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古开天地》辩课_第1页
关于《盘古开天地》辩课_第2页
关于《盘古开天地》辩课_第3页
关于《盘古开天地》辩课_第4页
关于《盘古开天地》辩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辩课(小学语文教师刊发稿)(2009-08-25 20:05:06) 【按:小学语文教师7-8 合刊中,刊登了一组辩课,本人两年前上的盘古开天地 也在其中.因篇幅所限,本人的最后总结性辩课未能刊于杂志。现将完整的稿子发于此,备 忘。特别感谢沈大安老师和大刀赵六先生的参辩。】 执教:张祖庆 辩课:沈大安 大刀赵六 张祖庆 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 盘古开天地教学辩课 板块一:读成一句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请大家打开语文课 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老师出示文中要求认读的所有生字, 让孩子们认读后,抽读生字并正音。)请同学认真地看屏幕上的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特 点? 生:都是三点水旁。 师:很会观察。那么想想“混沌”这个词语,在课文里边什么意思? 生: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分不清楚什么和什么。 师:说得对!你把文章的原句读出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连成一团,看不清楚,这就叫做“混沌”。再看“清”“浊”,想一想,你所看 过的哪些东西是“清”的,哪一些东西是“浊”的? 生:干净的水是清的;脏的,看不清楚的水是浊的。 师:(领着学生读)清浊、血液。“血”字,还有一个音读“xi”。口语,流血 “xi”。 师:(指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中,你觉得口干舌燥,你喝了一口水, 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记生字,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到三遍,看 清楚每一个笔画。(学生写生字,老师利用大屏幕订正。) 大刀赵六: 不知道大家对没学课文就让学生书写字词怎么看?我的看法是要问问张老师预习工作 做得如何:如果课前预习非常充分,一上课就书写字词是可以的;如果预习不充分,认读 后马上就书写,书写后再回过头学课文,这样,本来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被识字写字占用得 过多了。这是阅读课,把最有效的时间保证用来阅读会更好。 沈大安: 识字学词,任何年级都不能忽视。张老师从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这一基 础出发,在预先接触过课文的前提下,进行了简约而扎实的生字词语的教学。有正音、有 释义、有书写,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渗透方法,讲求实效。 师: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想,你能把盘古开天 地这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吗?请默读课文,很快地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意思的话。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真好!咱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这句话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但有 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刚才那句话,想一想 你能读成哪个词语? 生:创造。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生:立刀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刻的,刻的时候用刀。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生:要创造必须有行动啊! 师:是啊,“创造”需要工具,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 这个美丽的宇宙的。 大刀赵六: 张老师要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把文章读成一句话,一个词。这一做法在这篇文章中 很适合,因为恰好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很多文 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一句话”“一个词”。那么,概括主要内容就应该提倡学生用自己的、 简短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句话”“一个词”了。 张祖庆: 这里的“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并非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盘 古开天地一文,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读完文章后让其 概括主要内容,是“拔苗助长”。显然,安排此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孩子们在整体感知的 基础上,去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 沈大安: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信息时代,迅速捕捉重点信息,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张老师 让学生把故事“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引导学生关注文眼,把握整体,这有助于 孩子们形成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也 有很多种。摘录重点句,找出关键词等,都是有效策略。 板块二:读成连环画 师: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 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大家 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师:(范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 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斧头在旷野的黑暗猛劈过去。 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砸了下去, 这个小小的地方就变大了。 师: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 它的神奇。(生练读)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你这是一小团混沌。那时候,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八千”两个字, 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 开” (生读,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 过去。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 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是要靠很大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的。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师:不要劈向我!(笑)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 情是怎样的? 生:咬紧牙关,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生读)有点猛了,谁更猛?(生再读) 大刀赵六: 本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是进入文本、进入神话很好的策略。但这里的朗读却更多的是 为了读出感情。难道指导读出感情有错吗?没错。但,如果指导过于频繁,学生对画面想 象的连贯性就被打断了。所以,我建议这个地方主要是让学生听老师读,想象画面;自己 读,想象画面。 张祖庆: “感情朗读”与“想象画面”,本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不存在的。 很难想象,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孩子,能很有感情地读出文本的韵味。在此段教学中,我通 过营造各种情境,入境体验,情境演示,激活学生想象,让学生浸淫在神话的情感磁场中, 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飞翔起来、丰满起来。 沈大安: 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要领就是让语言文字形象化、图像化。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 境地朗读,感受神话的神奇,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神话有着神奇的情境,神奇的情节, 神奇的人物,神秘的气息。这种神奇,靠分析,无异缘木求鱼;靠讲解,则会让儿童的思 维跌入黑暗谷底。张老师在此课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神话的文体特点,通过想象,感 悟神奇;通过朗读,再现神奇。一次次朗读文本,就是一次次亲近神话。在想象中丰满文 本,在朗读中丰满形象。于是,神话活在了儿童心中! 师:劈得够猛的!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投影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 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 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你读的时候,把下一句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生接: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 变成了地。(请男女生分别和老师接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呢? 生:我发现上下半句话字数是相等的。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我发现上下两个半句有很多的反义词: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真好!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师生合作 对句: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 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生:缓缓和慢慢。 师: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师: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 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 生:这样改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师: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 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我找到了一处,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 生:我还找到了另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 “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打 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 生:天地形成需要那么长时间,我真担心盘古会累倒! 师: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好!请大家继续往下 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一幅又一 幅神奇的画面。 沈大安: 周作人曾经说过,“中国的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音乐性的特点。”我以为在语 文课程中,老师一定要根据汉语的规律去进行教学。张老师在此处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文 中出现的对偶句,引导孩子们反复玩索,细细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更值得 称道的是,张老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本文的“秘妙”,文中有四处写到跟“变 化慢、时间长”有关的词语,让孩子们去寻找这些语句,然后细读、品味。孩子们不仅发 现了这些词语蕴含着的“时间漫长”“开天辟地之艰辛”,还体悟到了作者用词造句的匠 心所在。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体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韵味。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生再读)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影印件) 大刀赵六: 出示课文插图的画面以帮助想象画面,实在算不上是个好法儿。盘古神力开天地,该 是怎样的画面?怕是 50 个孩子有 50 幅画面。课文插图一出,50 个孩子就剩一个画面了。 而且,孩子们人手一册教材,插图自己就能看到,又何劳老师把插图制成多媒体展示? 张祖庆: 孩子们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出示插图,是为了印 证孩子们的想象,而不是为了扼杀孩子的想象。 沈大安: 赞同张老师的说法。过早呈现插图,这是封杀想象;想象之后呈现插图,这是印证想 象。此课的教学,显然属于后者。 师: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 师: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生:300 年。 生:10000 年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生接读 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生接读。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100 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 丈。 师:1000 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0 丈。 师:地下沉生:1000 丈。 师:盘古也随着长高生:1000 丈。 师:此刻,盘古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盘古,此时他有多高?(学生 仰头使劲望)我们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 师:天还在升高,盘古的身体还在往上长,太神奇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 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了下去, 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认真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 奇的画面。(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起说! 生:(齐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如果让你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会是什么? 生:巨大。变化。 师:是的,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读下面文字时要读出“巨大的变化”。来,谁来 读?把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读出来。(生读) 师: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 多的画面。请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 筋脉可能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将课文以诗句形式排列: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 ),变成了( )的( )。 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 ),变成了( )的 ( )”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指投影)提醒同学, 注意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生: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师:大家的想象的确是太神奇了!如果把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补到课文第四自 然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齐:不能!因为很多变化我们还有没想到。 师:是啊,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再让我们真 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师生再次合作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沈大安: 这一教学板块,提供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好范例。利用段末省略号留下的空白,引导学 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这既是神话内容的二度创造,也是句式的巧妙迁移,显得自然而 妥贴。孩子们想象奇妙,语言精彩,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而教师的点拨和鼓励,更好地 引领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想 象,我们才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我们读出了(师生合作回顾,然后出示投影 片) 一组画 宇宙混沌 巨人沉睡 抡斧猛劈 天地变成 顶天蹬地 天升地沉 身体巨变 创造宇宙 师:如果把这组画面连起来,我们就把课文变成了一本连环画。读神话故事,我们不 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现在,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 能看着上面的标题,把这连环画把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吗? 生:能! 师:有点难度。但是不要急。每一个同学可以选择一段话来讲,讲的时候应当注意: 第一,脑子当中浮现画面;第二,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说;第三,尽量说出它的神奇。下 面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段练说,会吗?(学生练后指名说) 沈大安: 复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每一个人的个体言语,是语文学习有效的 策略和途径。但在公开课上花时间让学生练习复述,这并不多见。张老师让学生以口头描 述“连环画”的形式,训练复述能力,新颖有效。同时,神话这类文体故事性强,复述能 促使学生参与神话故事的二度创造。当然,若能在指导上更加到位,教给学生一些复述的 策略与技巧,会更加高效。 板块三:读出真感受 师:遗憾的是,这连环画只是存在我们的脑子里,留在我们的口头上,我们眼前并没 有真正的连环画。我们借助神奇的文字,张开想象的翅膀,才看到了那么精彩的连环画, 同学们学得这么棒,老师要把真正的会动的连环画奖励给大家,好吗?(播放盘古开天 地的动画片) 师:把掌声献给制作这个动画片的工作人员。(掌声)同学们,看了这个动画片,老 师有很多话想对盘古说,我想对盘古说(屏幕缓缓上移以下文字,配乐)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我多想 靠近茂盛的花草树木 轻轻抚摸你的汗毛 我多想 师:面对着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你们也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是吗?来,拿起你的笔, 把你心中所想的写下来。可以仿照老师这样写,也可以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写出 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写话后交流) 大刀赵六: 此处老师示范以及学生写话训练的价值何在?要打一个问号。课文学到最后,常见的 路数是要动笔写写,而写的内容往往就是拿起笔向文中的主人公“致敬”。不能说这种训 练没有价值,但写的训练不能都这样进行,这样的写不是学习课文的最佳价值,最佳的写 应该是找到文本本身独特的写作上的迁移点。而,向主人公致敬,不但“辜负”了文本写 作上的迁移点,而且,还养成了让学生说空话、套话、假话的毛病。 沈大安: 这一环节,张老师让孩子们用书写的方式,和文本对话,营造类似于“诗歌朗诵会” 的倾诉氛围,实际效果不错。但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语言不够“童真”,因为在 教师的强势干预下,孩子们的对话,有点“为文造情”。这个环节,建议直接让孩子们整 体再读,寻找最打动你的地方,然后说说,如果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画成一本连环 画,你认为哪幅可以作为连环画的封面?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盘古的精 神,可能会引发学生更多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语言。 板块四:埋下童话种子 (滚动播放黄帝战蚩尤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 话故事图片,最后打出“让我们,亲近神话故事”的字样。) 师:两节课很快结束了,但是我想,留在我们脑子里边的不但是许许多多神奇的画面, 更有盘古伟大的创造精神。让我们记住盘古,记住神话。 保卫神话,保卫童年 沈大安 我对张老师这节课的评价是八个字:实在、简单、从容、轻松。 第一,张老师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教得既简单而又扎实。首先,表现在他引导学生认 真识字、学词、读书上,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简约。其次,张老师让学生练习复述,讲故事。 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练习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复述可以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者,张老师非常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他带领孩子们对“对偶句”的剖析与感悟,做得 十分到位。 第二,张老师抓住了神话的特点,教得既轻松又从容。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阅读神话,就是追寻文明源头。儿童阅读神话,这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也让儿童的天 性得以舒展,儿童是在无数的神话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阅读神话,还能很好地捍卫童年生 态。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果让小孩过早地成人化,不再相信神话,无疑是一个 悲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努力,让学生重新回到神话世界里,让学生重新插 上可以终身翻飞的翅膀!正如张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保卫神话,就是保卫童年! 想象与赏析 大刀赵六 作为成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不缺神话。文化娱乐形式的单调,使老人嘴里的神话、 传说、故事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文化滋养之一。其实今天的孩子也不缺神话,影视 文化的滥觞,让神话也进入了孩子们的心里。不过,进入孩子心里的方式变了,不再是语 言,而是影像了。这里面的差别很大:影像固化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不再需要想象;语 言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想得多维而丰富。 对已被影像困住的孩子,该怎样教神话呢?张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凭借语言的通道, 用“想象”的方法,唤醒神话。 “想象”既是学习此文本的方法,也是最终要培养的能力。 作为方法的“想象”,张老师告诉学生:“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 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作为能力的“想象”,张老师这样训练: “面对着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你们也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是吗?来,拿起你的笔,把你 心中所想的写下来。” 应该说,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教学实践中却都出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作为方 法的“想象”,要求是对的,但练习中却不自觉地走上了“赏析”的路子。 “赏析”属于语文知识中可以明确言说、明确训练的知识,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成赏 析的目的。此课多处用了“想象画面”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又不自觉地把“想象”和 “赏析”有所混淆,致使有些环节本该“想象”,却成了“赏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 憾。 神话教学的三个维度 张祖庆 神话教学,我以为当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 1.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 神话是属于梦想的,梦想给了儿童诗意和自由。儿童是以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 的想象王国的。神话的想象,不同与一般文学作品的想象,有其独特的神奇瑰丽的色彩。 因而,在神话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激活想象作为基本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在神话的王国 自由飞翔。 本课的教学,激活孩子想象有两种方式:一是边读课文,边再现文字所描述的情境,这 是内隐的想象激活。二是让孩子通过仿写来激活想象,属于外显的想象激活。 从教学实录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策略是很成功的。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学生已经初步领略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盘古的创造精神,进而产生了对神话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