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摘要: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环渤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等的束缚,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结合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打破区域束缚、加强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科技创新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据统计资料显示,其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正在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合作潜力。 一、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环渤海经济圈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正成为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环渤海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启动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最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但是,环渤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不同省市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和产业落差本应当使该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是本地区区域合作步伐缓慢,效果不突出。京津两个直辖市长期互相封闭,没有发挥“双核”优势。河北作为京津腹地得到的经济、技术辐射有限,难以有效承接京津技术产业转移。山东游离于京津冀之外,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该区域内部尤其是河北、山东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异,导致产业链断裂产业无法延伸,制约了内外合作的发展和本地市场的扩大,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缓慢。环渤海经济圈内核心城市的地位及分工不明确,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的同构性较为突出,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相互之间的贸易需求较弱。该地区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导致能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水、大气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不具有持续性。 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首先,环渤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该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将使加快启动该地区发展成为必要选择。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有众多深水良港依托,利于发展临海经济和海洋经济。环渤海地区有十几个重要的港口,这些港口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给予巨大支持,也对整个三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这一地区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其次,环渤海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环渤海地区2005年GDP总量达到5.5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0.2%。该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 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在工业方面,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拥有大量大型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企业。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也具有一定发展水平。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优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4.042.353.7,长江三角洲地区为5.851.942.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5.649.345.1。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表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较快,具有较高的产业优化度。同时,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再次,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环渤海地区有大学300所,北京地区有503个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62所高校,天津有40所高校和多家国家级研究中心。人才及科研优势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雄厚基础。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强大,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全国的2.83倍,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4。2004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25亿元,增长60%;在成交总额中,流向本市的技术有16 706项,成交额220亿元;流向全国其他地区的技术有18 843项,成交额205亿元,对全国的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也使得环渤海地区对国际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最后,“奥运经济”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北京奥运会从筹备至举办期间,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每年在0.3%左右,而这一地区无疑将首先受益。据了解,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入2 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有相应的较完善的战略规划,注重投入产出比及经济发展的前向及后向联系,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 三、推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首先,突破行政体制制约和封闭观念束缚,推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和协调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环渤海地区过去受行政体制、封闭观念等因素制约,在推进区域合作方面十分迟缓。近年来,随着区域合作与竞争趋势的进一步强化,环渤海地区越来越感到压力,迫切希望在区域产业整合、体制改革和打造中国“第三增长极”迈出实质性步伐。应该说北京因为奥运会的需要已经加快了工业产业的转移步伐,首钢向河北曹妃甸的搬迁与河北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密切衔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世纪我国北方的国家级综合改革实验区,在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的进入,而且使京津冀合作真正在区域发展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向前发展。除工业产业外,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定位更加明确,金融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的协作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探索不断推进,这都意味着京津冀合作开始走向正规。以京津冀合作为核心,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山东正在探索如何强化与京津冀的合作途径。同处环渤海地区的辽宁省也成为环渤海区域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从更大的范围看,环渤海地区还与山西、内蒙古等地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与日本、韩国产业合作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合作网络正在酝酿之中。这都预示着环渤海区域合作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其次,以自主创新为先导,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不断提高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一要不断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推进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完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开发体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二要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力和外部性,不仅有利于吸收大量人口就业,加快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而且可以实现工业专业化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重点在信息技术、现代装备、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在环渤海中心城市建设一批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为一体的配货中心、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形成快捷通畅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再次,继续加大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渤海地区的资源禀赋总体上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工业。环渤海地区具有技术禀赋优势,庞大的科研队伍与科技投入,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使该地区在实现自主创新的技术源头方面领先一步。问题的关键是研发投入与企业脱节、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与市场脱节,基础研究导向与实际开发脱节的弊端一直没有解决,制约了技术在当地的开发应用。“十五”以来,北京、天津等加大了技术创新投入和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大企业技术投入等方式,强化了研发与市场的衔接。今后环渤海地区仍将利用该地区技术实力雄厚的特点,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智力产业、创意产业、教育科技产业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加快实现由单纯的资源消耗发展模式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同时,在北京、天津带动下,延长产业链条,为区域产业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最后,在工业化进程中切实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努力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大多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和华北平原。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迅速上涨的资源能源消耗不仅加剧了发展成本,而且这种增长方式已经达到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仅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急迫。环渤海地区各个省市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加大破坏环境惩处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在社会发展领域,要加快教育、卫生、科技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精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让所有的劳动者和城乡居民安居乐业,让困难群众也能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政治中心,这方面的任务特别重要,对本区和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经济总量尽管很大,但广大居民尤其是山东省、河北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并不高,这说明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提高居民收入不能偏废。在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同步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