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完善.docx_第1页
浅析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完善.docx_第2页
浅析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完善.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法律完善 【摘要】当前,我国关系到精神赡养的法律不少,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但涉及具体细节的一部也没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只是对精神赡养作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赡养的义务,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律一方面支持精神赡养的诉讼请求,另一方面却面临着难以执行的尴尬。针对这种现状,文章探讨了完善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关键词】精神赡养;立法完善;司法完善 一、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完善 (一)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不足 1.法律规定较为笼统,没有形成法律体系 精神赡养在法律条文中的规定仅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第十四条、第十八条和第二十七条可见,但也只是对精神赡养作原则性地规定。其他婚姻法继承法是从相关赡养规定中推论出来的,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包括精神赡养的有关内容。刑法中的规定更重要的目标在于惩罚犯罪,只有在精神被虐待等及其严重的情节或后果时才能适用,其他法律没有对精神赡养作出任何保护。 2.家庭中的精神赡养义务主体过窄且不明确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三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从这两个规定可看出老年人养老主要在家庭中,老年人的子女负有赡养的主要义务,而儿媳和女婿只是履行赡养义务的协助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从法律上把儿媳和女婿列入赡养义务主体的范围,就会阻碍赡养义务的履行。 3.没有明确具体的履行方式 我国以往的法律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没有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履行方式作具体的规定,导致老年人在受到精神侵害时,虽然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但却未能很好的执行。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确定一个明确的履行方式,给法院判决提供具体的依据,以保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利不受侵害。 4.精神赡养义务的标准不明、内容不明 精神赡养义务的标准不明,究竟应做到何种程度才是尽到了精神赡养的义务,没有具体的目标和界定。没有衡量义务的标准,义务的内容便可无限的延伸,何谓精神上慰籍,其具体内容便十分广泛,而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没有标准,义务的内容也可无限的缩小,以至没有任何依据作为衡量赡养人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尺度。 5.法律责任不明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没有规定违反精神赡养义务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一般的精神赡养纠纷,都为民事纠纷,因为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官在判决此类案件时,判决都以停止侵害、继续履行义务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因此,我国法律在精神赡养的法律责任方面,应当制定多样化的责任承担形式。 (二)完善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相关立法建议 1.加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 目前我国对老年人保护的法律有很多,可是却很少涉及精神赡养,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老年人精神赡养立法,使精神赡养诉讼案件能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2.扩大老年人精神赡养义务主体的范围 从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来看,儿媳女婿作为赡养人的配偶,依然只是承担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的义务,而对于继子女则根本无相关规定。对此,笔者认为,根据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关于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的规定,结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子女、继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儿媳女婿必须作为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人,承担精神赡养义务,扩大老年人精神赡养义务主体的范围。 3.完善精神赡养的履行方式 对于履行精神赡养的方式不能单纯的模仿物质赡养,应该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对精神赡养的履行方式采取精细管理。如应该参考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双方感情基础、子女的经济条件、以及双方生活习惯的差异等。由于精神赡养的特殊性,义务人履行精神赡养的方式可以被分为亲自履行和替代履行、原式履行和变式履行,值得注意的是,应当明确以亲自履行和原式履行为基本履行原则,替代履行和变式履行只作为情况不允许时的补充。 4.量化精神赡养 为常规性的解决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以向欧洲一些国家学习,确定赡养人对老年人经常看望或问候的周期。可以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居住距离、子女回家看望父母一次所需的经济成本以及子女本身的经济状况等各种具体因素,决定子女看望父母的周期。对于看望或问候,笔者认为,可以是面对面的看望,也可以是电话、短信、书信以及视频聊天等。 5.明确精神赡养义务人未尽精神赡养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只就赡养人未尽精神赡养义务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作出了规定,没有对民事责任做出相关规定。因此,应该在该法中增加未尽赡养义务的民事责任,如赡养义务人之间对被赡养人的赡养应承担民事连带责任等,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6.探索与创新地方性立法 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以后,全国31个省级地方性立法中已经有16部地方性法规确立了老年人精神赡养制度,且基本都规定在家庭保障中,其核心内容大多为常回家看看。要实现我国的精神赡养规定,需要地方立法的支持。只有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完善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相关司法建议 (一)建立精神赡养纠纷的调解前置制度 精神赡养案件强调的是和谐共处、老有所乐,而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必定会对其以后的关系产生影响,而精神赡养案件的当事双方一般为亲子关系,就算法官最后判决老年人胜诉,但是执行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老年人权益,在处理老年人精神赡养纠纷时,应将调解程序作为判决前的必经程序前置。(二)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法庭 首先,在基层法院设立专门的老年人法庭,定向解决老年人赡养纠纷问题,以减轻诉讼带给老年人的伤害。其次,在诉讼费用上对老年人进行适当优惠甚至免费。再次,对于老年人法庭,其开庭的形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以方便老年人参加诉讼。最后,对于反复出现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家庭进行跟踪回访,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最新生活状况,确保精神赡养的进行,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坚持精神利益保护原则 柔性执行,照顾双方精神利益为首要目的。由于精神赡养诉讼要解决的是老年人心理感到孤独,要求子女的关心爱护等问题,因此,精神赡养的执行要重视亲情的感化作用。在履行过程中,并不一定一板一眼的按照判决书裁定书来执行,只要老人本身觉得赡养义务人的所作所为达到了期望值,开心满足了,就是执行完满的。 (四)妥善执行精神赡养案件,慎用强制措施原则 首先,通过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宣传,让义务人知道精神赡养对于被赡养人的意义,明确自己应负的精神赡养义务,从观念上接受精神赡养,从行动上做到精神赡养;其次,根据当事人之间面临的实际情况,了解精神赡养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迂回前进,可以请出义务人尊敬的领导或者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出面调和,防止当事人之间矛盾激化,不利于解决精神赡养问题;最后,建立长效的跟踪回访机制,确保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得到长期妥善的解决。 (五)施行限制令措施 对于拒不履行或者不恰当履行赡养令的赡养人,在众多方法均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在老人提出强制执行的请求时,可以先对赡养人实施限制令,限制赡养义务人处境、高消费、购房、购车等,迫使赡养人主动履行义务。 (六)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 首先,应该增强老年人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可以由政府牵头,结合高校法律资源和民间法律救助机构,长期、广泛地在老年人中间开展相关的普法活动,甚至专门一对一进行个性化法律援助咨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