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_第1页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_第2页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_第3页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_第4页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 1.3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776 万 人(户籍人口 716.5 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 全市下辖 13 个区、县(市)及 2 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 8 个,下辖 163 个乡(镇、街道)、1451 个行政村,农村面积 1.29 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 281.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52.1 万人,乡村从业人员 139.8 万人。 沈阳处于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属受季风影响 的湿润和半湿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 8-9,降水 量 640.4 毫米,日照时数 2570.4 小时,全年无霜期 155 天左 右。土壤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淋溶褐色土地带,主要是 棕壤、草甸土、水稻土三个土类,局部地区还有风沙土、碱土、 盐土、沼泽地类型的土壤。现有耕地面积 1024 万亩,水资源 总量 25-30 亿立方米/ 年,矿产资源 24 种,野生动物种类 466 种,植物 493 种 ,农作物有粮、豆、薯、油料、麻、甜菜、瓜、 蔬菜 8 大类、40 种、2000 多个品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农村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做强县域经济,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一五” 规划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到 2010 年底,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2115.3 亿元,增长 2 21.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8.2 个百分点,是 2005 年的 2.4 倍, 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42.2%;固定资产投资完 成 2543 亿元,五年增长了 3.6 倍,占全市比重达到 50.8%;地 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59.2 亿元,比 2005 年翻两番,占 全市比重提高到 3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022 元,比 2005 年翻一番。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高产创建力度,确 保粮食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围绕“ 稳定粮食播种面 积 550 万亩 以上、确保粮食总产 280 万吨以上”的工作目 标,加大高产创 建工作力度,努力提 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截至 2010 年底, 全市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 140 个,其中国家 级示范区 105 个,省级示范区 35 个,带动了全市粮食单产水 平的提高。2010 年,全市农业生产克服了极为异常气候和多 重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 325.1 万吨,实现了连续 7 年超过 300 万吨,获得农业丰收。 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及高效特 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完善财政预拨制度,加大贷 款力度,实行春秋两季建设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及高 效特色农业;通过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开发办、扶贫办等 部门资金,集中力量,实施“3100”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变中低 产田为设施田、高效田,加快了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 3 发展步伐。三年来,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 20 万亩以上。到 2010 年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 155 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 达 305 万亩,总量和规模均列全省首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 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二)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 小区 2179 个、投资 800 万元以上的大型规模饲养场 37 个, 标准化规模生产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水产健 康养殖示范区项目为牵引,建设省级示范区 180 个单元、水 产富民经济小区 246 个,新增设施渔业 3.2 万平方米。 (三)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发展。坚持从一乡一业入手推进 一县一业发展,制定了重心下移、重点督导、政策推动的实 施方案,专业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到 2010 年底,全市符合一 乡一业标准的专业乡镇达到 36 个,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 920 个。 (四)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在扩大农业经济区主导 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 良种繁育基地、农业博览展示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休闲观 光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已完成占地 445 亩的种子示范基地建设,并成功举办了 2010 年“种博会” 。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农 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格局转变 通过“外引内育 ”的方式, 积极培育壮大 龙头企业,完善 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 2003 年起, 4 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了连 续 6 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 500 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300 家。 2009 年以来,重点扶持投资额在 1000 万元以上的 农产品加工项目,每年实现新增 100 家以上。同时,市政府 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 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 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2010 年引进亿元以 上农事龙头企业 24 个,其中 10 亿元以上 6 个。到 2010 年底, 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2500 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 达到 817 家,有 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 70%以上的养殖业进 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稳居 全市八大优势产业前列,并涌现出“禾丰” 、“蒲兴”、 “辉山”、 “中 粮” 、“千禧 鹤”、 “雪花 ”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农产 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8 年以来,市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为 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强力加以推进。从抓源头入手,加快 标准化生产步伐。2010 年,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 514 万 亩,认证产品 403 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 74 万亩,认证数量 167 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 5 万亩,认证数量 28 个,农业标 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从抓市场监管入手,提高农产品质 量安全水平。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 超市建立检测站(点),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全面加强了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已将蔬菜、畜产品、水果及水产品纳 5 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 场和 38 家大型超市。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 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抓好各种生产协会、经纪人协会、新型生产合作社等 合作组织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社,探索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2008 年以来,相继出 台了扶持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重 视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到 2417 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带动农户 25.6 万户,占全市 农户总数的 27%。组织开展 “三 A”级 社创建活动,共评出 AAA 级示范社 12 家,AA 级示范社 42 家,A 级示范社 115 家,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在全市范围 内大力培植农村产业带头人,确定了 938 名产业带头人,发 展能人经济,带动全民创业。 六、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 撑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承担部省级以上 项目 1380 项,开展市级项目 340 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 276 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28 项,获得专利授权 252 项,287 个 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超级粳稻等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 平。与省农科院签订“ 科技共建协议” ,实施蔬菜、花卉等十大 科技共建项目,建立 12 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 78 个科技示 6 范园区,辐射面积 120 余万亩。近 3 年来,全市引进推广农 作物新品种 790 余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72 项,示范和 推广面积累计达到 1800 万亩。同时,围绕实施新型农民科技 培训、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开 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政府出资选送 1462 名青年农民上 大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 型农民转变。 七、加大农机能源推广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全 市农机总动力达到 295.8 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 74%;建设 69 个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推进主要农 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 转变。坚持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内容,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发展到 3.5 万户、生物质气化站发展到 29 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 高。 八、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增加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我市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农村劳动 力转移、党政机关和企业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开 发式扶贫,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 2005 年底,在全省率先彻底消灭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1200 元的 绝对贫困村。2008 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扶贫开 7 发标准由 1200 元提高到 4500 元,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41.3 万人,并作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加以 推进。到 2010 年末,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 6.48 亿元, 是“ 十五 ”期 间的 2.1 倍,25 个扶贫开发 重点贫困乡镇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 5720 元,比 2005 年翻一番。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 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 完善巩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开展 了以村为单位的清理耕地、承包地和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 见底” 工作,土地承包确权到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颁发经 营权证均实现 99%以上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在 44 个乡镇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深化基层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建了 25 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 24 个乡 级农技推广站,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农业经济 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于洪九龙河、苏家屯永乐农业 经济区组建了管委会机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达到 214 个;全市供销合作社已 建成各类经营服务网点 1880 个,配送中心 23 个,初步建成 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农产品出口基地注册 面积达 61.6 万亩,实现了由主要靠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创汇 的转变。 十、坚持工业立县,推动“三化”进程,努力做强县 域经济 8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做强县域经济” 作为全市“ 五大任务 ”之一,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市上下形 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工 作推进组,建立了常委包扶区县(市)工作制度,市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工业立县已成为县域发展的主旋律。 2010 年,县域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 5543 亿元,已占全市的 57.7%。特 别是一市三县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总产值达 1862 亿元,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4.6%,比 2009 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62.5%。重大项目建设取 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开工建设 3000 万元以上项目达 871 个, 完成投资 979.6 亿元,分别占全市 45.2%和 41.7%。一市三县 达到 321 个,完成投资 197.1 亿元,分别增长 28.9%和 38.5%。辉 山乳业、碳纤维、林浆纸、南京雨润、红塔烟草等一 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 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 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