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docx_第1页
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docx_第2页
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docx_第3页
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docx_第4页
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我国司法独立的思考论文摘要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建立法治就会离不开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活动,因而要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就必须以司法独立为前提。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在诸多方面未能为司法独立提供良好条件,这些成为妨碍司法独立的制度缺陷,本文认为司法独立的实现不仅要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把它落实到实处,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本文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好影响司法独立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所谓处理好外部关系就是处理好司法机关与党的领导、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与人大、司法机关与监督之间的关系。所谓内部关系,主要是指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法官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好司法机关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对司法独立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想法,认为司法机关在人事权、财政权独立于地方对于维护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是必要的,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诸如严格法官、检察官任用资格制、生活保障制度、职能保障制度、职务特权保障、法官专职制、地区回避制、定期异地任职制等制度保障,借助于这些制度的完善,努力促进我国的司法独立,推动中国走上法治现代化之路。引 ; 言我国的五四宪法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从此以后,我国开始向现代司法制度的道路迈进,虽然历经曲折,但前进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司法独立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今日,我们的司法仍然未能实现充分的独立。一、司法独立的概念司法独立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在结构意义上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一切机关、团体及个人,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结构原则”;在程序意义上指司法独立的意旨在于维护法官的司法权以保障程序正当性和结果正确性,是一种“技术性的司法规则”。就二者关系看来,前者是后者的保障,后者是前者的价值所在。由此,可以给司法独立下一个较为概括性的定义: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一切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机关依据案件的基本事实,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案件做出公正的裁决。司法独立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谁独立”。有人从主体角度认为是司法机关的独立,有人从权利角度认为是司法权的独立。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司法权要独立离不开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活动,同样离不开司法人员的独立司法活动,这就必然涉及到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司法人员的独立等问题。如何正确界定司法机关的范围呢?长期以来,我国对司法机关作广义的解释,认为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从基本法学理论和我国立法精神来看,这种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我国的“一府两院”之间属于并列平行和独立平等的关系,而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只是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将其与法院、检察院并列显然有悖于宪法关于政体的基本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属于行政执法机关,其经常性任务是负责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户籍管理制度、出入境管理法、国家安全法、监狱法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这些都属于行政执法的范围。司法是国家特定机关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专门活动。以处理诉讼案件为目的,这是司法不同于一般执法活动的主要表现。司法行政机关无权对诉讼案件做出处理;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虽对刑事案件享有立案、侦查、撤销的权力,但没有定罪处理权,实际上仍无运用法律对诉讼案件做出处理的权力;实质上有权运用法律处理诉讼案件的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综上所述,我国的司法机关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而司法人员则不言自明表现为法官和检察官。所以,我国的司法独立就表现为法院和检察院的独立以及法官和检察官的独立。二、司法独立在中国的现状和出路我国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这似乎有所不足,因为它仅将司法独立限定于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却未将政党机关、权力机关、军事机关等等有可能干涉司法独立的机关排除在外,这就为这些机关及其个人干涉司法独立留下了法律上本不该留下的缺口,相比较五四宪法中规定的“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可以说是一种退步。司法独立的实现不仅要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把它落到实处,司法机关在现实中易受行政机关及其他一些机关和个人的干涉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真正实现司法独立任重而道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必须正确处理好影响司法独立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一)外部关系1、司法机关与党的领导在我国,党管干部是一条重要原则,而作为干部的法官、检察官其任免、提拔、调动与地方党委的决定直接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司法机关成了党委的附属物。由于手握人事大权,党委对司法的干预似乎不可避免而且顺理成章。党对司法的干预,不仅表现为党委的干预,更多地则表现为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等领导人对司法的干预。这些干预大多以暗示的方式进行,但肯定能让司法人员明白他们的意图,或者通过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一级一级地压下来。法官和检察官如果不按照党委或者党内某一重要领导的意思处理某一案件,则有可能承担由此产生的于己不利的某种后果。这种“以权压法”“以党代审”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也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司法不公,成为司法腐败的诱因之一。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该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对司法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保障司法机关正确实施法律,而不应该由党委来干涉甚至代替司法机关的日常工作。提倡司法独立并非不要党的领导,而是要改善党的领导,切实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使党领导的原则在司法工作中更加规范和有效的进行。并且使党在行使其权力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法院内部党委的职责应该主要是保证党的大政方针的贯彻和实施,对党员法官的遵守党纪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应该保证法院内部党委对地方党委的相对独立性,它不应对地方党委负责而是应该对上级党委负责。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从宏观着眼并服务于司法独立,其领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法定程序建议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主要人事干部的任免,并由权力机关进行最终的确认和决定;制定具有全局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指导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对司法工作提出立法建议,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2、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 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说道:“如果司法权不同行政权分力,自由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就握有压迫者的力量。”行政权的实质是一种压迫,如果司法权不能独立于行政机关,司法权就会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甚至连司法机关都有可能成为受压迫的对象,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保卫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行政侵犯司法、特别是侵犯法官的独立,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是居于其下且为同一层面的权力分支机构,全国人大是它们的共同权力来源,它们分别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直接的制约关系。这些制度设计在宪法层面上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保证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但实际上,司法独立却总不能落到实处。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依附以及司法体制本身的行政化趋向,这是我国司法独立制度上的重要缺陷之一。根据政府统管财权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业务经费和日常费用均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在法定级别上,行政首长比同级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级别高,这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使得行政想不干预和影响司法都难。我国的法院和检察院按行政区划设置,完全与行政机关的设置相对应,处在各级政府的辖区之内,使得法院在大至人员配备、经费拨款、物资供给,小至住房、配偶随调、子女入学和就业等“司法之外”的事情上要靠所在地政府来安排,这就使得法院业务工作中要经常征求政府的意见乃至批准。事实上,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司法机关并未树立起其应有的地位和形象,根本不具有与行政机关并列的地位,并且由于法院和地方政府在利益上的“天然联系”,使得私利的驱动力战胜了法律的理性,司法权力出现了行政化、区域化、地方化的趋向,“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已成为我国司法过程中无法自我克服的体制性通病”。许多案件的司法不公现象,并非都是由于法官的素质低造成的,而是由于当地政府施加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地方经济利益的案件中,由于事关地方财政的来源,其实也是事关法院自身的经费来源,法院的独立地位和态度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也就很难做出公正的判决。3、司法机关与人大作为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这种监督以何种方式、在何范围内实施却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如今的普遍情况是人大对司法活动特别是对法院的审判活动采取了一种名为“个案监督”的监督方式,具体指示如何处理某一案件并要求司法机关按其指示办理,否则就会再“指示”,直至其意见被采纳为止。这种“个案监督”的实质是立法权对司法权的“不当”干预:人大行使了实质意义上的司法权。对个案提出监督的人大代表或者是和一方当事人有关系或者是听信了他们的理由,而由持一方当事人观点的人大代表参与个案监督,在事实上违反了“任何人都无权当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则。这种做法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有助于解决司法不公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弊端重重。4、司法机关与媒体监督大众传媒对司法活动的报道,把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充分展现在公众面前,使公众成为司法活动的监督者。应该说,媒体监督对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了解宪法和法律,了解司法程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实客观的报道加上对问题的合理分析以及对一般民意的正确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司法公正。媒体的评价是具有导向性的并且经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失实的报道加上主观臆断的分析往往会造成“媒体审判”的恶果;司法机关迫于媒体和公众的压力就有可能不按照自己的意志歪曲法律和案件本身的事实去做出判决,影响了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贺卫方教授在其著作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的一段话深刻说明了时下一些媒体对司法独立的不当干预:“不少传媒热衰于对一些法院未审理的案件加以报道,在报道时丝毫不顾及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的感情足以造成法院不得不听命于传媒的舆论环境。例如直呼犯罪嫌疑人为罪犯,把检方的指控当作实际发生的情况,无所顾及的使用煽情的和各种带有倾向性的话语,等等。” 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法官就有可能不得不以民愤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例如法院的判决书中经常会看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字眼。应该禁止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对法官的审判活动任意评论或者妄下结论,因为这种活动“难以明确识别,却可能给法官的决定带来某种微妙的影响,对法官做出的决定以称赞或批评,从而试图在心理上制约法官裁量的行为”。针对目前我国司法过程中暗箱操作过多的情况,应当继续加强舆论监督而不是取消或限制这种监督,但应当对其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合理引导。参考西方的做法,对未审理完毕的案件发表具有裁判性的论断,是要被判处“蔑视法庭”的罪名的,对于我们的传媒,也应当禁止对正审理的案件发表具有明确引导性的评论,禁止媒体擅自对案件定罪裁决。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新闻媒体则可以在尊重法院认定事实的基础之上,从各个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相关方面,报刊杂志的审稿人员应对这类稿件严格审核,以防失实失当的文章影响司法的独立。建议出台新闻法,严格定位媒位的“言论自由”,并且对相关人员失实失当的新闻报导进行责任追究。(二)内部关系我国宪法规定了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其内部独立问题不宜过于强调,本文仅从法院论述影响司法独立的内部关系。1、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宪法规定了法院上下级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事实上下级法院的独立性却大打折扣。在审判实践中,下级法院在具体审理一些复杂、疑难案件时往往以请示问题为由和上级法院商量裁判结论,而一般上级法院也是来者不拒。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上级法院经常指示或直接命令下级法院应当对某一具体案件如何处理。上下级法院的这种“交流”使下级法院丧失了独立性,违背了司法独立原则。同时,下级法院将一些本该自己审理的案件逐级请示,使一些案件一拖再拖,造成了大量的“马拉松式官司”,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外,下级法院对上级法院主动的或被动的“指示”遵照执行,使当事人想通过上诉改变原判决结果的愿望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在无形之中损害了当事人实质上的上诉权,导致了“一审终审”,这与我国诉讼法上的“两审终审”制度在实践上是背道而驰的。应该摒弃这种所谓的案件请示制度,让各级法院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完全独立的行使职权,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不再受上级法院的支配;上级法院也应当自觉地避免对下级法院如何处理具体案件发号施令,并要求下级法院按自己的意见做出判决或者决定。2、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我国行使审判权的主要形式是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和独任庭,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审判委员会有权“讨论”案件并做出“决定”,并强调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这就使得法院的独立审判流于形式。无论案件由合议庭审理还是由独任庭审理,一旦审判委员会做出决定,那就具有终局性的效力,而且所谓“重大”“疑难”的标准很模糊,完全由审判委员会说了算。我国并未建立专门的审判委员会,在实际的审判过程中,只要审判委员会参与到案件当中,庭审就会流于形式,剥夺了真正参与审判的法官对案件的决定权,以致造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怪现象,这不仅有违公开审判制度和诉讼规律,而且极大的损害了司法的独立性。客观的讲,这种集体领导有利于集思广益和防止法官擅断,但其缺陷更加明显:这很容易产生办事拖沓、效率低下的弊端,不利于及时处理案件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审判委员会成员并不参加庭审,并未实际深入调查了解和仔细分析研究案情,只是依据办案人员的汇报而就对案件匆忙做出裁决,但并不了解双方当事人的实际辩论及举证情况,而且其成员的专业知识毕竟有限,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案件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往往不甚了解,其在发言和表决时难免意气用事而发生错误,不可能对所有的案件都作出公正的裁决;由于案件经常有集体把关集体负责,而一旦发生错误就由大家负责变成了大家都不负责,这也会使具体的办案人员产生无所谓心态,久而久之,就会使办案质量无法保证,司法独立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审判委员会不具有审批乃至审判案件的权力,其所提供的意见并不具有强制性,而应该是合议庭或者独任庭严格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的规定作出裁决。人民法院的判决只能由具体负责案件的法官作出,其他任何未参加庭审的单位(包括审判委员会)和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另外,对于哪些案件应该提交给审判委员会应在法律上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否则任何案件都可以提交给审判委员会,庭审就失去了直接形成判决的权力,从而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实现司法独立,应把审判委员会的任务限定在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及其他业务的指导上来,同时废除案件的审批制度,实现法官个人负责制,一般案件由法官独任审判,少数大案由合议庭审判。 3、法官独立司法独立既包括法院的独立又包括法官的独立,没有法院的独立,法官独立就是空谈,而没有法官独立,法院的独立就没有实质意义。“法院独立审判与法官独立审判并不是审判独立原则的两种对立形式,而是这一原则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法院独立是这一原则的初级阶段,而法官独立审判是这一原则的高级阶段。” 在法院获得基本的独立之后,法官独立就成为司法独立的实质性保障,而法官独立实际上也就构成了司法独立的核心和必然要求。按照国际法律文件所确立的司法独立最低标准,法官的实质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和目标,它为法官抵御外来干涉设置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法官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公正审判提供了重要保障。司法独立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法官独立,没有法官独立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理由如下:司法权的本质决定了司法独立只能是法官个人独立。孙笑侠教授分析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十大区别,得出了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的结论:“司法判断是针对真与假、是与非、曲与直等问题,根据特定的证据和既定的规则,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认识”。根据人类普遍认识能力的基本原理,任何人都无权声称自己对事实的判断优于其他人对事实的判断,即使是关于法律方面的判断,可能会存在一个谁的理解更符合法律的问题,但即使在这样的场合之下,经验丰富的法官也不能代替经验不够丰富的法官进行判断。这也是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制度赖以存在的原因所在。上级法院的法官之所以能够推翻下级法院的判决并非因为其判断优于下级法院法官的判断,只是因其位处上级,上级法院的法官只是对下级法院法官的判决进行审查,并不代替下级法院法官的判断。在法院内部,任何法官在认知原理上其判断并无优劣之别,不应以人数、等级来剥夺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决定权。意志自由原理要求必须实现法官个体独立。就价值论的意义而言,意志自由是指意志是否可能支配人的问题。这里的意志自由是作为责任的前提条件而存在的,出于自由意志而实施的善的行为是值得褒扬的,而出于自由意志而实施的恶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在价值选择上,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尊重善,才能促使其生长;承认恶,才能找到惩罚恶的正当性依据。就整体性而言,尊重人的意志自由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尊敬;就法官而言,尊重其意志自由,允许其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对案件适用法律进行独立自主的判决同时也是依照人类普遍理性的原则进行认定和选择,这既是对法官人格的尊重,也是对法官进行道德评价和业务能力评价的前提。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司法独立必须表现为法官独立。如今,司法独立的原则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并且上升为一些国际法律文件中的原则,如联合国人权委员会1988年关于审判员、陪审员和陪审技术顾问的独立性及律师的独立性的宣言草案对司法独立的表述,等等。这些国家的人民关于怎么样实现和保障司法独立为我们这个迟迟未能实现司法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根据世界司法独立宣言和国际律师协会关于司法独立最低限度标准的规则,法官独立应该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实质独立,即法官在履行审判职能、制作司法判决、处理程序上的申请、审查证据的证明力与证据资格、做出程序方面的裁定等司法活动中,只服从于法律的要求和其良心的命令。身份独立,即法官执行审判职务的任期和条件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以确保法官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的控制,法官的调迁、薪俸、退休、纪律处分等与其任期有关的事项必须免受行政机关的控制,而由专门法律直接规定,并由一个不受行政机构控制的机构加以管理。内部独立,即法官在执行审判职务过程中应该独立于其同事和上级法院的法官。一方面,法官拥有独立认定事实、适用法律、运用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处理庭审中的程序事项的权力;另一方面,法官在任职期间待遇条件方面也不受其同事和上级的控制。“在一些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本身或利害关系者进行组织动员,明显以己方胜诉为目的,通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审判施加影响或压力”,不论这种干涉来自何方,一旦法官屈从于它,就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三、建立健全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 司法机关在人事权、财政权独立于地方对于维护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是必要的,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是排除了对司法机关的有形干涉,而要排除对法官、检察官独立司法的无形干涉,则有赖于建立和健全各种保障制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严格法官、检察官任用资格制。按照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的规定,担任法官和检察官的条件是“具有本国国籍、年满23岁、拥护宪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具备在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学历”,和国外“法官、检察官必须是大学法律系毕业”比较相去甚远。以德国为例,要想成为德国的法官,必须经过三年半至五年正规的大学学习,然后要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做两年的见习法官,然后需要通过国家第二次考试成为候补法官,这才预示着他有资格加入法律职业的任何一个部门,而如果他想成为一名法官,还必须向司法部提出申请,由部长发出任命书并任命工作。法官、检察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独立程度,必须进一步提高法官、检察官任职资格的条件,铸就一支品行良好、业务能力强的司法队伍,为司法独立提供主体上的保证。司法人员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方面,而要做到司法独立进而达到司法公正之目的,仅有专业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必需要求司法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史尚宽先生曾经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切要。” 我国现阶段的司法考试相比以前的法官选拔机制有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报考条件还应更严格。另外,法官、检察官的选任应由专门的司法委员会操作,其组成人员应以法官或者律师界知名人士为主,其设置应该能保证作为司法人员的委员会成员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另外,司法系统对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和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应对在职人员进行严格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再教育和考核,把那些不具备良好法律业务素养的司法人员从司法队伍中分离出去。(二)生活保障制度。较高的物质待遇既可以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投身司法队伍又能使其过上较为优越的生活,免除其后顾之忧,使其不至于“向他们主要的诉讼当事人乞讨”,从而保证其客观、独立、公正的地位。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第7条规定: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使之得以适当的履行其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如日本最高法院院长的薪金与内阁总理相同,最高法院的其他14名法官的薪金与国务大臣相同。让司法人员具有较高的收入,有利于提高其地位并与其从事的高智力性工作相适应。但我们让司法人员具有“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具有较高或中上水平”的收入并不是提倡“高薪养廉”,一方面我们的财政状况不允许这样,另一方面高薪也不一定能够养廉,因为“饥饿的人不会很好的为国家服务,饿了不能工作;吃的太饱的人容易懒惰,适度的饥饿者是最好的人民公仆。中等水平或者稍高一点的法官工资收入最好”。建议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管理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财政收入和法官的薪俸,从而保证司法人员的独立性。抬高司法系统的门槛并给法官以良好的待遇,就会使司法人员以自己的身份为荣并切实珍惜这一荣誉,不为外界的物质所诱惑,不为外界的权势低头,从而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思想独立和行动独立。(三)职务保障制度或者也可以称为身份保障制度。联合国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第11条规定:法官的任期、充分的报酬、服务条件、退休金和退休年龄应当受到法律保障。为了排除外来干扰,使法官、检察官保持独立的地位,具有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学历、经过考核获得司法人员从业资格并具备足够司法实践经验的人,一旦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只要不是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法定的失职行为或者违反法官的职业操守,即应享有终身的法官资格。被正式任命后的法官、检察官的调迁、升降、惩诫等应排除由地方行政机关和领导个人独断决定的各种因素。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有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不得降低或免除职法官、检察官的职务,并且要求法律对这些事由和程序做出严格的限制,如法官、检察官不应因工作失误而被免职,只有司法腐败或者重大失职行为才能引起其被免职的后果。当然,实行法官、检察官终身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任职资格的严格化,即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如果立即实行的终身制,则不利于高素质的人才来代替那些低素质的所谓“法官、检察官”。所以,目前中国法官、检察官的终身制从世界范围内考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问题应该得到审慎而有步骤的解决,切不可急于求成。(四)职务特权保障法官在行使审判职权的过程中所发表的一切言论和所为的一切行为均应享有不受法律追究和纪律处分的权利,以免除其后顾之忧,便于他们能独立的行使审判权而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法官在执行职务时如有贪污、失职行为,则不在豁免之列而应负刑事责任。在法官作出判决以前,新闻媒介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不得随意抨击和评论,否则,在言论权不对等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