满足社会和业内认可职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等特征,这是由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各专业制定能力测评体系应当以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为依据。3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应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一般而言,该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要素或内容:一是职业能力测试,如尽职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二是职业人格测试,如敬业精神、情绪调控能力、服从倾向等。4建立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系统此系统可分为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和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能力评价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两个部分。通过此系统的建立,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弥补;对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表现出色的方面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1张玉文我国高职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N中国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