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服制与场合》word版.doc_第1页
《汉服服制与场合》word版.doc_第2页
《汉服服制与场合》word版.doc_第3页
《汉服服制与场合》word版.doc_第4页
《汉服服制与场合》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服服制与场合汉服复兴并非复古运动,不可能以古易今,不过,作为一个特定场合的标志性衣冠符号,于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凭心而论,我们不希望看到:在公祭轩辕黄帝和先师孔子这等庄重神圣的场合到处充斥着露着大腿的旗袍或者不伦不类的西装,相信我们的人文祖先和圣贤希望看到我们身上的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积淀的文明符号 华夏衣冠的复归今天还是理想,不过,作为衣冠意识的先行者不能不先行考虑如何在古制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迁适加调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在整合设计现代传统衣冠服制之前先看看我们几千年的服制轮廓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中国是礼乐文明,现代人疏远了“礼”的理解,实际,礼并非繁缛的多此一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周礼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是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祭礼将列位于五礼之首;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宾礼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嘉礼则是亲和万民的喜庆之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五礼”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与各种礼仪相匹配地,发展了各种不同场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 为了清晰明辨,我们将衣冠体系的场合服制分为两类讨论:古代服制,通过历代舆服礼仪典籍勾勒主要轮廓;现代服制,结合了场合需求与古制接壤。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释道服 现代:大致分为“礼服类”和“常服类”(一)古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华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见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丰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气象,当然其中也间杂了许多域外风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断绝,只剩一丝遗迹。这些沿革变迁,从规格齐整的礼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舆服志都有详细说明。 1.祭服: 祭服是祭祀时所穿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古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观念淡薄的华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类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 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 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周礼原名周官,后汉郑玄作注,称为周礼。遂致此后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而传世。其中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 华夏衣冠服制也总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不断波动,而周制冠服制度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对于礼服尤其如此。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 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 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武力迫使汉族服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多荡然无存。 纵观历代冕服发展,冕服由冕和礼服组成,根据典礼的不同场合,总有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六冕: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单、大裘、玄(黑里扬红)衣、纁裳(黄中并赤),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兖冕(王之吉服):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薜冕(王祭先公与飨射):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X)等相配。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章纹冕服六服: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着则为“内司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其中前三种用于祭祀,后三种用于朝会。袆衣、揄狄,阙狄,都以翟鸟为纹饰,所谓“三翟”(汉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参考通典对六服的注释: 袆衣:玄色。刻缯彩绘翚文(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从王祭先王服袆衣,王着二章纹的希冕。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 揄翟:青色。刻缯并彩画摇的文饰。后从王祭先公服揄翟,王着七章纹的薜冕。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阙翟:赤色。只在缯上刻出文饰,而不彩画。后从先王祭群小祀则服阙翟,王着衣无章纹、裳仅一纹的玄冕。 鞠衣:王后亲蚕礼的礼服。“黄桑服也,色如曲尘,象桑叶始生。月令:三月,荐鞠衣于先帝,告桑事。”所以,自然是桑黄色了。 襢衣(展衣),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其色白。 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不过也作“士妻的命服”讲。礼玉藻:“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诸侯之臣皆分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税。” 周制六服是后妃礼服的模式蓝本,后世在此基础上或有变易。唐武德令中,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宋代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皇后亲蚕服鞠衣。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九龙四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十二重行)外。 洪武四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绛衣为朝服,不用冕,故命妇亦不用翟衣,改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珠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衣为燕居之服。后又作多次微调,直到这种后妃礼服的使命最终结束。 袆衣示意图,衣上的翟纹只是个意思,按理应该是十二行袆衣穿戴图明代翟衣:2.朝服: 从很多古籍来看,祭服和朝服也时常通用。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这种衣服多采用细白布制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 春秋战国时的朝服,多用黑色布帛制作,其形端庄方正,故称“玄端”。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冠,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种冠饰。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缯绢。礼记玉藻中就有“朝元(玄)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采用轻便一些的深衣。 随着内衣制度的完善,直裾深衣,如襜褕,逐渐由难登大雅之堂的便装发展为礼服。到了西汉晚期,又从礼服进而再发展到朝服。东观汉记记公元25年,刘秀登基,东汉开国,中兴了汉室江山,原来在更始皇帝刘玄麾下的骑都尉耿纯见刘玄大势已去,遂率宗族宾客2千余人归顺。这二千余人全都穿着襜褕。可见到了东汉初,襜褕已在官场中普及,并且取代了传统的朝服。 襜褕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袍。在东汉时,上自帝王,下及百官,都以袍服为朝服。后汉书舆服志记:“乘舆(即皇帝)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 隋唐时期,通天冠服(24梁通天冠、大袖绛纱袍、白色中单、金玉带、黑舄白袜)为天子最隆重的朝服,远游冠服则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朝服。宋代给朝服的领下加了一种叫做“方心曲领(宋代的方心曲领是一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饰,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的装饰。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白袜黑舄。通天冠的形式,三礼图所画极简陋,与实际相差甚远,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中的东华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较接近实际,和敦煌石室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王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相似,但宋代加了簪导和纩充耳。远游冠形状与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没有蝉纹了。 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余同通天冠,为皇太子所用。古代女子只有命妇才有朝服。鞠衣和展衣,就是古代命妇的朝服。 3.公服 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 中国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大约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以前,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从有关汉代服制的著作,如汉官旧仪、独断、汉礼器制度、后汉书舆服志等书中,可看到大量关于祭服、朝服的记载,但其只有在魏晋以后,这方面记载才逐渐多见。 早期公服的形制是一种单衣。两袖都比较窄小,不垂胡(没有收袂的弧度)这也是它有别于祭服、朝服的地方或许是出于方便公务考虑。当时将这种衣式称之为“(衣+勾)礼仪志记:北朝时,“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衣+勾)衣为公服。”同书自注:“(衣+勾)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袖狭,形直如(衣+勾)内。”从史书记载来看,直到隋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仍作这种样式。 唐代公服分为两档: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单衣、白裙襦、革带、假带、方心、纷、鞶佩和乌皮履等组成;六品以下,则不用纷、鞶,是“从省”,和朝服相比,也无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绶佩剑等物。这个时期的公服形制,已采用袍制,两袖仍然做得比较窄小。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定公服颜色,共分为四等:一至三品服紫,四品至五品服绯,六品至七品服绿,八品至九品服青。紫色之袍是唐代官吏公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 4.婚服: 周制士昏礼服:男玄衣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