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1页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2页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3页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4页
《劳动经济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MPA HR群QQ号46189163 一、绪论 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作用 研究方法 二、劳动力供给 定义 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劳动力参与决策 三、劳动力需求 定义,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劳动力需求曲线 企业短期的劳动力需求 企业长期的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四、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定义 劳动力供需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劳动力市场分割 五、人力资本投资 定义 类型: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 力流动 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 企业培训投资的决策。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内部劳动力市场 六、工资理论 定义 工资的形式 影响工资的因素 工资差别 有关收入分配的相关问题 七、就业与失业的一般考察 定义 就业总量的决定 失业的类型 有关失业的度量及影响 就业的原则 八、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宏观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就业政策 最低劳动标准(协调劳动关系) 对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援助) 第一讲 绪论 一、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结果。 确切地说,研究雇主与雇员对于工资、价格、 利润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的行为反应。 劳动经济学以个人、家庭和企业在劳动供给 和需求方面的基本经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劳动力资 源的充分开发与优化配置、就业与收入分配以 及有关的公共政策等。 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 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 相对稀缺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求和愿望 绝对稀缺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的不断增长 稀缺性的本质表现为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 、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案例: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问题:既然劳动力资源是稀缺的,为什么失 业和就业不充分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 济决策都有成本。 机会成本将劳动力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 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讨论: 1、空气是稀缺的吗?清新的空气是稀缺的吗? 2、把你的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3、小李可以全职工作或上大学。他选择了上大学。请 问上大学代替工作或者工作代替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 什么? 2、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企业与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追求效用的最大 化。企业追求是利润,而职工追求的是工资或闲暇。 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受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 ,追求效用最大化,人们就要对如何利用资源进行选 择。 案例:个人对职业的选择 企业对生产方式的选择 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由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3、劳动力市场 通过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运动,实现 劳动力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居民户 企业 货币支出 劳务的供给 商品和服务 的供 给 消费的支出 劳动力的特点: 1) 劳动力的存在具有人身依附性 2)劳动力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3)劳动力的储存具有短期性 4)劳动力的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 5)劳动力的投入和使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6)劳动力的支出具有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 7)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作用。 劳动力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不同特点: 1)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动机和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 运行有重大影响; 2)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以及就业和工资决定 的机制受到一定的制度结构的制约。 4、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 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在经济转型时期协调劳动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运用法规和 进行宏观调控 政策手段 协调和监督 劳动关系 政府 企业 工人 工人 政府 企业 二、劳动经济学的作用 1、为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供理论指导 劳动就业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是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 我国正由增长优先向就业优先转变。 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 关系、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 点”。 2、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供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江泽民) “在信息社会,我们要重新创造的新型公司的基本 假设是:人(人力、智力)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 (约翰奈比斯特)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泰勒制 霍桑试验 日本的三大神器 3、为劳动政策制定和劳动制度改革提供理 论基础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 收入分配与就业的关系 市场运行与就业的关系 宏观调控与就业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就业机制的三圈理论 社会就业率(代表国家和社会利益)、单位用工 成本(代表单位利益)和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代 表个人利益)。涉及就业机制的公共选择目标需 要不断追求三圈的重合。 就业率 用工成 本 劳权保 障 三、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问题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构成要素 2)设定假设条件 3)验证 2、规范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是说明现 象“应该是什么”问题 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2)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服务 案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讨论 蚁族 讨论:下列表述是“实证表述”还是“规范表述”? 1、不应要求企业向雇员提供养老金。 2、承担社会保险金的雇主,其支付的工资一般低于 不提供社会保险金的雇主。 3、如果限制外来劳动力涌入,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将 提高。 4、在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就业普遍比男性困难。 5、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必须反对就业和职业的歧视 。 6、当前青年失业率高主要是结构性失业。 7、提高最低工资会使失业率增加。 3、我国当前劳动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实证研究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没 有搭建起来; 研究队伍较小,缺乏现代经济分析的理论 和方法训练。懂经济的不懂得劳动或者不关 心劳动;而搞劳动的又不懂得宏观经济和微 观经济分析。 4、劳动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1)注意力主要在人们的工作范围 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水平 ,人们的择业及变换工作的行为,人们工作 所获取的报酬,人力资本投资等。 (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相关连 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所以我们 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 动经济分析。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雇佣劳动和资本人民出版社1961年12月 2、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 3、(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1997年 4、(美)曼昆 著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英)德里克博斯沃思等著劳动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 社 2003年 6、曾湘泉 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年 7、杨清河 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8、王守志 主编 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 第二讲 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三、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 四、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五、劳动参与和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 一、劳动力 1、概念“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 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 和智力的总和”。 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 ,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1)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 是存在于人体之内; 3) 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和劳动不同. 16岁以上 人口 受雇者 劳动力 非劳动力 就业者 失业者 家庭从业者 业主 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国际上周岁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在业人员 失业人员 丧劳人员 学生 家务 军人 其他 15 64 2、劳动力资源的数量 就是具有一国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议 赞赞成反对对 1.降低养老金的负负担 2.充分利用人力资资本 3.防止养老金演变变成工资资 外的额额外福利 4.有利于体现现男女平等 5.没有证证据说说明会带带来失 业业率的上升 6.是世界发发展的一种趋势趋势 1.增加就业压业压 力 2.给给低收入群体带带来不 利影响 3.使企业业活力不足 采取弹性的退休制度,从女性起步,逐年增加. 3、就业就是有收入的劳动。 法律上把握就业须明确的要点:法定的就业年龄;具 有劳动能力;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能够为社会创造 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必需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 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社会必须有劳动的需求 。 就业统计的标准(ILO): 1、在规定时间内正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2、因疾病、休假、天气恶劣、劳动争议等原因,有职 业但暂时没有工作的人; 3、雇主、个人经营者、协助家庭从事经营而不领取报 酬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时间内从事一定时间劳动的上 述人员。 劳动时间 劳动收入 法定劳动时间 最低 工资 充分就 业 不充分就 业 灵活就 业 灵活就 业 4、失业人员: 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 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统计标准: 1、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参加工作、积极寻找工作而 没有工作的人。 2、在规定时间内被临时解雇、正在等待重新雇佣 的人。 3、由于疾病而妨碍寻找工作的人。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图. 上海市城镇人口调查失业率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图. 上海市常住人口分性别、年龄的调查失业率 资料来源: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在低收入国家中青年的失业率低,就业率高。 随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青年人失业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收入来源增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强导致 青年人可以承受(啃老族),就业率的下降因为青 年人上学的时间增多。 资料来源:Fares,Montenegro and orazem(2006a). 在业、失业与无业之间的界线不一定很明确 在业 失业 无业 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U(%)= U /(U+E) 就业者 E 失业者 U 非劳动力 N EU(+) UE() NE EN () (+) NU UN (+) ()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1、定义: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 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 )愿意并且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力供给的决策单位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控制 着自身的供给个人是决策单位,即为了实现 个人效用最大化,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之间做出 选择。决策主体是家庭或个人。 劳动力个人所有制 计划经济时期的公有制,意味着劳动力的 生产和再生产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各级政府 需要为企业生产,为每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决 策和操心,包的结果是平均主义和低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 现阶段劳动力归个人所有的理由: 1)社会产品还不丰富,还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各 种需要;还存在着独立的个人物质利益。 2)劳动力存在着差别,形成了不同等的劳动能力 ;按劳分配是建立在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 3)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主要是由家庭和个人承担 。 4)劳动还比较艰苦,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3、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宏观上是人口因素(人口的规模、结构、素质) 。 微观上是市场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曲线。 W W1 W0 L0 L1 L S 4、劳动力供给弹性 ES=(L/L)/(W/W)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1) 供给无弹性 2) 供给有无限弹性 3) 供给富有弹性 4) 供给缺乏弹性 例题1:当工资率为10元/时。劳动力供给为1000人;工 资率提高到12元/时,劳动力供给为1500人。计算劳动 力供给弹性。 ES=(L/L)/(W/W) L/L =(1500-1000)/1000 =0.5 W/W=(12-10)/10 =0.2 ES= 0.5/ 0.2 =2.5 例题2:当工资率为10元/时。劳动力供给为1000人;工 资率降低到8元/时,劳动力供给为800人。计算劳动力 供给弹性。 L/L =(800-1000)/1000 =-0.2 W/W=(8-10)/10 =-0.2 ES= (-0.2)/(- 0.2) =1.0 例题3:当工资率为10元/时,A与B劳动力市场供给 均为1000人;工资率提高到12元/时,A劳动力市场 供给为1500人,而B劳动力市场为1200人,问哪个劳 动力市场供给弹性大? Esa =(1500-1000)/1000 / (12-10)/10=2.5 Esb =(1200-1000)/1000 / (12-10)/10=1.0 B A 1000 1200 1500 12 10 5、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变动 A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 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B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 教育成本、保障制度等)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 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A B 三、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体劳动力供给是一种时间利用方式的选择 。 1、 效用与无差异曲线 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 足。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没有客观 的衡量标准,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其 大小不能准确度量,所以产生序数效用论。 2、无差异曲线把劳动收入与闲暇具有相同 效用的所有的组合点连接起来。 Ha Hb H Y Ya Yb a b 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 3)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 曲线; 4) 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图。 具有不同偏好的无差异曲线 收入 Y 闲暇 (H) Ia(重视收入,不重视闲暇) Ib(偏好闲暇,不太看重收入 ) 偏好差异的原因: 个人性格的差异 人们所做的工作差异 闲暇的相对价值不同 3、预算约束线:在既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 ,单个消费者所能够提供的收入和工作时数的各种组 合 1) 受到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限制; 2) 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状况所能获得的市场工资 。 闲暇 劳动 时间 收入 h1 h2 h3 Y3 Y2 Y1 4、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 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得到最大效用的状态 。 收 入 时间 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反映了个人的主观愿望, 预算约束线则上个人的现实条件(可能性)。 Y1 Y0 Y ha hb H a b U1 U0 5、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纯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 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必定提高。 它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案例1。城镇低保政策如何能促进就业? 我国低保政策的介绍(发展、主要内容) 如何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就业 低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案例2. 养老金给付标准的提高对劳动力供给 会才产生什么影响? hb ha H Yb Ya b a 替代效应:工资率提高,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 提高了,消费闲暇的代价变得更加昂贵,所以劳 动时间增加。 3)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曲线 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于工资率提高而产 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增加;在工 资维持较高水平且收入也较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 入效应,最终表现为劳动供给的减少。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四、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依年龄增长呈周 期性变动的曲线。 2、劳动力存于参与率生命周期的特点: 男女均呈倒“U”形;20-49岁男性和20-40岁女性 参与率高;15-19岁女性高于男性。 3、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 青年劳动力参与率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高; 我国总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中国与世界劳动力参与率的比较 总计总计男性女性 世界平均73.385.560.7 中国84.985.680.0 资料来源: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 5、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 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2) 工资资政策和工资资水平 3) 个人的非劳动劳动 收入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5) 性别、年龄的影响 6) 宏观经济状况 7) 人口的健康状况 8) 妇女的生育率 讨论:女性阶段性就业在我国是否可行? 面对大量职工下岗,就业安置困难,有 学者提出“男性留岗,女性回家”。您如何 看? 美国”薪水网”公司2007年公布一项研究,通过网上 访问2.6万名全职家庭主妇和1.4万名拥有工作的母亲 ,列出了一名全职母亲日常扮演的10 大角色:清洁工, 厨师,幼儿园教师,洗衣工,汽车司机,设备管理人员,看 门人,计算机操作者,首席执行官和心理医生. 假如这些工作全部由专业人士担任,雇主大约需支付 13.8万美圆的年薪. 一名全职母亲每星期做家务的时间为平均92小时.若 以每周40小时的工作日标准计算,相当于每周加班52 个小时. 劳动力参与率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就业率=就业人口/劳动年龄人口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 例: 某地区总人口200万 成年人口 170万 在业人口120万 失业人口20万 计算: 劳动参与率 = (120+20)/170 = 82.4% 就业率 = 120/170 = 70.6% 失业率 = 20/(120+20) = 14.3% 6、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青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老年人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男性成年人劳动力参与率稳定。 男 总计 女 劳动 力参 与率 () 7、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前提是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 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一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和 16-18岁青年人为二级劳动力,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 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1)附加性假说二级劳动力的参与率与失业率存 在着正向关系; 2)悲观性假说二级劳动力的参与率与失业率存 在着负向关系。 五、 劳动参与和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 1、就业与非就业的选择 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在某种工资率和制度 劳动时间给定的条件下,劳动收入的增加能否补 偿闲暇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当劳动收入效用 小于闲暇效用,家庭成员不参与劳动。 2、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如:租房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3、工资率变动与劳动力供给 4、家务劳动的影响 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 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向影响。 5、劳动时间长度对劳动参与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工资率不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劳动供给增加; 由于时间缩短,最低劳动供给价格下降,在市场 需求的作用下,就业就会增加。 6、教育、培训对劳动参与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 资较高回报的预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供给是 负向影响。 7、不同生命周期的劳动力供给 1)已婚妇女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当孩子出生后母亲的边际家庭生产率较高,随着 孩子成长,这一生产率开始下降 2)一生中工作时间的分布 3)退休时间。其他条件不变,较富裕或到60岁有 丰厚退休金的人退休较早。 讨论1:“傍老族”存在的原因 1.家庭条件比较富裕 2.对工作的偏好差 3.在现实的压力下,采取逃避的态度,完全依赖于父母 讨论2:利用效用与预算约束线分析农民工为 什么在城市更易找到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方 张车伟 都阳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 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6月 2、蔡方 都阳 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 海三联书店,2003年12月 3、陈维政 李贵卿著实施工作分享 破解就业难题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1月 第三讲 劳动力需求 一、劳动力的需求的基本概念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三、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四、劳动力需求的调整 五、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分析 1、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内, 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2、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引致)需求 劳动需求根源于社会消费,消费才是生产单位使用 劳动要素的根本原因。当社会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有支 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时,才导致各个经济单位进行活动 ,组织社会生产。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有效需求)。 商品市场 劳动力市场 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扩大需求。在 外需降低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就是必然的途 径。而当前影响就业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 消费(投资)不旺。 因为有了消费才要生产,因为有了生产 才有就业。 家 庭 企 业 需求函数:Qd=f (P,P,L,E,) P: 该产品的价格 P:相关产品的价格(替代,互补) L: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E: 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p=( Q/Q)/( P/P) Ep 1 富有弹性,高档商品 Ep 1 高档商品 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引发为全 球的金融危机,又像多米诺骨牌正通过国际贸易 蔓延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出现了倒闭、 裁员、减薪潮,如美国的失业率由2006年的4.6%上 升到目前的8.5%。 国际劳工组织今年月发表的全球就业趋势报 告称,如果形势继续恶化,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有 可能比2007年的1.9亿增加5000万,达到.多亿 ,这是全球失业人口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3亿关口, 全球失业率将上升至.。报告特别提出,新增 加的失业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可以概括为“四大四小”: 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 对纺织、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 新技术企业影响小; 对外资企业影响大,对民营企业影响小; 对外来农民工影响大,对本地劳动者影响小。 影响就业规模的主要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而劳动力的需求是派生需求。 今年1月份,全国外贸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7.5%,金融危机尚未触底,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未来的经济形势仍不明朗。金融危机给 社会带来最大的影响是就业问题,大量外贸型企 业缩减生产规模。 由于国际旅游人数和商务人员的减少,本市不少 高档宾馆的客房入住率也不足30%,服务业也因经 济萧条而出现不景气。 上海产业的外型度较高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全国工业产品交货值为 40484.17亿元,占当年工业产品销售值的20.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依次是: 广东(44.75%)、福建(35.53%)、 上海(29.38%)、江苏(26.41%)、 浙江(25.78%)、天津(25.21%)。 这六省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国总量的八 成以上。 讨论1。为什么扩大就业的重要措施就是扩大 内需?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又有哪些? 讨论2。为什么说创业对于就业具有倍增效应 ? 只有鼓励创业, 才能增加企业数量, 才能增 加劳动力的需求,才能真正扩大就业的容量. 问题:政府一些部门的执法、收费、罚款 、限制性规定,使创业困难。 对策: 废除一些机构的超收奖励和罚款提成体制 允许非登记企业的存在,个体工商户实行备案制 ,放宽对非正规创业和就业的各种限制,清理和 合并各种执法。 区别情况,住宅可以用于经营注册。 放开金融市场,鼓励小额贷款。 2、劳动力需求的其它影响因素 企业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 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 为零时,需求量则不会再增加。 1)工资率的变化 工资对于工人来讲是收入,而对于企业来讲则 是成本(支出)。 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提高 ,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 加。 总收益()=产品数量()价格() 成本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总成本() 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 R- C = QP -(Lw+Kr) 人工成本 =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劳动保护费+教育培训费用 +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公积金)+工会费+其他 人工成本是企业获取利润必须付出的代价。 亏损 利润 产出 收 益 和 成 本 工资价格变化与企业的劳动需求 规模效应较高的工资意味着较高的成 本,从而导致较高的产品价格,价格上升, 消费者会减少购买量,雇主会降低产出水平 。 替代效应工资上升,雇主会采用更多 依赖资本而更少依赖劳动,以降低成本。因 此,如果工资上升,由于生产模式“资本密 集化”,需要的就业量下降。 2)资本供给价格变化与劳动需求 规模效应资本价格下降时,生产成本下 降,刺激生产扩张,势必提高就业水平; 替代效应资本便宜,企业将采用资本更 加密集的技术,用资本替代劳动。 3)技术水平与劳动需求 经济需求能形成多大数量的劳动需求, 还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高, 即资本劳动比例系数大,则劳动需求 的数量就小,反之则大。那么,企业是如 何选择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呢?效益。考虑 资本与劳动力的价格比较。 (二)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数量取决于经济需求总量和生产单位对于经济需 求的转化率。用公式表示: LD=ED*T 转化率又受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T = f (I, C, L, H, M, F, P, O ) 式中:I:为技术水平,即资本劳动比; C:为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L:为劳动生产率 H:为劳动力资源的供给 M:为企业、部门、产业的管理水平 F:为生产单位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 P:为政府政策 O:为其他因素 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在特定劳动力市场上所有厂商 在每一实际工资水平上的劳动力需求数量总和 。 W D L (三)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宏观方面 1)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2)国家的经济体制 3)经济结构状况 4)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 2、微观方面: 1)企业规模的大小 2)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3)企业的利润量 3、劳动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 劳动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财富增 加的源泉。社会产品越丰富,商品生产越发达 ,生产规模越扩大,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分 工就越发展。 4、劳动需求的地区性 一国、一地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流动规模 总是有限的,这使得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依赖 当地的劳动力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劳动需求。 但在特定情况下,实行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 动的政策,对于改善该地区的资源配置、更 大范围的资源布局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 极的意义。 3、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D1 D2 D3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一)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1)生产技术的假设: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 2)生产目标的假设: 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 化、总产量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寡头竞争 垄断 (服装) (家电) (汽车) (有线电视) 4)劳动力同质的假设 1、时间长短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短期: 只能改变劳动投入数量的时间范围,在这个 时间阶段里资本数量是不变的。 长期: 改变劳动和资本投入数量的时间范围,但在 这时间范围内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技术。 超长期:不仅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 可以改变生产技术的时间范围。 时间时间 范围围变变化的要素固定不变变的要素 短期劳动劳动资资本和技术术 长长期劳动劳动 和资资本技术术 超长长期劳动劳动 、资资本而后技术术 2、企业目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企业目标定义为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目标下 ,企业的两种选择: 试图在既定的成本下尽可能生产最大的产量; 或者是在既定的产量下尽可能采取最小的成本进 行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 目标,其实际雇佣量大大超过按利润最大化目标所 需要的雇佣量,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 市场场 类类型 厂商 数目 产产品差异 程度 对对价格的 控制程度 进进出行 业业的难难 易程度 接近哪种 商品市场场 完全 竞竞争 很多完全无差别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农产 品 垄垄断 竞竞争 较较多有差别别有一些比较较容 易 轻轻工产产品 零售业业 寡头头几个有差别别相当程度比较较困 难难 钢钢汽车车 垄垄断惟一惟一产产品,且无 相近的替代品 很大程度,但 经营经营 受到管 制 很困难难公用事业业 ,如水电电 3、市场条件 表.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制度的定义: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 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 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包括: 正式制度一定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工 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的规范作 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是自然就业, 城市是统包统配,企业超需求吸纳劳动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根据技术要求和经 济状况变动,按照边际劳动收益和边际劳动 成本相等的原则决定劳动力的最佳需求量。 在劳动力市场上制度结构主要包括: ()最低劳动标准(SA8000) ()最低生活保障 ()对工会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二)边际生产率力理论 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单纯是由生产产品和服务 需求决定的,雇主对于实际产量的决策必须根据收益 和成本的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同样雇主对劳动力的使 用也要根据对增加劳动力所花费的成本和其所能增加 的收益进行比较。 边际生产率理论的核心是要对某种生产要素的边际 收益和它的边际成本做比较。 边际生产率理论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 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表 假设汽车经销商的劳动力边际产品 人数销销售数 量 边际销边际销 售量 边际边际 收 入 边际边际 成 本 边际边际 利 润润 120- 2301015000300012000 33881200030009000 4435750030004500 5463450030001500 6482300030000 749115003000-1500 849003000-3000 商店营业时间营业时间 内 值值勤人数 每小时时所避免的失 窃损损失 每小时时所避免的边边 际际被窃价值值 0- 15050 29040 311020 41155 51172 表。假设的超市值勤人员抓窃的劳动力边际收益生产率 Q L TP AP MP 边际产量递增, 总产量增加 平均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增加 平均产量减少 总产量减少 平均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为负 AP= Q /L MP= Q/L 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MP 0,TP ;MP AP,AP ;MP 1 高档商品 3、需要的交叉弹性Eab= (QaQa)(WbWb) Eab 0,替代性; Eab 1 C 富有弹弹性 Ed = B 无限弹弹性 A B C D L W C D 、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1) 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 可能性越大 ,劳动力需求弹性就越大。(搅拌工与飞机驾驶员) 2) 产品的需求弹性。 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 求弹性就越大。(必需品与奢侈品) P0 p1 q1 q2 q3 3) 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劳动成本占总成本 的比率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密集型 与资本密集型) 4) 资本(其他投入品的供给弹性)的供给弹性。 资本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即无需 大幅度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使用量便可以增 加。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交叉工资弹性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 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EA,B=(LA/LA)/(WB/WB) EB,A=(LB/LB) / (WA/WA) 总替代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表示B 类劳动力工资上升引起A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煤与石油,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 总互补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负值,表示 B类劳动力工资上升引起A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汽车与轮胎,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 、其他因素对劳动力需求的抑制作用 1)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使社会在工资增 加的情况下维持较高的劳动力需求。 2)产业部门的结构。各部门劳动力需求弹 性有很大差异,因此产业结构不同,总的劳 动力需求弹性也会有差异。 3)劳动力的类别。资本对生产工人的替代能力 大于非生产工人的替代能力,所以对生产工人的 劳动力需求弹性高于非生产工人;在熟练工与非 熟练工之间,资本更易替代非熟练工,因此对后 者的需求弹性要高于前者;从年龄上,青少年劳 动力需求弹性极高,而成年人相对较低。 4)公共部门的比重。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不是 由利润最大化目标决定的,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的 社会政治目标。具有较大的刚性。 (六)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1、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社会兴办非营利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低工资 扩大就业。如劳服企业、福利企业等。 2、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服务最大化目标。为满足纳税人的要求 3、 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讨论1: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 策的效果 讨论2: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岗位补贴或社会保 险补贴的效果 第四讲 劳动力市场 一、定义 二、劳动力供需变动对均衡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四、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五、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简述) 均衡的概念: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 均衡工资: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工资 均衡数量:当工资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 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工资的变动都会使劳动力 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二、劳动力供需变动对市场的均衡影响 (一)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1) 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 2)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W L S D 2、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分析均衡变动的步骤: 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 或者是两种曲线都移动; 确定曲线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 用供求图来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均衡,表明这种移 动如何影响均衡工资和数量的. 表.当供求移动时,工资和数量发生的变动 供给给不变变供给给增加供给给减少 需求不变变工资资不变变, 数量相同 工资资下降, 数量增加 工资资上升, 数量减少 需求增加工资资上升, 数量增加 工资资不确定, 数量增加 工资资上升, 数量不确定 需求减少工资资下降, 数量减少 工资资下降, 数量不确定 工资资不确定, 数量减少 3、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A B W L (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1、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 蛛网理论: 是运用供求原理分析某些生产周期长 ,从而供给调节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产品的价格和 产量。它的内容是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 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 预期理论:是最原始的静态预期,以上一期的价 格作为影响本期产量的价格。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A B Wa We Wb La/Lb Le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假设:劳动者有完备的信息;流动成本为零;劳 动力是同质的;其他劳动条件一样。 劳动力流动 资本流动 3、充分就业 过剩 不足 外来劳动力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 外来人口剥夺了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 外来人口是对当地劳动力的补充,是发达地区居民不 愿干的活。 W1 W2 0 N3 N1 N2 工人人数 本地供给 总供给 需求 三、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分析 1、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 1)工资具有刚性(能上难下) 2)信息的不完全与未来的不确定 3)市场交易成本大 4)劳动力需求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产品 市场的波动) 5)劳动力供给还要受家庭总财富、个人劳动偏好 等因素的影响 S D 2、自愿失业: 由于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 于需求造成的失业。 产品需求下降下的非自愿失业 3、 劳动力短缺与过剩 计划经济下常常表现为一种短缺,而市场经济条件下 常常表现为一种过剩。 在职失业的原因 预算软约束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工资率大于劳动 边际生产率; 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力囤积; 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 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 ; 企业目标有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变,劳动力 的需求量急剧下降。 4、 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 由于攀比所引起的工资脱离效益的轮番上升及引起 平均主义。 5、双轨制下的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一级市场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二级市场劳动力需求完全实现了自主化,大量农村 劳动力流入城市与一级市场劳动力竞争,加剧了一 级劳动力市场的在职失业和公开失业。 四、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 1、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大影响 人口规模 人口年龄结构 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影 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力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 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变化。 人口城乡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及变动,对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 化过程中的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 响,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