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俄罗斯文论的当代追求 ——评文论读本《俄罗斯语文学_第1页
文本分析:俄罗斯文论的当代追求 ——评文论读本《俄罗斯语文学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分析:俄罗斯文论的当代追求评文论读本俄罗斯语文学 摘要 本文结合俄罗斯文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文论读本俄罗斯语文学的特色作了评述,指出:文本分析和研究是当今俄罗斯文论的主流特征。文本分析和研究是当今俄罗斯文论的主流特征。本文结合俄罗斯文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弗彼涅罗兹纳克主编的文论读本俄罗斯语文学从语文学理论到文本结构(文选)的特色作了评述,指出:该读本较为全面反映出俄罗斯文论特色,这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突显了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文学传统; 通过所选论著勾勒出俄罗斯文本理论研究,乃至整个文论研究的发展轨迹;注重选辑对世界文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俄罗斯学者的论述;通过所选著述对当代俄罗斯文论研究现状也作了一定的交代。关键词 俄罗斯语文学 当代俄罗斯文论 文本分析苏联时期的文学理论曾对我国的文论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列伊季莫菲耶夫编撰的高校教材文学理论基础(1940年初版,1976年第五版)对我国解放后的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起过相当大的作用。最近20年,俄罗斯文论界逐渐摆脱前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大量吸收西方文论的养料,对本国的传统理论作了重新审视,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出版了多种新视角的学术论著,其标志性成果是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所理论室撰写的四卷本文学理论 已出版其中的3卷,第2卷尚在撰写中。;第二,数种颇有分量的文学理论和诗学辞典等学术工具书相继问世,例如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纳达塔马尔钦科主编的诗学:当代重要术语和概念辞典(2008年版);第三,启用了多部供高校语文系学生使用的新版教材,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当属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瓦叶哈利泽夫主编的文学理论(1999年初版,2004年第四版);第四,新编了各种文论读本,以及文论名家著作选读。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些成果已经译介过来(如哈利泽夫所编文学理论的中译本 其书名改译为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已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引起我国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就学术创新价值而言,在以上四类成果中,文论读本的选编工作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然而编出一部具有俄罗斯学者独特视角的文论读本,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俄罗斯近年出版的各种文论读本来看,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别。一类是作为高校教科书文学理论、文学学引论配套教材使用的文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彼阿尼古拉耶夫主编的文学学引论(文选读本)(1979年初版,2006年第四版)和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纳达塔马尔钦科主编的理论诗学(实践课文选读本)(2004年)。前者是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根尼波斯佩洛夫主编的文学学引论(1976年初版,1988年第三版) 此书的中译本文艺学引论(邱榆若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根据1983年第2版译出。的配套教材,自1979年初版以来,已修订过三次。这本文选的内容编排与其配套使用的教科书文学学引论基本保持一致,分为六编:第一编:艺术的特点及其研究原则;第二编: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及其类别;第三编:文学作品;第四编:文学体裁;第五编:文学作品的功能;第六编:作为现当代外国文学学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所选篇目上作了较大调整:一方面大幅削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述篇幅(同时也保留了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章片断);另一方面,吸纳了当代文论名家(如罗曼巴特、米加斯帕罗夫)的重要论述。而塔马尔钦科主编的理论诗学(实践课文选读本)是高校教科书文学理论(两卷本)(2004年版)的配套教材。该读本分为以下三大部分: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作品的类型。此书按专题编排,每个专题的材料分别取自辞书、教材和专著。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既未选用普列汉诺夫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述,亦未收录作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所谓经典言论。在所选取的论者中,以上两本文选有一个共同点,即除了俄罗斯学者之外,还列有一部分外国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巴特等,但在全书中俄国学者的论述占据主要篇幅。另一类则是自成一体的独立选本,而且此类读本通常专录俄罗斯文论家的论述。下面我们就列举其中的三本。第一本是鲍奥科尔曼主编的俄罗斯学者著述中对文学作品文本的研究范例(1974年初版,1995年修增版)。此书分为六个部分: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前的方法;长篇小说的特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类别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作者意识的表现形式;表现作者意识的修辞手段;叙事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作者和读者。全书内容仅限于现当代文论家对文本的分析和研究。第二本是季马穆汉默多娃和萨瑙布罗伊特曼合编的艺术文本的分析(文选读本)(2005年版)。此书是叙事、抒情、戏剧系列文论读本之一,专论抒情作品,由四部分组成:韵律和音韵分析;风格分析;结构分析;体裁构成分析。所选论者也都是20世纪以来的学者。此书的特色是,其论述多与具体的文本分析相结合,有些文章甚至就是对某一首经典诗歌的系统分析。第三本则是我们拟在本文中着重介绍的弗彼涅罗兹纳克主编的俄罗斯语文学从语文学理论到文本结构(文选)(1997年版);该书的篇目如下:从辞章术到语文学理论;从语文学理论到语文学方法;从语文学方法到形式方法;从语文学理论到诗语理论;从符号学到文本结构;从哲学到文本;文本的结构分析;语文学的观念主义。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所选用的内容并不仅限于20世纪以来的著述,而是涵盖了从米瓦罗蒙诺索夫时代直至20世纪末的一系列经典文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该书展示出俄罗斯文本理论250年的发展历程。从以上所介绍的各书篇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一类读本,还是第二类读本,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亦即将文本分析和研究作为选篇的主要取向,只不过第一类文选由于是文学理论和文学学引论教科书的配套教材,因此除了文本之外,还必须涉及到文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既便如此,此类教学用书也还是以文本和作品为核心内容加以编排的。这一点从新旧版本的比照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如尼氏的文学学引论第三版(1988年)的目次是:第一编:艺术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创作方法;第二编:作为艺术形式的文学及其类别;第三编:作为艺术整体的文学作品;第四编: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激情及其种类;第五编:艺术形式风格;第六编:文学体裁;第七编:文学作品的功能。而第四版(2006年)则删减了“文学的社会意义和创作方法”,“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一类在苏联时期需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增加了与文本的诗学分析相关的篇幅。而第二类读本的选篇则全然以文本分析和研究为宗旨。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文本分析最重要”(塔马尔钦科语)这一编写理念的呢?仅仅是因为受到外部因素即外国文论思潮的影响吗?关于这一点,塔马尔钦科作出了如下解释:“过去俄罗斯的文学理论教学与文本分析教学是分开的,其实,文学理论教学应该成为文本分析的一个工具,如果这样的话,就必须学会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过去的教材一直没有涉及这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文本分析的实践一直是分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编写的教材中,有许多处列举了文本分析的实例的原因。我们展示给学生的是如何使用每一个科学的概念,我们认为对于每一个希望学习文学的人,我们都可以教会他运用文学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这样就能消除过去文学理论的教条主义:在过去的文学理论看来,作品仅仅是它的例证。世界上没有一个诗人或作家,他的作品是用来给人们作例证的。文学理论应该有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应该成为分析的工具。”1(19)由此看来,这一新颖而务实的编写理念主要还是产生于俄罗斯高校自身的文论教学需要。必须补充的是,在过去的苏联时期,文论教材的编写大多是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制控下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即大力推崇官方倡导的某种权威观念和方法(如社会学批评方法),而遮蔽、排斥其他理论和方法。显然,与内容分析法相对应的这种文本分析法是无法传达出政治理念,而直接起到某种教化作用的。我们认为,在上述五种读本中,较为全面反映出俄罗斯文论特色的是涅氏主编的俄罗斯语文学,这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该书突显了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文学传统。这一点从其书名中即可看出。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俄文书名中的“语文学”一词是,而不是我们通常使用的(philology)这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作为术语首次出现在俄国科学院辞典(17891793年)中,其主要意思为:与语言诸学科相关的知识;后来逐渐形成一门科学,即语言诸学科的总和,因此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学者的笔下,该术语基本是(philology)的同义词。在苏联时期,这一术语则很少使用;1990年代,又重新进入了俄罗斯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但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与后者相同的是,它与诸如修辞学,文学学,诗学和语言学等关于言语的学科紧密相连。但与后者所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语言作品的文本研究这应该与其初始义“文学作品(指文字的和民间口头的创作)”有关。因此可以说,它是研究语言艺术作品(包括书面作品和民间口头作品)的一门科学,具体研究对象是作品内容及其语言表达形式的有机统一。此书的编者在序文中便开宗明义地对一词的内涵作出了如下阐释:“这一概念仅有一部分与现在称之为的概念相吻合。既不可将它与语言学等量齐观,也不能将它与文学学混为一谈,不过它也不是这两门学科的简单综合。大致可以将语文学理论界定为关于文本(包括口头和书面文本)的科学,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而言的。20世纪20-60年代期间,这一意义上的语文学研究得较少,语言学和文学学实际上被分解开来,民间口头创作研究也被分离了出去。”“语文学理论是一门在一定条件下位于语言学和文学学结合部的独特学科。”2(5-7)可以看出,用在书名中的这个词语既完全契合了“文本分析最重要”的编选理念,同时又彰显出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文学传统。其次,该读本通过所选论著勾勒出俄罗斯文本理论研究,乃至整个文论研究的发展轨迹。编者为读者清理出这样一条历史线索:辞章术流派(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比较学派(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语文学流派(1862-1923年),形式流派(1917-1929年),语言学-诗学流派,语文学-哲学流派,结构符号学流派(1960-1990年代),观念-文化学流派,2(8)并将25位经典语文学家的论述大致按照这条历史线索进行分门别类:米瓦罗蒙诺索夫,伊斯里日斯基,伊伊达维多夫,康彼泽列涅茨基,费伊布斯拉耶夫从辞章术到语文学理论;亚阿波捷布尼亚,亚尼维谢洛夫斯基从语文学理论到语文学方法;维鲍什克洛夫斯基, 奥马布里克,罗奥雅各布森,维马日尔蒙斯基,尤尼迪尼亚诺夫从语文学方法到形式方法;列彼雅库宾斯基,鲍亚拉林,维弗维诺格拉多夫,格奥维诺库尔从语文学理论到诗语理论;尤米洛特曼,弗尼托波罗夫从符号学到文本结构;米米巴赫金从哲学到文本;维弗伊凡诺夫,米列加斯帕罗夫文本的结构分析;谢阿阿斯科尔多夫,德谢利哈乔夫,尤谢斯捷潘诺夫,尼伊托尔斯泰语文学的观念主义。不难发现,从事这种语文学理论研究的既有文学理论家,也有语言学家。我们认为,该读本所展示的俄罗斯文本理论的演进历程是客观而准确的,编者成功实现了在序文中所阐明的编选宗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语文学理论文选是以研究性文本来展示语文学史的一次尝试,这些文本反映出这门科学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塑造出其别具一格的形象,显示出俄罗斯语文学传统在两个半世纪的历程中的延续性。”2(8)再次,该读本注重选辑对世界文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俄罗斯学者的论述。例如,除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著述外,该读本还对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和巴赫金的语文学-哲学流派给予了特别关注。而这两位学者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文艺理论家。关于苏联文化符号学派,我国学者刘宁先生曾这样评价道:“六十年代在苏联崛起的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别具一格地开拓着当代苏联文艺学和诗学理论的研究。洛特曼在他的艺术文本的结构(1970年)、诗歌文本的分析(1972)、俄国文化的符号学(1984)等一系列论著中,首先把文学的文本看作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系统,然后再对这个文本的功能作结构层次上的、语义综合学的审视和阐释,力求把结构主义的、符号学的共时性研究同历史文化学的历时性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3(35)可以说,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对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巴赫金在该读本所选用的语言学、语文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中的文本问题:哲学分析之尝试(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文中则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他那具有哲学内涵的文本观,即“将文本看作是任何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现实)和出发点:如果在文本之外,脱离文本来研究人,那这已不是人文学科。这位学者将文本界定为具有主体,作者的话语,他所关注的对象是真正创造性的文本,是个人自由的领悟:文本的涵义就在于关系到真理、真、善、美、历史的东西。”4(302)巴赫金所建构的这种文本理论,乃至他将语文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引起了西方文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最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书通过所选著述对当代俄罗斯文论研究现状也作了一定的交代。我们这里具体指的是书末所收录的有关“观念-文化学流派”的三篇文章(均写于1990年代)。关于这一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总体特征,编者在序文中作了简要说明:“观念-文化学流派肇始于谢阿阿斯科尔多夫-阿列克谢耶夫的观念和词语(1928)一文,并在尤谢斯捷潘诺夫及其学派,以及德谢利哈乔夫的学术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流派在发展语文学理论经典传统的过程中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为它对词语的研究是在语言学、文艺学、逻辑学、哲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等一系列人文知识领域的结合部而加以实现的。”2(8)那么作为术语的“观念”具有什么内涵?它对文本分析有何意义呢?文化总是与某些概念相伴相随的,这些概念可以使同属某一种文化的人们(有时甚至可以使分属不同文化的人们)彼此间找到共同的语言。这种共有的概念也被称为“常量”,在文学中有时被称作“母题”。依照斯捷潘诺夫的理解,“观念”就是文化的缩微模型和“凝结块”,因此它具有超语言的信息。如果说词语是语言单位,那么观念则是富有文化内涵的单位。阿斯科尔多夫则认为,观念可分为认识观念和艺术观念,认识观念不涉及情感和意愿的成分,而艺术观念则是概念、认知和感情、意愿的“综合体”。在俄罗斯,观念作为语言学(包括语言文化学,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的一个术语,由于文学理论家利哈乔夫院士将其引入文学文本的分析之中,因而便成了对文学文本进行文化分析的一个新的基本范畴。利哈乔夫在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观念圈”的概念这是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观念总和,具有相对固定性。观念圈是民族思维特征、民族文化和科学整体状况的反映。“由作家和民间口头创作所造就的俄语观念圈非常丰富。(俄罗斯)语言观念圈其实就是俄罗斯文化观念圈。”2(248)“观念圈这一概念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是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为什么不仅仅是交际手段,而且还是文化的一种浓缩物它浓缩了民族的文化,并在各阶层民众,乃至个人那里得以集中体现。”2(287)因此我们便可以借助于“观念”和“观念圈”对文本进行文化分析。而文化分析恰恰是当今文本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俄罗斯文论界也已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如果缺乏“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就不可能深入到伟大作品的内涵”(巴赫金语)。巴赫金早在1970年代就阐明了文化要素在文学研究和作品分析中的重要性:“文学研究应该与文化史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