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29.280 S80 备案号:54560-2017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 32/ T 32912017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 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tact line system engineering 2017 - 07 - 01 发布2017 - 08 - 01 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2/T 32912017 1 目 次 前 言.2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3 4 总体要求.4 5 接触网巡视与检测.4 6 接触网小修.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接触网线索及绝缘件强度安全系数2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2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Q235 钢螺栓及不锈钢螺栓紧固力矩29 DB32/T 32912017 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附录A附录C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和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运营有限 责任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中铁 建电气化局集团康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金城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德雷希尔(西安)电气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军、徐文君、沈东美、杨凯、张涛、嵇杉、章新华、董健、于峰学、梁勇、 谢巍、李东升、袁远、赖锦堂、王鏖铵、戴璐。 DB32/T 32912017 3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修的术语、总体要求、接触网巡视与检测、接触网 小修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时速不大于100km/h、DC1500V钢轮钢轨制式的城市地铁与轻轨接触网系统维护与检 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 GB 50299-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TB/T 2073-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TB 10009-2016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 10421-2003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静态检测static detection 利用检测车在接触网静止状态下进行非接触式测量, 或人工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等手段在静止状态 下测量接触网的技术状态。 3.2 动态检测dynamic detection 利用接触网检测车或加装在电客车上的检测装置, 在弓网接触状态下的运行中, 测量接触网的技术 状态。 3.3 接触网小修maintenance of contact line system 小修系维持性的修理,主要是对接触网进行清扫、紧固、涂油;对超标参数进行调整,对磨损、锈 蚀及损坏的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补强或局部更换,以保持接触网的正常工作状态。 DB32/T 32912017 4 3.4 硬点hard point 受电弓通过接触线接头、分段绝缘器、定位装置以及中心锚结等部件时,产生接触力突然变化的部 位。 4总体要求 4.1接触网是轨道交通重要行车设备,应保证接触网运行安全可靠,受电弓在受电弓动态包络线范围 内正常运行,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录 B。 4.2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并应在任何条件下安全系数满足附录 A 的规 定。 4.3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 4.4接触网的维护与检修应遵循“定期检测、状态维护、周期检修”的原则。 4.5接触网的维护与检修宜引入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4.6接触网的维护与检修计划应根据规定周期、接触网季节变化特点及接触网运行状态综合制定。 4.7接触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应建立完善的记录表单和设备管理履历。 5接触网巡视与检测 5.1接触网巡视 5.1.1接触网巡视分为步行巡视、登车梯(作业车)巡视、登乘电客车巡视、观测点检查。 5.1.2步行巡视 5.1.2.1架空接触网 5.1.2.1.1周期为每周一次,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宜当天进行两次巡视。 5.1.2.1.2巡视范围为车辆基地接触网设备。 5.1.2.1.3巡视内容应包括: a)侵限情况,要求树木等与接触网带电距离应大于等于 1m; b)线索状态,要求各种线索(承力索、接触线、馈线、架空地线、吊弦吊索、电连接、软横跨固 定绳等)及缆线(上网电缆、接地电缆、均回流电缆等)、零部件等无严重烧伤、损坏和非正 常受力等情况; c)补偿装置状态,要求棘轮转动灵活,a 值与 b 值应满足 6.2.1.11.5 规定; d)绝缘部件(包括避雷器)状态,要求无破损和闪络; e)限界门、接触网终点标、杆号牌及其他接触网安全警示标示,要求齐全、完整; f)隔离开关状态,要求电动操作机构箱密封良好,柜门保持关闭状态,门锁完好齐全; g)分段绝缘器状态,要求本体无严重倾斜等异常现象; h)接触网线路周边情况, 要求无滴水、 外界施工及其他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 现象。 DB32/T 32912017 5 5.1.2.2接触轨 5.1.2.2.1周期应为每半月一次,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宜收车后进行一次巡视。 5.1.2.2.2巡视范围应包括全线接触轨设备。 5.1.2.2.3巡视内容应包括: a)侵限情况,要求轨行区无异物,设备无侵入行车限界,无阻碍集电靴运行物件,隧道内无渗漏 水到接触轨设备上; b)绝缘部件状态,要求无破损、过热变色和闪络放电等情况; c)防护罩状态,要求完好,搭接位置无移位露出接触轨,防护罩无严重破损; D)电缆状态,要求上网电缆及均回流电缆外观无损坏,固定牢固; e)接触轨状态,要求授流面磨耗无异常、拉弧烧伤痕迹,各零部件无变形、松脱、缺失、烧伤和 损坏等情况; f)避雷器状态,要求高架段避雷器及其附属电缆状态外观无损坏,固定牢固; g)其他,要求无危及行车和供电安全的情况。 5.1.3登车梯(作业车)巡视 5.1.3.1周期应为每季度一次。 5.1.3.2巡视范围应包括所有接触网设备。 5.1.3.3巡视内容 5.1.3.3.1架空柔性接触网的巡视内容应包括: a)侵限情况,要求无侵入限界,要求树木等与接触网带电距离应大于等于 1m; b)各类线索、支持装置及定位装置有无异常; c)补偿装置状态,要求无损坏,动作灵活,无异响; d)绝缘部件(包括避雷器)状态,要求无破损和闪络,避雷器的脱扣器、计数器完好; e)限界门、接触网终点标、杆号牌及其他接触网安全警示标示,要求齐全、完整; f)隔离开关,要求刀头外观、传动机构、操作机构完好; g)线岔、分段绝缘器、锚段关节外观是否完好; h)线路周边外界施工及其他周边环境等有无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 5.1.3.3.2架空刚性接触网的巡视内容应包括: a)有无侵入限界、妨碍车辆运行的障碍; b)隧道内接触悬挂、预埋件锈蚀情况、隧道漏水、接触网上方其它构筑物及地线状态有无异常; c)线岔、分段绝缘器、锚段关节、绝缘子外观是否完好; d)隔离开关,要求关刀头外观、传动机构、操作机构完好; e)线路周边外界施工及其他周边环境等有无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 f)接触网终点标及其他接触网安全警示标示,要求齐全、完整; g)汇流排,要求无变形。 5.1.4登乘电客车巡视 5.1.4.1架空接触网 5.1.4.1.1周期应为每天一次,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宜每天两次。 5.1.4.1.2巡视范围应包括正线接触网设备。 5.1.4.1.3巡视内容应包括: a)线路周围有无影响接触网运行的异物及外部施工; DB32/T 32912017 6 b)各类线索(包括接触线、承力索、拉线、吊弦、电连接等)、零部件有无脱落; c)补偿装置,要求无严重超限; d)绝缘部件(包括避雷器),要求无缺失; e)汇流排,要求无严重变形。 5.1.4.2接触轨 5.1.4.2.1周期应为每半月一次。 5.1.4.2.2巡视范围应包括正线接触轨设备。 5.1.4.2.3巡视内容应包括: a)接触轨及其支架和防护罩的状态是否完好; b)露天段避雷器及其附属电缆状态是否完好。 5.1.5观测点检查 5.1.5.1架空接触网 5.1.5.1.1周期宜为每周一次。 5.1.5.1.2检查范围宜包括车站站台两端、折返线等关键处。 5.1.5.1.3检查内容宜包括: a)观察列车通过锚段关节、线岔、分段绝缘器等关键设备时的接触网状态; b)观察列车通过时,弓网接触、接触网振动等应无异常现象; c)有条件的位置,利用热成像仪观察上网隔离开关发热情况。 5.1.5.2接触轨 5.1.5.2.1周期应根据系统运行状态,确定观测点的检查周期。 5.1.5.2.2检查范围宜包括车站站台两端、折返线等关键处。 5.1.5.2.3检查内容宜包括: a)观察列车通过接触轨端部弯头等关键设备时的接触轨状态; b)观察列车通过时,靴轨关系等应无异常现象。 5.2接触网检测 5.2.1静态检测 5.2.1.1架空接触网 表1规定了架空接触网静态检测的项目和周期。 表 1架空接触网静态检测的项目和周期 序号检测项目检测周期检测内容 1线岔6个月接触线等高、抬高处情况以及交叉点位置 2锚段关节6个月承力索、接触线高差以及相互间距 3分段绝缘器6个月分段中心拉出值、导滑条高差 4接触网几何参数1年接触线悬挂点导高、拉出值 5隔离开关1年开关刀头回路电阻、刀头间隙、绝缘电阻 6接地装置1年接地电阻 7电压均衡器1年绝缘电阻或导通电压 DB32/T 32912017 7 表 1架空接触网静态检测的项目和周期(续) 序号检测项目检测周期检测内容 8接触线磨耗2年接触线磨耗剩余高度值 9避雷器3年计数器、避雷器试验(测量绝缘电阻、直流1mA时U1mA及0.75U1mA时的泄漏电流) 5.2.1.2接触轨 表2规定了接触轨静态检测的项目和周期。 表 2接触轨静态检测的项目和周期 序号检测项目检测周期检测内容 1接触轨本体1年工作高度、偏移值 2膨胀接头1年补偿间隙 3隔离开关1年开关刀头回路电阻、刀头间隙、绝缘电阻 4避雷器试验3年避雷器电气特性 5对地绝缘电阻3年接触轨带电部分对地电阻 6钢带磨耗测量15年 a 测量钢带磨耗后的厚度 a 测量钢带磨耗后的厚度,磨耗严重点测量应为1年,全面测量不宜大于5年。 5.2.2动态检测 5.2.2.1架空接触网 5.2.2.1.1检测周期 检测周期宜为3个月。 5.2.2.1.2评价标准 表3规定了架空接触网动态检测评价标准。 表 3架空接触网动态检测评价标准 序号检测项目 评价标准 合格1 类缺陷2 类缺陷3 类缺陷 1接触线导高/mm设计值30 以内超出设计值304000 或5500超出受电弓工作高度范围 2接触线拉出值/mm-250 或250-250 或250-300 或300-400 或400 3弓网接触压力/N40200200 或40250 或0 4接触网硬点/g30304050 5离线/ms参考项目,不作评价 注 1:合格为接触网主要技术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弓网运行状况良好; 注 2:1 类缺陷为接触网的某些部位弹性不均匀或不够平滑,但不影响正常行车; 注 3:2 类缺陷为接触网导高、拉出值超出标准值,在受电弓的有效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硬点、冲击、打火现象; 注 4:3 类缺陷为接触网导高、拉出值超出受电弓的有效工作范围或在受电弓上留下明显冲击痕迹,影响正常取流。 DB32/T 32912017 8 5.2.2.2接触轨 5.2.2.2.1检测周期宜为 6 个月。 5.2.2.2.2检测项目应包括接触轨的工作高度和偏移值。 5.2.2.2.3评价标准为工作高度和偏移值应满足设计的标准值和设计允许偏差范围,特殊区段可结合 实际运行经验,在满足电客车授流的条件下,对评价标准作微调。 6接触网小修 6.1小修项目 6.1.1架空接触网 表4规定了架空接触网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 表 4架空接触网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 序号项目周期/月工作内容 1柔性线岔3 检调道岔定位柱处拉出值情况 检调线岔交叉点位置情况以及线岔状况 检调两接触线相距 500mm 处等高及抬高处状况 检查限制管和电连接等零部件及始触区线夹情况 2柔性分段绝缘器3 检调分段绝缘器导流板等高情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中心与线路中心偏移情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与承力索、接触线接头状况及接触线与分段过渡情 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主绝缘状况,并进行清扫 检调分段绝缘器吊弦状况 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3刚性中心锚结6 检调中心锚结绝缘棒状态 检调接触线中锚线夹状态及该处接触线高度 对中锚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4刚性锚段关节6 检调锚段关节水平及垂直间距 检查汇流排终端抬高情况 5刚性线岔6 检查悬挂点处拉出值情况 检查始触区处等高情况 检查线岔处的电连接线、接地跳线 6刚性分段绝缘器6 检调分段绝缘器导流板等高情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中心与线路中心偏移情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与汇流排、接触线接头状况以及接触线与分段过渡 情况 检调分段绝缘器主绝缘状况,并进行清扫 DB32/T 32912017 9 表 4架空接触网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续) 序号项目周期/月工作内容 6刚性分段绝缘器6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7补偿装置6 检调补偿装置本体状态 检调补偿装置 a、b 值 检调棘轮补偿装置制动间隙 检调补偿装置伸缩窜动情况 检调补偿绳状态 检查补偿坠砣状态 8隔离开关6 检查隔离开关刀头状况 检查开关绝缘子状况并进行清扫 检查操作机构状况、电动机构箱电路接触和机械配合情况 检查操作连杆及其附件状况 检查上网电缆及接地状况 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检查开关刀头夹持力状况 9承力索和接触线12 检调几何参数 校正接触线线面 校直接触线线弯 测量承力索、接触线张力 测量接触线拉出值(“之”字值) 测量接触线高度和弛度 测量接触线磨耗:全面测量(周期为 24 个月)、重点测量 检查承力索、接触线补强及接头等 10馈线和架空地线12 检查线索损伤、腐蚀、断股及接头等情况 检查线索的工作状态 检查各底座情况 检查线夹、螺栓等零部件,并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11门型软横跨12 检查硬横梁防锈情况 检调上下部固定绳的张力和弛度 检调吊线状态 检调其他连接部件状态并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检查弹簧补偿器的补偿状态 检查软横跨直吊索回头外露情况 12拉线12 检查拉线限界情况 检查拉线状况 检查拉线底座状况 13电连接12 检查电连接及线夹安装位置、截面以及裕度等状态 检调电连接绑扎固定情况并对线夹进行紧固 DB32/T 32912017 10 表 4架空接触网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续) 序号项目周期/月工作内容 14吊弦和吊索12 检查吊弦及吊索本体状态有无异常及损伤并进行处理 检调吊弦及吊索受力及偏移情况,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15柔性定位、支持装置12 检调定位器、定位管偏移 检调定位器处双支接触线间距 检调定位装置所有部件状态并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检调腕臂水平及偏移状态 检调腕臂底座水平及安装高度情况 检调各连接部件状态并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16刚性定位、支持装置12 检调槽钢底座、悬吊槽钢、悬垂吊柱、T 形头螺栓安装情况 检查绝缘部件完好情况 检查带电体距接地体的绝缘距离 检调各连接螺栓紧固情况 17汇流排12 检查汇流排表面裂纹、扭曲变形、污损腐蚀情况 检查接触线嵌入汇流排情况 检查汇流排接头缝宽度及螺栓紧固情况 检查接触线在锚段末端汇流排外余长以及对地绝缘距离 检查汇流排在汇流排线夹内顺线路的滑动情况 检查汇流排终端到相邻悬挂点的距离 18刚柔过渡装置12 检查刚柔过渡交界区汇流排对接触线是否下压或上抬 检查刚性悬挂与相邻柔性悬挂导线是否相互磨擦 检查电连接线、接地线是否完整无遗漏,安装牢固 检查模拟受电弓通过时是否平滑无撞击及是否存在固定拉弧点 检调各连接螺栓紧固情况 19柔性中心锚结12 检调中心锚结绳状态 检调接触线中锚线夹状态及该处接触线高度 对中锚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20柔性锚段关节12 检调锚段关节水平及垂直间距 检调绝缘锚段关节转换柱处非支接触线下锚绝缘子距工作支接触线 间距 21绝缘子12 检查绝缘子本体状况并进行清扫 检查绝缘子连接件状况 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22 防雷装置(避雷器、电 压均衡器、接地) 12 检查避雷器绝缘部件裂纹,破损、老化和放电痕迹情况 检查避雷器计数器动作次数 检查避雷器引线及接地线状况 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检查避雷器本体与放电极之间距离 DB32/T 32912017 11 表 4架空接触网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续) 序号项目周期/月工作内容 22 防雷装置(避雷器、电 压均衡器、接地) 12 检查电压均衡器本体状况 检查电压均衡器连接情况 测量电压均衡器的导通电压 检查各类接地是否完好 23均、回流装置12 检查接地及均、回流电缆状况 检查均、回流电缆及接续电缆与钢轨的连接情况 检查均、回流电缆与均、回流箱连接情况 检查均、回流箱状况 对连接螺栓进行紧固 对均、回流箱绝缘部件进行清扫 24支柱和基础12 检查支柱限界情况 检查支柱及基础(含基础帽)状况 检查支柱受力后倾斜情况 25标志及保安装置12 检查各类标志及保安装置状况 检查连接部件状况并进行紧固 26零部件及其它设施12 检查接触网零部件外表裂纹、损伤等缺陷情况 检查接触网螺栓紧固的防松措施情况 检查调整螺丝的丝扣外露部分长度 检查钢绞线的防锈、断股等情况 检查接触线、承力索、馈电线和架空地线等线材的中间接头、终端 接头情况 注:城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接触网设备状态,对周期、检修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6.1.2接触轨 表5规定了接触轨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 表 5接触轨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 序号项目周期/月检修工作内容 1端部弯头6 检查端部弯头授流面状态(拉弧、变形、磨耗等) 测量工作高度、偏移值情况 检查夹持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2隔离开关6 检查隔离开关刀头状况 检查开关绝缘子状况并进行清扫 检查操作机构状况、电动机构箱电路接触和机械配合情况 检查传动机构状态 检查接地情况 检查上网电缆情况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DB32/T 32912017 12 表 5接触轨小修项目、周期及内容(续) 序号项目周期/月检修工作内容 3接触轨本体12 检查接触轨本体情况、授流面状态、沿线路的形状 测量接触轨工作高度和偏移值 检查接触轨周围情况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4中间接头12 检查中间接头本体情况、中间接头连接和接触情况 检查中间接头处授流面过渡状态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5膨胀接头12 检查膨胀接头各部件情况 检查电气连接、授流面、补偿间隙大小及断口处平顺情况 检查润滑情况、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检查膨胀接头周围情况 6支架12 检查支架底座及锚栓情况 检查支架状态(绝缘支架、绝缘子状态等) 检查卡爪状态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检查膨胀接头周围支架有无受力变形、开裂等情况 7中心锚结12 检查防爬器、支架状态 检查中心锚结受力情况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检查附近接触轨情况 8防护罩12 检查防护罩本体情况 检查防护罩与支撑卡及接触轨之间的配合状态 检查防护罩之间的搭接情况 检查防护罩警示标志情况 9电连接12 检查电连接电缆及接线端子状态 检查电连接连接、布置及固定状态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10接地线12 检查接地线的外观 检查接地线的连接情况 检查固定情况 11避雷器12 每年雷雨季节前检查避雷器箱体状态 检查计数器次数、脱扣器状态、绝缘子状态 检查紧固件状态及防腐、防松措施 注:城轨单位可根据本单位接触轨设备状态,对周期、检修工作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6.2小修技术标准 6.2.1架空柔性接触网 6.2.1.1承力索和接触线 DB32/T 32912017 13 6.2.1.1.1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材质和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a)承力索和接触线中通过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载流量; b)机械强度安全系数符合附录 A 相关规定。 6.2.1.1.2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张力和弛度应符合安装曲线规定,弛度误差不大于下列数值: a)简单悬挂为 15; b)全补偿链形悬挂为 10; c)弛度误差标准不足 15mm 者,按 15mm 控制。 6.2.1.1.3承力索和接触线中心锚节处和补偿装置处的张力差不得超过 10。 6.2.1.1.4直链型悬挂,直线区段承力索应位于两接触线之间中心线的正上方,其偏差不得超过 150mm,曲线区段承力索与两接触线之间中心线的连线应垂直于轨面,允许向曲线内侧偏移,其偏差不 得超过 100mm,不得偏向曲线外侧。 6.2.1.1.5承力索和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 在地面段, 承力索的高度误差为100mm, 接触线的高度误差为30mm,困难处按坡度标准进行控制。接触线高度变化时,接触线最大坡度及变化 率应符合 GB 50157-2013 表 15.3.22 的要求。接触线导线高度不得低于 4000mm。 6.2.1.1.6接触线在直线地段要布置成“之”字形,曲线地段布置成向曲线外侧受拉状态,其“之” 字值和拉出值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 误差不得大于30mm。 双支接触线拉出值以靠定位器侧的接触线为 准。 6.2.1.1.7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不宜大于 10,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 12。 6.2.1.1.8链型悬挂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间隙为 40mm,其所在的平面应与轨平面平行。 6.2.1.1.9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应符合下列要求: a)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局部磨耗和损伤,可加电气补 强线,普遍磨耗和损伤应更换; b)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局部磨耗和损伤,可加补 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普遍磨耗和损伤应更换; c)额定张力为 12KN 的 120mm 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按表 6 规定整修或更换; 表 6120mm 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处理表 磨损类别磨损截面/(mm 2) 整 修 方 法 局部磨耗和损伤 30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不能满足要求时加补强线 3048加补强线 48更换或切断后做接头 平均磨耗36整个锚段更换 注:加电气补强线时,应使补强线处于工作状态即与受电弓接触。 d)铜承力索断股数超过总股数的 20%应截断重新接续。其中 19 股的铜承力索中断 12 股,可用 同材质线绑扎使用或采用接续条接续; 断 3 股可利用同材质、 同型号承力索进行局部补强或采 用接续条接续;断 4 股及以上应截断重新接续或采用接续条接续,并采用电连接沟通。37 股 的铜承力索断 12 股, 可用同材质线绑扎使用或采用接续条接续; 断 37 股, 可利用同材质、 同型号承力索进行补强或采用接续条接续;断 8 股及以上应截断重接。 6.2.1.1.10接触线的接头以及分段绝缘器与接触线之间的过渡应保证受电弓平滑通过。 6.2.1.1.11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和补强的总数以及承力索接头、 补强、 断股的总数均不得超过下列 规定(不包括分段、下锚接头),且接头距定位点(悬挂点)应不小于 2m,同一跨距内不应有两个接 头: DB32/T 32912017 14 a)锚段长度在 800m 及以下时承力索为 4 个,接触线为 3 个; b)锚段长度超过 800m 时承力索为 5 个,接触线为 4 个。 6.2.1.2吊弦和吊索 6.2.1.2.1吊弦应采用载流整体吊弦,吊弦线的材质和线径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6.2.1.2.2吊弦的布置和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位置偏差应在100mm 范围内,长度偏差应在 2mm 以内。 6.2.1.2.3承力索、接触线采用同一材质时,整体吊弦顺线路方向应垂直安装,吊弦线夹应垂直于接 触线工作面。 6.2.1.2.4简单悬挂的吊索其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无偏温度下,两端的长度应相等,相差不超过 100mm,两端受力均匀。吊索线夹应垂直于接触线工作面。 6.2.1.2.5吊弦及吊索应无锈蚀、磨损、散股和断股现象,线夹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3中心锚结 6.2.1.3.1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端正,曲线区段的中心锚结线夹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 6.2.1.3.2中心锚结线夹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3.3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弛度。 6.2.1.3.4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并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中心锚 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应与相邻吊弦处接触线高度相等,允许偏差 020mm。 6.2.1.3.5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连接,承力索、接触线均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6.2.1.4锚段关节 6.2.1.4.1绝缘锚段关节内两支接触悬挂的空气绝缘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 050mm;中心柱 处的两支接触线高度应相等, 并符合设计要求; 绝缘锚段关节在转换柱处接触线下锚绝缘子瓷裙最低点 距工作支接触线不小于 150mm。 6.2.1.4.2非绝缘锚段关节内两支接触悬挂的垂直水平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两转 换柱跨中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并符合设计要求。 6.2.1.4.3螺栓安装位置、安装方式符合设计要求。 6.2.1.5电连接 6.2.1.5.1电连接线及线夹所用型号、材质、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 接触悬挂、供电线路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并预留因温度变化使接触悬挂产生伸缩而需要的长 度。 6.2.1.5.2电连接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 6.2.1.5.3电连接线与接线端子应压接良好,电连接线不得有压伤、断股、散股现象;电连接线夹与 电连接线接触良好,线夹内无杂物,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电连接线夹无烧损及过热变色痕迹;线夹安 装应端正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5.4无偏移温度时,多股道的电连接水平投影应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正线或重要线路。 6.2.1.5.5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区段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区段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6.2.1.5.6电连接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010mm。 6.2.1.6定位装置 DB32/T 32912017 15 6.2.1.6.1定位装置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 规定,当电客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应与受电弓可靠接触,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6.2.1.6.2定位器、定位管的型号和安装符合设计规定,支持器的方向应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 的伸出长度应为 5080mm。 6.2.1.6.3定位器应保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及工作面的正确性,正线双支接触线定位点处两条接 触线应相距 40mm。 6.2.1.6.4定位器倾斜度应保证定位线夹处接触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平行,其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6.2.1.6.5定位器的水平载荷方向应处于受拉状态。 6.2.1.6.6定位管外露部分应符合设计要求,外露长度不小于 50mm,定位管应带管帽。 6.2.1.6.7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垂面内。 6.2.1.6.8当温度变化时,定位器偏移量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应一致,保证受电弓有良好的取流 状态。 6.2.1.6.9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应能分别随温度变化自由移动、不卡滞,接触线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 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 50mm。 6.2.1.6.10定位器、 定位管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 正线双接触线处两定位线夹在接触线上安 装于定位管正下方两边各 100mm 处;温度变化时,水平方向的偏角应与接触线在定位点的伸缩相适应, 其偏角应符合 GB 50299-1999,17.3.18 中第四个列项的第二项规定。 6.2.1.6.11定位环的安装正确,一般情况下距定位管根部的长度不小于 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 应连接可靠,定位环与定位钩的铰接状态良好,无灼伤、磨损,定位管支撑的规格、安装应符合设计规 定。 6.2.1.6.12定位线夹状态完好,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7支持装置 6.2.1.7.1平腕臂应水平安装,其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 100mm,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 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移值的 10。 6.2.1.7.2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绞接处应转动灵活,腕臂无永久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 分不小于 200mm。 6.2.1.7.3腕臂底座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 6.2.1.7.4腕臂受力后的状态应符合设计要求,下底座至轨面的高度允许偏差为 020mm,上下底座间 距满足设计要求,允许误差50mm。 6.2.1.7.5腕臂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应按照产品安装温度曲线安装并垂直于线路中 心线,温度变化时的偏移不得大于计算值。 6.2.1.7.6顶端管帽封堵良好,当腕臂或定位管采用低头安装方式时,端头不应安装管帽,防止腕臂 管内积水结冰。 6.2.1.8软横跨和硬横梁 6.2.1.8.1软横跨的横承力索和上、 下部定位索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 双横承力索的张力应相等。 6.2.1.8.2横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索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6.2.1.8.3门型软横跨上、下部定位索应水平,并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其数值为:5 股道及以下者 不超过 100mm,5 股道以上者不超过 200mm,下部定位索距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不得小于 225mm。 6.2.1.8.4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50mm。 6.2.1.8.5横梁应呈水平状态,不得有负拱度。 DB32/T 32912017 16 6.2.1.8.6硬横梁与支柱、硬横梁各梁段间应结合密贴,连接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8.7软横跨弹簧补偿器安装位置及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产品说明书要求, 并能可靠运行。 6.2.1.8.8吊弦应保持铅垂状态,其截面积和长度应符合设计规定。 6.2.1.8.9吊柱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吊柱受力后垂直、顺线路方向应垂直,倾斜度不得大于 1。 6.2.1.8.10吊柱侧面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邻近线路的建筑限界。 6.2.1.9支柱和基础 6.2.1.9.1接触网所有支柱的内缘与邻近线路的限界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侵入限界。 6.2.1.9.2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 3;每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 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 2。 6.2.1.9.3接触网各种支柱,不应向线路内侧、受力方向倾斜,支柱受力后的倾斜要求如下: a)顺线路方向: 支柱应直立, 允许偏差不应大于支柱高度的 0.5%, 但锚柱端部应向拉线侧倾斜 0 100mm; b)横线路方向:直线上和曲线外侧的支柱应中心直立至外缘垂直于地线;曲线内侧的支柱、两侧 悬挂的支柱、安装隔离开关支柱,以及位于直线上并与相邻锚柱同侧的转换柱,均应直立,允 许偏差不应大于支柱高度的 0.5%。 6.2.1.9.4馈线、架空地线等附加悬挂支柱的中间柱应直立,允许偏差应不大于支柱高度的 0.5%。 6.2.1.9.5馈线、架空地线等附加悬挂支柱的终端柱,转角柱的柱顶应向拉线侧倾斜 0100mm。 6.2.1.9.6支柱及硬横梁各焊接部分不得有损伤、裂纹、开焊;钢支柱底面垫片应符合 TB 10421-2003 中 5.5.5 的规定,连接紧密,其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9.7基础面应高出地面 100 200mm,基础根部不许有积水、泥土、碎石和灰渣等物。 6.2.1.9.8基础外露部分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和露筋等现象,棱角完整,螺栓、螺纹完好,并涂 油保护。 6.2.1.9.9基础帽无明显破损、开裂,混凝土抗压极限强度应不小于设计值。 6.2.1.10拉线 6.2.1.10.1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限界。 6.2.1.10.2拉线材料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两条拉线受力应均衡,各类螺栓的紧固力矩应符合附 录 C 要求。 6.2.1.10.3拉线与地面夹角宜 45,但不得大于 60。 6.2.1.10.4拉线在楔形线夹的回头长度和回头与本线的绑扎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其允许偏差应符合 表 7 规定。 表 7拉线允许偏差 项目允许偏差范围 拉线在楔形线夹的回头长度/mm50 回头和本线的绑扎长度/mm10 6.2.1.10.5拉线上底座应与支柱密贴, 楔形线夹的受力面安装正确; 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 拉线无锈蚀现象,回头绑扎牢固并涂防腐油防腐。 6.2.1.11补偿装置 DB32/T 32912017 17 6.2.1.11.1承力索、接触线张力差应符合 TB 10009-2016 中 5. 4.7 的要求,补偿传动灵活,无卡滞、 损坏、锈蚀现象。 6.2.1.11.2棘轮补偿装置安装符合设计要求。棘轮安装应保持铅垂状态,无偏斜扭曲现象,误差范围 为50 mm;制动卡块与棘轮齿尖间距 1520mm。 6.2.1.11.3补偿装置补偿绳缠绕正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接头、松股、断股等缺陷。 6.2.1.11.4坠砣补偿装置坠砣限制架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限制架导管应直立,补偿传动灵活,坠砣 串无卡滞现象,坠砣串及限制架任何情况均不能侵入行车限界。 6.2.1.11.5坠砣完整,表面光洁平整,坠砣串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 180,并保证坠砣不被支 柱或其他物件卡滞。补偿坠砣单块质量允许偏差为3%,其整串总重量(坠砣串重量包括坠砣杆、坠砣 抱箍以及连接的楔形线夹重量)符合规定标准,相差不超过2,同一锚段两坠铊串质量的相对偏差 不大于1%。 6.2.1.11.6补偿装置的调整应符合设计安装曲线,一般情况下,坠砣距地面高度允许偏差不大于 200mm,距地面不得小于 200mm。 6.2.1.11.7坠砣补偿装置 a 值与 b 值不应小于 200mm,坠砣窜动范围内不得有阻碍物。 6.2.1.11.8补偿装置下锚底座与支柱密贴,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12线岔 6.2.1.12.1线岔交叉点位置,接触线交叉点的垂直投影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超过 50mm。 6.2.1.12.2线岔的交叉点处,正线或重要的接触线应在下方,侧线上下活动间隙为 13mm。 6.2.1.12.3正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正线接触线宜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 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宜位于下方。 6.2.1.12.4线岔处始触区的规定见附录 B,在始触区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6.2.1.12.5线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允许偏差为50mm, 两支承力索垂直间隙应不 小于 60mm。 6.2.1.12.6线岔两接触线相距 500mm 处, 两接触线为工作支时应等高, 上支接触线可略高于下支接触 线 030mm;若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则非工作支应比工作支抬高 50150mm。 6.2.1.12.7限制管和电连接等零部件,安装正确,螺栓、垫片应齐全、坚固,在任何温度下,接触线 自由伸缩无卡滞。 6.2.1.12.8对称线岔采用与单开线岔相同的标准定位形式, 菱形线岔的接触线应相交于线岔对称中心 轴上方。 6.2.1.13分段绝缘器 6.2.1.13.1分段绝缘器安装方式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要求, 分段绝缘器主体应处于线路中心, 偏 差不大于 50mm,分段绝缘器上方承力索应与分段绝缘器在同一垂直面上,偏差不得大于 30mm。 6.2.1.13.2分段绝缘器的绝缘性能应符合产品技术标准, 保持主绝缘清洁, 整个分段绝缘器主绝缘放 电痕迹不应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 20%,主绝缘严重磨损或有贯穿性裂纹时应及时更换。 6.2.1.13.3分段绝缘器吊索应全部处于受力状态,无松散、断股、偏斜等异常现象。 6.2.1.13.4分段绝缘器与接触线接头处应平滑, 分段绝缘器与受电弓的接触面应与轨面连线平行, 分 段绝缘器两端接触线高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要求。 6.2.1.13.5分段绝缘器导流板接触区域剩余可使用材料的厚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标准。 6.2.1.13.6各部件及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DB32/T 32912017 18 6.2.1.14隔离开关 6.2.1.14.1隔离开关应接触良好, 转动灵活, 引线总截面与隔离开关的额定电流以及所连接的接触网 当量截面相适应,上网电缆不得有接头,隔离开关各部件不得侵入限界。 6.2.1.14.2隔离开关触头带电部分至顶部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 500mm; 至侧面墙壁不应小于 150mm。 6.2.1.14.3隔离开关底座和操作机构底座应呈水平状态, 安装牢固。 手动操作机构底座安装高度距站 立面 1200mm 为宜。电动操作机构箱应密封良好,门锁状态良好。 6.2.1.14.4隔离开关中心线应铅垂,传动杆垂直与操作机构轴线一致,偏差不大于 2,连接应牢固, 无松动现象,铰接处活动灵活,并涂有中性润滑脂,传动限位装置设置位置及要求应符合相关产品说明 书要求。 6.2.1.14.5隔离开关的本体外观应无明显的损坏,绝缘子应完好、清洁,隔离开关引线应安装正确、 规整,上网电缆的长度应保证在极限温度条件下仍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在任何时候不得侵入限界。 6.2.1.14.6隔离开关合闸无回弹现象,合闸后动、静触头应接触良好,动、静触头中心不得有明显偏 差,用 0.05mm10mm 的塞尺检查动、静触头的接触部位,应塞不进去;动、静触头接触面无严重磨损, 无烧损和锈蚀;分闸时隔离开关位置到位,带接地刀闸的隔离开关应可靠接地。 6.2.1.14.7电动隔离开关应能在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正确、可靠动作;有连锁要求的,连锁关系应正 确可靠,现场手动操作和远方电动操作动作一致。 6.2.1.14.8隔离开关刀头回路电阻值,应满足设计及相关产品说明书要求。 6.2.1.15避雷器 6.2.1.15.1避雷器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试验不合格者应立即更换。 6.2.1.15.2接地电缆、接地极状态完好、连接牢靠,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10。 6.2.1.15.3避雷器绝缘部件清洁,无裂纹、破损、老化。 6.2.1.15.4避雷器电缆引线截面与避雷器额定电流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和螺栓紧固良好。 6.2.1.15.5避雷器计数器应完好并能准确记录动作次数。 6.2.1.15.6避雷器引线脱落不应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 6.2.1.16电压均衡器 6.2.1.16.1电压均衡器定期测试,绝缘电阻与导通电压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产品说明书要求。 6.2.1.16.2电压均衡器应清洁,无裂纹、破损、老化。 6.2.1.16.3电压均衡器连接紧固、可靠。 6.2.1.16.4电压均衡器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10。 6.2.1.17绝缘子 6.2.1.17.1绝缘子的泄漏距离不小于 250mm。 6.2.1.17.2绝缘子的金属件应镀锌良好、无锈蚀、伤损。 6.2.1.17.3瓷绝缘子瓷釉表面光滑、清洁,无裂纹、缺釉、斑点、气泡等缺陷。 6.2.1.17.4合成绝缘子护套不得出现裂纹、 明显的突起; 芯棒与护套及金属附件与芯棒连接界面的密 封应良好,金具与护套的间隙扩大时应及时更换。 6.2.1.17.5绝缘部件放电痕迹不得超过有效绝缘长度的 20。 6.2.1.17.6合成绝缘部件实行寿命管理,产品有明确规定的,按出厂规定使用年限执行;没有明确规 定的,暂按有效使用寿命不超过 10 年执行。 6.2.1.18馈线和架空地线 DB32/T 32912017 19 6.2.1.18.1馈线和架空地线的截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附录 A 相关规定。 6.2.1.18.2馈线、 架空地线的张力和弛度符合设计安装曲线, 架空地线下锚处调整螺栓长度处于可调 范围内,并有不少于 30mm 的调节余量。 6.2.1.18.3架空地线及其相连金具在最大弛度时距馈线等接触网带电体不应小于 150mm。 6.2.1.18.4馈线肩架与支柱密贴,紧固牢靠,肩架呈水平状态,导线在针式绝缘子上的固定正确、牢 固、可靠,电连接线夹与导线连接面平整光洁,并涂有一层电力复合脂,连接应密贴牢固,螺栓紧固力 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18.5架空地线底座应安装水平, 底座、 地线线夹和安装在架空地线上的电连接线夹的螺栓紧固 力矩应符合附录 C 要求。 6.2.1.18.6馈线、架空地线断股、损伤面积不超过其截面积的 5时,可将断股处磨平用相同材质的 铜线扎紧,当断股、烧伤面积在 520时,应进补强,当断股、烧损面积超过 20时,须切断做接 头。 6.2.1.18.7一个锚段内馈线和架空地线的接头、断股和补强线段的总数分别不应超过下列规定: a)锚段长度在 800m 及以下为 4 个; b)锚段长度大于 800m 时为 8 个。 6.2.1.19接地及均回流装置 6.2.1.19.1钢支柱、支持装置底座、设备底座、开关接地刀闸等均应按要求接地。 6.2.1.19.2架空地线引下线接至变电所接地母排,其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6.2.1.19.3接地线材质和截面应满足要求,两端连接牢固可靠。 6.2.1.19.4接地线及其固定螺栓、卡子等对接触网带电体的距离不应小于 150mm,对受电弓的动态距 离不应小于 100mm,且不得侵入设备限界。 6.2.1.19.5接地跳线或电缆接续应规范,线夹端正,布线美观,余长适度。 6.2.1.19.6接地极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地面部分涂防锈漆,连接处应除锈涂电力复合脂,连接 牢固可靠。 6.2.1.19.7接触网带电部分和混凝土结构体、轨旁设备、车体之间的净距要求应符合表 8 规定。 表 8接触网带电部分和混凝土结构体、轨旁设备、车体之间的净距 标称电压静态净距/mm动态净距/mm绝对最小动态净距/mm 直流 1500V15010060 6.2.1.19.8均、回流箱安装稳固,对结构钢筋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