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脉络与习题_第1页
《大众传播学》脉络与习题_第2页
《大众传播学》脉络与习题_第3页
《大众传播学》脉络与习题_第4页
《大众传播学》脉络与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另一本传播学课本上脉络与习题 传播学硕士课程班考试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也是美国现代政治学科创始人之一。1927 年出版了世界大战中 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948 年 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 控、社会协调、文化承传) ,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要素(即著名的“五 W”) ,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 究和效果研究) ,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2、卢因(勒温) 德国犹太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 实践性和应用性。他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后来, 此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 “把关”理论成 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 霍夫兰(19211961)是耶鲁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二战时曾任 美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并为此进行 了一系列心理实验。战后回耶鲁大学把战时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并出版,后 又出版传播与说服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提供了重要 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 奥地利籍犹太人,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他是对后来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 “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 意见领袖 ”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对 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 有限效果论” 的传统。 5、威尔伯.施拉姆 一些学者认为,是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奠基人” 。1947 年,施拉姆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课程。他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传播学教授。1950 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1956 年,施拉姆又创办了斯坦福 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他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 (1949 年出版) 等。一生编写过近三十部论著,曾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数次访华,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 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6、符号 符号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形式。在信息表达之前,要对表达的意义对象加 以命名。命名一旦完成,这个命名也就成为一个符号。命名过程表明,符号以某种形式去 “指说”某种对象也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个符号,可以是一种偶然生成的事物,即一 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它不 同的另外事物的事物。 7、传播模式 所谓传播模式,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用模式化的方法来研 究传播过程,就是把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及其相关文字和图像的形式抽象为一种模式来加以 分析研究,其结果便体现为传播模式。 8、五 W 模式 即拉斯韦尔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将传播过程分解为五大环节:谁 (who)说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由于这五个环节来自英文,各自都包含一个英文字母 W,通常又被称 作 5W 模式,该模式阐述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9、人际交流的合作原则 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即保证会话顺利进行的四个方面的合作准则:数量、 质量、关系和方式。 数量准则要求人们谈话中所传递的信息,应该是交际目的所需的足够信息,理想标准是既 不多也不少。 质量是交谈双方要互相交换的信息内容的性质。交际话语的内容的性质应该是有根据的, 交谈者确信自己的话语是符合实际的,真诚的和有道理的。 关系准则指交际者的话语要与双方交际目的和话题有关联,不说无关的话语。 方式准则就是表达上要清楚明白,最好直接表达,避免迂回曲折使人误解。 10、交流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简称 PP 原则,核心内容是尊重,对他人尊重,同时也包含了对自我的尊重。此外还有语 言上要对他人真心赞誉,以及对他人的宽恕;在对待自己上要自重、谦虚和退让。在西方, 第一个提出言语交际礼貌原则的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他将礼貌原则分为六个范畴,即六 个准则: 得体准则、宽容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融洽准则。 11、公共关系 “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英语为: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 PR。公共关系,指社会组织 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 12、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 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13、舆论传播 就是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的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 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 14、广告传播 广告传播,就是指制作广告文本并且借助于传播媒介把广告文本刊播出来,以引起所针对 公众的预期行为的社会过程。 15、麦克卢汉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首先对媒介的独特性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64 年,他出版了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 书,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美国生活杂志称该书为“电子世纪”的先知;麦克卢汉本人也 因此而被纽约先锋论坛报的评论誉为“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以来的 思想家”。 16、把关人 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者的职责并不在于被动地“看门”或“守门”。他们在传播过程中总 是能动地选择信息,决定信息的取舍,突出或删除信息的某些方面,并试图通过他们的信 息传播给受众造成某种印象。所以把信息传播途径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 员称为“把关人” 。 17、行为效果 是受传者接收讯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它建立在认知,情感和态度效果基础之上的。 它有三种形态,对抗行为的消除,合作行为的引起,以及这两种行为的转化。 18、子弹论 是大众传播效果方面研究的第一批概念之一,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学家通过对当时政治 宣传鼓动的研究,他们认为反复的信息传播能够达到完全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大 众传播的讯息如同枪弹一样,只要命中目标,受众就应声倒下;又仿佛皮下注册一般, 只要它是受众的头脑,就会像注射药水一样发挥作用。 19、使用与满足理论 是从研究受众为什么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一角度切入效果研究的。这一理论是伊莱休。卡 茨早在 1959 年提出,过去的研究集中在大众传播“给了人们什么”,现在的研究应该转向对 “人们用媒介作什么?” 的讨论。 20、两级传播理论 1944 年拉扎斯菲尔德发表的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认为“观念常常从广播和报刊流向舆 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 ” 即效果伴随着讯息的“二级传播” (大众媒介舆论领袖 一般受众) 的过程而产生的。这就是 。 21、意见领袖 又译为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是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 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 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 22、可读性 源自英语 readability,原意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曾把它和趣味性列为同 一范围来研究,又随广播电视的发展延伸为可听性和可视性。 2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这一理论假说最 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 M。E 。麦库姆斯和 D。L。肖在 1972 年发表在舆 论季刊上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 1968 年美国总统选 举其间就传播媒介的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总结。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 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他 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 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 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 其重要性的判断。 24、知识沟理论 1970 年,美国传播学家提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 两者之间的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5、文化帝国主义 是把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看作是推行文化扩张主义的过程,而把发展 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看作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席勒认为,文化帝国就是“在某个社会步 入现在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26、抽样调查法 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 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7、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28、内容分析法 1952 年美学者贝雷尔森在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 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在 1984 年出版的国际社会学百科全 书:内容分析法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 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29、控制实验法 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的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 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0、经验学派 (empirical school), 顾名思义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而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实证考 察的方法。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他主要以 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他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 传播学。 31、批判学派 (critical school)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两大学派之一。 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他们就 是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强烈的批判学派。 二、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包括哪些类型?举例介绍。 答:非语言符号包括四各类型:一是物体语言符号,二是体态言语符号,三是伴随语言符 号,四是时空语言符号。如以时空语言符号来谈,人际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传播的,交 流距离的远近体现出不同的类型,爱德华霍尔在沉默的语言中,指出了这种情况,距 离 45 厘米内,为亲密接距离;距离在 45 厘米至 120 厘米之间,为个人距离,距离在 1.2 米至 3.6 米之间,为社交距离,距离在 3.6 米以上,为公众距离。 2、简述现代组织传播对外宣传的主要形式 答:现代组织传播对外宣传的主要形式为三类:一是公关宣传。即组织为了与所处的社会 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如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举办联谊活动等, 它是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使外界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 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等;二是广告宣传,它是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 动。现代组织对外广告活动分两类,一类为非商业广告,如公益性广告,意见广告以及公 告等,另一类为商业广告,以企业组织为主体,发布形象广告与产品促销广告;三是企业 标识系统宣传,也称 CIS,指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业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 形象的活动,所采用的象征符号一般为具有独自特色的视觉图案,包括社名、社色等,印 制在企业组织的办公用具、产品及包装上,以保持企业视觉形象统一。企业标识系统一般 由三个因素驵成:即企业理念、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3、简述大众传播的公益性的依据。 答: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目标之一。这种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方面:第一,大众传播组织 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 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传播组织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 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第三, 大众传播组织是某些“稀有” 公共传播资源(如广电使用的电波频率,报纸杂志的刊号)的 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4、受众研究的社会关系论简述。 答: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它的主要观点为 5 点:一,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 解释这些信息;二,造成社会成员有选择的大众传播信息接收行为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 的社会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接收方式;三,当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为家庭、朋友、 熟人和其他与他有关系的人的改变时,就表明上述的社会影响在产生作用;四,个人对大 众传播媒介的注意形式和反应形式,反映出他的社会关系网络;五,大众传媒的效果既非 一致的、强大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著名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 5、大众传播受众反馈的特点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受众反馈特点有以下几条:一是延迟性。一方面,受众向媒介机构表达意见 总是事后的行为,另一方面,传播者对受从反馈的处理往往是迟缓的;二是间接性。它反 映在两个方面;以受众角度来看,他们要通过编辑部将自已的反应传达给传媒工作者,从 传播机构而言,收集反馈信息主要手段是通过专门机构来展开,而不是直接的;三是代表 性。由于受众人数多,受众反馈机构只能以科学的抽样方法选取可以代表受众总体的样本 进行测定;四是累积性;五是量化性。在大众传播中,大部分反馈信息是以定量化形式收 集和测定,定量化形式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率、报刊发行量、唱片和书籍的销售量等。 6、大众传播社会效果要包括哪些层次?有哪几种类型? 答:传播效果包括四个层面,即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有四种类型:第一,显著性效果与潜在效果;第二,即时性效果与延时 性效果;第三,暂时性效果与持久性效果;第四,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7、简述子弹论的产生背景 答:子弹论是研究者命名的大众传播效果方面研究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非常流行。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这种看法,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从技 术角度看,当时的广播、电影等传播媒介在飞速发展,人们在新的传播 包围时,直觉感受 到这些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作用。其二,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在两次大战 期间,交战国双方都利用大众传媒方法为其服务,使人们对战争和政治高压的恐慌与对大 众传播恐怖交织在一起,容易信奉“枪弹论”;其三,与当时社会学家对于作为大众传播受 传者的社会成员的分析有关。他们认为,当时工业社会的个人与其它人的社会联系薄弱, 缺乏强大社会联系的个体特别容易接受大众传播的讯息,大众传播自然可以发挥枪弹论般 的神奇力量。 8、大众传播媒介可何影响“沉默的螺旋”。 答: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不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认为这种影响通过三方面来实现:第一,大众传播通过连续地报道几乎相同的内容 来对舆论产生重大影响,而舆论本身的形成是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 的 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 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 优势”意见所认知;第三,大众传播营造“ 意见环境”认知 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 的施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合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9、造成“知识沟” 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知识沟”理论是美国学者提奇诺等人提出的一个理论。 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主工有:其一,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差异;其二,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物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量解能力; 其三,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存储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其 四,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获得知识的过程就越快;其五,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水平、层次与媒介内容越接近,对媒体的接触与利用程度越高; 其六,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 刷媒体受众主要集中在高学历。 总之,无论从那方面来讲,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识沟” 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10、简述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答: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与特征。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主要方式有三种:第一,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 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第二,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 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活动进行干预;第三,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或影响其 它中小媒介的活动。 11、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一、个人的信息反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受众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直接表达对大众传 媒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二是受众通过报刊订阅数、广播收听率和电视收视率来显示 自己对传播的意见。另外,传播组织也通过其他形式,如受众调查、召开部分受众座谈会、 咨询会等,来收集受众的意见。 二、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三、诉诸于法律手段。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实际利 益,或媒 介内容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或隐私权等等,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要求对传播媒 介的违法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和补偿自己的损失。 四、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 可以采取拒买、拒看、拒听行动,这也是受众对媒介活动发挥控制影响的最后手段。 12、六种类型传播制度规范理论有哪些? 六种类型传播制度规范理论是(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 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 理论。 13、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则有哪些? 包括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 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 检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 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14、社会责任理论的原理原则是什么?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 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 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 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味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 当的。 15、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 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 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 模的、单项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 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 等性。 16、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英国学者麦奎尔的归纳和概括,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大致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 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原则和满足社会社会 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 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 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关系上,国家有权对传播 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17、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 抽样调查有 4 个特点: A、推断总体的目的性。它所关注的中心是总体的性质及数量特征,而不是为了了解样本 本身的情况。 B、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抽样法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 来代表总体,而不是以个别样品单位来代表整体。 C、样本抽取的随机性。即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选择,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完全相 等的被抽中的机会或可能性。 D、抽样误差的可控性。任何调查都会有误差,抽样调查的独特优点在于它的抽样误差是 可以事先计算并通过样本量的调查等手段而加以控制的。 18问卷调查的提问设计原则有 1)、合理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艺术性原则 (详细内容请参考课本 236 页) 19、控制实验的程序一般包括七个步骤: 1)、建立研究假设; 2)、建立实验组与控制组; 3)、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 4)、前测,即实验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 5)、实施实验测试(让特定的自变量出现并发挥作用) ; 6)、后测,即实验后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相关指标进行复测; 7)、分析和确定有关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及相应的函数表达式。 三、分析论述题 1、论述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看法 “传播”一词,较早的使用于唐李延寿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而传播 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传播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 20 世 纪 50 年代的萌芽期,60 年代到 70 年代文革时期的中断期,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的引进 国外理论的兴起期,和 90 年代至今的本土化和自主化的展开期。 1) 、萌芽期,50 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一个没有刊号的世界新闻译丛 ,首次刊登了介 绍大众传播的文章,这是我国传播学真正的开始。 2) 、中断期,反右斗争和文革打断了当时我国对传播学理论的引进。 3) 、兴起期,1978 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内部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是文革后第一本 新闻学界的刊物,此后的一段时期,主要是对西方的传播学进行翻译、介绍、推广和评价, 甚至在某些方面开展批评。 4) 、自主化和本土化尝试下的展开期,90 年代后,学者开始逐步独立和自我创造性的进行 研究,并试图建立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本土化的看法:中国传播研究起步较晚,而“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提出则更晚。作为世界 文明古国,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他所创造的文化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传播学是舶来品,但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也不乏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精彩描述和深 刻分析。我们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通过研究中国的传播历史和现状,为传播 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使传播学不至于只是“西方传播学”。具体的方法应该是:面对 中国社会,立足中国社会,在建立科学理论的同时,解决我们自己现实中的问题,或从传 播学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分析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论述传播学五大奠基人的主要贡献 传播学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其产生的客观背景 有: 1)媒介背景:美国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电子媒体的崛起,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成了急迫而重大的课题。 2)从政治角度:报纸、广播、电视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总统大选 的报道和研究,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3)战争:战时,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和对士气的鼓舞。希特勒把广播看作是陆海空之 后的第四种力量,为了做宣传,禁止播放广告。美国在一战期间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 4)从经济角度看:美国的广告业绝大多数由媒介承担,而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5)学科背景:二战后,欧洲许多学者流亡到美国,他们为美国传播学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20 年代后,有五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 学的五大奠基人: 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和战争宣传信息的内容分析等,在洛克菲勒传 播研讨班提出“五 w”模式。还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他被认为是开创内容分析法的先驱。 2)库尔特.卢因(勒温):社会心理学家,德国犹太人,研究群体动力学,将群体研究纳入 传播研究领域,提出了“场论”,研究了社会网络的传播结构;从事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 地实验研究,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即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动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 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3)保罗.拉扎斯费尔德:社会学家,犹太移民,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广播研究项目,利用 调查访问和变量资料分析结合,将民意测验变成了一种科学工具。开发了广播节目分析仪; 组织了“焦点小组访谈” ,研究媒体效果;1940 年进行伊里县选举研究, 在人民的选择 提出了媒体效果有限性的“二级传播”论和“ 舆论领袖”的概念,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 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4)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家,与拉扎斯费尔德大众传播导向研究不同,他的研究是人 际传播导向的,他首次将劝服研究引入传播学,研究士兵士气提高的项目,态度改变问题, 为了评估影片效果,他设计了实地实验方法,得出了影片增加了士兵对战争的认识,态度 有了改变。并提出了“信息学习法”研究模式,包括传播过程的组成部分(SMCR)的研究、与 态度改变有关的自变量(假设的条件 ),进而提出因变量(预期的结果) 。是心理实验学研究 传播学的开创者。 5)学科创建人: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理论的集大成者,1943 年,他在衣阿华 新闻学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大众传播的博士课程。研究和教育的贡献,创办包括 1934 年 依阿华民意中心,1948 年依利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1955 年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 年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他的说法,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 可以在这里上车,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 3、阐述人际传播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的原则 言语交际指在传播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活动,它是一种以交流信息为基本功 能的传播行为。言语交际必须讲究以下的基本原则: 1) 、规范性原则:言语表达必须符合语言规则或规范,也就是要符合“语法”。 2) 、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 )首先提出来。包括: 数量准则要求人们谈话中传递的信息,应是实现交际目的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理想的标 准是既不超过也不缺少。 质量标准是交际话语的内容的性质应该是有根据的,交谈者确信自己的话语是符合实际的, 真诚的和有道理的。 关系准则指交际者的话语要与双方交际目的和话题有关联,不说无关的话语。 方式准则就是表达上要清楚明白,最好直接表达,避免迂回曲折,使人误解。 3) 、礼貌原则:第一个在语用学中提出言语交际礼貌原则的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rey N. Leech) , 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 ,简称为 PP 原则。六个准则: TACT MAXIM 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宜。 GENEROSITY MAXIM 宽容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APPOBATION MAXIM 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MODESTY MAXIM 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AGREEMENT MAXIM 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SYMPATHY MAXIM 融洽准则:尽量减少双方之间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之间的同情。 4) 、对象性原则: 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经验范围 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知识水平 言语交际要看对象的心理状态 言语交际要看对方同自己的人际关系 情境性原则:根据传播情境来选择话题和组合话语,使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与情境相适 应,相吻合。 有效控制原则 4、分析信息传达中符号系统结构关系 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水平的序列关系,或称为横组合关系;一类是垂直 的联想关系,或称为纵聚合关系。符号系统的结构也就体现为这两种关系。 符号序列:亦称“句段” 或“ 横组合段 ”,是符号相因水平轴向而被历时性地排列组合的一组 符号。 符号类群:与被选择的符号在垂直向上的共时联想关系的一类符号集合。 5、论述传播过程与结构模式的主要研究观点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模式常常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 传播模式,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对传播的基本结构模式的探索从孤立到系统,从单向线性向循环性及螺旋性,由静态向动 态,由要素性到结构性,由表象到抽象, 最早的传播模式 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模式(Aristotle Model)。它载于修辞学(Rhetoric) 一书 中,扼要提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 一、传统的线性模式 1) 、拉斯韦尔的五个 W 模式:WHO,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ACT 特点:直线,孤立。 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2)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双向循环模式 1)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2)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 、F丹斯的螺旋模式 三、社会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6、大众传播者的权利包括那些内容,你认为如何才能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 大众传播者在行驶职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除了享有国家公民进行信息交流的普遍性权 利外,还享有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专业性权利。包括以下几种方面的内容: 1) 、编辑权,是一种大众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控制(即“把关 ”)的权利,同时又是一种自控权 利。 2) 、知情权,又叫“采访权” 、 “知察权”。指享有不受阻挠地收集、核对信息,并且安全、有 效地加以传送的权利。 3) 、 著作权,亦称版权,包括:出版权 、发行权 、放映权 、广播权、摄制权、改编权 等 4) 、秘匿权,又叫“取材秘密权”,或“ 消息来源保密权”。 它是传播者、新闻机构享有对消 息提供者的有关情况进行保密的权利。 5) 、安全保护权:日内瓦公约中关于保护国际武装冲突受害者的附加议定书里规定,应将 在冲突地区从事专业任务的新闻人员视为平民予以有条件的保护。 保障权利的实现? 7、论述麦克卢汉的理论的内容,意义和局限性 见课本 P123 8、比较分析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和公共传播型体制的各自特点 答: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的特点:1,在所有制形式上,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下的媒介为私 人所有,在资本主义各国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都为私人所有,广 播和电视的一部分也为私人所有,而且在有些国家,传播媒介为少数垄断集团所控制。2, 由于媒介组织在经济上独立,因而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下的大众传播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传播活动依照法律规范进行,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传播媒介可以代表公众监督和批评政 府,揭露政府官员的贪脏枉法,防止政府的越轨行为,等等,3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必然 使媒介组织面对信息产品市场,关注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产品,而且 以追逐商业利润为归宿。 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的特点:1,大众传播媒介归国家或政党所有,因而国家或政党对传播 媒介实现垄断化的控制,直接决定传播活动的方针、政策,并将传播活动纳入国家或政党 的活动范围。2,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 者”,所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就是宣传、鼓动。为政治服务,为政党的目 标服务,因而传播内容一般比较严肃,比较健康。3,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 家拨款,因而政治体制下的传播媒介不以追逐商业利润为传播活动的主要目标。 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的特点:1,传播媒介既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是私人所有。而是为社 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传播国家所有,而是为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传播机构。2,传播活动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为政府或财团所左右:传播活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各界提供新闻、文 化教育、文艺娱乐节目等信息服务。3,传播机构的经费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费,社 会各界的赞助,政府少量的拨款,小部分广告收入。 9、论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 答:从整体来看,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大致经历了枪弹论时代、有限效果论时代、适度效果 时代、 “沉默的螺旅” 时代等 4 个阶段。 一、枪弹论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当时 政治宣传鼓动的研究,认为反复的信息传播能够达到完全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在 他们看来,大众传播的讯息如同枪弹一样,只要“命中目标”,受众就会倒下。枪弹论的产 生,是受到当时两次世界大战宣传的影响。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们看到了传播 对受众的巨大作用,因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后人把这个理论也称作“子弹理论”。 二、有限效果论时代。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一些学者们通过研究美国大选,对枪弹论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受到很多方面 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三、适度效果论时代。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学者们对过去的大众传播研究进行了探讨, 认为过去的大众传播研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之后,学者们提出了一 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主要有信息寻求论、使用与满足论、创新扩散论、议程设 置论、文化规范论、第三者效果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有人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一种适度效 果论。 四、 “沉默的螺旋” 时代。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强大效果论重新形 成。一些研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可以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影响。这种观点以 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理论为代表。 10、论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不足之处。 答:“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 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他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 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这两方面则相应地下降。而且,受到某议程影 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主要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这些 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 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 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 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试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的不足之处: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 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无论在哪个国家和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 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都是常见的。此外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从一般意 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11、试述“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理论加以评价。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 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 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 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 或“ 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 或“ 劣势 ”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 沉默”或附和。 2,意义 的表明和“ 沉默” 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 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 同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 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 默下去的螺旋式的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 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 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评价:“沉默的螺旋” 假说提出以后,许多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者都对这个假说进行了较系 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考察。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各国的社会文化条件不同,人们对这 个假说的普遍实用性尚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个假说的理论前提 上。也就是说,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 或“ 优势 ”意见的趋同行为。那么,这里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 恐 惧”和趋同行为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根据诺依曼的看法,能否顺 应“多数意见”或舆论是“ 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检验”,它是一 种“匿名的。无所不在的社会压力”,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尽管如此,我们 仍然能够提出一些不同见解。 12、试述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答: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的主要形式:一,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规定所有制形 式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采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 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传媒本身的性质也对所有制形式的确立产 生重要影响。二,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 登记;分配传播资源;对媒介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等等。三,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 内容的传播。限制或禁止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但一 般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2)国家安全及国 防机密;(3)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4)淫秽和非法出版物;(5)对公共利益社会文明 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四,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国家和政府 的控制并不都是限制性的,积极的指导和扶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控 制最主要的社会控制。 13、分析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主要论点。 应为课本 P220,第三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针对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存在的严重不 平等状况,日益觉醒的发展中国家发出了要求改变现状,建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传播秩 序”的强烈呼声,就创建新型国际传播秩序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论战。主要论 点有三: 第一、国际新闻的新闻价值问题。国际新闻的选择加工有一定的价值标准,通常体现 着传媒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这不足为奇。然而,在国际报道中存在着垄断和控制结构的状 况下,流通于世界的国际新闻的绝大部分,都是根据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选 择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 产生着严重危害;美国和西欧是最经常的新闻话题,西方社会被描绘成世界的“中心”,发 展中国家不仅存在感弱,而且往往受到歪曲性的报道,被西方传媒与动乱、战争、落后、 专制等消极概念和印象联系在一起,它们专挑发展中国家的“坏新闻”加以报道,而对这些 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为社会发展所作的努力及成果视而不见。也就是说,西方传媒没有“公正、 客观地”报道国际新闻,从而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 第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在跨国传播时代,信息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然而,个别强权国家利用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已将信息手段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最廉 价、最常用的工具。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 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其不利 的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主张,与拥有领土、领空、领海、资源以及社会制度的主权一 样,一个国家对自已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同样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 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第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一方面是个别传播大国利用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推 行文化扩张主义,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和反抗以抵制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是帝 国主义总过程的组成部分。媒介的垄断加剧,意味着“地球村的巨头们”将日益控制着世界 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等的绝大部分,并对全世界的思想、文化和 意识形态产生普遍的影响;意味着在世界上确保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条件在继续恶化。 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教育后果表示深切关注和担忧的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不少发达国 家也引起了警惕,基于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维护“文化统合性”的双重目的,纷纷采取措 施予以抵御。 总之,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 信息流通应绝对自由,不应受到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对此,发展中国家并不一概地反对 信息自由,但主张自由首先应该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的传播权利和机会的尊重和保障。在 少数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和媒介保持着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也只能是少数 传播大国的特权。因此,这场争论并不是单纯的理念上的争议,它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 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 14、什么是内容分析法?简述其特点和程序。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美国学者贝雷尔森曾为其下过一个经典性的定 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具体地说, 内容分析方法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客观性。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是通过具体正确的分析分类程序和技术来实现的。 它所提供的分析程序和分类技术能够保证分析结论不受研究人员主观偏好、性格、经验的 影响,即操作分析的结论仅取决于被分析的内容本身,而与分析者无关。 第二、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规定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 贯的原则和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