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忠恕之道孔子 (1 ) “忠恕之道”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 (2 )孔子认为, “忠恕之道” 就是推己及人:“己所立而立人,己所欲而欲人 ”谓之 “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 。 “忠恕之道”要求每人内心都有一把衡量 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尺,不仅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对于促 进当今世界的和平乃至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反者道之动老子 (1 )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往返的规律。也就 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 力。 (2 )这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但不论哪一种矛 盾对立双方的互相联系和转化是恒常的规律。 3. “人之天” 、 “天之人” 庄子 (1 )庄子认为:“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人之天” 即受到人作用之天;“天之天”则是自然之天。 (2 )开人之天,意味着对自然(“天” )的变革,开天之天,则是维护或回复存在的 本然形态。庄子主张开“天之天” ,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是对人 的物化的否定,强调自然原则。 4. 道通为一庄子 (1 ) “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厉则是丑女, 她们能够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因为她们都是“道”的一种完整的体现。 (2 ) 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 ”的思想正是由事物之间的 “不齐”来论述事物之间 的“相齐” ,原因就在于从道的视角来看,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异。多样的存在基 于道而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通) 。 (3 )这与庄子在齐物论 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相统一。万物 一体,一切皆为“道”的“物化” 。 5. “心统性情” 朱熹 (1 )朱熹认为“性即理也 ”,是天落实到人身上的理,性是形而上的。 “心”是 形而下的,不能自我发用,只能按照“性”来行动。“性”发用的形式,就是“情” 。性 和情是体与用的关系。 由此,本然即善的性、发而中节的四端之情、有善有恶的喜怒哀乐之情都统一在了心 里。朱熹把心包含性与情的这种状况称为“心统性情” 。 (2 )理论意义:将理性的道德原则与非理性的情感都归于新的作用,善与恶都发自于 这个统领了性和情的心,从而一方面可以在性上保持本然之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心的 修养来“中节”已发之情。 6.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这一观念,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 明理学。 “天人合一”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万物统一于理。是说人和 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之心性与 天之道是一贯的,人受性于天。 7. 理一分殊程颐、朱熹 最早出自程颐,所谓“西铭明理一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 ”朱熹将“理一分殊” 的意义进一步扩大。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源和共同本质,是多样性之所以统一的根据,故 谓之“理一” ;与此同时,由于统一之理又表现为多样性的万物,各有其特殊性,故而又谓 之“分殊” 。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8. 民胞物与张载 出自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 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他从天人一气、万物同性出发,力求把仁推广与普天之下的万物人类,倡导一种普遍 之爱的思想,体现了他抽象的人性论,和泛爱主义伦理观。民胞物与是他的仁爱观。但其本 意并非提倡平等,而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后为程朱学派所继承和发挥,成为宋明理学伦 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白马非马与离坚白公孙龙 10. 理学(名词解释) (1 )早期被称为“道学” ,但所指范围较窄。现在的 “理学 ”在广义上我们分为四个 派系,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气学和象数学。 (2 )理学传承于思孟学派的心性儒学,吸取佛学和道家思想,深化了对性与天道的追 问,也延续着天人之辩的哲学议题,主要关注:万物的构成与秩序问题:“理”是世界 之所以成其为世界的原因, “气”是世界得以存在的载体。何为人的问题:普遍认可性善 论,并讨论人的心、性、情如何相互作用。修养工夫论问题:主张格物致知、致良知等。 人的存在意义:民胞物与、性即理、心即理。 (3 )是中国哲学的一次巨大飞跃,对中国政治、文化精神有极大影响。 11. 北宋五子 周敦颐太极图说 、 张宰正蒙 (世称横渠先生) (关学) 、 程颢明道先生 与 程颐伊川先生(洛学) 、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理学集大成者, 四书集注 、 朱子语录 12. 人性论: 孟子人性善(四端) 告子人无善无不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 荀子人性恶 董仲舒性三品(上等的“圣人之性” 、下等的“斗筲之性”这两种都是少数,都 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 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 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 王充 人性有善有恶、性三品(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 人之性) 13. 格物致知 朱熹理解的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 ,通过接触形而下的事物、实践去感悟道理,同 时通过研习圣贤著述,扩大可能的涵养、持守范围。格物是对象,致知是结果,最终目的 是获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伦理原则和规范。 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