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的控制与设计论.docx_第1页
智能门的控制与设计论.docx_第2页
智能门的控制与设计论.docx_第3页
智能门的控制与设计论.docx_第4页
智能门的控制与设计论.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 学 院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 目: 智能门的设计与控制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自动化114 姓 名: 王思文 学 号: 1666110419 指导教师: 张新伟 日 期: 2015年6月 目录摘 要2第一章 绪 论31.1课题研究的可行性31.2 智能门的发展历程31.3 课题的设计要求41.4 课题研究设计思路5第二章 方案论证62.1 电动机调速控制62.2 单片机62.3 传感器的分类62. 4系统组成7第三章 主要器件的介绍73.1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73.2 L293D芯片的典型电路及其介绍83.3 AT89C51单片机简介93.4 稳压模块113.5 步进电机12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134.1 设计电路的电框图和原理134.2设计电路原理图15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155.1系统软件问题155.2 方案程序设计思路155.3 系统程序流程图165.4 软件的汇编程序18第六章 调试216.1 初步检查216.2 自动化性能测试216.3 维护22结 论23致 谢 词24参考文献25Abstract261智能门的设计与控制摘 要 :单片机SCM(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是一种单芯片微型计算机主要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集成,全称是微型计算机,它主要由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中断系统、定时器及计数器等集成。自从单片机出现以后,很快收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它具备较高的信价比、重量轻、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稳定可靠等优点。也是由于它具备如此多的优点它很快进军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家庭电器、自动控制等现代化工业。对于单片机系列比较典型的就是MCS-51系列单片机。实现智能门的设计,首先选取比较典型的感应器红外线传感器,它可以敏锐的感觉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浓度变化然后快速转换成电信号进一步传给单片机。智能门的驱动装置为了便于控制选用交流电机,有单片机对其传输指令。此次论文的设计主要通过红外线检测和单片机进行控制来实现的。关键词:单片机 STC89C52 2第一章 绪 论1.1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社会发展到今天,自动化、信息化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从而单片机也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现代高频率、高速度、高效率的生活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进军各个行业,智能门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项,同时也是自动控制领域进军人类生活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否定我们已经被基于单片机实现的自动控制产物所包围,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酒店的旋转门,地铁的自动门等。通过仔细研究此次的论文我决定使用这种现代化产物,让单片机控制系统服务于门。此次毕业论文我主要以单片机控制系统为主体,仔细查阅资料结合步进电机、传感器来实现“智能门”的研究与设计。1.2 智能门的发展历程说到门不得不把它于人类的文明联系在一起,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与人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现如今的智能门起源与欧美,在今天得到飞速发展并在种类、功能及其样式上不断完善,智能门引入中国受到国人的欢迎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说到智能门它的本质依旧是门,只不过在高科技的今天被延伸,被向更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上发展。当人接近门红外线检测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传给单片机,单片机发出指令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控制门的开关这就是本次设计的智能门。直到20世纪30到40年代一些重要设施如军事工厂及一些重要工厂为了开关方便和防备外界恶劣环境开始研究并使用智能门。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一步发展半自动化开始实现,智能门开始成规模的出现,使用者有的是为了提高档次和服务水平如银行、大型酒店,宾馆等,有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如工厂等。使用者的增加促进了智能门的发展,然而智能门的技术主要控制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手里。由于各种原因加上我国在智能门的方面使用量迅速增加然而在研发方面起步缓慢,初期主要通过高价购买外国技术资料,不利于满足日渐发展的国内市场需求,随着国内智能门需求增加以及不断的研究发展国内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制造能力生产设计自己的智能门。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各方面不断与世界接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招商引资的实行大量的外商引进,智能门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中国智能门也得以迅速发展,不断崛起。智能门机的部件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由硬件、开门信号构成,一套简易的智能门系统大概如此。 1.3 课题的设计要求一个智能门的设计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智能化设计 智能门选择配置智能化控制系统使,门的运行速度、开的角度等容易控制进而保持在最优的运行状态。除此之外还应伴有自动识别矫正功能,以避免恶劣环境的影响。二、安全性设计 门扇的开启应该轻巧方便且应该增加反转装置,开闭的力量要求较轻,使门碰到障碍物或人时可以自动反转退回,避免夹人提高门的使用寿命。三、稳定性设计 为了保障智能门高效稳定的运行必须考虑到转速,耗能,噪音,扭矩,耐热等因素,传统的交流伺服电机很难克服这些因素,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对比选用步进电机。它不仅满足智能门的使用要求也容易克服上述不良因素。 为了使门变速(低速到高速或高速到低速)更加高效稳定,我们给步进电动配上T-齿条带。作为高性能电源输入的结果,无论多少电压幅度都可以自动调节。除此之外还具备保护电路防止过电压和过电流,智能门早使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配置选择.1、安全辅助装置 在豪华酒店等以下大型场所为了顾客的安全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应该具备防夹红外线感应器。2、备用电源 应该考虑停电等以外的发生,防止突然停电造成意外,备用电源必不可少。3、辅助光线传感器 在一些特殊需要的时候智能门可以选择安装增加辅助光传感器(红外线对射防护)自动门构造的技术参数 一、 主要的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单门 双开门 门重 1扇130kg 2山门100kg每一扇 导轨长 2000-5000mm 开门速度 速度设置在200mm每秒到450mm每秒 (可进行调节) 闭门速度 与开门速度相同 慢行速度 30-50mm/秒(可进行调节) 开门时间 门开后有个静止时间可以设置在1-10秒的范围 控制器 电脑处理器控制 马达 DC24V 40W无刷步进电机 电源电压 AC220V 50Hz 消耗功率 100W 手动开启力 不超过3.5公斤 安全功能 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具备具有高效率如立即停止功能,自动转换报警功能等。 使用环境温度 -20+50二、主要构造部件 部件特性 智能控制器:可以避免人力测量自动对门的参数进行检测。 步进电机:它在运行效率上,省电,转速,扭矩等方面优于传统交流伺服电机 皮带:主要使用齿型带,它可以保证整个控制系统高速平稳运行,避免打滑现象发生,减少意外的发生。 吊架:在使用时主要用于用于门在运动时的悬挂,安全可靠。1.4 课题研究设计思路1、进门或出门,当人走近时安装在所述栅极信号的检测侧的红外线传感器装置检测的门,它会打开门,启动电机驱动传动链。2、离开后,智能门将延迟1秒启动电动机带动传动链关门。图 1-1 红外门原理图第二章 方案论证2.1 电动机调速控制1为了使使用者得到满意的智能门其门的转速至关重要,调节转速主要通过步进电机速度的变换进行,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有多种。此次设计主要从从能量消耗的角度,速度调节大致分为2种: 在输入功率上使功率不发生改变。通过改变调速装置能耗,调整输出功率,以调节电机的转速。控制电机输入功率来调节电机的转速。2步进电机作为一个执行机构它主要接收电脉冲然后将其转化为角位移机构。所以本系统可以根据对脉冲信号进行控制来实现角位移的控制,从而完成对门转速的控制。2.2 单片机本次毕业论文的核心是单片机(SCM)作为一个微控制器单元它属于嵌入式控制器。单片机是由CPU芯片发展而来刚开始主要用于工业。最早的设计理念是对体积小要求严格的设备间中更容易集成。从英特尔Z80(最早按照这种思想来设计的处理器)后,单片机和专用处理器开始分道扬镳。此后单片机进行飞速发展阶段,市场上常见的就有50多个系列,几百个品种。市场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单片机种类虽多,但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INTER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近年来它仍然是工业测量与控制的主角。日常生活中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于控制系统使用时常见的主要有8031,8051,8751三种基本类型。本程序主要使用8051,通过8051与8031对比不难发现在后者的基础上片内多一个4K PROM集成并作为程序存储器不过它只是一个小型的不超过4K字节的存储器。ROM是公司在生产芯片的同时为用户制作的,而8051生产出来就含有了保证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特定用途的单片机。所以8051是适用于本程序的使用已给定的产物。2.3 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二大类 : 物理传感器顾名思义它的原理离不开物理效应,所谓的物理效应常见的主要有压电效应,磁致伸缩现象、极化、热电、光电、磁电等效应。使被检测信号微小量变化转化成电信号。化学传感器同样也离不开一些化学反应并根据一些化学反应来使用,然而电化学反应等在长安七中比较容易使用,根据化学现象使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被捕捉并将转其换成电信号。 2. 4系统组成 该设计属于单片机应用系统。该系统是单片机在工程控制方面应用一个嵌入式系统。通常所谓的满足通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海量高速计算机数字和面向对象到工业领域嵌入到应用系统,嵌入式计算机应用,称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被称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一般分为四类:工业机械,通用CPU模块,嵌入式计算机处理,微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对控制对象准确获取(2)能在工业现场环境中保持连续可靠运行的特点。 (3) 出色的控制功能。单片机有一个独特的系统,专门为嵌入式应用,架构和指令集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嵌入式应用的要求。目前单片机是发展最快、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完全嵌入式系统并且能满足面对控制对象、应用系统的嵌入、现场的可靠运行及非凡的控制品质等要求。第三章 主要器件的介绍3.1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 生活中任何物体只要高于绝对0度都可以辐射出红外线或红外光,红外线具有其他光线类似的物理性质例如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本次系统使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很容易看出红外线传感器直接避免了与被测量对象进行直接接触。有效的杜绝了摩擦等现象提高了灵敏度和高响应度等。本次控制系统中容易出现38k频率灵敏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红外接收器和发射管相互配合。使用定时器快速PWM模式产生38K调制信号通过其余四个施密特触发器其中有两个已应用于光电编码部分的缓冲,推动8050三极管和红外发光管来发射已经调制的红外线. 图 3.1 红外线感应器电路图为使用方便,我们改用成品。 图3.2 红外线感应模块 3.2 L293D芯片的典型电路及其介绍L293D是一个易于集成、容易控制并且外围电路简单的直流电机控制器件。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利于主控电路板并且扩展电源以保证其为电机供电,实验表明L293D能很好的对电机进行供电。L293D可以接受连接4.5-7V电压的标准逻辑电平信号VSS其中4脚连接到电源的电压范围为2.5-46V输出电流高达2.5 A,可以驱动感性负载。 1脚和15脚管发射级被分别导出,以便接入电流取样电阻,生成电流传感信号。 通过各种分析考虑, LM298作为本设计的驱动芯片较为合适。其电路连接图如下:图 3.3 LM298电路图3.3 AT89C51单片机简介单片机即单片微型计算机相当于一个没有外部设备的微型计算机,将运算器,控制器,输入和输出接口,部分存储器和一些其他逻辑组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即可组成。其结构如图3-3所示:图 3.4单片机结构框图AT89C51是一种低电压、高性能的CMOS 8位处理器并且带有4K字节可擦除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俗称AT89C52单片机。AT89C2051是一种可反复擦除100多次带2K字节只读存储器的单片机。AT89C51单片机与标准的MCS-51兼容并且采用高密度、不易丢失存储器的制造技术,它主要由8位cpu和存储器在一个单片机芯片中组成。AT89C2051是AT89C51的浓缩版,AT89C51具有高度灵活和低成本的特点。它的外形及其引脚排列如图3-4所示。图 3.5 AT89C51外形及引脚排列3.3.1 AT89C51主要特性:* 可以与MCS-51 兼容* 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 寿命:1000写/擦循环* 数据保留时间:10年* 全静态工作:0Hz-24Hz* 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 128*8位内部RAM* 32可编程I/O线3.3.2 AT89C51管脚说明:VCC:供电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I/O接口或系统低8位数据线使用。但是P0口若想实现高电平输出必须加上拉电阻才可以实现,而在输入时数据信号直接经过内部引脚进入总线。 P1口:P1口和P0口一样都可以作为I/O接口使用,然而与P0口不同的是外部不需要接上拉电阻。P1口还具备第二功能。P2口:可作为高8位地址线使用,不可以作为通用I/O接口使用,因为系统如果扩展了片外ROM,指令操作连续不断进行时此时P2端口将连续不断的送出高8位的地址此时就不可以作为通用I/O接口,如果片外的RAM较大时也不可以。但是当片外RAM容量不超过256B时直接由P0口送出8位地址寻址,不影响P2端口在原来的数据方向访问,此时可以作为通用I/O接口。 P3口:P3口可作为准双向通用I/O接口此时它的功能与P1口相同,P3端口还增加了第二功能。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使用它的第二功能即在引脚内部增加一个缓冲器用来获取输入信号。RST:输入后复位,有些输入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如震荡器件。XTAL1:主要用于反向震荡放大器和内部时钟电路的输入工作XTAL2:在下一个硬件复位之前冻结振荡器,禁止其他芯片执行。3.4 稳压模块 三端稳压集成电路顾名思义稳压用的集成电路主要是三端IC,它只有输入端,输出端和接地端三条引脚,看起来它的样式很像普通的三极管。这种电子产品常见的78*系列的正电压输出和79*系列的输出负电压,常见有T-220的标准封装和9013样式的T0-92封装。电子制作中经常采用。电路图如下: 图 3.6 7805电源模块3.5 步进电机数字信号控制的电动机即步进电机:它通过单片机接受信号指令将脉冲信号进行转化为角位移,同步控制一个脉冲信号意味着一个角位移即步进电机执行一个角度的转动。因此非常合适本次论文的控制系统。近几十年来步进电动机通过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水磁材料的迅速发展而发展,开辟步进电动机的应用了广闹的前景。3.5.1步进电动机有如下特点:1、 由于步进电机由数字信号控制输入脉冲与角位移严格的同步进行。同时它还具备操作简单、廉价、可靠的优势。2、 步进电动机的动态响应灵敏。起停、正反转及变速非常容易。3、 调节范围广,各种速度下都可以保证获得大转矩,可以不适用减速器而直接进行负载驱动。4、 由于与单片机的严格配合,步进电机只可以使用脉冲信号源控制运行,而普通的直流、交流电不能达到。5、 整个系统要防止震动和失步现象,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避免。6、由于自身的噪音和振动较大带惯性负载的相对能力较差。3.5.2 驱动控制系统组成步进电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增加一些必要环节,其控制系统必须增加功率放大、环形脉冲这样可以更好地正常使用。如3-7所示:图 3.7 驱动控制系统方框图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4.1 设计电路的电框图和原理本智能门控制检测系统大致有以下几个组成:检测电路(红外线检测电路、门行程检测电路、故障检测电路)、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故障显示电路、单片机以及外围设备。输出信号通过检测电路进行检测进而得到步进电机的控制信号紧接着带动门转动。统执行相应的控制方式。例如在关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人时门执行反方向打开,当系统出现故障,立即进入故障处理程序。其硬件组成图如图4.1图 4.1智能门控制系统硬件框图4.1.1系统硬件总体逻辑设计智能门的种类有很多,本次设计中以平移型智能门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平移式智能门机组由以下部分组成:(1) 主控制器:是智能门的指挥中心,根据相应的指令发出信号对门的开关速度、开启幅度停止时间等进行控制(2) 感应器:在其工作范围内检测到移动物体的位置,然后转化成电信号发给主控制器.(3) 动力马达:驱动执行机构,作为门执行的动力源,控制门速度的变化。当门完成一次开门与关门动作时,其工作流程如下:红外线探测器在工作范围内检测到有物体移动,迅速将检测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进行分析处理后控制步进电机执行相应的动作。4.2设计电路原理图图4-2 电路原理图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5.1系统软件问题本次论文中软件部分主要由完成I/O接口进行设定定时器的初始化及对中断输入使其进入稳定工作状态的主程序和等待定时器的中断,根据具体情况中断处理相应子程序的的中断处理2大部分组成。本次设计中要经过分块编程,明确每个子程序所要执行功能,编程完成后进行修改然后对程序进行校验,调试。5.2 方案程序设计思路智能门的设计拟定以下思路进行研究:(1)本次主要通过信号的获取、处理、控制及其响应来实现智能门的控制功能满足设计要求。在红外线传感器检测范围检测到人的位置是信号获取的主要部分,根据检测范围内检测到信号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电压或电流)信号处理主要将获取的电信号转化为脉冲信号为其他部分打下基础,信号转换成为信号处理部分的关键所在。信号控制部分主要通过转换的脉冲信号执行预定的指令进行控制,是门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运行。实现控制部分的要求主要是信号响应。(2)通过对以上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红外线传感器有利于检测到在其监测范围内认得准确位置,所以选择红外线传感器。为了到的准确的控制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信号处理器,此次选用8位的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为了实现精准的控制应选择合适的控制装置,这里单片机较符合显示器部分有利于人们掌控门的状况,此次设计选用LCD显示器和喇叭加LED点阵组成。根据本论文的实际要求及其设计思路我们可以得出: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有效的检测到移动物体的具体位置,通过判断移动物体与门的距离将数据送到ADC0809模数转换芯片中通过转换得出电信号,电信号传送给单片机来进行智能门的动作控制。单片机发出脉冲信号控制步进电机进行正反转,转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实现门的开关。客人到来的欢迎信息和离开时的送客信息通过LCD显示。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智能门也配备控制开关进行控制。智能门在运行过程中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测是要先进行的,通过检测信号判断得出门在上一次执行结束后停留的位置。系统通过智能门所到的信号及其要执行的动作得出们要进行的运动方式,假如检测到们停留在全开的状态,如果有移动物体在监测范围内出现门执行延迟动作,如果门上次执行结果停留在半开状态,在监测范围内检测到移动物体门执行加速开门过程。5.3 系统程序流程图图5.1 总程序流程图5.4 软件的汇编程序ORG 0000HLJMP MAIN ;主程序跳转ORG 0003H ;外部中断0的入口地址为03HLJMP EXT0 ;外部中断0跳转ORG 0030HMAIN: ;主程序SETB EA ;开总中断SETB EX0 ;开外部中断SETB P3.2HERE: SJMP HERE ;等待中断的到来,程序原地跳转EXT0: ;子程序外部中断SETB P1.0 ;此时P1.0置1CLR P1.2 ;此时1.2 置0,电机开始执行正转,门执行开运动CALL DELAY ;执行延迟,为门的打开时间CLR P1.0 ;将P1.0置低SETB P1.2 ;将P1.2置高,电机开始执行反转,门执行关运动CALL DELAY ;延时程序CLR P1.0 ;将P1.0置0CLR P1.2 ;将P1.2置0,此时智能门完成一次开关RETIMOV 30H,#00H ;MOV 31H,#00H ; MOV 32H,#00H ; MOV 63H,#00H ; 智能门的开门程序 MOV 34H,#00H ; MOV 35H,#00H ; MOV 40H,#00H ; MOV 41H,#00H ; MOV 42H,#00HMOV 43H,#40H ; MOV 44H,#40H ;MOV 45H,#00H ; SETB 09H ; SETB 08H ; SETB 0AH ; SETB 0BH ; MOV 20H,#00H ;用于控制秒基准时钟源的产生 MOV 2EH,#00H ;秒十位寄存器MOV 2FH,#00H ;秒个位寄存器 MOV 2DH,#00H ;分个位寄存器 MOV 2CH,#00H ;分十位寄存器 MOV 2BH,#01H ;时间暂停寄存器MOV TMOD,#11H ;设定定时器0工作方式1 MOV TH0,#3CH MOV TL0,#0B0H ;赋定时初值,定时50ms MOV TH1,#3CH MOV TL1,#0B0H SETB TR0 ;启动定时器0 SETB TR1 SETB EA SETB ET0 SETB ET1TIMER_0: PUSH ACC PUSH PSW ;保护现场 MOV TH0,#3CH MOV TL0,#0B0H ;重新赋定时初值 ADD_TIME: ;走时 INC 20H MOV A,20H CJNE A,#20,RETI1 ;产生1秒基准时钟 MOV 20H,#00H ;一秒钟时间到,清零20H MOV A,2FH ADD A,2BH MOV 2FH,A ;秒个位寄存器加1 MOV A,2FH CJNE A,#10,RETI1 ;产生10秒基准时间 MOV 2FH,#00H ;10秒钟到 秒个位寄存器清0 INC 2EH ;秒十位寄存器加1 MOV A,2EH CJNE A,#6,RETI1 ;产生1分钟定时时间 MOV 2EH,#00H ;1分钟到 秒十位寄存器清0 INC 2DH ;分个位寄存器加1 自动门的关门程序 MOV A,2DH CJNE A,#10,RETI1 ;产生10分钟定时时间 MOV 2DH,#00H ;10分钟到 分个位寄存器清0 INC 2CH ;分十位寄存器加1 RETI1: POP PSW POP ACC ;恢复现场RETI ;中断返回DISP: MOV DPTR,#TABLE MOV A,2F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5H ;位选 LCALL DELAY ;显示秒个位 MOV A,2E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4H ;位选 LCALL DELAY ;显示秒十位 MOV A,2D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2H ;位选 LCALL DELAY ;显示分个位 MOV A,2C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1H ;位选 LCALL DELAY ;显示分十位 MOV A,#40H MOV P0,A MOV P2,#3H ;位选 LCALL DELAY ;显示- RETSCORES: DISP1: MOV DPTR,#TABLE MOV A,30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2H LCALL DELAY ; MOV A,31H MOVC A,A+DPTR MOV P0,A MOV P2,#1H LCALL DELAY ; MOV A,32H MOVC A,A+DPTR MOV R7,#150 DJNZ R7,$ RETDELAY_10: MOV R3,#20 ; 10MS 延时 D0: MOV R4,#20 D1: MOV R5,#248 DJNZ R5,$ DJNZ R4,D1 DJNZ R3,D0 RETTABLE: DB 3FH,06H,5BH,4FH,66H,6DH,7DH,07H,7FH,6FHEND第六章 调试6.1 初步检查1)应该确保门的结构适用于自动控制 需要保证要控制的门的体积重量和滚轮的外围直径相匹配,并且在重量和尺寸符合国际技术标准。2) 确保大门在滑动过程中不发生倾斜 。3) 应该保证门运动的稳定性 稳定是指在门的整个运动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非正常的摩擦、卡死等情况。4) 确保地面条件稳固 避免固定基座的膨胀螺丝发生摇晃。5) 认真检查上方导轨和行程限位的机械挡块是否安装到位。6.2 自动化性能测试门的控制系统和与其相连的各种辅助零件安装完成以后,我们需要对其安全做好最认真的测试,测试完成后注意一定要把说明材料交给用户并告知其正确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让他们注意保养。6.2.1手工操作假如有一天控制门发生了很大故障,需要我们人力来移动大门,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释放装置:1) 用一枚硬币打开防护门2) 在从护门里拿出厂家为其提供的安全钥匙,将其放入释放系顺时针旋转,一直转到机械挡块不动为止。3) 手工打开或关闭大门6.2.2恢复正常运行模式1) 人工将大门推回关闭位置 2) 逆时针旋转释放钥匙3) 拔去释放钥匙 放回原处 关闭防护门 4) 移动大门 直至碰上释放网格6.3 维护下列工作至少每六个月进行一次1) 检查防撞装置是否调整到位 2) 检查释放系统的是否有效结 论回首过去准备毕业论文的日子里,论文的设计需要大量的工作来进行,我主要围绕了单片机、红外线传感器检测,故障处理等部分展开资料搜集工作,最总完成了各个系统的准备工作。为了针对本次毕业论文任务要求,我对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得出可行的方案。本次论文设计中选用C-51单片机作为本系统的控制枢纽并进行各个子程序的编程。根据本次的设计思路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一步,详细的介绍了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红外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根据这些原理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并对其进行了调试。经过多次调试我的此次设计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通过这次紧张有序的毕业论文准备到完成工作我学会了很多,从查找资料到虚心请教整个过程都孜孜不倦,努力地进行,同时对细节的处理和信心度也得到了检验,收获颇丰。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对我的专业课水平进行了检测,使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对传感器和硬件电路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对我单片机这门学科得到质的提升,特别是汇编语言的学习。在编程过程中刚开始特别枯燥乏味,随着汇编语言的掌握编程开始变得有趣,也进一步理解了单片机。为自己以后独立研发增加了信心,对我日后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在本次论文中我发现平时的基础是如此的肤浅,知道了不是考试水平就可以决定掌握程度。基础的不扎实使我走了好多弯路,感觉就是重新学习,拜托了原始的纸上谈兵,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滴,同时考验着我的毅力,不抛弃不放弃,不打退堂鼓,坚持就有收获。致 谢 词四年的大学旅程总以为毕业是看不到的终点,时光荏苒各奔东西的日子不期而至。望着屈指可数的在校时光,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出现临近尾声。回首本次论文设计过程当中,首先要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论文从选题,设计思路到最后结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给予的细心指引与教导,让我可以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回想走过的四年,被许多老师关怀帮助的四年,满满的感激不知从何说起,在此,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首匆匆流逝的四年,满满的收获,付出的果实,丰富的理论知识,人际交际能力,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抗压能力等特别要感谢安科的园丁们,他们是良师益友,辛勤的付出只为我们学的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在此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论文到了尾声,一步步走来是张老师的悉心指导才有今天的顺利答辩,同时还要感谢那些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审阅和答辩的老师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传感器及其应用.张金铎 金欢阳名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传感器及其应用实例.何希才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传感器的理论与设计基础及其应用,单成祥 编著.国际工业出版社 .2002.4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金庆发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5单片微行计算机原理、应用及接口技术.张迎新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6MCS-51/96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孙涵芳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7电子技术基础康华光.陈大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胡汉才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红外线探测与控制电路. 陈永甫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0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黄继昌.徐巧鱼等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1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El技术.杨光友.朱宏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杜.2002.12DSP芯片的原理与开发应用.张雄伟 陈亮 徐光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3数字信号处理的FPGA实现.贝斯著 刘凌 胡永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系统设计与实现.沈红卫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5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阳宪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单片机原理应用与实验.张友德,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7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李朝青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18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