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_第1页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_第2页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_第3页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11.2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姓氏名号 一、姓的起源 姓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 姓的分别了。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 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一词,最早可能就是指的众多的氏族。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言 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这二十二个姓是:妫、姒、子、姬、风、嬴、 己、任、姞、祁、芈、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妘、允。 二、氏的起源 上古之时,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氏是 姓的分支。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 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 属则各自立氏。 ” 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 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姜是齐人的姓,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 黄帝时连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氏却往往一两代就可 能发生变化。例如:春秋暮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 国避难,改为王孙氏;晋国荀氏由于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 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于是荀首的后代就以知为氏。也有本人就 改氏的。例如: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国,就改为田氏。 立氏的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以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北部骚、南宫括、百里奚 以官名为氏,如: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庄硚(楚庄王之后, “庄”是谥号)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往往以其祖父(公子)的字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 子以至于一般平民就都可以有姓了。 三、姓氏的用法 姓还是用来“别婚姻”的。因此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顾炎武说:“考之 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乎?无有也。 ”而女子却必须称姓,顾炎武说: “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 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 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晋姬、郑姬、秦嬴、陈妫、国(氏)姜 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 妻) 、秦姬(秦踹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穆姬(秦穆公妻) 、文 嬴(晋文公妻) 、文姜(鲁桓公妻) 如果不需要区别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称呼妇女。 四、名和字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 (发 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 子牛;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 )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 词,例如:曾点,字皙。 (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 ) 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意义的联系。例如:颜 回,字渊。 (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 )樊须,字子迟。 (古代“须”和 “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就更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 的关系了。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 氏(名征在) “祷于尼丘(山名) ”,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其中有些联系,是我们今天完全无法看出来的。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有时加“父” 或“甫”表示性别,用这种办法构成的男子的字的全称共三个字。 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 (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有时也可以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 也有只以排行为字的,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 较少见。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子产(公孙侨) 、子犯(狐偃) 、子胥(伍员) 、子渊(颜回) 、子有(冉求) 、 子牛(司马耕)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例如季(字)友(名) 、 孟明(字)视(名) 、白乙(字)丙(名) 、孔父(字)嘉(名) 、叔梁(字)纥(名)等等。 汉代以后,则往往先名后字,例如: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名) 文举(字) 、广陵陈琳(名)孔璋(字) 、山阳王粲(名)仲宣(字) 、北海徐干(名)伟长 (字) 、陈留阮瑀(名)元瑜(字) 、汝南应瑒(名)德琏(字) 、东平刘桢(名)公干(字)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名)君玉(字) 、长乐王回(名)深 父(字) 、余弟安国(名)平父(字) 、安上(名)纯父(字) 。 ”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 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例如对父母) 。这种称名、称字表现尊卑关系的办法一直沿用到后 代。以论语为例。孔子自称丘,这是谦称。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学而 ) 【端木赐,字子贡】 求,尔何如?(学而 ) 【冉求,字子有】 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 ) 【颜回,字子渊】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阳货 ) 【仲由,字子路】 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 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 (先进 ) 【颛孙师,字子张。卜商,字子贡】 (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 (先进 ) 【仲由,字子路】 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 颜渊、季路侍。 (公冶长 ) 【季路,即子路】 樊迟请学稼。 (子路 ) 【樊须,字子迟】 只有对曾参称“曾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三次称“有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 是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五、别号及其他 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 。字是成年时由尊辈代取的,别号往往是自取的。 别号的字数不定,可以是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 先 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但常见的别号也是两 个字,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别 号稼轩。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白香山、苏东坡、 。 对人称字或称号本是表示尊敬,有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于是就称官爵,称地望(出生 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 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有的甚至以姓的郡望作为专称,例如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是因为昌 黎韩氏是望族,实际上韩愈并不是昌黎人。 另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的情况。例如白居易被 称为白二十二,元稹被称为元九,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 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兄弟的排行。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庭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 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选用其中某 一两个字作为死者的谥号,以褒贬其善恶。用作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带褒意的,如“文、武、昭、景、惠、穆”等; 二是带贬意的,如“灵、厉、幽、炀”等; 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愍、悼”等。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例如:周平王、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考烈王、赵孝成王、睿圣武公(卫武公) 。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 例如:文成侯(张良) 、忠武侯(诸葛亮) 、昭明太子(萧统) 、武穆王(岳飞) 。 谥号有时也往往不符合事实,甚至是完全虚伪的。这是因为谥号的选用实际是根据封建统 治阶级的需要决定的。例如秦桧死后竟被宋高宗谥为“忠献” (到宋宁宗时才改谥为“缪丑” ) 。 除朝庭加谥以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例如东 汉陈寔死后,去吊唁的据说有三万多人,谥为文范先生;晋陶潜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 谥为靖节征士;宋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为文节先生。 称谥号也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办法,有些人的谥号经常被别人称呼,几乎成为别名了, 例如岳武穆、昭明太子、陶靖节等等。 最后谈谈避讳的问题。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 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就用改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试举一些例子: 秦庄襄王名子楚,秦朝把“楚”改为“荆” 。 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三年,秦 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 ” 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 。 论语微子 “何必去父母之邦” ,汉石经残碑作 “何必去父母之国” 。 汉文帝名恒,改“恒”为“常” , 史记中,恒山被称为常山。 隋炀帝名广,改“广”为“博” ,隋曹宪为广雅作音释时,把书名改为博雅 。 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或“系” ,改“民”为“人” ,柳宗元封建论把 “三世”改称“三代” ,把“生民”改称“生人” ;世本一书改名为系本 。 唐高宗名治,改“治”为“理” ,或“持” ,或“化” 。柳宗元封建论 “继世而治” 写成“继世而理” 。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 “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 ,把后汉 书王符传 “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