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唐宋两朝学校制度 参考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等资料汇总整理而成 中文系 09 级 3 班 周泓远 10090110330 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于夏、商时 期,到西周时期就有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封建制度建立后,学校 教育制度逐步完备。综观我国古代的学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官立学校,二 是书院,三是私学。在这三类学校中又分别设有程度不同、性质不同的各级各 类学校。现列举中国古代历朝学校名称及作用如下: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 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 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 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 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 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 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 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私学”:与官学相对,由于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子 弟都要求入学受教育,而兴起发展起来的民间学校。 到了隋唐与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 平进一步提高,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适应着这种需要,封建的学校教 育制度也更加完善了。特别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科教育开始列入 官学教育制度中。到唐末宋初,以研究学术,进行讲学为中心内容的书院逐渐 兴起,从而使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个学 校教育体系包括:由官学到私学,再到书院;由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 等教育;由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由贵族教育到庶民教育;由国内教育到留学 生教育从而使封建的学校教育制度进一步系统化、定型化。现分别从“官 学” 、 “书院”及“私学”三方面,并配合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部分引文 (用【】表示引文) ,具体论述中国古代唐宋两朝的学校制度。 (一)官学(中央官立学校与地方官立学校): 隋唐的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作为管理全国学校的专门机构,下设国子 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称为“六学” 。 【唐 制:凡学六,皆隶於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 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 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 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 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 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事者为之。 】 1之后,除 设立国子学、太学之外,又设立了分科大学和修业时间短即可参加科举考试或 委以一定官职的大学,便在“六学”之外出现了广文馆、医学、崇玄学等,另 外还设有国立小学。 【高祖武德元年,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於秘书外省别立 小学。 】 2在这些学校中,以国子学地位最高,太学的规模最大。 【国学之内八千 馀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 3国子学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 五品以上官员子弟,而其余学校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 民子弟。太学里除我国的学生外,还接收了由日本、朝鲜等邻国派遣来的留学 生。 【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 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 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 主焉。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 】 【高丽、百济、新罗、高 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 】 4太学生们都食宿在太学里,再加上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3 教职员,在公元七世纪,太学实际上已成为一所规模宏大的、包括了不少外国 留学生的万人寄宿大学,这足见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十分兴盛的。另外,唐朝 皇室子弟的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皇室小学之外,还设置了皇室的高等 教育机构弘文馆与崇文馆。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 崇文馆,生二十人。 】 【太宗贞观五年以後,数幸国学。於门下别置弘文馆,於 东宫置崇文馆。 】 5与此同时,唐朝对国子学中的教职人员、学生、学习内容、 考试、升降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教职人员方面:【以皇缌麻以 上亲,皇太后、皇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 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 业。 】 6在学生方面:【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 五以下。 】 7在学习内容方面:【凡礼记 、 春秋左氏传为大经, 诗 、 周 礼 、 仪礼为中经, 易 、 尚书 、 春秋公羊传 、 榖梁传为小经。通二 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 经者,大经皆通,馀经各一。 孝经 、 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 、 论语 ,共限一岁;尚书 、 公羊传 、 榖梁传 ,各一岁半;易 、 诗 、 周礼 、 仪礼 ,各二岁;礼记 、 左氏传 ,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 策,读国语 、 说文 、 字林 、 三苍 、 尔雅 。凡书学, 石经三体限 三岁, 说文二岁, 字林一岁。凡算学, 孙子 、 五曹共限一岁, 九 章 、 海岛共三岁, 张邱建 、 夏侯阳各一岁, 周髀 、 五经算共一 岁, 缀术四岁, 缉古三岁, 记遗 、 三等数皆兼习之。 】 8在考试、升 降学等方面:【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 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 问十义大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 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 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帅教及 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故百日,缘亲病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 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荫配色。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 之尚书省。 】 【上元二年,加试贡士老子策,明经二条,进士三条。国子监 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8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所业十通 七,然後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业成,上於尚书吏部试之,登第加一阶放 选。其不第即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第,从常调。 】 【中宗神龙二 年,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於师,国子、太学 各绢三疋,四门学绢二疋,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疋,皆有酒脯。 其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又每言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 州试,并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 】 【中宗神龙二年,敕学生在学, 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於师,国子、太学各绢三疋,四门学 绢二疋,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疋,皆有酒脯。其束修三分入博士, 二分助教。又每言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长 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 】 9同时,唐朝的官学沿袭了我国历来浓厚的尊孔传统: 【唐高祖武德二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高宗永徽中, 制改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颜回、左邱明从祀。乾封元年,追赠孔子为太 师。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总章元年,颜回赠太子少师,曾参赠太子少 保,并配享孔子庙。元宗开元二十七年,追赠史记 、 家语所载孔门弟子, 并十哲,共七十七人。 】 10并且有着一套严格的繁琐的尊儒祭孔礼仪,需步步遵 循而行:【皇太子释奠於孔宣父:斋戒,陈设,出宫,馈享,诸州释奠於孔宣; 侯国通祀仪礼州县释奠至圣文宣王仪:时日,斋戒,陈设,省馔,行事。 】 11至 于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承于夏商两代、至于西周才臻于完善的幸学养老方面: 【古者天子之视学,多为养老设也,虽东汉之时犹然。自汉以後,养老之礼浸 废,而人主之幸学者,或以讲经,或以释奠,盖自为一事矣。故今以二事合为 一门云。 】 12 可见,在唐朝时期天子的幸学养老已经与讲经、释儒融为了一体, 但其体制依旧存在:【唐开元礼:皇帝皇太子视学仪,出宫,视学,銮驾还宫; 皇帝养老於太学仪:陈设,养老,銮驾还宫。 】 13 唐朝的地方官立学校也十分发达,主要设立在府、州和县两级地方政府所 在地。据唐六典和唐书 、 新唐书及文献通考等典籍的记载:唐 朝地方学校分为京都府学、大都督府学、中都督府学、下都督府学、上州府学、 中州府学、下州府学、京县学、上县学、中县学、下县学。另外还有地方官立 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太学。 1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学校考四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1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考五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1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学校考六幸学养老。 1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学校考六幸学养老。 5 专业学校,其中有京都府医学、大都督府医学、中都督府医学、下都督府医学、 上州医学、中州医学、下州医学,以及京都玄学,各州玄学。由此可见,唐朝 的地方官学教育制度是十分完整的。 宋朝的中央官学,基本上沿用唐朝的制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广文馆、算学、律学、书学、医学等,在增修国子监学舍的同时,也添饰了先 圣十哲像:【宋初,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 十一人像於东西廊之板壁。 】 14可见,在尊儒祭孔方面,宋朝较之于唐朝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太祖亲撰先圣及亚圣赞,从祀贤哲先儒,并命当时文臣为之 赞。其春、秋二丁及仲冬上丁,贡举人谒先圣、先师,命官行释奠之礼,皆如 旧典。 】 【元丰六年,吏部尚书曾孝宽言,孟轲有庙在邹,未加爵命。诏封邹国 公。七年,礼部言:“乞以邹国公同颜子配食宣圣,荀况、扬雄、韩愈并从祀 於左邱明等二十二贤之间。 ”从之。封荀况兰陵伯,杨雄成都伯,韩愈昌黎伯, 颁行天下,学、庙塑像,春、秋释奠行礼。六月,诏以王安石配享孔子庙,设 位於邹国公之次,仍令国子监图其像,颁之天下。 】 15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 ,创办武学;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 ,创办画学。从而使中 央官立分科大学又增加了两种。 【仁宗时尝置武学,既而中辍,至是复置,寻诏 生员以百人为额。又置律学,置教授四员。公试,习律令生员义三道,习断案 生员一道,刑名五事至七事。私试,义二道,案一道,刑名五事至三事。 】 【律 学。熙宁六年,置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举人须命官二员任其 平素。先入学听读而後试补。习断案,人试案一道;习律令,人试大义五道。 月一公试,三私试。需用古今刑书,许於所属索取。凡朝廷新颁条令,刑部画 日关送。 】 【算学。崇宁三年立。其业以九章 、 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 仍兼海岛 、 孙子 、 五曹 、 张邱建 、 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 天文书为本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 学。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 】 【书学。篆、隶、草三体字, 说文 、 字说 、 尔雅 、 博雅 、 方言五书,仍兼通论语 孟子义, 愿占大经者听。三舍试补、升降略同算学法,推恩差降一等。 】 【画学。曰佛道、 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以说文 、 尔雅 、 方言 、 释名教授。 说文则令篆字,著音训,馀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1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太学。 1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考五祠祭褒赠先圣先师录後。 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 律。考画文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三 舍试补、升降以及推恩略同书学。惟杂流授官,止自三班借职以下三等。 】 【医 学。初隶太常寺,神宗时置提举判局,始不隶太常。亦置教授一员,翰林医官 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学生常以春试,取三百人为额,三学生愿预 者听。仿三学之制,立三舍法,为三科以教诸生。有方脉科、针科、疡科。方 脉以素问 、 难经 、 脉经为大经, 病源 、 千金翼方为小经。考察升 补等略如诸学之法,其选用最高者为尚药医师以次医职,馀各以等补官,为本 学博士、正、录及外州医学教授云。 】 【宗学。绍兴十四年建於临安,学生以百 员为额:太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职事各五人。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一员。在学者皆南宫、北宅子孙,若亲贤宅近属,则别选馆职以教授焉。宁宗 嘉定九年,诏诸王宫学改作宗学,参之国朝典故,仍隶宗正寺,以宫教授改为 博士、宗谕。 】 16宋朝皇室的皇宗学是大学与小学混合设置的,但设废无常。 【东莱吕氏(吕祖谦)曰:“先王之制度,虽自秦、汉以来皆弛坏废绝,然其 他如礼乐法度,尚可因影见形,因枝叶可以寻本根;惟是学校,几乎与先王全 然背驰,不可复考。且如唐、虞、三代设教,与後世学校大段不同,只举学官 一事可见。在舜时,命夔典乐教胄子;在周时,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 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何故?皆是掌乐之官掌教,盖其优游涵养、鼓舞动 荡,有以深入人心处,不是设一个官司。自秦、汉以後,错把作官司看了,故 与唐、虞、三代题目自别,虽足以善人之形,而不足以善人之心,虽是法度具 举,然亦不过以法制相临,都无深入人心道理。大抵教与政自是两事,後世错 认,便把教做政看。若後世学校,全不可法。大率因枝叶可以见本根,今则但 当看三代所以设教命官教养之意。今时学者,多是去看武帝、光武、魏孝文、 唐太宗做是,不知这个用心内外不同,止是文饰治具,其去唐、虞、三代学校 甚远。却是扰攘之时、刚武之君、偏迫之国本不理会,如南、北朝,虽是草创, 若不足观,却不是文饰,自有一个不能已处,其去唐、虞、三代学校甚远。惜 乎,无鸿儒硕师发明之。这般处学者须深考,其他制度一一能考,亦自可见学 校之所以得失,三代以上所以设教命官至理精义,要当深考。 ”】 17另外在宋哲 宗元赫六年(公元 1091 年) ,在诸宫院设国立小学,到徽宗时(公元 1101 年至 1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太学。 17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学校考三太学。 7 1125 年) ,小学生达到一千人。在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宋朝的京城开封就由国 家办起了有一千人的小学,说明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规模。 宋朝的地方官学,仿照唐朝制度,主要设在府、州、军、监和县两级地方 政府所在地。但宋朝初年还没有统一的政令,到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 ,才正式通令府、州和县设立学校。 【仁宗即位之初,赐兖州学田。已而又命藩 辅皆得立学。其後诸旁郡多愿立学者,诏悉可之,稍增赐之田如兖州。由是学 校之设遍天下。 】 18到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又下令州、县设立小学。 规定十岁以上的儿童入学。并制订了通过考试逐级升学的办法,由县学升府学, 由府学升入中央太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有识之士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努力尝试将科举与学校结合起来。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 ,王安石改革贡 举,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三个等级。太学 三舍法赋予学校直接向国家输送人才的职能,而无须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此法 的实行,对科举与学校相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为后代提供了极具参考价 值的经验。 【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 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总二千四百。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 生;间岁一舍试,补上舍生。封弥、誊录如贡举法。而上舍试则学官不与考校。 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参以所书行艺与籍者,升内舍;内舍试入优、 平二等,参以行艺,升上舍。上舍分三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若 一优一否为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学正增为五人,学录 增为十人,学录参以学生为之。 】 【绍圣元年,三省立格:“侍从、台谏、国子 长贰,岁举堪任诸州学官一员,须尝中进士或制科,年及三十者。若制科及进 士第在上五人,礼部奏名在上三人、府、监、广文馆第一人,或从太学上舍得 第,即皆不试而用,馀并召附吏部春秋试。凡试,两经大义各一道,以通经、 善作文为合格。已经举试,中书籍其姓名,俟有阙则选授焉。 ”於是内外见学官, 非制科、进士出身及由上舍生入官者并罢。 】 【徽宗崇宁三年,令州县学用三舍 法升太学,罢科举。 】 【宣和三年,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用之。 】 19 (二)书院 18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郡国乡党之学。 1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郡国乡党之学。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史上, “书院”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兼具培养人才、 研究学术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机构。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公 元 639 年的唐朝初年,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其后,唐朝中央政府设立 “书院” ,用于收藏和校勘图书,书院也就成为了官方藏书、校书的场所。晚唐 时,开始出现私人书院,具有隐居读书、聚徒讲学的功能。到了公元十世纪的 宋朝初年,官学甚少,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才真正兴起。著名者有白鹿洞(今 江西庐山) 、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 、石鼓(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 、应天 府(今河南商丘)四大书院。 【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 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肄习。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先 时南唐升元中,白鹿洞建学馆,以本道为洞主,掌其教授。又赐石鼓书院敕额。 】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应天府民曹诚,即楚邱戚同文旧居,造舍百五十间,聚 书数千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命奉礼郎 戚舜宾主之,仍令本府幕职官提举,以诚为府助教。八年,赐潭州岳麓书院额。 始,开宝中郡守朱洞,首度基创宇,以待四方学者。 】 20其中,以白鹿洞书院和 岳麓书院影响最大。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讲学的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 峰下,唐朝已是名流李渤的读书场所。公元十世纪时建为“学馆” ,宋朝初年改 为书院,到南宋理学家朱熹来此主持和讲学,白鹿洞书院才闻名天下,朱熹制 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 ,明确规定了如何为学、修身、接物,为书院教育奠定 办学宗旨,并为其他后起书院所遵循。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公元 976 年创建,后不断修葺扩建,至南宋时张栻、朱熹等大儒在此讲学,学生多 达千人,名播天下。宋朝后期,官学大兴,书院多为官学取代。书院是我国宋、 先、明、清时期与官立学校并行的一种学校教育机构。有私立、官办和官私合 办的三种。其学业程度可区别为高等的和中等的两类。高等的相当于大学性质, 中等的相当于中学性质。 由唐末五代至宋朝初年,官立学校废弛,书院大兴。鹿洞书院、石鼓书院、 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并称为宋初的六大书院。 【右宋 兴之初,天下四书院建置之本末如此。此外则又有西京嵩阳书院,赐额於至道 二年;江宁府茅山书院,赐田於天圣二年。嵩阳、茅山後来无闻,独四书院之 名著。是时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盖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 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後随, 2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郡国乡党之学。 9 皆务兴起。後来所至,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锡,教养之规,往往过於州县学, 盖皆欲仿四书院云。 】 21宋朝的书院大都是私立的,但书院设置有院田,这些院 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政府拨给。因此到书院读书的学生仍可享受书院的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