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材料设计—毕业论文.ppt_第1页
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材料设计—毕业论文.ppt_第2页
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材料设计—毕业论文.ppt_第3页
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材料设计—毕业论文.ppt_第4页
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材料设计—毕业论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层位功能的路面 材料设计,内容提纲,一、路面结构及其病害类型 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 三、基于层位功能的面层材料设计,表面功能 衰减,裂缝,永久变形,水损害,1.纵裂 2.横裂 3.网裂 4.龟裂,1.松散 2.剥落 3.坑槽 4.唧浆,1.车辙 2.拥包 3.搓板,1.泛油 2.磨光,沥青路面破坏,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水稳定性,耐久性,抗滑性能,一、路面结构及其病害类型,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面结构分析 路面结构层组合设计 结构层材料组成设计 结构层厚度确定 结构层层底拉应力验算仅考虑荷载的疲劳作用,末考虑半刚性基层温缩、干缩引起的开裂及进一步恶化,一、路面结构及其病害类型,存在问题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沥青面层铺筑前大量出现裂缝现象已司空见惯; 工程中为达到设计强度指标及保证路面芯样完整,提高水泥剂量几乎成为最有效的手段,水泥剂量通常达到56; 施工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表观密实、光滑(级配不良), 事实上已成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的重要标准;,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存在问题 现场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往往远大于室内静压法成型试件强度; 现有压实设备下,无需对施工工艺严格控制也能达到较高的压实度,压实度超百现象普遍存在等等。,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解决措施 (1)现场基层压实度普遍存在超百现象,其实质是压实度标准偏低.这也表明了重型击实法已经不能适应、也不能模拟现场使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正是在压实度容易达到的情况下,基层的压实被忽视。为了更好模拟和控制现场压实,有必要采用振动试验法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解决措施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产生,与水泥剂量有关。水泥剂量是根据室内静压法成型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的,而静压成型法不能很好模拟现场振动碾压工艺。这也是导致现场芯样强度远大于室内静压成型试件强度原因之一。为了确定合理水泥剂量,有必要采用振动法成型试件测定7d无侧限抗压强度。,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解决措施 (3)材料组成结构对收缩性能影响规律表明,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为了减少收缩裂缝,有必要采用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 (4)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现场质量控制技术是关键。,二、基于抗裂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技术要求 1.高温稳定性抗车辙变形 粗骨料嵌挤 : 沥青对变形牵制60:40 2.低温稳定性抗低温缩裂 沥青结合料低温拉伸变形性能贡献率占90% 3.耐久性 集料的性质与级配、沥青的性质及路面结构,其中沥青性质贡献率占60%,三、基于层位功能的面层材料设计,技术要求 4.水稳定性抗水损害 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及路面结构 5.路面表面功能抗滑 路面表面矿料的微观与宏观构造、沥青用量,三、基于层位功能的面层材料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温稳定性与低温稳定性及耐久性之间的矛盾 路面表面特性与耐久性之间的矛盾,三、基于层位功能的面层材料设计,解决矛盾的途径 改进集料级配:骨架密实型 改善沥青结合料:改性沥青 掺外掺剂:抗剥落、高模量剂、抗车辙剂等 基于层位功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三、基于层位功能的沥青面层材料设计,1. 沥青路面主要破坏形式 车辙 缩裂 疲劳开裂,三、基于层位功能的面层材料设计,2. 沥青面层的力学分析,路面结构一 路面结构二 路面结构三,常温下沥青路面正应力分布规律研究,(b)基面层部分连续 (c)基面层完全光滑 图 正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 (路面结构一),(a)基面层完全连续,基面层分别处于部分连续和完全光滑时,受拉区分别在靠近沥青面层底面90150mm和80150mm深度范围内,且各计算点的拉应力均沿路面深度z方向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在面层底面达到最大值。,2. 沥青面层的力学分析,路面结构二与路面结构一正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基面层部分连续和完全光滑时受拉区有所不同,部分连续时的受拉区120220mm,光滑时的受拉区100220mm。 路面结构三受拉区在基面层部分连续时大约为7090mm、光滑时为5090mm。 从分析结果看,在沥青路面各结构层层间为完全接触条件下,沥青面层内部是不会出现拉应力,即沥青面层不会发生弯拉疲劳破坏。但是工程实践中,沥青路面仍存在不少疲劳开裂破坏。这是因为计算模型采用基面层间完全接触状态与实际不符造成的。 当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的接触条件由完全连续向部分连续转变,进而向完全光滑转变时,沥青面层内部拉应力逐渐增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如铺筑面层前,清扫基层表面浮浆、铣刨基层表面等)以增强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层间结合,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抗疲劳开裂能力。,低温下沥青路面温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图 沥青面层累计低温温缩应力分布规律 (路面结构一),图中越靠近路表面累计低温温缩应力越大,也越容易产生低温收缩裂缝。,2. 沥青面层的力学分析,高温下沥青路面剪应力分布规律研究,(a)面层与基层层间完全连续 b)面层与基层层间部分连续 c)面层与基层层间完全光滑,图 最大剪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路面结构一),2. 沥青面层的力学分析,由图可知,不同接触条件时,路面结构一各计算点的高温剪应力max 沿深度z分布规律,基本上呈现出越靠近面层中间位置数值越大的趋势。不同层间接触条件下,沥青面层内部高温剪应力max最大值均位于路面深度70mm处,且越靠近路面深度70mm处的计算点高温剪应力max越大。显然,当出现失稳型车辙时,沿路面深度方向70mm处位置必然首先发生剪切流动变形。 路面结构二最大剪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路面结构一一致。 路面结构三最大剪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也基本上与前两种路面结构一致,沥青面层内部高温剪应力max最大值除基面层连续接触时位于路面深度方向50mm之外,其它两种层间接触状态时也都基本上位于路面深度方向70mm处,且越靠近路面深度5070mm处的计算点高温剪应力max越大。,基面层不同接触状况下的沥青路面面层内部高温剪应力max的峰值分布区域以路面深度5070mm位置为中心的面层中部区域。 不同接触条件下剪应力分布规律可知,基面层接触状况由完全连续向部分连续转直至完全光滑转变时,沥青面层内部的高温剪应力max逐渐增大。这说明在工程实践中增强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层间结合,可以减小沥青面层内部的最大高温剪应力max,提高沥青路面高温抗车辙能力。 按设计规范中的层间完全连续接触条件,所得到的半刚性基层路面面层内部高温剪应力计算值比实际的偏小,所设计的路面结构偏于不安全。,沥青层位的受力状态(h150mm),2. 沥青面层的力学分析,h1=5cm 材料: kb、mb、cm 45.30c,h2=5cm 材料: kb、 mb cm 42.20c,h2=5cm 材料: kb、 mb cm 40.30c,h4=15cm 半刚性基层 e=2100mpa,土基 e=60mpa,车辙计算结构示意图,车辙计算,图中: kb开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mb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cm密级配粗粒式沥青混凝土,车辙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 *在各层材料和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中面层对车辙的影响最大,上面层次之,下面层最小 *三种沥青混凝土对车辙的影响排序: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低温缩裂,h1=5cm 细粒式沥青砼 f1=0.9 q1=480,h2=5cm 细粒式沥青砼 f2=0.9 q2=480,h3=5cm 细粒式沥青砼 f3=0.9 q3=480,h4=20cm 二灰基层 f4=1.5 q4=400,土基 f5=1.0 q5=400,低温缩裂计算结构示意图 fi为各层的传热系数 qi为各层的热容量,低温缩裂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表明:,上面层的温度应力和相对开裂率要比中、下面层大得多 温度应力和相对开裂率与松弛模量成正比,疲劳计算,疲劳计算结果,层间接触条件:连续 沥青体积有效含量: 5% 空隙率: 3%,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沥青层位越靠下,疲劳寿命越小 基层模量越大,厚度较厚的情况下,沥青面层三层的疲劳都得到缓解,寿命大幅度提高,3.层位对沥青混合料的要求,上面层: 抗滑、不溅水、抗渗、噪音小、抗低温缩裂和高温车辙 中面层: 抵抗车辙 下面层: 抗疲劳及车辙,*按地区特点设计沥青混合料 南方高温地区 : 车辙是重要控制因素 疲劳是次要控制因素 北方寒冷地区 : 疲劳和低温缩裂是控制因素 车辙是次要因素,3.层位对沥青混合料的要求,4.按层位分工要求沥青混合料的计算示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h1=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h2=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h3=6cm,半刚性基层 h4=20cm,垫 层 h5=20cm,常见路面结构示意图,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h1=4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h2=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h3=6cm,半刚性基层 h4=20cm,垫 层 h5=20cm,土 基,调整后路面结构示意图,常见路面结构计算结果,调整后面层计算结果,分析:,上面层采用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抗疲劳性能较好,抗车辙能力差、松弛模量及收缩系数较大,导致降温时 温度应力及开裂能较大 下面层采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抗疲劳性能差、抗车辙能力较强 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按层位分工进行选型,疲劳寿命可提高8.7倍,低温开裂减少2.4倍,高温车辙减少15%,5、按层位分工论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目前沥青混合料基本上按全功能要求进行设计的,结果必然顾此失彼,很难与各沥青结构层力学和功能要求相适应,设计出沥青面层材料性能较差。这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车辙和早期抗滑性能不足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类早期破坏现象,最大程度地缓解对路面多功能要求所引起的矛盾,且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大大降低成本,有必要按功能要求设计沥青面层材料组成。这就要明确沥青各结构层主要功能或作用。,上面层沥青混合料设计原则,1.层位分工论对沥青混合料的要求 抗滑、不溅水、水雾小、噪音小和密水 抗低温缩裂及高温车辙 2.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特点 嵌挤骨架密实型 3.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理论 干涉理论 贝雷法 superpave级配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