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禁闭》读后感.doc_第1页
萨特《禁闭》读后感.doc_第2页
萨特《禁闭》读后感.doc_第3页
萨特《禁闭》读后感.doc_第4页
萨特《禁闭》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禁闭读后感禁闭是萨特最优秀的剧本之一,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剧本通过三个鬼魂之间的对话,表达了萨特对“自由”的独特思考。全剧只有四个人物,除了一名不参与剧情的侍者外,其余三人,不分主次,在情节和台词中平分秋色。这三个都是罪人,先后被投入地狱,囚禁于一室,三人之间争风吃醋,嫉妒挑拨、互相猜忌、各不相容。“他人即地狱”是剧中加尔散的一句台词,这成了萨特的名言。在戏剧的开头,加尔散问听差:“尖桩刑具在哪里?”而实际上地狱是没有这些的,因为“地狱原来是这个样,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提到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即是地狱。”“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主要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剧中的三人都是罪人,都是败坏与他人关系的罪魁祸首,生前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所以死后都遭受地狱之苦。萨特通过三个已死的”死活人”,正是要点醒许多在世的“活死人”来明白认识这个道理。第二,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加尔散从不自审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耿耿于怀、总在计较别人会怎样给自己做结论:死后仍然争取艾丝黛尔相信他不是胆小鬼。他认为求助于她一人的认可便可得救,但艾丝黛尔对此并无兴趣。他失望后又去找肯动脑经的伊内斯,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这是他更加痛苦,因而陷于精神地狱之中。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人生旅途,每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确对待自己常被忽略。艾丝黛尔”粘糊糊,软塌塌,似一条章鱼,像一片沼泽“,不动脑,不思考,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直感享乐,不能严肃对待自己,也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狱,伊内丝有思考能力,却被同性恋的情欲引入歧途,明明知道自己很坏,还要一意孤行,步入作恶的深渊。加尔散既不能在事前正确选择,又不敢在事后面对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以他人的判断为准绳来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他人即是地狱”正是在他人的目光下生活备受折磨,我与他人互为地狱。三个鬼魂谁都无法忽略他人的存在,艾丝黛尔甚至试图用裁纸刀杀死伊内丝,但是鬼魂已经没有命了,因此不能再死了。萨特通过三个鬼魂之间无法摆脱的限制的关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我们无法杀死别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这种注视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因而我们倍感痛苦。与此同时,我们本身也正在限制着别人的自由,并与他人一起,禁锢了自己的自由。可以说,面对自由,我们既是虔诚的教徒,又是凶恶的刽子手。因而伊内丝说:“就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两个人的刽子手。”剧中始终追求自由的只有加尔散一人,他不断的进行思考,希望得到伊内丝的认同。但是伊内丝只为自己活着,始终选择作恶的生活方式,在地狱中,她只对艾丝戴尔感兴趣,面对加尔散的询问,她是不屑一顾。最后,加尔散不得不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门开了,加尔散可以逃走,但是他可能面临新的地狱,新的折磨而无法摆脱。所以,他最后还是同艾丝戴尔一起留了下来,因为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难以用行动揭穿这个他人的地狱,我们不得不接受这种处境,因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将人们局限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这环境中的自由才是自由。作者生平简介:萨特(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创始人。萨特出生于巴黎富阶层家庭,青年时代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这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巴黎高师每年一次的戏剧演出让萨特迷上戏剧,并最终让萨特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随后,萨特认识了在巴黎大学就读的西蒙娜波伏娃,她后来成为萨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1931年萨特在勒阿弗尔一所高中任哲学教师,并进行哲学和文学创作。1933年萨特前往柏林进修胡塞尔现象学。1938年,萨特带有哲学色彩的小说恶心出版,开始在评论界为萨特赢得名声。后来伽利玛出版社将一个工厂主的童年、艾洛斯特拉特、墙等几篇已发表小说合在一起,以墙的名字发表小说集。萨特从此名声鹊起。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气象兵。在1940年他35岁生日时,萨特在德法边境被德军俘虏。后来因为眼疾被德军释放。1943年对于萨特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萨特几经周折获得抵抗组织信任,为法国信使报和法兰西文学工作。他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也在同年完成,这标志着存在主义哲学的诞生并在战后风行全球;在戏剧方面,苍蝇在德占区上演,戏剧为唤醒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抗争的意志而大声疾呼,受到广泛好评。在接下来的几年,萨特接连写出禁闭(1945)、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1946)等著名戏剧,这使他跻身世界戏剧大师的殿堂并成为引领战后现代主义戏剧发展的旗手。战后的萨特同样活跃于政坛,他逐渐倾向于共产党,但1952年共产党人被捕和罢工运动的失败给萨特很大刺激。1956年苏联入侵匈牙利,萨特因此同共产党决裂,当政治上仍然向左。1954年萨特公开反对法国队阿尔及利亚作战,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1960年萨特完成其第二本哲学巨著辩证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使用整体理论,他认为这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某些方面的空白。虽然后来晚年萨特否认这本书属于马克思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萨特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63年萨特的自传体小说文学时代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记录了他12岁之前的童年生活。1964年萨特因为文学时代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拒绝领奖,原因是他从来不接受官方荣誉。60年代美国介入越战,萨特坚决反对,并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了一个审判美国入侵越南的法庭,法庭的名誉主席是勃兰特罗素;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萨特断绝同苏联的一切联系并称苏联是战犯,他的反法西斯戏剧苍蝇、肮脏的手在捷克上演,广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热烈欢迎;同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萨特支持学生的行为并到学校演讲。五月风暴过后,萨特参加无产阶级左派创办的报纸并上街散发,1973年他担任另一份左派报纸解放报的主编。这一系列的行为使萨特获得了“世界良心”的称号。到了70年代,萨特的身体每况愈下,1973年几乎失明。晚年生活由波伏娃和养女照顾。1980年4月15日 萨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享年75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绝好体现。在萨特的诸多文学作品中,戏剧可以说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而在萨特流芳后世的8部戏剧中,禁闭并不像苍蝇和死无葬身之地那样充满哲学意味,在禁闭看似荒诞的剧情和发人深省的台词背后,体现的是萨特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有良心的哲学家”对当前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因此无论是在哲学表现还是文学造诣上,禁闭都可以代表萨特的最高水平。一、 主角、剧外人与次要因素禁闭是一部独幕剧,主角只有三人,政论文作家加尔散、邮局职员伊内斯和家庭主妇艾斯戴尔,再加上侍从一共四人。戏剧的背景设在地狱,但是与主角的想象不同,地狱没有各种刑具,也没有火焰,更没有行刑人。有的只是一间第二帝国打扮的客厅、三张躺椅、一座青铜像,和一盏永不熄灭的电灯。主角三人相互迫害又互相需要,最后它们才发现原来地狱根本不需要什么刑具和行刑人,因为他人就是地狱。萨特将戏剧的背景设在地狱,主角三人都是罪人,死后被遣送至地狱。加尔散是个逃兵,还曾在家中与其他女人同居,借以折磨他的妻子;伊内斯是个女同性恋,霸占了她表哥的妻子并设计谋害了她的表哥;艾斯戴尔是个色情狂,曾经和一名男子有染并产下一女。后来艾斯戴尔将女儿溺死并导致了情夫的自杀。萨特之所以要这样做,暗示的是人类在自由状态下所体现的“眩晕”和“焦虑”状态。 人类在绝对自由中无法依据任何东西做出选择,由此会产生这种状态。萨特借此要说明人类是绝对自由的,并由此营造出人生的虚无感并强调人生选择和“存在先于本质”。虽然本剧主角有三位,但实际上在戏剧中所提到的人远不止这些。具体来说,加尔散谈论的是戈梅,伊内斯谈论的是弗洛朗斯;二艾斯戴尔谈论的则是奥尔加、罗歇和被称为“小拇指”的前男友。事实上,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伊内斯和艾斯戴尔都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件相同的事,就是寻找自己曾经害死的人。伊内斯一进来就问佛洛朗斯在哪,而艾斯戴尔则以为加尔散是罗歇 。这里事实上显示出两位女人强烈的控制欲望。在这两位女性眼中,其他人都是自己控制之下的玩偶。她们的自由触角伸得太长,将别人的自由折磨致死。而加尔散则不同,他只关心戈梅如何谈论他。加尔散是个逃兵,在大战开始时奉行和平主义,后来因此被处以枪决。他是背着胆小鬼的罪名而死的,但加尔散却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是胆小鬼,他要别人承认自己是英雄,但他一生的言行却毫不掩饰地证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加尔散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在人生的自由状态中,他做出了选择,但是却无法对此承担责任,并不能正视自己这段历史。与伊内斯相反,加尔散需要的是别人将自己对象化,在别人的眼中把自己变成“自在的存在” 并且确定自己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萨特就将人生的状态从道德高度上升到哲学高度。人虽然生来自由,“存在先于本质”,但是人在社会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却要依靠毁灭自己或者他人的自由来实现,人生在世,不可能脱离其他人遗世独立,更不可能摆脱无休止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争夺和折磨。在剧中,三位主人公都试图掌握并控制阳间发生的事,当他们发现自己眼前一片黑暗,自己同人间的联系被完全隔断的时候是多么的沮丧和难过。欲望,在这里表现为意识,使人变成了“自为的存在 ”,使人具有超越性,能做出选择,但同样使人的一生彻底虚无化 。另外,除了主角之外,戏剧的其他因素都在传递着各种有意思的信息。萨特将地狱设计成一间带有第二帝国 风格的客厅。第二帝国是一个带有专制色彩的政权,暗示着当时统治法国的德国法西斯。但事实上,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法西斯政权其实是人性扭曲之后在政治上的体现。萨特虽然认为人生来具有绝对自由,所谓“存在先于本质”。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由却是非常困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法西斯专制一样,不断地互相压迫与奴役。在萨特看来这正是“自为的存在”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来本无本质,更不存在什么超验的“本性”、“任务”之类。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意义,因此人的过去与现在不同,而将来尚不可及,人的一生就处在一种虚无之中。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压迫与奴役正是在失去了本质之后作为“自为的存在”的人在当下最明显的体现。意识,或者说欲望,使人类不可避免地走上互相撕咬的“丛林生活”其次,没有眼皮的侍者与永远亮着灯的客厅暗示着人类永远处于他人的注视之下。在萨特笔下,“人看人”带有很明显的哲学意味。当别人看我的时候,他便将我物体化,从而取消了我的自由。而我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看他,使我自己重新占有我的自由 。然而在这种永不睡觉的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永远都处在互相注视的状态下,人们永远都在保护自己的自由和侵略别人的自由,由此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永无止境的侵略和压榨。再次,艾斯戴尔在剧中出现了一段极富哲学意味的情节。艾斯戴尔发现客厅里一面镜子,自己的镜子也不翼而飞。在这里便暗示着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虽然竭力尝试保护自己的自由不受他人支配,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不能通过注视自己来支配自己的自由,只能依靠注视别人来抢夺自己的自由并通过支配别人的自由来保护自己的自由。由此在剧本中我们就不难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伊内斯自告奋勇去当艾斯戴尔的“镜子”,她说:“那儿!那儿!我是面百灵鸟镜。我的小百灵鸟。我逮住你了!没有口红了,一点都没有了。嗯?要是镜子也骗人呢?或者,要是我闭上眼睛,要是我不肯看你,你长得这样美又有什么用呢?不要顾虑我一定会看你的,我的眼睛将睁得大大的 。”伊内斯就是通过注视将艾斯戴尔的自由夺走,将这位美丽的太太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这一切对一个邪恶的女同性恋来说是多么自然啊。伊内斯说“爱”,毋宁说是“支配”。萨特认为,相爱需要两方的自由同化。任何一方的对象本质包含着别人的实存并反之亦然 。可是伊内斯只想控制别人的自由但却不愿交出自己的自由,她把艾斯戴尔称为“小百灵鸟”,并不是对艾斯戴尔的爱称,而是实在地想向猎人那样控制、玩弄百灵鸟那样对待艾斯戴尔。最后,艾斯戴尔还在剧中反复提及一个问题,偶然与安排。艾斯戴尔总认为他们三人之所以会聚集在一间第二帝国风格,有着壁炉和青铜像的客厅里是由人安排的。然而加尔散和伊内斯明确地告诉她一切都是机缘使然。机缘,代表着不确定性。因为在萨特的哲学世界里,既然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生根本就没有什么先验的安排,人生浸泡在一片虚无中。人类想要成为“自为的存在”的基础还是要依靠机缘。另外,这事实上也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压榨关系是普遍的,不管怎样,只要有人相处一室,此类情况就会不断上演。二、 场景分析作为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禁闭在结构上完全不同于一莎士比亚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它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但实际上冲突和张力却无处不在。因此对于一部没有情节的戏剧,我们无法体现蕴含其中的张力能像花朵一般绽放。所以在戏剧中张力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就像天上的繁星一般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接下来我将分析3个在我看来具有明显哲学意味和文学审美情趣的片段,并从中一窥萨特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文学技巧。1、 伊内斯紧贴在艾斯戴尔背后向她提问题,而艾斯戴尔则面向加尔散回答问题,仿佛就像加尔散对艾斯戴尔提问一样。 首先这个站位让人觉得很有意思。三人这样的位置关系体现了三人的关系。伊内斯站在艾斯戴尔背后,意图控制艾斯戴尔;而艾斯戴尔面对加尔散则象征艾斯戴尔希望获得加尔散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肯定自己是个美人;而表面上加尔散不拒绝艾斯戴尔的美色,实际上他需要的是艾斯戴尔背后的伊内斯,因为只有伊内斯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加尔散并不需要艾斯戴尔。这里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诠释剧中加尔散的一句台词:“我们像旋转的木马似的一个追逐一个,永远碰不到一块去。” 三人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三角关系,每个人都是追逐一个而排斥另一个,追逐排斥自己的人而排斥追逐自己的人。2、从文中两人的对话来看,内容关注于艾斯戴尔的好友奥尔加和艾斯戴尔的前男友一同去跳舞,由此艾斯戴尔对奥尔加充满充满不屑并加以讽刺。对于前男友,艾斯戴尔说自己根本没有爱过他,但却说他是她的。在这里体现了艾斯戴尔作为一位美丽的色情狂真实的心态。萨特认为两情相悦必然要使两人的自由融为一体,互相成为存在的自由。可是艾斯戴尔对自己的前男友,她并不肯交出自己的自由,反而占有他的自由,把他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艾斯戴尔说“惦记我吧,皮埃尔,你只惦记我一个人吧,保护我吧。只要你还这样想:我的活水,我亲爱的活水。那我就只有一半在这儿,我只有一半罪过,在那边,在你身边,我依然是活水。 ”她所在意的才不是什么爱情,而是那种支配别人自由带来的快感,她以她的美丽为诱饵,最大的乐趣就是让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其他一切均不在乎。2、加尔散无法忍受两个女人,他不顾一切想开门逃走。可是当门打开之后,却没有一个人离开 。加尔散厌烦了艾斯戴尔无休止的纠缠和伊内斯的挖苦。加尔散边敲门边说,“我宁可遍体鳞伤,宁可给鞭子抽,被硫酸浇,也不愿受脑袋的折磨 ”。这里实际上为“他人就是地狱“作了注释。而更重要的是,当门打开了以后,口口声声说无法忍受脑袋折磨的加尔散此时却在门口停留良久,他为什么不出去?伊内斯说到,”怎么样,加尔散?走吧” 。伊内斯没想过要走,而加尔散说走却又不走了。伊内斯深知,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就要对此负责,所以她毫不隐讳地承认自己是个罪人,她也没打算离开房间。更重要的是,伊内斯只想着支配他人的自由,只要艾斯戴尔不走她就不会走。她不会改变自己,也不会为自己辩护。然而加尔散不同,加尔散要摆脱伊内斯的注视的挖苦。他不能在伊内斯的注视下亲吻艾斯戴尔,更重要的是加尔散不能在艾斯戴尔身上找到自己是英雄的安慰。艾斯戴尔急于得到加尔散,对他的心思毫不在意,所有夸赞加尔散勇敢的词汇不过是一个交易。因此对于加尔散来说,艾斯戴尔“粘乎乎、软塌塌的,是一片沼泽,是一条章鱼”,真正能够理解什么是勇敢的只有伊内斯,因此加尔散选择留了下来。这实际上暗示着人类在们面对自由时的那种“眩晕”和“焦虑”的状态。当人突然面临选择的时候,人类多半会束手无策。他并没有一个参考,在文本内的体现就是加尔散面对敞开的大门会停留良久。正如伊内斯说的,“道路是畅通无阻的,谁在拖住我们”。到底谁在拖住我们?我们自己。但为什么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由。正如萨特所说:“我们是痛苦的,因为为我们自由!” 萨特说到,人有超越性,可以做出选择。但是在这里,加尔散的超越性表现在何处?我想这种超越性与其说是一种自主选择,还不如说是一种惯性。试想一下,假如加尔散真的离开这间房子,他能获得什么。其实与在房子内没什么差别,他并不能说服伊内斯,他甚至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他留在房间内只是惯性使然。这事实上暗示了人类在面临选择时遭遇的困境。加尔散在房间内吵着要出去,因为他知道门是不可能开的,但没想到门真的开了。人们虽然生于自由,但实际上哪有自由可言,所谓的超越性,在现在大都不过是一种惯性。这三个人所构成的三角关系由此也不可能被任何一方打破。这种惯性恰好更能表现人们的“眩晕”和“焦虑”,以及人生的虚无状态。所以在这一场景中,哲学与人生现实紧密结合,营造出极富戏剧感的张力。3、戏剧结尾,加尔散因为伊内斯的注视无法亲吻艾斯戴尔。艾斯戴尔便操起裁纸刀砍向伊内斯,伊内斯安然无恙,艾斯戴尔这才翻然醒悟他们都是死人,谁也杀死不了谁,这种木马游戏只能如西西弗斯 一般永远进行下去 。加尔散注视着青铜像,说到这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在这里事实上隐含着一个张力点,其实这三人的相遇本来是偶然,但是这种结果无疑是必然的,因此加尔散说“预设好的”,包含着偶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