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 高分低能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读书不 会研究会研究” ”缺乏创新精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丁肇中教授的文 章会给我们极大的章会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启发。 丁肇中 制作:钱库一中JMF2007、11 丁肇中(1936), 美国 华裔物理学家。生 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 理 工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 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 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 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 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 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丁肇中 儒家 彷徨 瞭望 测量 朱熹 zhor pnghunglio c x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 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 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 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诚意: 修身: 齐家: 彷徨: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 发急。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犹豫不决,不知该向何处去。 从探察事物原理中得到知识 。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来分析的? (一)“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 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 (二)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三)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 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三、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研讨课文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一)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实验 道理论证 三、作者是怎样来论述的? (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的含义 ) (二)“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 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 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 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 (传统教育的弊端 )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 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二)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 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 致具体的计划。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三)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 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 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 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举例论证) 三、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 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 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 验精神。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2-10) (1113) 提出论题: 首先,分析格物致知的含义。(2) 接着,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3-5)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6-10) (1)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引用大学道理论证 王阳明格竹子 反面举例论证 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 正面举例论证 中国学生高分低能 反面举例 作者自身的经历 正面举例 对比论证 拓展延伸 1、举例证明“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2、说出蕴含“格物致知”精神的古诗文名句 、名言警句、俗语12句。 为驳倒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与下跌速度 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 塔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 物体,证明自由落体,重量与速度无关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 知) 一切推理都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