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母校(镇江六中)的回忆_第1页
六十年前母校(镇江六中)的回忆_第2页
六十年前母校(镇江六中)的回忆_第3页
六十年前母校(镇江六中)的回忆_第4页
六十年前母校(镇江六中)的回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年往事补遗】 母 校 的 回 忆 我的母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西区和平路的中段,北面通小码头,南边 不远就是繁华的西门老火车站。学校这块地方三面环水且连通长江,光绪时候 曾经是大纶缫丝厂所在。日寇入侵时镇江沦陷,工厂被炸成一片废墟。抗战胜 利后这块地方成为“四益农场” (由镇江实业人士冷遹、陆小波、严惠宇等人兴 办)的一个分部,我清楚地记得 1954 年发大水前,有一回跟着母亲到农场里买 过一次西瓜。这时和平路刚刚造好,为了发展西区基础教育,镇江市在农场原 址大兴土木,建成了一幢机翼型平房校舍,命名为镇江市第三初级中学(简称 “三初” ) 。1956 年秋天开始接收第一批初一新生,前二年每个年级只有两个 班。第三年招收了四个班,共有 8 个班,达到了完中标准。1959 年“三初”更 名为第六中学(“一初” 、 “二初”也同时更名为镇江市第四和第五中学) 。 我家就住在学校大操场的正对面,二者相隔一条河,就连体育老师喊口令 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那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一早就能听到学校 广播喇叭里的声音,平日里新闻、歌曲、广播操音乐不绝于耳。1958 年“大跃 进” ,学校里上演过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场景。操场上竖起一座小高炉大炼钢铁, 不知疲倦的人们挑灯夜战,在炉前奋力攻关;一堆堆煤炭冒着青烟那是在“炼 焦” ; 镇江市“少年之家”艺术团的大朋友们在人海中表演节目,为大家鼓劲, 慰问日夜奋战的师生们。 1960 年夏天,我考入六中读书。当时初一年级一共 4 个班,班主任都是从 市区小学骨干教师中提拔上来的。一(1)班班主任是吴俊老师,一(2)班班 主任是韩瑞庭老师,一(3)班班主任是俞德昌老师,我们一(4)班主任是徐 开莲老师,全班共有 50 几名学员(同学和任课老师名单附后) ,教室就在马路 边上的一排平房里。由于靠家很近,我每天上学总是捧着几本书,从来没有用 过书包。 我上学时的成绩很好,每学期都拿到优秀奖状。从初一开始就一直担任学 校少先队的大队长,经常主持大队部的活动,一当就是三年。那时的大队辅导 员是顾明娟老师(后来又回到金山河小学任教)和徐发新老师(后来改名徐凯, 调市少年宫工作) 。 那个年代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我家的兄弟姊妹多经济困难,在学三年一 直享受每学期 7.5 元的助学金。当时初中的学费每学期是 8 元钱,冲去助学金, 自己只需缴纳 0.5 元学费。此外,每逢寒暑假,学校都安排我们这些家庭困难 的同学留校参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班上享受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的同学还有 不少,大家深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深感幸福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因此感 恩党和政府对学子们的关怀,在学习上都很勤奋,一心想学好知识报效祖国,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那时候班上的学习气氛确实浓厚,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记得初 一时徐开莲老师曾经倡导开展“过五关、赶六将”活动(指的是在学习上要过 好思想关、生活关、家庭关,赶超班上公认的六个学习尖子) ,对于推动全 班的学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的课外生活也相当丰富。初一时,徐老师带领我们星期天步行去焦山 登高赏景。还鼓励我们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我学会了吹口琴、笛子和箫。初二 时我参加过业余无线电小组的活动,由高年级江昌亮同学讲解“无线电发报原 理与技术” ,至今未能忘怀。我还参加过卫国卫生救护训练班,由市人医的医生 给我们讲授人体构造和急救处理等方面的医务知识,这些教材我至今还保留着。 初三时,班主任霍仁山老师经常组织全班同学根据爱好开展美术、歌咏、灯谜、 集邮等课余活动,以发挥各自的才能。 我们上初中时正好逢到“三年自然灾害” ,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老百姓 的生活极度艰难。由于粮食越来越紧张,居民的粮食定量标准不断被削减。初 中生入学时的定量标准是 32 斤,后来一年多时间减到 31 斤30 斤,直到 29 斤。但是大家毫无怨言,而是大谈“一人省一斤,全国可以节省多少斤粮食” 的道理。由于棉花连年减产,居民定量布票也从原来的每年一丈多削减至 1 尺 6 寸,被赫鲁晓夫嘲笑为“三个人合穿一条裤子” ,而我们却以“节衣缩食,为 国争气”为荣。大家都在公共食堂里代伙,喝着粯儿粥,吃着黑馒头,嚼着老 咸菜,还是觉得很有味道。由于粮食紧张,很多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在“低 标准、瓜菜代”的号召下,有的同学因营养不良而患上了“浮肿病” ,学校还专 门配给杂粮以调剂营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校响应党中央“大办 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开展各项支农活动。各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3 乐呵呵地送肥抬马桶下乡。那时候的学习条件十分简陋,学生的课本、讲义、 练习本全部是用粗劣的黄色纸张印制的(有的我至今还保留着) 。学生们穿的全 是粗布衣服,食堂里的餐具也都是粗瓷大碗,总之一切都在倒退。但是条 件虽然艰苦,同学们的思想一点儿都不乱。大家怀着一颗“自力更生,丰衣足 食”的爱国之心,经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跟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难关。这主要 得益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扎实,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那时 候无论上面有什么政策,只要是牵涉到群众利益的事,学校总是先组织学生中 的团员、骨干分子开会、统一思想,然后再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当时正值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趋向破裂, 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市场物资奇缺,政治谣言四起,黑市买卖猖獗。面对这 样的复杂形势,学校政治宣传工作主要是围绕当时的中央工作会议,贯彻执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雷厉风行地开展“反右倾,鼓干劲” , 高举“三面红旗” 、反对“浮夸风” 、 “共产风” ,反帝反蒋反侵略,抵制修正主 义思潮等方面进行教育疏导。还通过经常各种各样报告会的形式,展开一系列 的正面教育。譬如:初一时曾经邀请过当时皮革厂的书记、先进工作者张学礼 来我们年级,讲如何发扬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做到又红又专。初二时邀请过一 位姓吴的老红军到校作报告,讲延安精神,讲三八作风,讲部队战争生活,讲 革命光荣传统。还邀请过中百公司的徐方涛来校作关于“市场计划经济与物价” 的报告。学校还组织师生集体收听“人民日报” 、 “红旗杂志”的编辑部文章 “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 。大家一次又一次冒着凛冽的寒风,端坐在操场上 听广播,秩序井然。那年头,一般大型活动都是集中在大操场举行,或者偶尔 借用火柴厂大礼堂开会,组织纪律相当好。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很有针对性。除了经常性开展校风、校纪、规章制度 和党的教育方针等方面的教育外,遇到学生中的违纪行为和不良倾向,都是由 汪澜、黄笔农二位校长亲临有关年级讲话。组织观看革命题材影片、写好电影 观后感也是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爱国主义和革命人生观教育的形式之一。记得 洪湖赤卫队 、 红鹰 、 聂耳 、 孙悟空三大白骨精等影片观后,班上都 出过墙报、黑板报,开过座谈会。优秀的电影插曲一下子变成了校园流行歌曲, 学校因势利导开展大唱革命历史歌曲活动。例如,影片聂耳放映结束后, 学校开展歌咏比赛,每个班集体登台演出。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个精 神抖擞,引吭高歌,都在为自己的班级争光。操场上洪湖水浪打浪 、 毕业 歌 、 码头工人歌 、 三八作风歌等革命歌曲响成一片;还有独唱小曲好 唱口难开 、 珊瑚颂 、 我生在哈瓦那 ;教师们演唱全篇黄河大合唱 。这 样的活动在那个时期大大振奋了人的精神,激励了斗志,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 此外,学校每月还开展班与班之间的红旗循环赛,对思想、纪律、学习、 劳动、文体、广播操等方面的优胜班级颁发奖旗,因此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很 强。团支部经常组织进步青年听团课,开展学习刘胡兰烈士事迹的活动。我几 次听过焦千等老师讲过的团课,也参加过接收新团员的支部大会,受到了团的 知识方面的教育。学生中要求进步的人很多,不少同学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报 告。很多人坚持晚上到校自习功课,利用假日参加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积极 为社会作贡献。 学校的文体活动亦很活跃。我就在图书室借阅过红旗谱 、 红日 、 苦 菜花 、 迎春花 、 野火春风斗古城 、 小城春秋 、 烈火金刚 、 王若飞在 狱中 、 暴风骤雨等书籍,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课余 时间的篮球比赛,每年一次的学校运动会,每逢重大节日的文娱汇演,各个班 都踊跃参加。记得有一次师生同台演出,老师们装扮成少数民族同胞集体演唱 朝鲜族歌曲“哩哩哩” ,博得学生们的一致赞许。 初二时,镇江师专有一批实习教师来我们学校实习。我们班分到两名数学 男老师(高淳籍、宜兴籍)和一名语文女老师(镇江籍) ,同学们与实习老师朝 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白天,实习老师给我们上课,业余时间帮我们辅 导,还编写了相声、故事等节目让同学们表演。我就表演过一段相声谈谈错 别字 ,在故事会上脱稿讲述过一个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那位高淳的潘 正柱老师还邀请我们去师专宿舍(校址就在后来的镇江宾馆)游玩,临行送我 一张印有厦门中山公园的照片作为纪念,至今我还保存着。在他们实习结束时, 学校召开欢送会,师生们依依惜别,共叙友情。我作为学生代表在大会上致欢 送词,最后应该讲“相信你们一定会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 ,我却说成了“希望 你们无条件地服从分配” ,因为用辞不当差一点闹出了笑话。 5 我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包蕴华、鲁庆鹏、周鸿、吴闻修等语文老师的亲 切教诲,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老师们要求很严,整篇整篇地背书是常有的 事。周鸿老师坚决反对写错别字,这对于我日后的写作中很少出现错别字有很 大的帮助。记得 1963 年我到武汉读书时,看到街头上有不少错别字感到不舒服, 还特地写信告诉过周老师,表示对错别字横行的不满之情。班上还经常组织书 法和作文比赛,吴闻修老师书法功底颇深,老先生教我们的颜体、柳体使我至 今未忘。周鸿老师既教音乐、拉手风琴,又教我们的语文和书法对我后期写作 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心中仍然时常惦念这样的好老 师。 初三下学期,学校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通过学习毛泽东主席、刘 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学习雷锋同志的 优秀事迹等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开展为人民服务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作为学生代表去阴雨球场,聆听雷锋生前班长刘景风同 志所作的雷锋事迹报告,在学生干部中引起了轰动与反响。在本班同学范祖舜 的带领下,我几个文艺骨干赶排了一出锡剧雷锋之歌 ,反映雷锋同志生前在 雨中揹送大娘回家的事迹,我在剧中扮演了雷锋战友王大力的角色。此剧得到 了团市委的重视,还到人民大礼堂(后来的中级人民法院新楼原址)参加了全 市中学生汇报演出。 当时高中的升学率非常之低,初三时,学校开始对毕业生进行“服从祖国 挑选” 、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安排去金山乡参观人民公社“河网化” 的成果。请新民洲共青团农场青年突击队代表吴琪等一行 5 人到校现身说法, 介绍他们艰苦创业、献身农场的感人事迹。会后还安排学生代表与他们座谈讨 论,勉励毕业班同学以实际行动支援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当时的趋势是教育下 马, “僧多粥少” ,除掉少数人有可能继续升学外,所有毕业生的去向是到淮安 白马湖农场落户。学校组织听取“赴白马湖考察组”的考察情况汇报后,大部 分毕业生都打报告要求去白马湖务农。 (9 月 3 日,镇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